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学遗产编辑部工作

文学遗产编辑部工作

发布时间:

文学遗产编辑部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俱兴,伴随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也提上了日程,古典文学研究呈现出一派生机。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54年,经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以及何其芳、冯雪峰、聂绀弩等人倡议、组织,由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主办,在《光明日报》以周刊的形式创办了一个学术副刊——《文学遗产》,它和当时《光明日报》的《史学》、《哲学》等副刊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开辟的第一批学术园地。1954年3月1目,《文学遗产》第一期出版,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运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对我们的文学遗产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指出:“容许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不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成为最后的结论。我们希望有些重要的问题,能够在这个刊物上展开活泼的自由论辩。”陈翔鹤先生出任第一任主编,创刊的筹备工作由他一人全力承担。1956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撤消,《文学遗产》改由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主办,陈翔鹤继续担任主编。以后文学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文学遗产》自此隶属学部文学研究所领导,仍以《光明日报》副刊的形式出版。除主编陈翔鹤以外,《文学遗产》最初只有金玲、白鸿两名编辑及秘书曹道衡,后来才增加了张白山、劳洪、卢兴基等人,成立了编辑部。为了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组建了编委会。第一任编委有:陈翔鹤、余冠英、陈友琴(以上文学研究所)、谭丕模、钟敬文(以上北京师大学)、吴组缃、浦江清、季镇淮、游国恩(以上北京大学)等。后来又陆续增朴了林庚(北京大学)、刘盼遂、郭预衡(以上北京师范大学)、王任叔(巴人)、赵其文(以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范宁、吴晓铃(以上文学研究所)等人为编委。为了加强与全国各地学者的联系,《文学遗产》在各地重点高等院校中征聘了通讯员,这些人后来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力量,如陈贻惞(北京大学)、聂石樵、牛仰山(以上北京师范大学)、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王运熙(复旦大学)、郭维森(南京大学)、袁世硕(山东大学)、宁宗一(南开大学)、黄天骥(中山大学)、胡国瑞(武汉大学)等。通讯员的任务是提供学术信息,推荐论文稿件,反映各地对刊物的意见和建议。《文学遗产》副刊每周日出刊,每期近一万字,由于当时稿件多,而报纸的篇幅有限,一些较长的论文和以资料、考据为主的文章,就另编入《文学遗产增刊》出版。自创刊到1963年,《文学遗产》共发表了近两千篇文章。其中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又辑入《文学遗产选刊》。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讨论,如关于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如何辩证统一地批判和继承文学遗产?”“文学遗产是不是上层建筑?”“新的文学史如何编写?”“关于‘中间作品’的评价及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关于《红楼梦》,关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关于陶渊明的诗文,关于李贺、李商隐、杜牧的诗歌,关于李煜、李清照、姜夔的词,关于《长恨歌》、《琵琶记》、《胡笳十八拍》的讨论。这些讨论所产生的文章后来大多结集出版,如:《陶渊明讨论集》、《李煜词讨论集》、《胡笳十八拍讨论集》等。从1954年3月1日创刊到1963年6月停止出刊,《文学遗产》副刊共出刊463期。一年后从464期开始,《文学遗产》改由《光明日报》主办,文学研究所不再参与编刊事务,内容也从古典文学研究变为包括中外文学研究的综合性文学研究。通过《文学遗产》这块园地,许多研究人才被注意并得到了积极的扶植和鼓励。直至今天,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工作着的骨干力量,大多曾与《文学遗产》有过程度不同的文字交往关系。《文学遗产》这样一个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并有着广泛影响的刊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被迫停刊。“文革”十年中,中国的学术园地备受摧残,大批学者蒙受了屈辱和折磨。陈翔鹤先生在1969年春含恨逝世。“文革”以后,学术再度复兴,经过多方筹备,《文学遗产》于1980年正式复刊(《光明日报》在“文革”后,应读者强烈要求亦曾一度恢复《文学遗产》副刊,双周出版,1981年出刊,1984年停刊)。复刊后的《文学遗产》实现了当初创办者的愿望,不再是报纸的副刊,而成为一份定期出版的学术杂志。自1980年夏季起,《文学遗产》以季刊的形式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全国发行。《文学遗产增刊》也同时恢复编辑、出版。编辑部仍由文学研究所领导,余冠英先生出任第二任主编。原先的编辑人员也都回来继续工作,又增加了张展、王学泰等人。重新组建的编委会包括:余冠英、张白山、曹道衡、范宁(以上文学研究所)、陈贻焮、费振刚(以上北京大学)、郭预衡(北京师范大学)、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程毅中(中华书局)、廖仲安(北京师范学院)等人。通讯员网络也得到恢复。《文学遗产》期刊面世以后,以全国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刊物受到瞩目,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学界新人通过《文学遗产》被介绍给海内外学术界。1985年,徐公持接任主编,编委会也有所增补。为了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增加信息量,刊物于1987年改为双月刊,还增加了“论文摘编”、“博士新人谱”、“学者研究”、“雪鸿录”、“海外学术信息”等栏目。为了加强与各地学者的联系,编辑部除编辑期刊外,还与一些院校联合主办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如:1982年在开封(河南师大)召开的“近代文学研讨会”、1983年在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召开的“清诗讨论会”、1985年在成都召开的“宋代文学学术研讨会”、1987年在杭州大学召开的“宏观文学研究会”、1989年在信阳召开的“四十年古典文学研究回顾反思研讨会”、1990年在桂林召开的“文学史观研讨会”,以及1989、1991年间召开的一系列古典文学专题研究回顾与反思研讨会、1994年在曲阜召开的“儒学与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些会议活跃了学术空气,交流了研究方法,提高了文学研究的理论层次,也加强了学者间的联系,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自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物价不断上涨而经费又不断紧缩等各种经济原因,《文学遗产》和其它学术刊物一样面临着财政上的困境,乃至一度濒于停刊,为此不得不在出版、发行方面做了多次改变,先后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理出版事务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文学遗产增刊》十八期等。1992年与江苏古籍出版社签约并合作出版至今。但《文学遗产增刊》终于停止出版。四十年来,《文学遗产》得到广大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自首任主编陈翔鹤先生起,本刊编者与作者关系向来十分密切,这已成为传统。四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专家,几乎都在本刊发表过文章,其中包括郭沫若、茅盾、郑振铎、何其芳、李一氓、郭绍虞、罗根泽、夏承焘、唐圭璋、俞平伯、沈从文、游国恩、陆侃如、冯沅君、冯至、余冠英、吕叔湘、姜亮夫、刘大杰等一批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已成名的古典文学研究权威,他们的支持,使刊物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并始终保持高水准。《文学遗产》编辑部自创建初始,即在陈翔鹤同志的领导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工作制度,文革后也仍能继续保持和发扬。作者的来稿,无论长短、无论是否熟人或熟人推荐的,首先进行严格的登记编号,并随即将编号通知作者,以便查询。每份稿件都要经过责编的仔细审读。不能利用的都有退稿信通知投稿者本人;如通过一审认为有可能利用的稿件,还要送二审阅定,有时提出修改意见,责编即会提供给作者商讨;最后,通过二审的稿子还要由主编三审定夺。有些稿件,还要请编委多次阅定。总之,每一篇刊用的稿件,都倾注了编辑的心血,都是对作者完全负责的。作为《文学遗产》的编辑人员,必须一贯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同时,还须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与专家学者保持紧密的联系,多方收集学术信息和注视学界和学人的动态,加强自身的修养。因此,《文学遗产》在学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获得了学者们的信任。《文学遗产》通过四十年所做的各种工作,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研究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刊物。国内学人以能够在《文学遗产》上登载论文为荣,不少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也以在《文学遗产》刊登文章作为考核中青年学者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以及晋升学术职称的依据。国外学界,更以《文学遗产》作为了解中国大陆古典文学研究现状的主要窗口。总之,由四十年的历史及在当前学术界的地位所决定,《文学遗产》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核心刊物。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事业过去的兴衰荣辱与《文学遗产》联系在一起,今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事业将来的繁荣和发展也将与《文学遗产》这一份刊物的存在密切相关,不可分离 。

