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论文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论文

发布时间: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论文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谈谈我所认识的儒家思想 我对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儒家传统思想的举动颇为感慨,的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此举乃破旧习,解放思想之历史顺流。当然,它所破的儒家传统思想早已被封建帝王改造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正统思想,已非“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而纯正的儒家思想中许多思想精髓乃中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在当今东南亚,被炒得如日中天。新儒家亦源源不断地在研究舞台上出现,遗憾的是,在它的故乡,似乎冷落的多。我的这篇拙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对儒学的研究,只是简单地想谈一谈我所认识的儒家思想及儒学在未来的重要地位。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6�1系辟》):把天地的最高准则归结为互相能够共存,而不是谁消灭谁,儒家还提出了万物和谐的基本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故孔子曰:“吾道一次贯之”;孟子主张“仁长而爱物”;荀子认为:顺应自然,应保护自然资源,在鱼畜草木孕育滋长之时“不绝其生,不绝其根”,“以使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6�1五制》)在这里我们可见,如果儒家代表人物了发展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谈谈我所认识的儒家思想 上完中国近代史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我对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儒家传统思想的举动颇为感慨,的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此举乃破旧习,解放思想之历史顺流。当然,它所破的儒家传统思想早已被封建帝王改造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正统思想,已非“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而纯正的儒家思想中许多思想精髓乃中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在当今东南亚,被炒得如日中天。新儒家亦源源不断地在研究舞台上出现,遗憾的是,在它的故乡,似乎冷落的多。我的这篇拙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对儒学的研究,只是简单地想谈一谈我所认识的儒家思想及儒学在未来的重要地位。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辟》):把天地的最高准则归结为互相能够共存,而不是谁消灭谁,儒家还提出了万物和谐的基本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故孔子曰:“吾道一次贯之”;孟子主张“仁长而爱物”;荀子认为:顺应自然,应保护自然资源,在鱼畜草木孕育滋长之时“不绝其生,不绝其根”,“以使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五制》)在这里我们可见,如果儒家代表人物了发展今天的经济的话,决不会一味埋头搞建设而置环保于一旁。 (二)、人与人即人伦关系的和谐。荀子认为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而“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他把能否“群”,作为人不同于禽兽的重要标志,可见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之重视程度了。另外,他又论述了“和”的力量,这对于医治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病是一副多么好的药方!而且,由于其强调“和”的力量,对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强化企业精神,无疑也有重要意义。 (三)、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人有贵贱贫富之差,物有美恶之分,孔子主张“欲而不贪”;“思不出其位,不求不可之物”(《论语??尧日》);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对人的欲求以道德之压抑和节制,使人们不去思欲和追求那些不可追求或追求不到的名位和财富,以实现人的心理的平衡。故而孔子曰:“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之所以寂寞,无聊,空虚,就是因为内心世界的不平衡。虽然孔子指出的修身之道并不是最优妙方,但是,如果能按孔子的指导去做,无疑在性情改善上会有很大收益。 这三种“和”的境界,正是当今世界所追求的,也正是解决资本主义文明所不能解决的一剂良方。其实,这个世界已经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新文明的曙光:那就是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东南亚文明。这些国家原来任何一个方面的基础皆不强,除了日本起步较早外,其他国家都是在二战后才取得主权独立的。可是,由于他们吸收了资本主义科技知识,并运用儒家的基本思路鉴别并实施之,经济飞速发展。在医治资本主义通病方面,也颇有疗效,令西方国家望而止步。以新加坡为例,它被称为花园国家,这个国家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美而获此殊荣,尤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秩序方面,的确是个世界花园:犯罪率名列世界之末他们为什么会收如此成效呢?这正如他们的理论家所称的那样,他们注重运用儒家作理来熏陶国民所以,国民在行动上均能循然而动。在我们的头脑中,似乎“礼”即为封建礼教,具体内涵是当为封建等级秩序。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礼的范围应该广泛的多,就今天而言,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社会分层中的层与层之间的联系。一个国家中,主席与乞丐,在法律面前的确一律平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主席和乞丐在各方面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不存在等级之别。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形象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他们的行为水平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他们的行为水平要求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好为“礼”的范畴。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都能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这社会也就自然国泰民安了!儒家文明是新世界文明的必然体现。我相信,未来世界必将循其而行之。走儒家资本主义的路是资本主义世界踏光明大道的一条捷径!当然,未来的世界文明也不是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因为儒家毕竟是中国人的创造,虽然它比其他任何一种文明更能较真实地反映人们的心态,但它还是较多地带有中国人的痕迹。所以未来儒家文明还将吸收某些进步的西方思想,并且也将剔除自身的某些这时的糟粕。例如:在要不要斗争方面,就得兼容并举,保持人内心平静是必要的,但也要不断地改进自身。只有这样,人才能在和谐中求发展。这是修身养性的自然规律,儒家强调的稍有不足,因此,务予更正。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为核心。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如下:1、先秦之儒先秦之儒是儒学的源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前551-前479),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贡献除了在于整理了儒家经典著作和思想之外,还在于他将教育从贵族普及到了平民当中,“有教无类”。