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发布时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R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医学杂志 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 解放军医学杂志 7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 复旦学报医学版 9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 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 广东医学 16 上海医学 17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江苏医学 23 新医学 24 天津医学 25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 陕西医学杂志 29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 山东医药 32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 北京医学 36 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 卫生研究 5 营养学报 6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 中国职业医学 8 中国公共卫生 9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2 中国辐射卫生 13 卫生毒理学杂志 14 辐射防护 15 环境与健康杂志 16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 中国卫生统计 18 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 中国学校卫生 21 中国医院管理 22 现代预防医学 23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 中国消毒学杂志 25 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草药 2 中国中药杂志 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成药 5 中药材 6 中医杂志 7 中国针灸 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 中药药理与临床 1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 中国医药学报 12 上海中医药杂志 13 辽宁中医杂志 14 新中医 15 时珍国医国药 16 陕西中医 17 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 四川中医 R3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役学杂志 2 中国免役学杂志 3 生理学报 4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 病毒学报 6 解剖学报 7 解剖学杂志 8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0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 11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 生理科学进展 13 细胞与分子免役学杂志 14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 上海免役学杂志 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 17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 基础医学与临床 22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免役学杂志 24 中国微循环 25 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 临床检验杂志 7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 中华护理杂志 9 中华理疗杂志 10 中国急救医学 11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4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 中国综合临床 16 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 护士进修杂志 18 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内科杂志 2 中华血液学杂志 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5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 中华消化杂志 7 中国循环杂志 8 中华肾脏病杂志 9 中华传染病杂志 1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 中华肝脏病杂志 13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 高血压杂志 18 中国内镜杂志 19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 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2 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外科杂志 2 中华骨科杂志 3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 中国实用外科杂 6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 中华创伤杂志 10 中华麻醉学杂志 11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 外科矫形杂志 13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4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 中华烧伤杂志 16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 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妇产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 实用妇产科杂志 4 生殖与避孕 5 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 临床儿科杂志 5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肿瘤杂志 2 癌症 3 中华病理学杂志 4 中国肿瘤临床 5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 肿瘤 7 肿瘤防治研究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神经科杂志 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 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临床皮肤科杂志 3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 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 眼科研究 5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 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 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中华核医学杂志 3 临床放射学杂志 4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5 实用放射学杂志 6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7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类核心期刊表 1 药学学报 2 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 药物分析杂志 5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药理学通报 8 中国抗生素杂志 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 中国新药杂志 12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 中国药房 14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目前比较好的,根据科技部的核心期刊目录及影响因子排序的话,依次是:中医类1、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622 796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709 7403、 中国中药杂志 2587 5794、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536 5745、 中西医结合学报 125 5216、 中草药 3696 5197、 中国针灸 1125 466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347 4269、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692 39710、中药材 1192 37211、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373 36612、针刺研究 332 33613、中华中医药杂志 511 319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370 27215、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56 24116、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336 23617、中国骨伤 487 22718、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45 22519、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323 22320、天津中医药 209 2122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323 20322、中国中医急症 322 1962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66 19524、中国中医药科技 406 18325、中医杂志 1020 17526、中医药学刊 480 16927、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325 16028、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5 15729、上海中医药杂志 505 14230、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44 12831、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95 12431、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94 12433、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79 10434、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00 044 莪就知道这些 不知道能帮得到你不?15 华西药学杂志 16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我也正在试。不知道效果如何。哎

“兰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兰茂谢世以后,随着兰茂著述在省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兰茂的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逐渐形成,从明、清至今,“兰学”一直承袭不断。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嘉靖年有《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而音韵学方面的“兰学”,以最早的刻本为标志,在明正德(1506一1521年)就已经形成。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韵略易通》的刻本。方国瑜在《兰廷秀〈韵略易通〉跋》中极赞兰茂《韵略易通》在音韵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附表列出《韵略易通》从明万历年起在省外刊刻的情况。明清之间,形成了由“兰诗”、音韵学、医药学三大系列为特征的“兰学”。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王力《汉语语音史》和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群一先生在对《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声母的归纳。‘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1983年6月,由云南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级刊物,可以在知网、万方、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另外唯一的官方邮箱: 可以在各大数据库认证。

