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人员名单 截止2006年10月15日 社长•总编 李栓科 执行总编 单之蔷 社长助理 才华烨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 杨浪涛 副主任 刘 晶 尹 杰 设计总监 介彬 图片总监 王彤资深编辑 李志华 编辑 李雪梅 黄秀芳 朱 彤 何 亮 王德辉 易 水 周晓红 耿菲琳 杨嘉敏 高新宇 校对 陆凤山 美术编辑 李 晟 图片摄影 吴 敬 马宏杰 地图编辑 陈 云 王 岩 繁体版协调 何 亮(兼)地理资料室 陈俊华 编辑部信箱 电话 (010)6484 2202 传真 (010)6484 2217 青少版《博物》编辑部主编 许秋汉副主编 王蓓蓓 编辑 刘 莹 张 迪 李 磊 童晓岽 李鹰 王辰美术编辑 刘承周 助理美术编辑 黄蓓蓉 图片编辑 唐志远 校对 钱 进编辑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广告部广告部主任 张星星 高级客户经理 孙士军 客户经理 徐 凡 刘 铮 魏岑 高颖 广告热线 (010)64841903/1895/1951/2066/1562 传真 (010)64841815 《中国国家地理》 发行部 发行部主任 连建华业务与资金流平台经理 杨 柠 物流平台经理 吴 超 信息平台经理 耿晓莉国内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处 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 2-806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代号M80 发行热线 (010)64841987/1603/1995 《中国国家地理》市场部 才华烨(主任) 白莎莎 史 楠 詹 珊 黄志鹏 陈志文市场热线 (010)64842130/2136/2140 市场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 会员部贾 立 (主任) 宋丽娟 赵宝利 王原荣 会员热线 (010)64852138/64879277/64849250 传真 (010)64859755 E-mail 《中国国家地理》俱乐部 张书清(主任) 赵 超 华超 电话 (010)64851539/2136 《中国国家地理》行政部 江 郁(主任) 华希娟 李 宁 吕 鑫 《中国国家地理》网络部 网站主管 闫瑞杰 网站编辑 卢建爽 网址 《中国国家地理》 影视中心 孙 钢(主任) 上海联络处 王 斌 办公室电话 021-64712579 传真 021-64712597广州联络处 曾广军办公室电话 020-38781239 传真 020-38781386 驻香港代表 周兆营 香港发行代理 兆营亚洲有限公司 电话:(852)25292228 传真:(852)28613082 E-mail info@enews_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单之蔷经历复杂,做过许多工作。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与其他文科生不同,单之蔷对科学、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单之蔷从事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为地理科学离人文科学最接近。在单之蔷任主编以来,杂志策划的"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走遍世界去问河"、"大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专辑不但创造了发行的奇迹,更成为许多人的经典珍藏。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许多人羡慕单之蔷的地方。但他却笑称,"走"并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曾经也是闭门造车的编辑,直至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四川旅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普通人们对四川的印象,还局限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老一套上。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坝、凉山,广大的土地,众多的雪山,特别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贡嘎山、海螺沟等,庄严圣洁,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凛然大气之美。"看山要看极高山。"这是单之蔷在"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专辑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理念,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歌咏的都是东部的风景,却忽视了西部的壮丽河山,中国人的审美应在珠峰前工作的单之蔷当来一场革命,进入到欣赏冰川的时代。他的这个理论,得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当时四川的一帮学者文人,也为他这个外来者的观点而叹服。自此,《中国国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单之蔷也开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线上,他遇到过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辞了职走完了川藏线,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知道身边就有着壮丽的景色。这让他更坚定的树立起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念头,他说这样会让人生更丰富。作为一名行者,单之蔷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的状态。