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分析化学的文献阅读

分析化学的文献阅读

发布时间:

分析化学的文献阅读

化学有很多分类,像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海洋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等等,这里面又涉及到各类化学中有很多小的方向,每个方向又有很多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都有相关的文献综述,而且每年在同一个研究上的综述就有很多,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一方面的综述?

大致看了下,是说 用LC-MS/MS对小鼠血浆中5个成分(成分名称请自己查)的结构进行分析。没有看到全文,我估计文章是说定量分析那5个成分的方法的。 先是用ESI分析,得到5个成分的质子化分子离子峰,但是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其中4个成分得不到特征碎片和加合离子峰,还有一个成分得到的是脱葡萄糖醛酸后的碎片。 Fig2 是几个成分MS/MS的质谱图,图上可以看到质子化分子离子峰和脱去某基团后的碎片离子峰(具体基团自己看)。注意几个分析条件(collision 能量)是不同的。这个分析过程用了MRM检测模式,MRM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MRM transition里选取了4对特征离子(具体自己看)。 5个化合物中有两个互为同分异构体,ESI得到的质子化分子离子峰是一样的,所以色谱分离就起到了重要作用。Fig3上是 在Atlantis C18柱上用等度流动相分别分析空白血浆样和加入不同浓度5个成分的样品的MRM(离子)色谱分析结果。5个成分的出峰时间分别是。。。。(略) 实验选用了30种(个)血浆空白样本,结果表明5个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没有受到影响(详见F3a),从而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高选择性。实验中未发现样品残留效应。以上是基本意思,细节方面就靠你自己补充、完善了。希望对你有帮助阿。

百度

分析化学文献阅读

百度

大致看了下,是说 用LC-MS/MS对小鼠血浆中5个成分(成分名称请自己查)的结构进行分析。没有看到全文,我估计文章是说定量分析那5个成分的方法的。 先是用ESI分析,得到5个成分的质子化分子离子峰,但是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其中4个成分得不到特征碎片和加合离子峰,还有一个成分得到的是脱葡萄糖醛酸后的碎片。 Fig2 是几个成分MS/MS的质谱图,图上可以看到质子化分子离子峰和脱去某基团后的碎片离子峰(具体基团自己看)。注意几个分析条件(collision 能量)是不同的。这个分析过程用了MRM检测模式,MRM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MRM transition里选取了4对特征离子(具体自己看)。 5个化合物中有两个互为同分异构体,ESI得到的质子化分子离子峰是一样的,所以色谱分离就起到了重要作用。Fig3上是 在Atlantis C18柱上用等度流动相分别分析空白血浆样和加入不同浓度5个成分的样品的MRM(离子)色谱分析结果。5个成分的出峰时间分别是。。。。(略) 实验选用了30种(个)血浆空白样本,结果表明5个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没有受到影响(详见F3a),从而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高选择性。实验中未发现样品残留效应。以上是基本意思,细节方面就靠你自己补充、完善了。希望对你有帮助阿。

邵元华, 男,1962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于83和86年分别获得武汉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于91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D)。随后在爱丁堡大学化学系、美国匹茨堡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化学及生物化学系做博士后至98年;1998年6月应聘中科院“百人计划”生物电化学回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9月调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现任长江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应用化学》副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编委;将从2007年1月起任JEC编委。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1998年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讲课程: 电分析化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分析化学前沿文献阅读(研究生累计考试);中级分析化学(本科生)。

