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是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是

发布时间: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是

“中国”一词据记载最早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字。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后,在祭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其它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所以证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明显比后来《诗经》中出现“中国”这个词早得多。如果细心体味周武王的话音,似乎“中国”一词还在更早就已经存在。不管是商周交替时期还是春秋时期,那时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不是一样的呢?其实这个词是逐步变化的。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效人”。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说明国至少不是现在这个数目。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苏须。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中国”就是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由此延伸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才是古代中国的本义。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国”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了清朝,有时“中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国家的全部。 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唐宋的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但当时云南缅甸一带的南诏,中原王朝管不到,它当然不是中国,而现在中国的概念肯定包括云南了。 从民族上讲,“中国”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是所谓的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而它们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如南边的云南、贵州,北边的蒙古高原各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古人心目中,这些地方因为不是华夏诸族和汉族居住,所以不被称为中国,而现在看来当然不对。 从文化上讲,“中国”往往只是华夏族或汉族的文化才被当作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为止,讲中国文化或者“国学”,往往还有这样的缺陷。前段时间逝世的季羡林,就一直为这样的缺陷不肯戴“国学大师”的帽子,他生前很想形成一门包括今天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国学”。 从地理上讲,“中国”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扩大的。因为当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地区联系起来,它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强调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论是国君还是臣民都已成为是中国一分子而自豪。如历史上的楚国、巴蜀,最早连自己都称蛮夷,后来才称为中国,或在为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史书里讲的中国有不同的含义。但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的“中国”,它都有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都希望做“中国”。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称“中国”。“中国”往往代表着正统,统治者都要自称中国和代表中国。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扩展资料“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是指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一带

“中华”一词,源远流长,寓意颇深。追溯起来,它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因此,“中华”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伟大实体,寓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美好心愿。海外常将中华作为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及中国台湾的合称。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您好。首先,我们要来解释什么是是“中”,才能解释“中国”朱熹有云:“无一事不合理为中”,所以,万事求合理的国家就是“中国”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扩展资料“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在古汉语意思是: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汉代时,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扩展资料:在古代社会,“中国”一词的含义,和现代概念上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两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以商朝为例,商朝时期的“中国”,指代的是商朝王室的中央之邦,也或者说是中央之国。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有商朝天子所直接统领的王国都城,处于四周各个诸侯国的中心位置,因此才以这样的名字命名。所以在这里,“中国”所指代的意思是说,商朝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处于全国中间的位置,因此才有了“中国”这样一个概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一词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封建王朝时代,那些封建帝王口中的“中国”,指代的是那些中原封建王朝所统治的地区,以区别周边的部落民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扩展资料“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实,“中国”这个称谓,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人们所说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意思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商周时期的“中国”,意思是“在都城里”,而不是一个国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意思发生了变化。那时候人们所说的“中国”,指的是今天汉族的祖先华夏民族生活和居住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一带。那么,为什么古人要把这块区域叫作“中国”呢?这是因为,当时这块地方的周围,还分散着许多与华夏民族有着不同语言、文化和习惯的民族。华夏民族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正好被他们围在中间,所以就叫“中国”,有时也被称为“中原”。尽管从古至今,“中国”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个名称始终没有消失,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现在,“中国”这个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已经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和接受。我们在说自己是中国人时,也会感到格外自豪与骄傲呢。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因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之时限。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等,约当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各国情形不一)。希腊和罗马,约当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公元476 年)。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有哪些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有文献里提到中国这个词吗?

中国的国名,最早的时候叫华,后来叫夏,后来叫中(咊的意思)。双字名称,最初(伏羲时代)叫华昊(华胥与泰昊的首尾字合称),后来又叫神州(神洲),再后来叫赤县(县是天子间辖的部邦)、九州,最后叫华夏、中夏、中华、神华(美称)、九华、天下、海内、四海,现在叫中国、泰华(太华)、中华、华国;三字名称最初叫大中华,后来叫大神洲,现在叫大中国;四字名称最初叫天下神州、赤县神州、天下九州,现在叫泰东神华、泰东华夏,等等。外国称呼中国,有华、秦、震旦、唐、契丹、郅纳(印度、日本等也写作支那)、蒙元、蒙古尼亚、中、汉等等。

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因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之时限。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等,约当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各国情形不一)。希腊和罗马,约当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公元476 年)。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法律文献是什么意思

魏国的《法经》,晋国的《被庐之法》,秦的《田律》,汉朝《九章律》,魏晋之后,有《魏律》、《晋律》、《北齐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开皇令》,《贞观令》,《唐六典》,《麟趾格》

有一本书叫《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看看对你有没有用?

商鞅变法 很多了

  • 索引序列
  •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是
  •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
  •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是什么
  •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的意思有哪些
  • 中国古代的法律文献是什么意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