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发布时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藏族人民凭借自己智慧和力量,结合时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对抗恶劣环境和疾病,为藏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摘要:藏医药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在中华民族医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藏医药学的存在,仿佛一颗明珠,发射耀眼的光芒。有历史文献记载,早在三千九百多年前,藏医药学就已经出现。如果要追溯其历史,可能就更为久远,藏医的起源地位于充满神奇色彩,地域广阔的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凭借自己智慧和力量,结合时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对抗恶劣环境和疾病,为藏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藏医的起源和发展 藏医药学属于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之为“甘露宝瓶”,在传统医学中,作为一朵瑰丽奇葩存在。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人类发现最早关于藏医的文物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多年,可见其历史之久。在很早以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之病原菌的侵入,很多人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袭,人们为了对抗疾病,使种族能够得以延续,就开始慢慢学习、掌握一些简易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使用方法。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由于起源历史过于久远,再加之当时的文字记载已经没有办法进行考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将当时的藏医药学称之为医学。有文献报道,藏医药学的起源时间远远长于当前使用的藏文字体系,而且有资料显示,藏医药学起源至今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九百多年。藏医药学的历史是从公元前象雄文明开始,建立吐蕃古国发展传承至今,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 、藏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典-《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这本医药宝典在藏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本医药著作是由智慧的藏族人民在医学上的点点积累组成,是通过人们的实践证明得出,经得起反复推敲,它是自然哲学的体现,是对藏民族的医学文化的表达。同时,《四部医典》作为藏医药学体系中代表性最为全面的一本著作,涉及的医学面非常广泛,涵盖的基础理论非常多,实用性极强。《四部医典》里包含的内容有藏医里关于胚胎的知识、对生理进行解剖的相关知识、饮食在人体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知识、藏医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还包含临床上出现的各种疾病的具体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如何对疾病进行诊断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和何种药物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各方面知识。《四部医典》以藏族本土的医学理论为基础,加之对其他民族医学理论、经验的吸取,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高,最终形成了一本著名的医药宝典。《四部医典》不仅在藏民族医疗从业者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对周边一些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医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四部医典》进行研读研究,医疗从业者将更多健康知识带给了患者。 三、 藏医藏药具有的特色 在藏医中存在着“三大因素”,这三大因素是使人体得以形成、维持和最终消亡的基本因素,这“三大因素”是以“五大源”为基础,而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五大源形成。藏医中的这“三大因素”包括了“隆”、“赤巴”和“培根”。这三个因素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特性和功能存在着差异。不过三大因素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共同依靠彼此存在,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在藏医学看来,“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从根本来看,都是一种微粒结构,这种微粒结构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这种说法也被叫做“基础微粒说”。虽然藏医学中认为人体之所以患病,很大程度上和人体的“思维”,或者是“意识”有关,但从根本上来看,“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才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微粒基本论”在藏医药学中的作用极其之大,无可替代。 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藏医所使用的诊断方法为“望、触、闻”:“望”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舌苔颜色或尿液颜色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触”主要是通过手指触觉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观察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闻”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因和患者感受到的病症进行询问,通过询问结果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 藏医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时,所使用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来进行治疗;通过日常行为控制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外用器械来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等。 藏医药学之所以位列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是因为其将科学理论和特殊诊疗理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加之藏医药学中所使用的药物主要为自然中生产的天然药物,药物本身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很小,比如麝香、牛黄、藏木香等,更使得藏医药学在中华民族的医学宝库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四、总结 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积累,同时藏族人民还懂得取长补短,将邻近区域的其他兄弟民族的医药成果借鉴过来,对自己的医疗技术进行补充和加强,最终让藏医药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站住了脚根,同时也逐渐发展壮大。藏医药学具有藏族人民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且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检验,证实了藏药医学的可靠和价值。总的来说,藏医药学是一门体系完整、疗效显著且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医药科学。(杨忠太,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藏医院,青海 海南藏族自治州;万德加,西藏藏医学院14 级硕士研究生班,西藏 拉萨) 参考文献: [1]王璞, 董燕飞, 吴嘉瑞, 等 藏医药学毒性理论的文献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05(15):18- [2] 毛继祖 藏医药学发展史简介[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12,04(22):91- [3] 苟天林 藏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N] 西藏日报( 汉),2016-3-3(8)