分析化学的文献

ACS(美国化学会)格式

百度

高分子化学文献阅读

当然潘祖仁的好,系统又清楚,科大潘才元的偏重有机,讲的也很好

潘祖仁的很经典,考研都用它的

《20世纪化学史》(郭保章)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jgp7书名:20世纪化学史作者:郭保章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1998-07页数:748内容简介:本书以丰富翔实史料为依据描 绘20世纪化学史的绚丽篇章。传统 化学学科老树发新枝,高分子化学、 药物化学已从有机化学独立出来; 今日分析化学称之为分析物理不算 过分。物理化学犹如一匹奔马,化学 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结构化学和量 子化学是它的四条腿,加上电化学 和光学,在本书皆专章描述。生物化 学在本世纪崛起,分子生物学成为 热门,本书重点评述。对新兴的环境 化学和与增产粮食有关的化肥与农 药在本书有适当篇幅,体现了对生 存与发展的关注。从60年代起,化 学又带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 翅膀,本书所描述的是奔向21世纪 的新化学的历史。学科日益交叉是 本世纪的特点,本书开宗明义第一 章“新物理学促使化学面貌一新”。 书末附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简况 表,堪称20世纪化学大事记。《20世纪化学史》的书摘第一章新物理学促使化学面貌一新化学,在19世纪大发展的基础上,在20世纪继续有所前进,有所扩展。然而,20世纪的化学发展,绝不只是对19世纪的化学成就做出一些增补或是填充部分空白,而是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这首先是由世纪之交物理学三大发现开始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揭开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一直没有觉察到的崭新世界——“微观世界”。这个崭新世界的揭露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因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本领有了新的跃进,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但是微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有别于宏观世界,牛顿力学的体系显然不能适用了,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念上作出革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发生在20世纪之初的物理学革命。1900年由普朗克(MaxKarl ErnstLudwig,1858—1947)提出的量子论,1905年由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吹响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进军的号角。从此,不仅在物理学中引起一系列的变革,并且还带动了其他学科,特别是化学的革命发展。物理学革命的一系列成果,如量子论、相对论、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等构成的新物理学,促使化学面貌一新,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化学研究的对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恩格斯说:“在19世纪,对于化学家是原子的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门捷列夫周期表等伟大成果,皆出自化学家之手,而分子运动论的业绩则属于物理学家们。因此,对于物理来说,可称为分子的世纪。但是到了20世纪,情况发生了逆转。原子物理学都是物理学家们的业绩,而化学家则工作于分子的领域。因此,可以说,在20世纪,对于物理来说是原子的世纪,而对于化学来说是分子的世纪。但是,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并非莫破质点而是有结构的。化学工作在新物理学的基础上,因而面貌一新,并在知识层次上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解释了编写20世纪化学史为什么要从物理学革命写起。因为不这么做,就不能把化学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写清楚。这是兄弟学科之间交流和借鉴的问题,而非学科的隶属问题,也不能认为化学于19世纪在原子学科上带了头,就可以老子天下第一。一、早期量子论的诞生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通常把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量子论”做为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开端。但是正像科学史上许多带有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一样,在一开始的时候,它的提出者有可能认识不到它的份量和深远意义。这就无怪乎普朗克在30多年以后还把他当年的贡献称为“孤注一掷的行动”。“一言以蔽之,我所做的事情可以简单地叫做孤注一掷的行动。我生性平和,不愿进行任何吉凶未卜的冒险。然而……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必需……以任何代价非把它找出不可,不管代价多么高……我认为,那两条(热力学)定律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成立。至于别的一些,我就准备牺牲我以前对物理定律所抱的任何一个信念……”以上是1931年10月7日普朗克给罗伯特·威廉·伍德(RobertWilliamWood)的信。什么事情使“生性平和”的普朗克,不惜付出“代价”和“牺牲”,甘愿从事“孤注一掷”的冒险呢?这就是发生在20世纪初的“紫外灾难”。作者简介:郭保章,安徽阜南人。1926年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通报》、《化学教育》编委、近现代化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世界化学史》(1992年)、《化学史简明教程》(1985年,合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1993年,合著)、《中国现代化学史略》(1995年)、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1989年),校订《化学文献的使用》(1987年)。发表有关自然科学史论文20余篇。