就像文艺复兴一定要回到希腊的源头,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报道,就一定会亲自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每次都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发现。单之蔷他说,摄影师的照片永远是令人信不过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来以为中国已"没什么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他看到了与现代婚姻制度并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个村子里,每家都是四个兄弟共一个妻子;在常人通常认为危险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丽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脚下的石头仿佛用水冲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着蓝幽幽的光。经常在西部地区行走,单之蔷的考察生活并非人们所想像的轻松休闲的旅游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敦煌附近,他们一行人为了寻找大规模的雅丹地貌,误将车开到一条废弃的国道上,路上到处是流沙,汽车很快就没会油……而近乎绝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让他们欢欣鼓舞;在珠峰,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冰塔林美丽而充满着陷阱,到处都是冰裂缝、冰湖,连当地向导也极力劝说单之蔷不要下去,但单之蔷"一意孤行",他笑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最险之处。走过很多路的单之蔷,叹惜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的书还没有读。看过这多风光,他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专辑前的文章,他说,只有亲自写作才能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单之蔷是杂志社的总编,喜欢写字、看书、引经据典,比如为了写三峡,他会查出《唐诗三百首》里有54首关于长江的诗,有12首关于三峡的诗;他用喜欢隐匿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和好炫耀、抢占制高点的西方城堡建筑作比较,用地理知识解释关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区别……此外,他还有很多受到争议的"离经叛道"的论断,比如认为植树造林是个神话,质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为此动用了美国生态学家克罗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青藏铁路开通,他宣称又一座长城诞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网友的抨击。他的文字风格呈现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稳重,同时又能令我们体会到读书人那种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绪和冲动,他总是急于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山、湖、高原、湿地在城市里讨要一个恰当的"名分"。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在一个极端,他和同行的难兄难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为一个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他作为一名单位人,每月必须按商业法则推动杂志社的流程,统筹每月杂志的按时出版,除了写序言,还要穿西服打领带,不定期进行读者见面会或做演讲……显然,单之蔷已经适应了在两个世界中来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钟表一样摇摆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时摆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为了赶稿,自己有过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刚刚喝完面汤,便压着帽子、穿着冲锋服、戴上耳机,在键盘上敲打出他的经历;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别的,是他一直在干,并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建构中国的形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像许多商业的机缘一样,李栓科和李勇的投缘是从一顿饭开始的。那是非常重要的一顿饭,1997年秋天,燕莎附近的凯宾斯基啤酒坊,李栓科喝得豪情满怀——李勇,50多岁年纪,头发略白,戴着眼镜,知识分子的模样,非常平和的一个人,喝一点酒,很休闲的打扮。他英文很好,平常喜欢阅读英文刊物,像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以他非常感兴趣李栓科的想法——这个年轻人想办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李勇当然清楚这种类型杂志,他看准了李栓科,当时他担任天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栓科那个时候急于找人投资,他已经组建了团队,但缺乏资金——反正李栓科朋友多,朋友帮他介绍了李勇,两人一见都有点“恨晚”的意思。很快,天气转冷,冬天到了,下着雪,在一个涮火锅的地方,最后决定下来了——李勇出资100万,李栓科做。