中医针灸

二书行世。1933年曲当选云南医师公会主席,他团结广大中草药工作者,积极组织医学研究,为全省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1938年“七·七事变”后,云南60、58军北上抗日。焕章出于爱国之心,愿为抗战尽一份力量。捐献三万瓶百宝丹给两军全体官兵,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了贡献。同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派专人将曲接往重庆,住在中华制药厂内,该厂系“四大家族”创办,令厂主焦易堂出面,以抗日为借口,百般要挟曲交出白药秘方,曲严词拒绝,被软禁在渝,因而抑郁成疾而死,终年58岁。焕章死后,其妻缪兰瑛继续主持大药房,生产百宝丹,直到解放,缪兰瑛将云南白药献给人民政府。从此“云南白药”为人民的健康发挥出更大作用。曲焕章的名字与云南白药(百宝丹)联系在一起,他的传奇式事迹永远在人民中传颂。(本文原载于邱纪风的《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我也正在试。不知道效果如何。哎

中医针灸

“兰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兰茂谢世以后,随着兰茂著述在省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兰茂的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逐渐形成,从明、清至今,“兰学”一直承袭不断。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嘉靖年有《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而音韵学方面的“兰学”,以最早的刻本为标志,在明正德(1506一1521年)就已经形成。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韵略易通》的刻本。方国瑜在《兰廷秀〈韵略易通〉跋》中极赞兰茂《韵略易通》在音韵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附表列出《韵略易通》从明万历年起在省外刊刻的情况。明清之间,形成了由“兰诗”、音韵学、医药学三大系列为特征的“兰学”。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王力《汉语语音史》和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群一先生在对《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声母的归纳。‘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1983年6月,由云南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查询

乌头碱,中乌头碱 。对人体有麻醉等

“兰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兰茂谢世以后,随着兰茂著述在省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兰茂的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逐渐形成,从明、清至今,“兰学”一直承袭不断。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嘉靖年有《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而音韵学方面的“兰学”,以最早的刻本为标志,在明正德(1506一1521年)就已经形成。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韵略易通》的刻本。方国瑜在《兰廷秀〈韵略易通〉跋》中极赞兰茂《韵略易通》在音韵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附表列出《韵略易通》从明万历年起在省外刊刻的情况。明清之间,形成了由“兰诗”、音韵学、医药学三大系列为特征的“兰学”。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王力《汉语语音史》和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群一先生在对《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声母的归纳。‘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1983年6月,由云南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

藏药全部取材于没有污染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目前生态环境还基本处于原始的状态,因此藏药是名副其实的“全天然”药物。 植物类药物:大都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地区,它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寒、抗缺氧、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如:雪莲花、冬虫夏草、忪容、毛篙草、红景天等。 动物类药物:雪域高原生存着许多神奇而珍贵的动物,如麝、羚羊等,其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几乎都是弥足珍贵的良药。 珍宝类药物:取材金刚石、绿松石、珍珠、玛瑙、珊瑚以及金、银、铜、铁等矿物。藏医在治疗疑难重症的处方中常会加入一些珍宝类药物,从而收到特殊疗效