其弟子号称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更贤者有孔门十哲,系孔门四科的代表学生,即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分裂成了八派,即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其中子张之儒的“博爱容众、严己宽人”影响了墨子;子思之儒的“中庸”影响了孟子;颜氏之儒的“坐忘”“心斋”“安贫乐道”影响了庄子;孟氏之儒即孟子一派;仲良氏之儒即子夏一派;漆雕氏之儒的“知、仁、勇”,类似于后世的侠客;孙氏之儒即荀子一派,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乐正氏之儒即曾子一派。八派之中,以孟子和荀子最为杰出。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平人,代表作为《孟子》,被成为亚圣。他主张性善论,具有民主和自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民为重,社稷次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荀子(前313-前238),河北人,主张性恶论,代表作为《荀子》。该书有些篇章写的十分华美,与屈原的《楚辞》一起被成为辞赋之祖。除此之外,荀子跟孔子一样还是一名杰出的导师,他以“帝王之术”带出了法家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即李斯和韩非,又堪称是法家的鼻祖之一。2、两汉之儒汉儒是儒学成为官学的开始,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战乱,诸子百家之学除了法家以外都受到严重的摧残,靠一些知识分子的记忆复写才得以恢复大概,但已变得残缺不全,而且其中还难免掺杂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委托之作,真伪难辨。西汉初年奉行道家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朝强大以来后便想对外用兵驱除匈奴外患,这时便需要集中皇权,于是黄老之学便不够用了,儒家之学因其为政治服务的特性而逐渐受到重用,于是便出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官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河北衡水人,是儒家公羊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为《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其学说以《公羊春秋》为主,吸收了黄老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了天命思想,提倡“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其中天人感应论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于劝导统治者以德治国,后来则与神秘主义巫术结合,发展成了谶纬神学。当然,董仲舒的出现并非偶然,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些著名的儒家人物。他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公羊学派,即公羊高注解《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二是谷梁学派,即以谷梁赤注解《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子夏之儒的传人。其代表人物除了董仲舒之外,还有郑玄、马融、谯周等人。其中郑玄以注解儒家经书而闻名。3、唐宋之儒唐儒是儒学与宗教的激烈论争时期,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盛行的朝代,这些宗教堪称是国教,尤其是佛教,在此时达到鼎盛,产生了一些中国化的佛教教派,其中禅宗影响最大,代表作为六祖慧能的《坛经》。相比之下,儒家在此时是衰微的,其正统性受到严重的挑战。这时便出现了韩愈。韩愈(768—824),河南孟州人,自认孟子的继承者,古文成就最高,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做为儒家的自觉维护者,韩愈对佛教尤其反感,他曾亲自上书反对皇帝迎取佛骨。韩愈强调“道统”,继承孟子的遗志,致力于挽救儒家的正统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儒家最终在宋朝时回复官学的地位。宋儒是仅次于先秦之儒的儒学第二高峰,其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和南宋两学。其中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的合称,南宋两学是理学朱熹和心学陆九渊的合称。首先是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系儒家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研究《易经》知名,代表作为《太极图说》和《通书》;其次是张载(1020—1077),陕西眉县人,儒家关学的创始人,以“四为”知名,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作为《正蒙》和《横渠易说》;然后是程氏兄弟,即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代表作为《二程全书》。两兄弟一起求学于周敦颐,一起创建洛学。哥哥程颢的唯心主义思想后来发展为陆王心学,弟弟程颐的天理思想后来发展为程朱理学;然后是朱熹(1130—1200),福建三明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成为明清两朝的官学。代表作为《四书章句集注》,该书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科举取仕的权威教科书。曾讲学于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名噪一时。与心学开创者陆九渊有过论争,即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他主要继承的是程颐的思想,其世界观为客观唯心主义,吸收了道家的道生万物思想,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其修身方法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然后是陆九渊(1139-1193),江西抚州人,心学创始人。曾讲学于象山书院,开创象山学派,被成为象山先生。他师承孟子“完事皆备于我”、“良知”、“良能”的思想,发展出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学派。主张“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在他的影响下,明儒中产生了王阳明。4、明清之儒明清之儒是儒家的盛极而衰期,其代表人物是王阳明和曾国藩。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为《传习录》,开创了姚江学派,世称阳明先生。其学位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力遍及日韩。在儒家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与孔子、孟子、朱熹并成为孔孟朱王。一开始十分推崇朱熹理学,后来因为“格竹”病倒而产生怀疑,从此走向心学。其父为王华,南京吏部尚书。死后谥号为文成,又被称为王文成公。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人,是镇压天平天国时期兴起的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他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代表作为《治学论道之经》。他是王阳明的信徒,也被后世认为是最完美的儒家“立言、立功、立行”的典型代表,深受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和毛泽东等人的推崇。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非常具有一定的私吸取和紧以为戒的地方。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如下:1、先秦之儒先秦之儒是儒学的源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前551-前479),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贡献除了在于整理了儒家经典著作和思想之外,还在于他将教育从贵族普及到了平民当中,“有教无类”。