最初一切都很顺利,但是不久合作出现了问题——虽然直到今天,他们二人还保持着很好的私人关系,毕竟他们都是真心想做这个事情的人,虽然直到今天,李栓科还非常感念李勇——要是没有那宝贵的100万!对于一个商业来说,资金周转是多么宝贵多么重要啊!但是,当初的合作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栓科意识到这种失败并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经营团队的理念差异——“我们是一直花国家财政,忽然转向市场化,我们是有欠缺的;而他们是成熟的商业团队,所以我们两个的合作,就如同一个商业上的成年人和孩子,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理念对,我们要按照我们的想法做杂志;但他们是做生意,对媒体成长过程没有足够准备,他们认为要很快收回投资。所以我们后来把他们的投资全部还给了他们,几年以后,我们的杂志就成长起来了,完全可以自负盈亏。”与许多长期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不同,李栓科一进入到商业领域,不但不觉得繁杂,相反他觉得异常兴奋,而且有如鱼得水的感觉。据说,他第一次冒出做杂志的念头,是他发现许多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对科学的一无所知——在科学界根本不算是新闻的事,对于新闻记者听起来却很新鲜;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科学家在日常生活的缺席,所以导致科学在公众生活中完全丧失话语权——那种丧失有的时候让李栓科觉得忍无可忍——媒体有什么权利告诉公众一个错误的科学概念?比如说“沙尘暴” ——“大家知道所有的媒体讲沙尘暴是有害的,把家园搞脏,环境难以忍受。这是被很多媒体妖魔化的,沙尘暴其实对我们还有好处,比如它给海洋系统带来营养物质,否则小鱼小虾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食物。如果没有沙尘暴,全球变暖将更厉害。当然沙尘暴也带来害处。不过,就整个地球对人类社会来讲,沙尘暴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我并不是说沙尘暴不需要治理,当然需要治理,问题出在怎么治理。媒体告诉我们一个错误的概念——植树造林种草可防止沙尘暴,但有些地方就是因为植树造林才造成沙尘暴。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在地球上,有些地方该是沙漠的必定是沙漠,不可能把沙漠改造成绿洲。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谈话的这张桌子这么大一块地方,如果只有一杯水,那么是可能慢慢滋养桌子周围的一块绿地的,有了这么一片面积的草,这块地就不会起沙,就不会变成沙漠,不会有沙尘。但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种了一棵树,这一杯水养一棵树就变得很困难。结果,由于这棵树的种植,不仅仅使桌子这么大范围的草死掉,而且周围的草可能也要遭殃,最后地面起沙,不仅地面完了,这棵树也会死掉。自然规律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自然规律,有些地方不能种树,你种了,最后结果可能更糟。比如说全世界范围内,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全世界都是沙漠地带,为什么只有中国长江中下游给我们一块绿地,因为青藏高原抬起来了,它把西风气流分割,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形成沙漠,而是鱼米之乡。也正是因为有青藏高原,所以我们新疆才有大沙漠。自然规律是我们人类要去研究顺从的,但是绝不可以破坏自然规律,该种树的地方一定要种树,该是沙漠的地方它就是沙漠,这是自然的公平之处,我们一定要懂得尊重自然。”当李栓科发现如果要让媒体知道这一点,除了自己办一份媒体以外,再也没有更好的主意了!于是他把目光投注到《地理知识》上——那是科学院的一份科普刊物,发行量2万份。李栓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为这份杂志写稿子,他兴奋呀,写呀改呀,但是等文章刊登出来,发现已经被删改得估计只有标点符号是他的了!长期写科研论文和考察报告的李栓科,根本不知道如何写一篇让普通读者读得明白的文章!虽然《地理知识》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一些老人兢兢业业做了几十年,并且直到李栓科接手还有一些忠实的“地理迷”做读者,但李栓科决定改革——他有一支全新的团队,他认为现有的《地理知识》从概念选题都落后,是“科普”的概念——什么叫科普?那就是说我比你知道得多,我要普及给你,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的制作标准不可能得到商业认同——他提出改名——要叫《中国国家地理》,要突出“地理”这两个字。“这涉及怎样认识地理。地理并不是按照数理逻辑建立起来,而是按照思辨建立起来,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古老又非常有生命力的科学。一般来说,认识地理有三个层次,一是最朴素的地理概念,二是上升到地理的实践方面,三就是版图、地理理念和地理哲学。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们这些出行者来讲,出行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出行?一定是你要去的那个地方有独有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的东西吸引了你,这样你才去。因此,中国国家地理主要是以地理思辨、地理哲学为媒体的立体命脉,‘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和展示,不仅是美,更重要的是思辨。”可以想见李栓科改革的难度——这是必然的。但李栓科居然做到了——让那些老人们高高兴兴地退出。当然科学院对他的强烈扶持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是一个公道的人。李栓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样总结自己:“大学四年教会的是一个学习的方法,研究生三年教会的是学什么,而我热爱的地理科学,则教给我一种多解性的思维方式。地理和生物、物理、化学不同,地理里有山川湖泊还有动物植物,不仅有风雨雷电还有火山地震。