海南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海南医学院(Hainan Medical College)于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隶属海南省人民政府主管,是海南省唯一的一所省属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有城西、龙华两个校区。学校拥有海南省高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图书馆大楼,馆藏文献总量超81万册、期刊近4000种。校园已建成主干双核心万兆环网,双通道连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网。学校坚持贯彻校训“厚德、严谨、博学、和谐”和“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发挥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育人为本,质量至上;全面发展,德育为先;重视实用,突出特色;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质量方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领导力。                                   快速导航学生来源录取分数线开设专业关系表                     中文名 海南医学院 简    称 海医 创办时间1947年 学校类型 医药 学校属性 省属高等院校 所属地区海南省海口市 硕士点3个 层次定位 教学研究型 学校地址 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 学校代码11810(国际) 外文名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校    训厚德、严谨、博学、和谐类    别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主管部门海南省教育厅现任校长吕传柱主要院系药学院,临床学院,理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主要奖项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二等奖学生人数15000余人类别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展开内容            目录1历史沿革            2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教学建设            3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科研机构            学术资源            4学校领导            5文化传统            6录取情况            学生来源            男女比例            录取分数线            各专业分数线            7开设专业            重点专业            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                     大事记                     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       1                                          历史沿革                       编辑1947年林筱海先生创建私立海强医事技术学校。1948年宋子文先生任第一任董事长的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创建。1951年3月,私立海强医事技术学校和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成的海南医学专门学校。1952年改称海南医学专科学校。1953年5月,海南医学专科学校中级部和海南人民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合并成立广东省第八卫生学校,同年11月改称广东省海口卫生学校,医专停办。1958年9月,在海口卫生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复办海南医学专科学校,设医疗专业,学制三年。1962年,海南医学专科学校暂停招收大专生,只招收专科生。1965年,恢复招收医疗专业大专生。文革时期,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6月改名为海南行政区卫生学校。1972年10月复办海南医学专科学校,设医疗专业,同时招收中专检验班。1973年创建附属医院。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1977年到1979年,学校招收了三届五年制临床医疗专业学生。1980年起,不再招收中专生,暂停招生本科生,只招收专科学生。1983年起,恢复五年制本科招生,8月,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海南大学,称海南大学医学部。1989年1月,海南大学医学部从海南大学分出,成立海南医学院(筹),增设医学检验、口腔学专业,学制三年。1993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海南医学院。199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4月16日,中共海南医学院代表大会招生,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节委员会和纪检会。1996年、1997年经海南省卫生厅批准,将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和海南省人民医院分别设立为学校的附属医院,即附属新华医院和附属人民医院。1997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确认学校为本科教学工作合格院校,同年,增设护理学专业。2000年7月19日,校本部搬迁至城西校区。2003年,教育部确定学校为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位。2004年起,学校相继与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学校开办留学生教育。2007年,学校全面启动申办医药大学行动计划。2008年,学校举办60周年纪念活动。2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设置二级学院开设专业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学、中医学(养生保健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方向)海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市场营销(医药营销方向)海南医学院药学院药学,中药学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方向)、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方向)、临床心理学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统计学,(,生物统计,方向)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医学检验,环境科学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护理学海南医学院理学院生物技术,(医药方向),生物科学,(健康教育方向)海南医学院信息技术部(,医学信息,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方向)海南医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高职高专,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自学考试海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医学本科班,留学生汉语课程,留学生短期课程:针灸,推拿人文社会科学,部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                                         师资力量据201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员工(含直属附院)2677人,其中专任教师1028人,高级职称人员625人,教学外聘兼职教师共1115人。制定了《海南医学院2004~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先后启动了旨在提高学历结构的“硕博工程”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青蓝工程”。                                         学科建设据201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个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46个专业,本科层次开设有医学、理学和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27个专业(含方向),专科层次具备招生资格的专业有2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急诊医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医肝胆病学)。