其弟子号称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更贤者有孔门十哲,系孔门四科的代表学生,即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分裂成了八派,即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其中子张之儒的“博爱容众、严己宽人”影响了墨子;子思之儒的“中庸”影响了孟子;颜氏之儒的“坐忘”“心斋”“安贫乐道”影响了庄子;孟氏之儒即孟子一派;仲良氏之儒即子夏一派;漆雕氏之儒的“知、仁、勇”,类似于后世的侠客;孙氏之儒即荀子一派,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乐正氏之儒即曾子一派。八派之中,以孟子和荀子最为杰出。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平人,代表作为《孟子》,被成为亚圣。他主张性善论,具有民主和自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民为重,社稷次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荀子(前313-前238),河北人,主张性恶论,代表作为《荀子》。该书有些篇章写的十分华美,与屈原的《楚辞》一起被成为辞赋之祖。除此之外,荀子跟孔子一样还是一名杰出的导师,他以“帝王之术”带出了法家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即李斯和韩非,又堪称是法家的鼻祖之一。2、两汉之儒汉儒是儒学成为官学的开始,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战乱,诸子百家之学除了法家以外都受到严重的摧残,靠一些知识分子的记忆复写才得以恢复大概,但已变得残缺不全,而且其中还难免掺杂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委托之作,真伪难辨。西汉初年奉行道家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朝强大以来后便想对外用兵驱除匈奴外患,这时便需要集中皇权,于是黄老之学便不够用了,儒家之学因其为政治服务的特性而逐渐受到重用,于是便出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官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河北衡水人,是儒家公羊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为《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其学说以《公羊春秋》为主,吸收了黄老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了天命思想,提倡“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其中天人感应论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于劝导统治者以德治国,后来则与神秘主义巫术结合,发展成了谶纬神学。当然,董仲舒的出现并非偶然,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些著名的儒家人物。他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公羊学派,即公羊高注解《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二是谷梁学派,即以谷梁赤注解《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子夏之儒的传人。其代表人物除了董仲舒之外,还有郑玄、马融、谯周等人。其中郑玄以注解儒家经书而闻名。3、唐宋之儒唐儒是儒学与宗教的激烈论争时期,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盛行的朝代,这些宗教堪称是国教,尤其是佛教,在此时达到鼎盛,产生了一些中国化的佛教教派,其中禅宗影响最大,代表作为六祖慧能的《坛经》。相比之下,儒家在此时是衰微的,其正统性受到严重的挑战。这时便出现了韩愈。韩愈(768—824),河南孟州人,自认孟子的继承者,古文成就最高,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做为儒家的自觉维护者,韩愈对佛教尤其反感,他曾亲自上书反对皇帝迎取佛骨。韩愈强调“道统”,继承孟子的遗志,致力于挽救儒家的正统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儒家最终在宋朝时回复官学的地位。宋儒是仅次于先秦之儒的儒学第二高峰,其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和南宋两学。其中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的合称,南宋两学是理学朱熹和心学陆九渊的合称。首先是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系儒家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研究《易经》知名,代表作为《太极图说》和《通书》;其次是张载(1020—1077),陕西眉县人,儒家关学的创始人,以“四为”知名,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作为《正蒙》和《横渠易说》;然后是程氏兄弟,即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代表作为《二程全书》。两兄弟一起求学于周敦颐,一起创建洛学。哥哥程颢的唯心主义思想后来发展为陆王心学,弟弟程颐的天理思想后来发展为程朱理学;然后是朱熹(1130—1200),福建三明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成为明清两朝的官学。代表作为《四书章句集注》,该书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科举取仕的权威教科书。曾讲学于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名噪一时。与心学开创者陆九渊有过论争,即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他主要继承的是程颐的思想,其世界观为客观唯心主义,吸收了道家的道生万物思想,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其修身方法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然后是陆九渊(1139-1193),江西抚州人,心学创始人。曾讲学于象山书院,开创象山学派,被成为象山先生。他师承孟子“完事皆备于我”、“良知”、“良能”的思想,发展出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学派。主张“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在他的影响下,明儒中产生了王阳明。4、明清之儒明清之儒是儒家的盛极而衰期,其代表人物是王阳明和曾国藩。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为《传习录》,开创了姚江学派,世称阳明先生。其学位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力遍及日韩。在儒家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与孔子、孟子、朱熹并成为孔孟朱王。一开始十分推崇朱熹理学,后来因为“格竹”病倒而产生怀疑,从此走向心学。其父为王华,南京吏部尚书。死后谥号为文成,又被称为王文成公。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人,是镇压天平天国时期兴起的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他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代表作为《治学论道之经》。他是王阳明的信徒,也被后世认为是最完美的儒家“立言、立功、立行”的典型代表,深受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和毛泽东等人的推崇。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题目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4、魏晋——唐宋时期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5、明朝时期——理学走向极端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二、儒家思想简介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产生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二、兴起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三、历代变迁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扩展资料: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为核心。