我也正在试。不知道效果如何。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R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医学杂志 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 解放军医学杂志 7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 复旦学报医学版 9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 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 广东医学 16 上海医学 17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江苏医学 23 新医学 24 天津医学 25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 陕西医学杂志 29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 山东医药 32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 北京医学 36 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 卫生研究 5 营养学报 6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 中国职业医学 8 中国公共卫生 9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2 中国辐射卫生 13 卫生毒理学杂志 14 辐射防护 15 环境与健康杂志 16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 中国卫生统计 18 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 中国学校卫生 21 中国医院管理 22 现代预防医学 23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 中国消毒学杂志 25 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草药 2 中国中药杂志 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成药 5 中药材 6 中医杂志 7 中国针灸 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 中药药理与临床 1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 中国医药学报 12 上海中医药杂志 13 辽宁中医杂志 14 新中医 15 时珍国医国药 16 陕西中医 17 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 四川中医 R3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役学杂志 2 中国免役学杂志 3 生理学报 4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 病毒学报 6 解剖学报 7 解剖学杂志 8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0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 11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 生理科学进展 13 细胞与分子免役学杂志 14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 上海免役学杂志 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 17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 基础医学与临床 22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免役学杂志 24 中国微循环 25 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 临床检验杂志 7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 中华护理杂志 9 中华理疗杂志 10 中国急救医学 11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4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 中国综合临床 16 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 护士进修杂志 18 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内科杂志 2 中华血液学杂志 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5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 中华消化杂志 7 中国循环杂志 8 中华肾脏病杂志 9 中华传染病杂志 1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 中华肝脏病杂志 13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 高血压杂志 18 中国内镜杂志 19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 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2 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外科杂志 2 中华骨科杂志 3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 中国实用外科杂 6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 中华创伤杂志 10 中华麻醉学杂志 11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 外科矫形杂志 13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4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 中华烧伤杂志 16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 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妇产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 实用妇产科杂志 4 生殖与避孕 5 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 临床儿科杂志 5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肿瘤杂志 2 癌症 3 中华病理学杂志 4 中国肿瘤临床 5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 肿瘤 7 肿瘤防治研究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神经科杂志 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 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临床皮肤科杂志 3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 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 眼科研究 5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 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 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中华核医学杂志 3 临床放射学杂志 4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5 实用放射学杂志 6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7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类核心期刊表 1 药学学报 2 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 药物分析杂志 5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药理学通报 8 中国抗生素杂志 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 中国新药杂志 12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 中国药房 14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目前比较好的,根据科技部的核心期刊目录及影响因子排序的话,依次是:中医类1、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622 796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709 7403、 中国中药杂志 2587 5794、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536 5745、 中西医结合学报 125 5216、 中草药 3696 5197、 中国针灸 1125 466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347 4269、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692 39710、中药材 1192 37211、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373 36612、针刺研究 332 33613、中华中医药杂志 511 319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370 27215、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56 24116、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336 23617、中国骨伤 487 22718、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45 22519、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323 22320、天津中医药 209 2122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323 20322、中国中医急症 322 1962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66 19524、中国中医药科技 406 18325、中医杂志 1020 17526、中医药学刊 480 16927、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325 16028、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5 15729、上海中医药杂志 505 14230、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44 12831、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95 12431、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94 12433、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79 10434、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00 044 莪就知道这些 不知道能帮得到你不?15 华西药学杂志 16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我也正在试。不知道效果如何。哎

“兰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兰茂谢世以后,随着兰茂著述在省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兰茂的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逐渐形成,从明、清至今,“兰学”一直承袭不断。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嘉靖年有《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而音韵学方面的“兰学”,以最早的刻本为标志,在明正德(1506一1521年)就已经形成。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韵略易通》的刻本。方国瑜在《兰廷秀〈韵略易通〉跋》中极赞兰茂《韵略易通》在音韵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附表列出《韵略易通》从明万历年起在省外刊刻的情况。明清之间,形成了由“兰诗”、音韵学、医药学三大系列为特征的“兰学”。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王力《汉语语音史》和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群一先生在对《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声母的归纳。‘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1983年6月,由云南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级刊物,可以在知网、万方、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另外唯一的官方邮箱: 可以在各大数据库认证。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邮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级刊物,可以在知网、万方、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另外唯一的官方邮箱: 可以在各大数据库认证。

“兰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兰茂谢世以后,随着兰茂著述在省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兰茂的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逐渐形成,从明、清至今,“兰学”一直承袭不断。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嘉靖年有《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而音韵学方面的“兰学”,以最早的刻本为标志,在明正德(1506一1521年)就已经形成。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韵略易通》的刻本。方国瑜在《兰廷秀〈韵略易通〉跋》中极赞兰茂《韵略易通》在音韵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附表列出《韵略易通》从明万历年起在省外刊刻的情况。明清之间,形成了由“兰诗”、音韵学、医药学三大系列为特征的“兰学”。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王力《汉语语音史》和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群一先生在对《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声母的归纳。‘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1983年6月,由云南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

我也正在试。不知道效果如何。哎

  • 索引序列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查询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