所以对于地理来说,这个学科体系本身非常庞杂——你必须学会把握问题的核心。比如地震,每场地震导致的后果都不一样,地震穿过城市和穿过无人区,那是完全不同的评价,所以深入到这种科学中,你需要综合思辨的能力,你需要感知到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一学科的特征就是原因多解结果多解。比如我们在北极,忽然看见眼前冒白烟,是冰裂,如果你要找到所有冒白烟的可能性,恐怕你自己都掉到北冰洋里,你之所以立刻判断出来并且撒腿就跑对了方向,那是你从众多原因里积累出来的,这里面有运气的因素,但也有你的科学积累。”也许正是这种“多解性”的学科训练,使李栓科转到商业上以后,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应。他甚至发现科学研究和商业活动的相似处——对于科学家来说我们只知道杨振宁,谁知道他的实验室里有多少同样优秀的科学家?海尔也是一样道理,我们知道张瑞敏,谁记得住那些出色的员工?一个成功的科学实验需要挑选样本,设计程序,每个过程讲道理,理论要一环扣一环;而一个商业活动的成功,也是如此,要很严密,每一步都要经过推敲。他们从这个层面上讲是一样的。所以,当李栓科成功转型为一个商业领袖以后,几乎不用任何人告诉,他就懂得——所谓管理团队,一定不是靠“管”出来的,团队是要靠凝聚和激励的。你要给团队一个看得见的商业目标,每一步的成功,都要紧跟着下一步的激励。像一个孩子一样。当然商业和科研有很大的不同。“从大的层面上讲,商业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每一级贯彻的是上一级的理念,商业领袖自己的人格魅力、眼光对商业成功很重要;而科研是自下而上的,真正说话是少数人,一定是上一级集纳了下一级的研究,从无数个样本和实验中,发现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所以,一个科研领袖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必须善于挑选,善于综合,从中发现科学亮点,这就是科学发现;而商业领袖则不同,商业领袖是他一个人的理念要靠成千上万的员工实现。”过去,李栓科为做一个科研领袖而努力,如今,他非常享受做一个商业领袖的愉悦感——过去沉浸在科学领域,打交道的总不过是科学家,虽然在科学考察的时候,比如像参加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那次队伍里有好几百人,其中有向导有民夫,但毕竟大部分时间是在做科研,但现在不同了——做一个商业领袖,他每天要见的人完全不同类型——有投资商、有银行家、也有在某个学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每天都感觉到许多新的事情——每天都很忙碌,这种忙碌是一个成功媒体人才有资格拥有的。李栓科是一个从来不会掩藏自己对成功的喜悦的人——他坦率地承认,的确有很多人羡慕他,这一点只要从他们望向他的眼神就可以知道。“我喜欢接触人。每见一个不熟悉的人,就能看到很多东西。以前完全不明白的投资,都是这样学会的。 如果你现在问我,我最大的享受是什么,过去我可能会说南极北极,回来的时候那些光荣啊,但现在我可能首先会想到是《中国国家地理》——把一个纯科学的理论变成社会的话题谈资,这是对我十年趴冰卧雪的最大回报。我现在追求的就是把一个地理概念变成流行时尚。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社会存在一定影响力的人,我想我的杂志应该是他们一个喜欢的读物。” 李栓科在接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之前有着相当丰富的地质考察经历和业绩,曾经从事南极(4年)、北极(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研究以及旅游科普工作,每年在野外的时间都要超过3个月,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在南极—一年半。是在从事科学研究10年后转向媒体行业的,因此在办刊中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念。李栓科因为《中国国家地理》的突出成绩被认为是业内最年轻而又富有专业学术背景的社长和总编,也被评为最成功的杂志版权输出商。《中国国家地理》的成功正是源于“地理的差异之美”。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主任

2月26日下午2时45分到3时45分,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生态摄影师徐健做客搜狐,谈什么是生态摄影。  奚志农,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  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住了它们所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宣传资料;获得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大奖、英国 “自然银幕电影节” “TVE奖”,是首位在这两项比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这些优秀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乃至 “地球奖”“保护母亲河奖”等大量荣誉。他还因为自己的贡献被云南省环保局聘为 “云南省环境大使”。  徐健,野性中国工作室图片库项目总监、摄影师。“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指导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曾任BBC自然历史部&中视传媒,中国自然和野生动物纪录片“美丽中国”节目组调研员。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 编辑部主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野生动物栏目编辑、摄影师。