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含医学重点学科)8个(内科学、药物化学、妇产科学、神经内科学、医学影像学、病理学等)。                                         教学建设教学成果据201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药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1个(卫生部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海南)试点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海南省人类生命科技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1项(《病理学》课程“肿瘤知识ABC”)。建有省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省级特色专业8个(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省级教学团队4个(实验生理科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病理学)、省级重点课程3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及17门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系统解剖学、流行病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普通心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等)。从1996年开始,学校陆续出台了课程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据201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开设了749门课程,其中,本科课程449门,专科及成人教育课程300门;各专业课程全部通过了合格课程评估;校级重点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在建网络课程208门,优秀网络课程15门。获得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09项,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72项,学校CAI课件立项30项,省级教学成果6项,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4项,省级多媒体教材(软件)奖18项。此外,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海南省首家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与考官培训基地、海南省唯一的国际旅行者医疗救助协会(IAMAT)成员单位、国家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技术准入机构、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目前全省惟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医疗机构。学生成绩学生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达医中国SHOW”2012年类克®杯风湿疾病主题病例春季挑战赛全国总冠军、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普通组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和最佳创新创意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三等奖、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铜奖,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实习就业据201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学、实习医院(基地)84家,直属附属医院1家,非直属附属医院3家。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居省内前茅,学生就业单位涵盖省内外多家知名医药卫生企事业单位和各地基层医院。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近两年就录取学校毕业生135名。学校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海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3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成果据201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5年获省级科技成果奖30项,在国外期刊或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23篇,出版学术专著47部,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                                         科研机构据201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专科基地7个(呼吸、心血管、神经内科、妇产、泌尿、内分泌、消化)、国家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实验室1个(海南省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个(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筹)—中国医学科学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海南省热带病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省药物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筹)、海南省肿瘤干预与发生重点实验室(筹))。拥有海南省干细胞研究所、海南省艾滋病研究中心、海口市黎族医药重点实验室、海口市人类遗传资源保藏重点实验室(筹)、海口市创伤重点实验室(筹)等市(厅)级实验室,临床药物研究基地、生殖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肿瘤研究所、人文研究中心、中医肝胆病研究所等研究基地(所),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实验动物中心(药物安评中心)、临床医学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等科学实验平台,以及两个学术团体(海南省热带医学研究会、海南省免疫学会)。                                         学术资源学术刊物学校主编出版中国惟一的一本全英文版热带医药国际性刊物《亚太热带医药杂志》,已进入国际所有医学检索系统(包括SCI、Medline);《海南医学院学报》入选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其影响因子在全国医学院校230余种期刊中排名第四,连续三年进入11个国际重要数据库和12种国际检索。馆藏资源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海南医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814941册,其中纸质文献51万余册,电子图书26万余册,可供检索的超星电子图书100万册,中外文现刊1444种(含电子期刊),中外文数据库20余个,自建数据库5个,其中正在建设的海南热带医药文献数字资源库将为中国乃至国际医学界研究热带医学、热带病、热带药用资源等提供重要参考。4                                          学校领导                       编辑党委书记:廖小平党委副书记:谢江波院长:吕传柱副院长:曾渝、陈玉民、陈志斌、黄元华5                                          文化传统                       编辑2008年是海南医学院办学六十周年纪念年,该校将于2008年12月6日举行隆重的校庆庆典活动。为庆祝此次盛典,该校颁布了新标识。校徽释义海南医学院校徽由中英文名和学校标识医学宝鼎构成。“医学宝鼎”主体图案有药碾子、碾滚子、碾轴、鼎、记载体甲骨文、书简和数码光碟组成,象征着海南医学院在教育学术和研发创新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体现出海南医学院遵循医学誓言,崇尚“医”言九鼎。“药碾子”是最具中华传统医学特色的工具,以传统医学表现对文化的传承,以不锈钢做的碾磙子,这一现代特性的材料演示对太阳、数码光碟和细胞的释义,碾轴演化为珍珠和细胞核,寓示海南医学院是南海医学明珠,象征生命之光、医学科技之光和人类文明之光。“鼎”由书籍构成,鼎是记载人类文明的器物,是现代医学文明的一种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更是医学知识的圣殿。鼎上不舒展的线条和碾磙子共同构成的画面,如南海医学海洋上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寓示海南医学院蓬勃发展和永远向上的精神风貌。医学宝鼎医道千年,传承华升。碾研釜炼,细胞工程;甲刻书载,数码集成。学为大医,至善至精。希氏誓约,恪守毕生;学海泛舟,书山攀登。宝岛明珠,喷薄升腾。万泉滋养,五指衔拱,晖报琼崖,光耀苍穹。鼎本熔炉,铸就精英。知识奠基,践行致用,蜡炬春蚕,精神隽永。