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经过战国时期孟子 荀子的发展2 秦朝时 秦始皇信封法家 "焚书坑儒" 儒学遭重创3 西汉时 董仲舒发展新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进入封4 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并通过南宋'程朱理学"的发展 一直传承下来5 明末清初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大力批判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 使得入学遭受一定的冲击近代以来,出现 现代新儒家,主张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和西方现代文化,还要向西方传播儒学,所以所以孔子学院满天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摘录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为核心。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脉络十分清晰: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由孔子的“仁”“礼”“忠恕”“中庸”,进而发展为孟子的“仁政”“民本”和“性善论”思想;荀子在孔孟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治”“性本恶”主张。2、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他设太学,以儒家经典著作教育学生。3、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和王阳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哲学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都对儒家思想有所批判和继承。李贽否定了孔子权威,提出了“童心说”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顾炎武则进一步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更是大胆地提出了“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的主张。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荀子: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可以掌握其规律而利用它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3、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①主张: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生发展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内容: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①明清时期,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办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是八股文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为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②这一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⑴明李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⑵清初三大民主启蒙思想家(生活在明末清初)黄宗羲: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制,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证法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6、戊戌变法期间:①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③1898年的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的诏书中有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内容,但很快被慈禧废除7、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②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儒学正统地位废除10、“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11、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时期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4、魏晋唐宋时期: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5、明朝时期理学走向极端: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非常具有一定的私吸取和紧以为戒的地方。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荀子: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可以掌握其规律而利用它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3、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①主张: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生发展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内容: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①明清时期,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办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是八股文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为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②这一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⑴明李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⑵清初三大民主启蒙思想家(生活在明末清初)黄宗羲: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制,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证法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6、戊戌变法期间:①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③1898年的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的诏书中有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内容,但很快被慈禧废除7、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②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儒学正统地位废除10、“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11、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 索引序列
  •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论文
  •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
  •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题目
  •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摘录
  •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