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理科学编辑部主任

地理科学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地理科学编辑部主任

《地理知识》创刊号1949年9月以《地理知识》为名在南京创刊, 1950年1月正式发行,1961-1966年一度改名《地理》。发行量曾高达400,000册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了适应时代转变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的领导下,经与中学地理教师多次座谈,一致认为需要一份知识性和自我教育的学习刊物。这个刊物首先要刊载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弥补当时缺乏完善地理教科书的不足;其次为各级干部和大中学生、广大群众提供必需的地理新闻和必须具备的地理知识;第三,作为广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学习的园地。 但在当时,百业待兴。要创办一个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几位热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成、杨纫章、王熙柽等,经过多次热烈的商讨,决定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普及刊物。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编。在出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出版印刷费没有着落。在当时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大家自愿捐款,并物色价格低廉的小印刷厂印刷,同时以科协地理组的名义向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申请了登记证。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创刊号终于在1950年1月问世了。这份“创刊号”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风写的发刊词。创刊号仅印刷了600册,形式简陋,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地理学界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刊物影响的不断扩大,文章质量和编辑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上海亚光舆地学社社长金擎宇的青睐,主动表示愿意出资承印。于是从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亚光舆地学社出版销售,印数扩至2000份以上。 郭沫若院长为《地理知识》题写刊名,后改名为《地理》,1966年又恢复原刊名 亚光舆地学社接印不久,由于印刷质量得到提高,备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视。1951年初编辑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函,盛赞这个刊物办得好,并索要已经出版的各期。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同志还约见施雅风面谈,对《地理知识》给予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每月召开1-2次编委会,商量组稿、审稿事宜。参与办刊的几位积极分子,积极写稿,充实稿源,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外来投稿数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开明书店及其后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识》编辑部挂靠在地理研究所内。郭沫若院长亲自为《地理知识》题写了刊名。从1954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郭老题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识》主要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国民经济建设。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大量刊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介绍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号召下,《地理知识》的编辑方针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1960年8—12月停刊整顿。1961年1月,《地理知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改名为《地理》。整顿后的《地理》成为一份中级刊物。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未能认真贯彻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编辑方针,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专,既不像中级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读物。有一段时期,还采取由各地理机构轮编的形式,各机构之间又缺乏紧密的沟通,致使刊物质量下降,读者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对冗长繁琐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为此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66年第2期起又恢复《地理知识》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识》和其他刊物一样,遭到停刊的厄运。 文革中最早复刊的刊物之一,发行量曾高达40万 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识》,顶着“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风浪,率先复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张庆祥、郑平、李志华组成编辑部,高泳源任主任负责进行筹备,首先兵分两路,到京广、京沪沿线各省、市委宣传部、各大专院校地理系和地理研究所,介绍复刊的意义和宗旨,征求意见,组织稿件。在当时人们渴求知识、渴望学习的情况下,《地理知识》的复刊,得到了地理工作者、地理老师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特别是竺可桢副院长获悉《地理知识》复刊的消息,十分欣慰,即函告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曾昭璇教授,嘱告支持“地理教育”的栏目。 《地理知识》的复刊,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形势,正如复刊号上编者话所阐明的:本刊是一地理科学普及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向广大工农兵群众、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普及地理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是本刊的根本任务。并规定刊物的内容为: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介绍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帮助人们对国际事物的了解和关心;介绍大自然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交流地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等,同时还把批判地理学领域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列为内容之一。 复刊后的《地理知识》,分三大栏目运作:国内地理、外国地理和基础知识。每期32页,为月刊,订价13元,1972年10—12月共出了三期。但当时由于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地理工作者也停止了研究工作,致使纸张短缺,稿源不足,在复刊的第二年即改为双月刊,一直到1975年的上半年。1975年7月后又恢复为月刊,订价为15元,这一订价一直稳定了6年。广大读者认为《地理知识》是一本物美价廉的刊物。当时发行的刊物较少,《地理知识》在被列为限制发行刊物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邮局列为限制发行),发行量还迅速增加到近40万册,被称为一花独秀。是为《地理知识》的火红年代。期刊如林,竞争激烈;《地理知识》艰难开拓 进入80年代,随着各种老刊物的复刊和新刊物的大量涌现,装帧简单、坚守老传统的《地理知识》逐渐被淹没在如林的期刊中。1982年发行量下降到20多万份,到1988年时仅剩下10几万份了。 为了走出困境,编辑部全体同仁努力开拓思路,寻求改革,1989年实现了四封彩色印刷。为了摆脱旧的体制,在主办单位未给任何经济支持下,于1993年第一个从科学出版社脱离出来,成立了《地理知识》杂志社,开始自己设计,自己排版,自己联系印刷厂。1995年在彩色封面的基础上又增加4个彩色插页,页面由32页增加到48页。然而,刊物质量虽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仍没跳出传统的老框框,加上新潮杂志的不断涌现,本刊发行量继续下降。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大家开拓了眼界,《地理知识》的编辑们并没有被发行不景气吓住,相反,更促使大家把眼光瞄准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在编辑会上,不时谈论起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风格和内容,探讨如何能将《地理知识》办成一本高水平的杂志。此时一些读者也通过电话、信件传达了这样一种希望:中国能有一本美国《国家地理》那样的杂志就好了! 编辑的愿望、读者的希望凝聚成了一个目标:要办一本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地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97年5月地理所调曾到南极、北极进行科考研究,登过珠峰的李栓科研究员来杂志社任社长,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全面改版工作。