书名:高分子化学书号:9787302197881作者:唐黎明定价:8元出版日期:2009-5-1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清华大学教材。全书系统讲述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并扼要介绍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全书共分9章,包括绪论、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绪论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1单体、聚合物和齐聚物2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和单体单元3聚合度和分子质量4均聚物、共聚物和共混物2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1高分子的分类2高分子的命名3聚合反应分类1根据聚合物组成和结构分类2聚合反应机理3聚合物的化学反应4高分子的发展历史第2章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1聚合物的结构层次2聚合物链的组成与结构1主链2侧基3端基4共聚物类型3高分子的立体化学1聚合物的构造2键接方式3立体构型4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5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聚集态结构1分子间相互作用2聚集态结构6聚合物的热转变7聚合物的机械性能8弹性体、纤维和塑料9聚合物的性能第3章逐步聚合1逐步聚合反应概述1逐步聚合反应及其特点2逐步聚合反应的单体3逐步聚合反应的分类2线形逐步聚合反应的基本过程1官能团的等活性概念2反应程度3分子链增长的终止3逐步聚合反应动力学1不可逆条件下的线形逐步聚合动力学2可逆逐步聚合动力学3其他缩聚反应动力学4官能团等活性理论的近似性4线形逐步聚合的分子质量控制1化学计量控制的必要性2定量关系5线形逐步聚合反应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6逐步聚合反应实施方法1熔融缩聚2固相缩聚3溶液缩聚4界面缩聚7体形缩聚1凝胶点的预测2凝胶点的试验测定8逐步聚合反应的应用1聚酯2聚碳酸酯3聚酰胺4聚氨酯5其他几种重要的线形缩聚物6酚醛树脂7不饱和聚酯8聚硅氧烷9高度支化聚合物第4章自由基聚合1引言2连锁聚合的单体1单体的类型2烯类单体对聚合反应的选择性3聚合热力学1单体聚合的热力学条件2聚合上限温度4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1自由基的活性2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3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机理特征5引发剂和引发反应1引发剂种类及分解反应2引发剂分解动力学3引发效率4引发剂的选择5其他引发作用6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1聚合反应过程2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3聚合反应初期的动力学方程4基元反应速率常数5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7聚合度1动力学链长2无链转移时的聚合度3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4有链转移反应时的聚合度5链转移反应8自动加速现象1凝胶效应2沉淀效应3模板聚合4聚合过程中反应速率的变化类型9阻聚和缓聚1阻聚剂类型及作用机理2烯丙基类单体的自阻聚作用3阻聚效率4阻聚剂在测定引发效率f中的应用1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1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1活性聚合发展简史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RP)3稳定自由基控制聚合(SFRP)4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5退化链转移聚合(DT)6对CRP的综合讨论与比较7CRP的应用与前景12聚合物分子工程与分子自组装第5章自由基共聚合1引言1共聚物的类型和命名2共聚反应的重要性2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3典型共聚物组成曲线1理想共聚2交替共聚3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4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5嵌段共聚4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1定性描述2共聚物的平均组成3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5共聚物的微结构6竞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1竞聚率的测定2竞聚率的影响因素7单体与自由基的活性1单体活性2自由基活性3取代基对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8Q?e概念及方程9共聚交联和互穿聚合物网络1共聚交联2互穿聚合物网络10共聚反应的应用1乙烯类共聚物2氯乙烯类共聚物3苯乙烯类共聚物4不饱和聚酯第6章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1引言2本体聚合1本体聚合的特点2有机玻璃板材的生产3苯乙烯连续本体聚合4聚氯乙烯本体沉淀聚合5乙烯高压连续本体聚合3溶液聚合1溶液聚合的特点2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聚合反应3丙烯腈的溶液聚合4乙酸乙烯酯溶液聚合5苯乙烯的溶液聚合6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溶液聚合7离子型溶液聚合4悬浮聚合1悬浮聚合的特点2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3分散剂和分散作用4氯乙烯悬浮聚合5含氟聚合物5乳液聚合1乳液聚合的特点2乳液聚合的基本配方3乳化剂及其作用4聚合反应机理5其他乳液聚合体系6丁苯橡胶7丁腈橡胶8氯丁橡胶9丙烯酸酯类乳胶6聚合方法的比较第7章离子聚合1引言1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对比2离子聚合的应用2阳离子聚合1阳离子聚合的单体和引发剂2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3阳离子聚合动力学4阳离子聚合的影响因素5活性阳离子聚合6阳离子聚合的应用3阴离子聚合1阴离子聚合的单体2阴离子聚合的引发剂3阴离子聚合反应机理4基团转移聚合5活性阴离子聚合动力学6阴离子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7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应用43种聚合方法比较5离子共聚1单体活性2溶剂、反离子和温度的影响6开环聚合1环状单体的聚合能力2开环聚合的机理和特征3环醚4环酰胺5环酯的聚合6环亚胺的聚合7环硫化物的聚合8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9螺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10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11聚磷腈12聚硫和聚氮化硫7羧基化合物的聚合第8章配位聚合1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1聚合物的结构异构与立体异构2立构规整度3立构规整度的测定4立构规整度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2配位聚合及聚合方法1配位聚合的特点2配位聚合的单体3配位聚合催化剂类型4配位聚合方法3Ziegler?Natta催化剂1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组成2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之间的反应3非均相催化剂对立构规整性的控制4Ziegler催化剂和Natta催化剂4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1载体型催化剂2茂金属催化剂3后过渡金属催化剂5丙烯的配位聚合1催化剂组分的影响2丙烯配位聚合动力学3α?烯烃配位聚合机理6二烯烃的配位聚合1二烯烃配位聚合的催化剂2二烯烃定向聚合的机理第9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1引言2聚合物化学反应的特点3聚合物的相似转变1纤维素的化学反应2聚乙酸乙烯酯的转化3氯化4芳环上的取代5环化反应6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化4聚合度变大的化学反应1交联2接枝3嵌段共聚物4扩链反应5聚合物的降解1热降解2氧化降解3光降解和光氧化降解4其他降解6聚合物的老化和防老化参考文献