甘遂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右心衰竭疗效及安全性观察发表时间:2016/4/25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心血管二区 广西 南宁 530023【摘要】目的 观察甘遂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慢性右心衰竭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 选择9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右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对照组、空白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空白组采用安慰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甘遂穴位贴敷神阙穴,14天为一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分别评估患者水肿情况、心功能分级、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结果 三组治疗14天后心功能分级、水肿改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5),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无损害。结论 甘遂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右心衰竭患者疗效肯定、安全。【关键词】甘遂;穴位贴敷;慢性右心衰竭[中图分类号] R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261-02右心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症候,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佳,任何原因导致心脏和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右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均可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右心衰竭的发病率、患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是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之一。在以往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对右心功能和右心衰竭的认识大大落后于左心,所以要求医务工作者以及科研人员亟须加强临床诊治研究,共同努力提高右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确切,但是由于疾病特点,经过一般西医治疗该病患者5年存活率仍旧很低,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难题之一[2]。本研究报道在西药治疗慢性右心衰竭基础上,加用甘遂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观察。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心血管科住院及门诊诊断为慢性右心衰竭90例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排除恶性肿瘤、肝功能异常、肾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严重电解质紊乱者;已知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正在服用口服中药或其他中成药者均不列入观察对象。随机分对照组、空白组、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2±2)岁;病程1∼8年,空白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9±2);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7)岁;三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心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治疗方法三组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空白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面粉与黄糖、姜汁混匀做成6g大小丸子(颜色、气味、形状与治疗组相似)穴位贴敷神阙穴,用一次性敷贴固定,外敷3h,每天一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中药:甘遂粉2g、姜汁2g、面粉2g做成6g大小的丸子)穴位贴敷神阙穴,用一次性敷贴固定,外敷3h,每天一次。药物制备:甘遂粉购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面粉、姜汁、黄糖购自市场,14天为一疗程。3观察指标三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分别评估患者水肿情况、心功能分级、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4疗效判定标准心功能情况:按NYHA心功能分级评定心功能疗效,疗效标准:(1)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2)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者。(3)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4)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水肿程度改善情况:(1)无水肿;(2)轻度水肿:水肿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3)中度水肿: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指压可出现明显或较深的组织下陷,平复缓慢;(4)重度水肿:全身组织严重水肿,低垂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此外胸腔、腹腔、内可见积液,外阴部亦可见严重水肿。按水肿改善情况计算有效率(显效:水肿消失;有效:水肿程度减轻;无效:水肿程度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统计检验方法均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三组NYHA心功能分级水平情况比较见表1。3讨论右心衰竭是发生在右心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足以产生机体所需要的心排出量或不能形成正常充盈压时所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见于右室心肌梗死、继发于左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3-4]。此外,右心衰竭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上右心衰竭治疗效果远不如左心衰竭,由于对右心衰竭的发病机制认识的缺乏,使很多治疗只是对症性的[5]。心功能衰竭病位在心,但与肾、肺、脾、肝密切相关,心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中医临床常见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下肢水肿、按之凹陷等症,涉及脏腑为心、肝、脾三脏,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属于瘀血之征,下肢水肿为水湿内停之象,但究其血瘀、水湿的成因,乃由于气虚运血无力,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6]。甘遂归肺、脾、肾、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具有泻水逐饮、破积聚、通二便等功效。利用甘遂泄水逐饮作用穴位贴敷右心衰竭水肿患者神阙穴可疏通经脉,推动气血运行起到利尿作用,且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脂肪组织,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透脐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静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吸收快[7]。为了观察甘遂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慢性右心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组研究中将9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右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对照组、空白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空白组采用安慰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甘遂穴位贴敷神阙穴,14天为一疗程。通过对比三组的各方面情况,结果显示:三组治疗14天后心功能分级、水肿改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5),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无损害。综上所述,穴位贴敷方便、简单、护士容易操作、无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适宜心衰患者长期治疗。参考文献[1]沈节艳,孙灵跃.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补充说明[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1):4667.[2]左亚东,刘新灿,李明.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02:11-14.[3]王爱东.前列地尔对慢性右心衰竭的治疗作用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3):326-328.[4]卢云良.前列地尔在慢性右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3(1):57-58.[5]王娟,杨艳.右心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1):[6]林敬梅,林跃东,顾敏杰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体会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8(2):[7]黄华药物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2):