9—7 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1961— 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和西北开发研究所工作。10— 1 在北京大学进修。1980— 1985 兼任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研究实验站站长曾任国家教委首届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冰川冻土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地理建设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地理学会秘书长。现为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综合自然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协会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生态学会理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副主编、《生态经济学报》编辑部主任。先后讲授过中国自然地理、普通冰川学、地理环境总论、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干旱区自然地理等课程。参加过青藏铁路沿线科学考察,祁连山现代冰川变化及利用研究,中日合作天山博格达峰冰川考察,甘宁青自然环境及农业经济系统研究,青海省综合自然区划,柴达木地区国土综合规划,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西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与决策研究,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兰州经济圈城镇发展研究,陇海—兰新地带环境、生态平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甘肃省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中国西部地区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以及井冈山、四川广安、云南石林、福建古田、甘肃天水等地旅游规划。

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

1965-68 上海市天山中学高中学习1970-77 上山下乡去江西省南城县上唐公社黄家大队李家边生产队其中71-77年任李家边学校民办教师1977-78 江苏省高淳县制药厂厂办职工1978-8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01 无锡教育学院执教,曾任地理系副主任、科研处处长、学报编辑部主任其中1991-92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商经与地理教育系访问学者1992-93 英国森德兰大学旅游研究中心助研2001至今 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执教其中2002年7至8月赴加拿大旅游专题学习与研究

梁珊,广东珠海人,中科院地理所《地理学报》编辑部副主编、编审。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77年底从事地理编辑工作,凛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理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第一、二届中国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

人文地理编辑部主任

李旭旦,江苏江阴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人文地理学,提出用综合方法划分地理区域的观点,晚年大力提倡复兴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撰有论文《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姓名:王社教出生年月:7研究特长:历史人文地理学位:博士毕业学校:陕西师范大学职称:研究员职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史念海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学术讲座:《历史时期中国的沙尘天气》 简介:198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专攻历史地理学,199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区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古都学与城市建设、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诸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有专著(包括参与编撰)《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专著《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先后获第二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二等奖和陕西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有多项成果获西安市委和市政府奖励。2000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