读者杂志阅读分析

《读者》的魅力  《读者》,这样一本看似平凡的杂志,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打动世界百万读者呢。  核心竞争力 最初《读者》曾以美国《读者文摘》为效仿对象,如今,它已找到了外国作品与中国读者之间的沟通方式:选择外国作品时,以“开阔眼界”“反映人性美”为原则,以实用的信息丰富读者的知识,以感人的作品启迪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以中国人的价值理念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各种现象。  读者给它的评语是“书淡如菊”,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读者》,的确显得淡漠而安静。正如戏剧家魏明伦评论道:“《读者》不靠‘枕头’,不靠‘拳头’,却能超越‘两头’书刊的销量。靠的是什么?文学感染力,知识信息量,观赏趣味性,德育、智育、美育,多种维生素。”不媚俗、不炒作,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畅的文字,自创刊二十三年来一直如此。  在一次研讨会上,《读者》总编彭长城总结杂志至今受欢迎的原因时说,不断创新与关注“真善美”是《读者》成功的原因。“杂志有一个口号,叫博彩中外、汇聚精华、启迪思想、开拓眼界,开放性的视野打开了外部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我们自身的文化根源。杂志的很多栏目跟人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素养的提高和感情的释放。”  定价策略 这本创刊于甘肃的16开文摘性大众刊物,本着“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一路走来。刊登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科技、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  《读者》一直秉承高质低价,64页黑白文字,20页彩色插图,售价3元,为同类、同等印刷质量刊物中售价最低。刊载文章全部来自读者的推荐,发表时刊出推荐者姓名。实行一稿三酬,原作者、原刊发媒体、荐稿者皆有稿酬。  平民化之路 有人说,《读者》好像一直隐藏在某个角落,静静地发出某种声音,那种声音不强大,却很有分量。让这种安静有如此分量的,是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打开一期《读者》,在不那么沉重的凡人小事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情味与对人生、人性的真切关怀。这种关怀散发着一种绵绵磁力,吸引着寻求温暖的灵魂。  有时,这种直指心性的关怀还能够摆脱不同文化背景的牵绊。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是畅行无阻的语言。海外《读者》已累计发行50多万册,读者遍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非典时捐款、教师节时赠阅、慰问戍边官兵,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读者》有一副热心肠。在甘肃刘家峡,有林地5000亩,名为“读者林”,是《读者》在全国读者中募得钱款植建而成。而今,“读者林”的规模已达2万亩。一位中学校长说,《读者》为人们种下的,既有今天就可以开放的花朵,也有明天才可以发芽的种子。(右图:《读者时代———一本杂志和她所影响的生活》)  产业链延伸 《读者》的主编彭长城曾说,在市场竞争中,杂志的危机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要使这个特殊商品像常青树一样生存,既要把它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兴办,又必须当成一个文化产业来经营。  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读者》盲文版、维文版相继推出;为了给农民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读者·乡村版》于2000年诞生;为了拓展海外市场——继2003年成功“借河行船”打开北美市场之后,时值一周年,《读者》又成功进入欧洲和澳洲市场。正在筹划中的原创版、英文版也将很快面世。伴随着《读者》的忠实读者群的日益扩大,《读者》的事业也“越做越大”,《读者》品牌的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加长和连接。中国期刊业 一个难解的棋局  读者的成功是中国期刊界的一个奇迹,然而也仅只是一个奇迹!我们在欣喜之余,不应忽视的还有很多:  在一篇题为《左边杂志,右边堕落——我的阅读品味是如何堕落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真实的写出了目前期刊界的现状,“大大小小的报摊上,摆满的是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超级模特、电影新星、流行歌手,搔首弄姿地占据着它们的封面;锦衣华服流行情报、欧美家居经典介绍、怪异名车强档出击、美酒咖啡倾情推介,挤眉弄眼地拥塞在它们的内芯。”  另一方面,美国的时代华纳,在上海建立了他们的院线系统,德国的贝塔斯曼在全国建立了书友会,新闻集团在广东落地了……这些一百亿美元以上的营业额的文化和媒体大鳄,携多种媒体跨国界而来了。他们虎视眈眈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报业,还有期刊这块回报最为丰厚甚至可以说暴利的“蛋糕”。偏安一隅的中国期刊业又将如何同他们竞争呢?(左图:《读者》的封面也成为许多人的收藏)  面对内疾外患,我国期刊将如何加快发展步伐,迎头赶上呢?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中美期刊业窥得一二:  新闻期刊的彼尊我卑  相比较于美国三大新闻杂志位居整个杂志业前列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来说,中国却还没有一份具备真正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在中国杂志市场占据主要地位的依然是妇女杂志、文摘杂志、娱乐杂志和健康杂志。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中涌现了一批“新生代”新闻周刊,除《三联生活周刊》外,《深圳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以及《中国新闻周刊》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但10年过去了,这批新闻周刊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继续成长的阶段,在整个中国媒介环境中依然颇为尴尬处于弱势地位,充其量也还只是一种“半主流”或“准主流媒体”。  纵向来看,在时政新闻、评论与财经新闻方面比较突出的,目前只有《南风窗》、《嘹望东方周刊》和《财经》三本(当然,《财经》还不属严格意义上的时政新闻期刊);在社会新闻、文化报道方面,中国《新闻周刊》与《三联生活周刊》各具特色;在区域化方面,《新民周刊》、《深圳周刊》各霸一方;《新周刊》则是在这些领域之间游走,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不同盈利模式下的价格悬殊  从《读者》的经验可以看出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低价位。尤其是在目前中国期刊的整体价格均普遍偏高的情形下。一位旅居美国、曾是《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的娜斯在其随笔集《东看西看》中形象描述了中美两国杂志价格的巨大差异:“说到杂志,我对中国杂志的第一大感受就是:贵。