皖南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教学水平看自己学,不过普遍阴盛阳衰,意思是成绩男的比不过女的。

皖南医学院是一本吗?

一般吧,总的来说有些小专业就业率还蛮好的。主要是这里的学生学习用功啊,学风不错。呵呵

皖南医学院坐落于安徽的江城芜湖,是安徽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芜湖市铁山北麓,东邻风景秀丽的赭山公园,校园占地面积近670亩。前身是芜湖医学专科学校,建于1958年。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为其皖南分院。1974年国务院批准独立建院。该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确定的具有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之一,于1998年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如今,皖南医学院已发展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大学。 学院设有附属医院2所,教学、实习医院23所。 直接领导的附属弋矶山医院,始建于1888年,是安徽省第一家西医院,批准病床844张(实有床位921张)。 非直接领导的附属二院(宣城地区医院,现地处安徽芜湖市,宣城地区二院在安徽宣城,现已更名为宣城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9年,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军区医院,批准病床401张(实有床位532张)。 教职医护员工(只含直属弋矶山医院)共计1800余人,其中有正、副教授(含正、副主任医师)310人。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15余人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有40余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我省及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共设有56个教研室、20个实验室和10个研究室(所)。还设有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电化教学中心和计算机网络中心等。我院设有临床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应用心理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8个本科专业和若干培养方向;还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美容医学、计划生育医学、护理学等5个专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药理学、生理学、法医学、病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神经病学、妇产科学、外科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定量药理、细胞电生理、时间生物医学、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蛇素蛇伤、中医内经等研究领域具有优势。还承担有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同时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并选派了几十名专家学者出国访问、考察和研修,扩大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部现有教职工523人,有282名专职教师,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95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及优秀教师13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6人。从1971年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7101名医学专门人才(其中本科生4144人,专科生2847人,硕士生110人),为我省及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皖南医学院正式出版发行《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图书馆实用面积达3250平方米,藏书30万册,中外、文期刊3万余册。近年来,皖南医学院注重依托本省,特别是江南地区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同时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走后勤社会化道路,并以此作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力。相信皖南医学院的未来更加美好灿烂。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卞国忠 党委副书记、院长:宋建国 学 校 概 况 皖南医学院是安徽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0年并入安徽医学院,1971年成立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并命名为皖南医学院。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9年通过省教育厅的本科教学评议;2002年通过省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 学校是以医学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法医学等17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涵盖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室。设有10个实验中心。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在职教职医护员工2102余人,其中有正高职称120人,副高职称3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9人。 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层次逐步提升。至2007年8月底,全日制在校生8672人,其中本科7135人;专科438人;硕士研究生245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处在省属高校前列。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1万名医疗卫生人才。1984年至1997年与原地质矿产部联合办学14年,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 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服务设施完备。占地936亩,各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设施及多功能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建有完备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 学校重视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现拥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主办《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与治疗学》两种刊物,面向国内外发行。 学校有教学(实习)医院58所,其中附属医院8所(直属附院1所)和46家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附属弋矶山医院创建于1888年,是安徽省第一所西医医院、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为皖南及皖江地区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中心学校不错,环境很好。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里的学风蛮好的。

赣南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快。审稿周期在【1个月内】左右,相对于其他学院一般是在三个月左右完成审稿,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