国家地理是美国的一个杂志另外有一个 中国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 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学会成立于1888年,以“增进并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学会资助了对世界最远的角落的探索,同时还发行了数百种获奖的出版物,包括它的旗舰出版物-《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赢利性组织和教育机构之一,它拥有一千万会员。 美国国家地理在一个世纪中的探索与发现,覆盖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各项主题,比如:陆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和科学-从太空到考古到人文。图片抓住了自然界珍贵的瞬间和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这些极富魅力的图片展现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摄影师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 国家地理频道于1998年在亚洲成功开播后,业绩卓著,日新月异。时至今日,其24小时收视户已突破3900万,成为亚洲有线电视发展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频道之一。 在中国内地,国家地理频道与国内40多家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两档节目,这些节目均为国家地理频道播出节目中的精华制作,他们以其卓越的品牌质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并吸引数以万计的内地观众。 集合国家地理电视的精华之作,国家地理频道将国家地理深造广博的资源,无与伦比的质量和真正的英雄带给全世界。其黄色长框标识己成为探险发现的代名词,深入千家万户。迄今为止,该频道的节目已用25种语言、在144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杂志每年发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上。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发行日文版,这也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现在,国家地理的本地语言版本已经在全球大大扩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波兰文、印度尼西亚文、韩文、葡萄牙文、繁体中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兰文、瑞典文与克罗地亚文。中文环境中第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的译版,是在台湾发行,使用繁体中文编辑,创刊号是2001年1月号。2005年4月,印尼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开始被雅加达发行。现在在中国内地也可以买到《国家地理》杂志,但只有繁体和英文版,现在还没有简体中文版。而中国内地的《华夏地理》杂志则会从每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中选择文章发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什么是“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是一种刊物类型,适合高素质成年读者的阅读需求。许多国家都创办了这类杂志,如《地球》(GEO、德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地球》(The Earth、美国)、《地理》(Geographical、英国)、《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澳大利亚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科学与生活》(Science et Vie、法国)、《世界》(World、美国)、《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美国)、……。这些杂志都是以传导自然关怀和人文情感为己任,精美绝伦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文字,吸引了社会的主流阶层。《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杂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了适应时代转变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的领导下,经与中学地理教师多次座谈,一致认为需要一份知识性和自我教育的学习刊物。这个刊物首先要刊载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弥补当时缺乏完善地理教科书的不足;其次为各级干部和大中学生、广大群众提供必需的地理新闻和必须具备的地理知识;第三,作为广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学习的园地。但在当时,百业待兴。要创办一个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几位热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成、杨纫章、王熙柽等,经过多次热烈的商讨,决定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普及刊物。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编。在出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出版印刷费没有着落。在当时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大家自愿捐款,并物色价格低廉的小印刷厂印刷,同时以科协地理组的名义向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申请了登记证。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创刊号终于在1950年1月问世了。这份“创刊号”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风写的发刊词。创刊号仅印刷了600册,形式简陋,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地理学界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刊物影响的不断扩大,文章质量和编辑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上海亚光舆地学社社长金擎宇的青睐,主动表示愿意出资承印。于是从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亚光舆地学社出版销售,印数扩至2000份以上。郭沫若院长为《地理知识》题写刊名,后改名为《地理》,1966年又恢复原刊名亚光舆地学社接印不久,由于印刷质量得到提高,备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视。1951年初编辑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函,盛赞这个刊物办得好,并索要已经出版的各期。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同志还约见施雅风面谈,对《地理知识》给予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每月召开1-2次编委会,商量组稿、审稿事宜。参与办刊的几位积极分子,积极写稿,充实稿源,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外来投稿数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开明书店及其后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识》编辑部挂靠在地理研究所内。郭沫若院长亲自为《地理知识》题写了刊名。从1954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郭老题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识》主要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国民经济建设。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大量刊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介绍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号召下,《地理知识》的编辑方针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1960年8—12月停刊整顿。1961年1月,《地理知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改名为《地理》。整顿后的《地理》成为一份中级刊物。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未能认真贯彻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编辑方针,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专,既不像中级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读物。有一段时期,还采取由各地理机构轮编的形式,各机构之间又缺乏紧密的沟通,致使刊物质量下降,读者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对冗长繁琐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为此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66年第2期起又恢复《地理知识》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识》和其他刊物一样,遭到停刊的厄运。文革中最早复刊的刊物之一,发行量曾高达40万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识》,顶着“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风浪,率先复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张庆祥、郑平、李志华组成编辑部,高泳源任主任负责进行筹备,首先兵分两路,到京广、京沪沿线各?⑹形���俊⒏鞔笞ㄔ盒5乩硐岛偷乩硌芯克��樯芨纯�囊庖搴妥谥迹�髑笠饧��橹�寮�T诘笔比嗣强是笾�丁⒖释��暗那榭鱿拢�兜乩碇�丁返母纯��玫搅说乩砉ぷ髡摺⒌乩砝鲜�陀泄夭棵诺娜惹橹С帧L乇鹗求每设甯痹撼せ裣ぁ兜乩碇�丁犯纯�南�ⅲ��中牢浚�春�婊�鲜Ψ堆г旱乩硐翟�谚�淌冢�龈嬷С帧暗乩斫逃�钡睦改俊?《地理知识》的复刊,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形势,正如复刊号上编者话所阐明的:本刊是一地理科学普及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向广大工农兵群众、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普及地理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是本刊的根本任务。并规定刊物的内容为: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介绍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帮助人们对国际事物的了解和关心;介绍大自然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交流地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等,同时还把批判地理学领域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列为内容之一。 复刊后的《地理知识》,分三大栏目运作:国内地理、外国地理和基础知识。每期32页,为月刊,订价13元,1972年10—12月共出了三期。但当时由于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地理工作者也停止了研究工作,致使纸张短缺,稿源不足,在复刊的第二年即改为双月刊,一直到1975年的上半年。1975年7月后又恢复为月刊,订价为15元,这一订价一直稳定了6年。广大读者认为《地理知识》是一本物美价廉的刊物。当时发行的刊物较少,《地理知识》在被列为限制发行刊物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邮局列为限制发行),发行量还迅速增加到近40万册,被称为一花独秀。是为《地理知识》的火红年代。期刊如林,竞争激烈;《地理知识》艰难开拓 进入80年代,随着各种老刊物的复刊和新刊物的大量涌现,装帧简单、坚守老传统的《地理知识》逐渐被淹没在如林的期刊中。1982年发行量下降到20多万份,到1988年时仅剩下10几万份了。为了走出困境,编辑部全体同仁努力开拓思路,寻求改革,1989年实现了四封彩色印刷。为了摆脱旧的体制,在主办单位未给任何经济支持下,于1993年第一个从科学出版社脱离出来,成立了《地理知识》杂志社,开始自己设计,自己排版,自己联系印刷厂。1995年在彩色封面的基础上又增加4个彩色插页,页面由32页增加到48页。然而,刊物质量虽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仍没跳出传统的老框框,加上新潮杂志的不断涌现,本刊发行量继续下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大家开拓了眼界,《地理知识》的编辑们并没有被发行不景气吓住,相反,更促使大家把眼光瞄准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在编辑会上,不时谈论起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风格和内容,探讨如何能将《地理知识》办成一本高水平的杂志。此时一些读者也通过电话、信件传达了这样一种希望:中国能有一本美国《国家地理》那样的杂志就好了!编辑的愿望、读者的希望凝聚成了一个目标:要办一本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地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97年5月地理所调曾到南极、北极进行科考研究,登过珠峰的李栓科研究员来杂志社任社长,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全面改版工作。《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事记1949年9月以《地理知识》为名在南京创刊, 1950年1月正式发行,1961-1966年一度改名《地理》。发行量曾高达400,000册998年1月,改为全彩色进口铜版纸精印,版面扩至84页;1999年1月,扩版至100页;2000年10月,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6月,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其他大陆以外地区发行;2001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基金会”成立;2002年1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发行日文版;2002年1月,扩版至132页;2002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影视版推出;2002年3月,“世界华人地理学会”成立;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问世;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2002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图书”发行;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发行;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改版完成;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网开通;2004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馆”奠基。