美国杂志靠广告挣钱,又靠读者数量去吸引广告商,所以订阅杂志本身是一项极便宜的消费。”  中美期刊的巨大价格差异和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有关:中国期刊靠发行维持收支平衡,而美国则基本上依靠大量广告赚取利润,并不单纯依靠杂志的发行收入,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举的战略,使杂志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成长。许多杂志的经营甚至更多地倚重广告。而在中国,由于杂志还不是主流媒体,所以目前大多数杂志的广告页数远远少于编辑页数,目前的中国期刊依然主要是靠发行赚钱维持生计。  中国期刊的高价格制约了读者数量,而读者数量少的杂志自然不会吸引投资人和广告商的目光,在广告投放量稀少的情况下,期刊又只能以相对较高的上市价格维持自身经济平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产业化、集团化程度的巨大差异  让我们来看看这组数字:目前,我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但期刊集团却只有《家庭》1家;美国出版三本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有500个。中国9000本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杂志社中,平均每家杂志社运作6种杂志;中国刊物最多的期刊社拥有12种刊物,而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到80种刊物。(右图:《时代》每期的封面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最典型的例子是《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起,时代公司连续成功推出了《生活》、《体育画报》、《人物》等一系列畅销杂志,并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国际版。20世纪60年代至今,时代公司陆续进入电影娱乐、有线电视、音乐和互联网等领域,发展为著名的时代华纳媒体集团。  事实上在我国的期刊市场上已经发展起来一大批具有集团化经营能力的期刊社,比如《读者》、《知音》、《时尚》等。期刊集团化已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出版社活杂志社只出版一本杂志,已越来越无利可图,甚至几乎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发行、广告、宣传、管理成本的不断增长,将使那些只有一本刊物的刊社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报刊治理整顿 如何走好这步棋  2003年中国报刊治理整顿,是建国以来报刊工作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就期刊而言,主要源于“划转”这一举措带来的办刊宗旨、方向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划转,顾名思义,一是划,就是期刊主管主办者由原来的党政机关,划归为其他单位或者团体。二是转,期刊的报道宗旨、方向,由原来纯粹指导工作,转为面向市场。这两种情况都需要研究如何吸引读者,开拓市场。划转后的期刊怎么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著名期刊的经营理念值得一读:  实行严格的编辑和经营相分离   国外著名期刊普遍将内容编辑质量视为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维护自身品牌。为了确保内容不受广告商和经营环节的影响,刊物内部大多将编辑部门同广告、经营部门业务严格分离,采编报道不同广告、经营发生任何关系,广告、经营部门无权过问采编部门的事务。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刊物的定位和编辑方针的实现。(左图:我国期刊市场鱼龙混杂)  注重品牌战略,延伸品牌效应   国外各家著名期刊非常注重开发品牌资源,逐步营造以期刊品牌为核心的媒体集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等方面推广,充分发挥该品牌的强大影响力。《电视指南》杂志拥有《电视指南-名人逸事》、《有线电视指南》等系列子刊,并相继开发了电视指南频道和电视指南在线网站。《读者文摘》、《新闻周刊》也以各自品牌为纽带,整合不同媒体资源,形成多媒体集团。    充分应用高新技术,积极开发新型媒体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往往能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代公司抓住摄影技术出现的契机,成为图片新闻的先驱和出版业的领先者;50年代当电视冲击出版业的时候,投资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华纳公司依托电影新技术起飞。美国在线(AOL)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世界最大的ISP服务商。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更是“大媒体观”下媒体融合的典范。《读者文摘》、《新闻周刊》、《时代》等期刊都先后开发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时代》的门户网站并不仅仅将刊物内容平移到网上,而是报道更全、角度更新、分析问题更透彻深入,还可以滚动发布、连续报道、追踪采访,充分发挥网上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   在保持刊物传统编辑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不断创新   国外著名期刊非常重视以读者阅读需要为中心,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以保持刊物的长盛不衰。美国《人物》周刊最初主要是一份影迷杂志。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刊扩大报道范围,加强了对广大民众所关心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深度报道,如里根遇刺、旧金山大地震等,社会新闻色彩越来越浓。90年代,该刊在报道即时新闻的同时,着重加强对癌症、早孕、饥饿、虐待儿童、种族歧视等中长时段社会性问题的报道,力图引导读者全面了解社会。  适应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要,内容风格趋向细化   国外著名期刊十分重视市场调查,研究不同读者群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收入、阅读习惯,以此确定办刊思路和内容取向。美国《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同为著名的三大商业财经类期刊,但内容风格有着显著不同。《商业周刊》新闻性最强,是三者中唯一的周刊。《财富》重点强调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更侧重于对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的报道。《福布斯》则推崇精英群体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总是不遗余力地介绍企业家,介绍企业的成功之道。