徐健,著名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前编辑,《博物》杂志前编辑部主任,现任CCTV高清频道《美丽中国》节目组 调研员。野生动物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国家地理杂志编辑主任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人员名单 截止2006年10月15日 社长•总编 李栓科 执行总编 单之蔷 社长助理 才华烨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 杨浪涛 副主任 刘 晶 尹 杰 设计总监 介彬 图片总监 王彤资深编辑 李志华 编辑 李雪梅 黄秀芳 朱 彤 何 亮 王德辉 易 水 周晓红 耿菲琳 杨嘉敏 高新宇 校对 陆凤山 美术编辑 李 晟 图片摄影 吴 敬 马宏杰 地图编辑 陈 云 王 岩 繁体版协调 何 亮(兼)地理资料室 陈俊华 编辑部信箱 电话 (010)6484 2202 传真 (010)6484 2217 青少版《博物》编辑部主编 许秋汉副主编 王蓓蓓 编辑 刘 莹 张 迪 李 磊 童晓岽 李鹰 王辰美术编辑 刘承周 助理美术编辑 黄蓓蓉 图片编辑 唐志远 校对 钱 进编辑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广告部广告部主任 张星星 高级客户经理 孙士军 客户经理 徐 凡 刘 铮 魏岑 高颖 广告热线 (010)64841903/1895/1951/2066/1562 传真 (010)64841815 《中国国家地理》 发行部 发行部主任 连建华业务与资金流平台经理 杨 柠 物流平台经理 吴 超 信息平台经理 耿晓莉国内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处 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 2-806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代号M80 发行热线 (010)64841987/1603/1995 《中国国家地理》市场部 才华烨(主任) 白莎莎 史 楠 詹 珊 黄志鹏 陈志文市场热线 (010)64842130/2136/2140 市场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 会员部贾 立 (主任) 宋丽娟 赵宝利 王原荣 会员热线 (010)64852138/64879277/64849250 传真 (010)64859755 E-mail 《中国国家地理》俱乐部 张书清(主任) 赵 超 华超 电话 (010)64851539/2136 《中国国家地理》行政部 江 郁(主任) 华希娟 李 宁 吕 鑫 《中国国家地理》网络部 网站主管 闫瑞杰 网站编辑 卢建爽 网址 《中国国家地理》 影视中心 孙 钢(主任) 上海联络处 王 斌 办公室电话 021-64712579 传真 021-64712597广州联络处 曾广军办公室电话 020-38781239 传真 020-38781386 驻香港代表 周兆营 香港发行代理 兆营亚洲有限公司 电话:(852)25292228 传真:(852)28613082 E-mail info@enews_

徐健,著名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前编辑,《博物》杂志前编辑部主任,现任CCTV高清频道《美丽中国》节目组 调研员。野生动物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管理学家杂志编辑部主任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是的,我也发了这个期刊,了,已停刊

杨沛霆教授,全国著名企业管理学者,现任《中外管理》杂志社总编辑、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多家企业顾问等职务。是当今中国面向市场的财经管理类媒体主编中,唯一一位资深管理学家。同时,杨教授还创办了当今国内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企业管理高端论坛: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他一生涉猎广泛包括情报学、科技史、科技政策、环境保护、领导科学、以及企业管理,并在各个领域均成为国内佼佼者,甚至开创者,至今影响深远。 他作为“中国情报学第一人”,在国内最早惊爆《日本人如何摸大庆》,震动国家领导,至今在信息咨询业传为经典。随后,他在国内率先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先驱。 他撰写出中国第一本完整、系统的《科学技术史》。进而,他在中央党校宣传《世界五次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轰动全国。 1984年,他参加时任总书记胡耀邦主持的政治局常委学习班工作。随后,与钱学森等一起为100对位部长、1300多为司局长授课。他参加编撰的《迎接新技术革命》成为当年发行量最大的著作。进而参与创办“全国市长研究班”,听他授课的市长先后达1300多人。1985年,他主持出版的《领导与科学》丛书,受到时任军委总参谋长杨德志上将的表彰。此后,他在国内率先筹办领导科学师资班。从此,领导科学在我国成为领导者必修课。鉴于以上成就,他成为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特殊贡献奖得主。《迎接新科技革命》也被中宣部等部门评定为第一批“五个‘一’工程”中唯一的管理学图书。 退休之后,他将全部心血转向企业管理领域。1990年,年逾花甲的杨教授“创业”筹办《中外管理》杂志,并成为国内媒体不要国家经费与编制、直接面向市场办刊的先驱。如今,《中外管理》已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读者忠诚度最高的管理类杂志之一,影响了无数优秀企业家与经理人。期间,他率先在国内介绍及宣讲“经营外包”、“学习型组织”,及彼得﹒杜拉克管理思想等新理念,成为国内企业界广受尊敬的一位媒体总编与管理学家。 79岁的杨教授,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工作,每天坚持游泳八百米,每天与至少一位优秀企业家促膝谈心。“综合,就是创造!”是杨教授毕生精彩的奥秘。“通过使别人幸福,以获得自己的幸福。”是杨教授不懈追求的人生。

是停刊了的,14年就停了,你应该查清楚再发表哒

  • 索引序列
  • 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主任
  • 国家地理杂志编辑主任
  • 管理学家杂志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