(中文版编委会)主 编: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副主编:郑 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纪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蔡运龙(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宝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姚鲁烽(《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编 委:王 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 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王 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王劲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 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长、研究员)史培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许世远(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学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李小建(河南财经学院院长、教授)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张信宝(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一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查良松(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胡和平(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姚檀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顾朝林(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陶 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梁 怡(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康尔泗(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樊 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外编委:Godfrey J R Ling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Laurence J C Ma: University of Akron, Ohio, USAManfred MFischer: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ustriaMasatoshi Yoshino: Aichi University, Toyohashi, JapanWalker H J: Louisana State University, Louisana 70803, USAWolfgang Taubmann: University of Bremen, Bremen, Germany编辑部成员:姚鲁烽:负责自然地理、环境科学、RS与GIS 在自然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单月期刊。何书金:负责经济地理、土地利用、RS与GIS 在经济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双月期刊。赵歆:负责英文版、中文版英文摘要。高岷:负责编务。网络、排版、收发版面费稿费和期刊。

心理科学编辑部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前身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1979年正式建系。1995年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后,心理学系归属华东师大教育学院。经过多年努力,本系已经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学科的专业结构,购置了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可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和科研条件,从而成为培养中国心理学人才的摇篮。师资-- 心理学系师资队伍基础厚实、阵容整齐,拥有十几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目前全系教职工共38人,其中教授9人(全部是博导),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经费-- “九五”期间,我系承担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经费280万元;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经费37万元;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经费8万元;教育部各类基金项目23项,经费5万元;上海市教委、科委等项目10项,经费17万元;其他横向研究项目15项,经费20万元。合计项目56项,经费约427万元。成果-- “九五”期间我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40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16项。育人-- “九五”期间我系新增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1名博士后;共培养博士研究生95名,其中已毕业45名,硕士研究生111名,其中已毕业50名。交流-- “九五”期间我系学术交流活跃,共有20余人次教师赴国外或港台合作、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访、交流40余人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学术活动。理科基地-- 为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家教委提出了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计划。1996年,本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自1997年开始,本系面向全国招收基地班学生并进行基地重点建设。 基地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又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能真正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有特色的心理学科研与教学人才。 心理学系机构设置党政办公室系总支办公室(62233413)系主任办公室(62232923)系办公室(62233433)教学研究室基础心理学教研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继续教育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其他心理实验室(62232863)心理咨询室(62233784)心理科学编辑部(62232236)大众心理学编辑部(62232068)