读《读者》有感在这个假期,我精读了《读者》这本杂志的其中一期。主要描写了生活中的实事。文章都以情动人,以理悟人或以人悦文,浅显易懂,使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学习。每一篇作文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及写作方法,让人爱读,有的甚至催人泪下或开怀大笑。我还悟出一个道理:知识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一开始我总是很快的浏览一遍,囫囵吞枣,颇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的首先是故事,是各总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后来,父母告诉我文章要仔细品味,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得到知识的羽翼飞向天堂,那么就一定要有阅读方法。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既然是营养品,就更要仔细体会、琢磨。于是,我如饥似渴地仔细读了起来,养成了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成了忘了吃忘了睡的“书呆子”。从此以后,再练习写作的时候,都要拿出我的好伙伴—《读者》翻一翻,摘抄其中的好词佳句和思想感情,大大增加了我的想象力,使文章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这册杂志对我而言好处太大了,我总是认真地感悟,真是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是《读者》给了我知识王国前进的脚步。读了这册杂志,我真正感受到了:一撇一捺组成了一个“人”字,撇是知识,捺是理想,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有力的,鸟会飞翔时因为有翅膀,人会飞腾是因为有智慧。这样有益的课外书使我受益匪浅。等着吧!知识太空,我会乘坐着《读者》制成的飞船去那里遨游的!

  • 索引序列
  • 分析化学的文献阅读
  • 分析化学文献阅读
  • 分析化学的文献
  • 高分子化学文献阅读
  • 读者杂志阅读分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