赣南医学院学报不是核心期刊,是由赣南医学院主办的优秀学报,曾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藏族人民凭借自己智慧和力量,结合时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对抗恶劣环境和疾病,为藏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摘要:藏医药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在中华民族医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藏医药学的存在,仿佛一颗明珠,发射耀眼的光芒。有历史文献记载,早在三千九百多年前,藏医药学就已经出现。如果要追溯其历史,可能就更为久远,藏医的起源地位于充满神奇色彩,地域广阔的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凭借自己智慧和力量,结合时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对抗恶劣环境和疾病,为藏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藏医的起源和发展 藏医药学属于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之为“甘露宝瓶”,在传统医学中,作为一朵瑰丽奇葩存在。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人类发现最早关于藏医的文物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多年,可见其历史之久。在很早以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之病原菌的侵入,很多人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袭,人们为了对抗疾病,使种族能够得以延续,就开始慢慢学习、掌握一些简易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使用方法。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由于起源历史过于久远,再加之当时的文字记载已经没有办法进行考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将当时的藏医药学称之为医学。有文献报道,藏医药学的起源时间远远长于当前使用的藏文字体系,而且有资料显示,藏医药学起源至今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九百多年。藏医药学的历史是从公元前象雄文明开始,建立吐蕃古国发展传承至今,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 、藏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典-《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这本医药宝典在藏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本医药著作是由智慧的藏族人民在医学上的点点积累组成,是通过人们的实践证明得出,经得起反复推敲,它是自然哲学的体现,是对藏民族的医学文化的表达。同时,《四部医典》作为藏医药学体系中代表性最为全面的一本著作,涉及的医学面非常广泛,涵盖的基础理论非常多,实用性极强。《四部医典》里包含的内容有藏医里关于胚胎的知识、对生理进行解剖的相关知识、饮食在人体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知识、藏医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还包含临床上出现的各种疾病的具体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如何对疾病进行诊断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和何种药物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各方面知识。《四部医典》以藏族本土的医学理论为基础,加之对其他民族医学理论、经验的吸取,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高,最终形成了一本著名的医药宝典。《四部医典》不仅在藏民族医疗从业者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对周边一些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医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四部医典》进行研读研究,医疗从业者将更多健康知识带给了患者。 三、 藏医藏药具有的特色 在藏医中存在着“三大因素”,这三大因素是使人体得以形成、维持和最终消亡的基本因素,这“三大因素”是以“五大源”为基础,而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五大源形成。藏医中的这“三大因素”包括了“隆”、“赤巴”和“培根”。这三个因素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特性和功能存在着差异。不过三大因素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共同依靠彼此存在,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在藏医学看来,“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从根本来看,都是一种微粒结构,这种微粒结构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这种说法也被叫做“基础微粒说”。虽然藏医学中认为人体之所以患病,很大程度上和人体的“思维”,或者是“意识”有关,但从根本上来看,“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才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微粒基本论”在藏医药学中的作用极其之大,无可替代。 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藏医所使用的诊断方法为“望、触、闻”:“望”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舌苔颜色或尿液颜色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触”主要是通过手指触觉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观察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闻”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因和患者感受到的病症进行询问,通过询问结果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 藏医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时,所使用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来进行治疗;通过日常行为控制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外用器械来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等。 藏医药学之所以位列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是因为其将科学理论和特殊诊疗理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加之藏医药学中所使用的药物主要为自然中生产的天然药物,药物本身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很小,比如麝香、牛黄、藏木香等,更使得藏医药学在中华民族的医学宝库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四、总结 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积累,同时藏族人民还懂得取长补短,将邻近区域的其他兄弟民族的医药成果借鉴过来,对自己的医疗技术进行补充和加强,最终让藏医药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站住了脚根,同时也逐渐发展壮大。藏医药学具有藏族人民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且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检验,证实了藏药医学的可靠和价值。总的来说,藏医药学是一门体系完整、疗效显著且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医药科学。(杨忠太,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藏医院,青海 海南藏族自治州;万德加,西藏藏医学院14 级硕士研究生班,西藏 拉萨) 参考文献: [1]王璞, 董燕飞, 吴嘉瑞, 等 藏医药学毒性理论的文献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05(15):18- [2] 毛继祖 藏医药学发展史简介[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12,04(22):91- [3] 苟天林 藏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N] 西藏日报( 汉),2016-3-3(8)

中医针灸

二书行世。1933年曲当选云南医师公会主席,他团结广大中草药工作者,积极组织医学研究,为全省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1938年“七·七事变”后,云南60、58军北上抗日。焕章出于爱国之心,愿为抗战尽一份力量。捐献三万瓶百宝丹给两军全体官兵,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了贡献。同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派专人将曲接往重庆,住在中华制药厂内,该厂系“四大家族”创办,令厂主焦易堂出面,以抗日为借口,百般要挟曲交出白药秘方,曲严词拒绝,被软禁在渝,因而抑郁成疾而死,终年58岁。焕章死后,其妻缪兰瑛继续主持大药房,生产百宝丹,直到解放,缪兰瑛将云南白药献给人民政府。从此“云南白药”为人民的健康发挥出更大作用。曲焕章的名字与云南白药(百宝丹)联系在一起,他的传奇式事迹永远在人民中传颂。(本文原载于邱纪风的《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索引序列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 海南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 皖南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 赣南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入口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