1、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心理学的发源地,其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始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20年,张耀祥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立心理学实验室;1921年,在北高师创立了中华心理学会;1922年,创办了我国第一种心理学期刊《心理》。1929年,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1952年,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等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学教研室。1981年,复设心理学系。1985年和1997年,分别成立了发展心理研究所和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2001年,一系两所合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心理学院。2004年,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2012年,更名为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是我国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孕育了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唯一一个心理学科协同创新中心(脑与学习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现联合主办中国心理学界唯一一种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独立主办中文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的学科评比中以97分再次获得第一名。截至2013年9月,"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皆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库)世界前1%。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7月正式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荆其诚教授选为执委(1984、1988年)、副主席(1992年);张厚粲教授选为执委(1996年)、副主席(2000年);张侃教授选为执委(2004年)、副主席(2008年);张建新教授选为执委(2012年)。1984年加入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徐联仓教授选为执委(1984年起连续三届);张侃教授选为执委(1998年);韩布新博士选为执委(2006年)。1990年加入亚非心理学会(AFRO-A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APA),王甦教授选为执委(1990年)、联合主席(1992年);林仲贤教授选为执委(1994年)。1990年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ITC),张厚粲教授曾选为理事。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本团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一)开展国内外心理学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二)组织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工作。(三)普及心理学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发现并推荐人才。(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译出版心理学书刊。(五)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六)举办各种心理学培训班、讲习班,培训项目实施单位:中育心理网。(七)配合或协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有关心理学的课题,发挥心理学咨询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八)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九)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承担心理学科技成果、心理学仪器及其他心理学产品的鉴定。(十)接受委托,承担心理学领域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心理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以及相关项目的论证评估。(十一)对在心理学科研、学术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和成就的会员,开展奖励和表彰活动。 分支机构总览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陈英和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姚家新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佐 斌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登峰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孙向红 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编:钱铭怡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李 纾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韩布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主编:李其维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 任 乐国安(南开大学) 委 员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沈模卫(浙江大学)  洪 炜(北京大学医学部)  隋 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马 皑(中国政法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李京诚(首都体育学院)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刘志宏(武警警种学院)  王登峰(北京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委 员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蔡华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 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苏彦捷(北京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刘 力(北京师范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张 钦(首都师范大学)  江 新(北京语言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管 健(南开大学)  毛志雄(北京体育大学)  水仁德(浙江大学)  范 方(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赵玉芳(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 秘 书 刘 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 任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 玮(第四军医大学)  连 榕(福建师大)  高 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委 员 丁新华(北京林业大学)  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 健(北京回龙观医院)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 嫦(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唐卫海(天津师范大学)  詹启生(天津大学)  张雅明(河北大学)  胡淑仙(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先菊(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桑青松(安徽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高 源(哈尔滨育源心理教育学校)  钟建军(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维青(新疆政协文史委员会)  王有智(陕西师范大学)  韩继明(延安大学)  林永峰(青岛市疾控中心)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格桑泽仁(四川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大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彭小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红宇(华中师范大学)  卢会志(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  顾雪英(南京师范大学)  刘泽文(浙江理工大学)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  纪汉平(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  赖小林(汕头大学医学院)  张锦坤(福建师范大学)  田 珍(海南省第二劳教(戒毒)所)  王 伟(第四军医大学)  冯 耘(中国心融集团)  邱明煌(泉州电业局泉港供电公司)  罗 静(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范晓兰(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檀培芳(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秘书 况扶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副主任 张 明(苏州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赵守赢(贵州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委 员 刘邦惠(中国政法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王晓钧(深圳大学)  张灵聪(闽南师范大学)  周成林(上海体育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马剑虹(浙江大学)  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  钟 年(武汉大学)  周爱宝(西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刘金平(河南大学)  李 强(南开大学)  赵慧莉(青海师范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石文典(上海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冯正直(第三军医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文 萍(广西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张振新(浙江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聂衍刚(广州大学)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李祚山(重庆师范大学)  何晓丽(宁夏大学)  张仲明(西南大学)  董圣鸿(江西师范大学)  陈 陈(南京师范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何 宁(陕西师范大学)  陈 璟(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张 莉(中科院心理所)副主任 刘 艳(北京师范大学)  夏凌翔(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委 员 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  杨海波(天津师范大学)  管益杰(北京师范大学)  李 虹(中科院管理学院)  定险峰(华中师范大学)  徐守森(首都体育学院)  姜丽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舒 曼(华东交通大学)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訾 非(林业大学)  闫洪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傅春胜(中科博爱心理研究所)  王 力(中科院心理所)  管 健(南开大学)  陈 硕(浙江大学)  高 博(河南大学)  冷 英(华南师范大学)  任亚辉(南京师范大学)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秘 书 周明洁(中科院心理所)  卢 敏(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工作委员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何先友(华南师范大学)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姚梅林(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陈秋燕(西南民族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龚少英(华中师范大学)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  李 虹(清华大学)  李洪玉(天津师范大学)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晓东(深圳大学)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 霞(北京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  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  司继伟(山东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  谭顶良(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  邢 强(广州大学)  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  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  杨昭宁(曲阜师范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俊峰(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陶 沙(兼秘书,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 耘(北京师范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毕鸿燕(中科院心理所)  陈 旭(西南大学)  戴斌荣(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邓赐平(华东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朱莉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  王争艳(首都师范大学)  吴国宏(复旦大学)  徐 芬(浙江理工大学)  杨晓莉(西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纪林芹(山东师范大学)  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  李富洪(辽宁师范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李晓东(深圳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刘爱书(哈尔滨师范大学)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  莫秀锋(广西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 主 任 吴艳红(北京大学)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大)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委 员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蒋 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黄昌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李 晟(北京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罗 劲(首都师大)  郭春彦(首都师大)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  傅世敏(清华大学)  张清芳(人民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  邓晓红(湖北大学)  周治金(华中师范大学)  刘思耘(华中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王穗苹(华南师范大学)  陈 骐(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任 杰(上海体育学院)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  邓 铸(南京师范大学)  冯成志(苏州大学)  冷 英(南通大学)  高 华(福建师范大学)  王恩国(河南大学)  宣 宾(安徽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刘 强(辽宁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邱 江(西南大学)  陈安涛(西南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任 俊(浙江师范大学)  张德玄(杭州师范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秘书长 耿海燕(北京大学)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委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学报》编辑部《心理科学》编辑部 《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该刊为双月刊,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1992年第5期至2009年第6期,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为协办单位;现协办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0年第5期始)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2010年第1期始)。 《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第十一届理事会名单 理事长:沈模卫(浙江大学) 前任理事长:乐国安(南开大学) 候任理事长: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副理事长: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秘书长: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常务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陈 红(西南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重鸣(浙江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 陈楚侨(中科院心理所) 陈 红(西南大学)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陈中永(内蒙古师范大学) 戴海琦(江西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樊富珉(清华大学) 方富熹(中科院心理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高定国(中山大学) 高峰强(山东师范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侯玉波(北京大学) 胡竹菁(江西师范大学) 黄希庭(西南大学)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李 纾(中科院心理所)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梅 建(中国儿童中心) 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邱炳武(中科院心理所)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施建农(中科院心理所) 时 勘(中国科学院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隋 南(中科院心理所) 孙时进(复旦大学)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陶 沙(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 垒(北京大学) 王重鸣(浙江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许 燕(北京师范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 姚树桥(中南大学)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余嘉元(南京师范大学)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 张丽锦(宁夏大学)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张庆林(西南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司库: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副秘书长: 梅 建(常务) 李 扬(专职) 刘 勋(中科院心理所) 刘正奎(中科院心理所) 黄 端(专职)       第十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侃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史占彪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张 侃 教育心理学分会 会长:申继亮 发展心理学分会 会长:董 奇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 会长:周晓林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 会长:彭运石 工业心理学分会 会长: 医学心理学分会 会长:姚树桥 生理心理学分会 会长:隋 南 心理测量分会 会长:车宏生 法制心理学分会 会长:马 皑 学校心理学分会 会长:郑 雪 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会 会长:张力为 社会心理学分会 会长:金盛华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会长:钱铭怡 军事心理学分会 会长:苗丹民 人格心理学分会 会长: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林文娟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第十一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芳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李京诚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 索引序列
  • 地理科学编辑部主任
  • 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
  • 人文地理编辑部主任
  • 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
  • 心理科学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