文学遗产 创刊于1954年,与几代学者共同前进,许多老一辈古典文学专家都视本刊为最可靠的朋友,常将他们的得意之作首先投给本刊;而年轻一代优秀学者,也以在本刊发表其处女作而倍感光荣。本刊将继续加强与老中青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学术交流与联系。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时代性、科学性、建设性原则,提倡严谨求实的学风、生动活泼的文风。本刊不仅为专业人士研究、教学工作所必需,而且适合于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阅读 。《文学遗产》以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和经验为基本任务,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重要参照。 对学科前沿问题特别予以关注。半个世纪以来,本刊曾讨论过学界普遍感兴趣的诸多问题,通过争鸣讨论,形成学术热点,推进学科向深广发展,提高研究的总体水平。本刊又着重对20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学科发展作多方面多层次的回顾研究,深入总结百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并对新世纪学科的前景作了有意义的展望。

文化遗产编辑部工作职责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准确的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该司成立于2008年。就目前来说,非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相关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开展、相关名录的记录和建立、相关项目的研究和传播,都由非遗司来主导负责。

这个专业是近年新开设的硕士方向,设在考古系,现在很多有考古专业的老牌高校都有,如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等。由于是新专业,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还不太健全,专业实用性不强。找工作的话,除非你本科就学的是考古专业,否则没有单位愿意要。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又译为世界袭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执行的计划,以保存对全世界都有自然或文化价值的事物为目的。世界遗产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参与世界遗产的斟选和管理工作

文学遗产编辑部工资

很多在我看来

这个不清楚,唯一清楚的就是,她们貌似是有提成分制的哦。底薪嘛,应该也不低,和一般白领差不多吧。加上提成什么的,比白领要高。

文学遗产编辑部

区别明显,一个是纸质发行,一个是网络版(没有纸质)。《文学遗产通讯》上的作品能在《文学遗产》上发表吗?这个问题我想基本上是不能的。因为好的文章发表在好的杂志上。不好的文章发表在好的杂志上,是不是影响刊物的质量啦,编辑部不会这样做的

张剑,1971年5月,河南遂平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教,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2005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工作,现任编审、《文学遗产》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编辑之余,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及明清文学文献整理工作。

一、传记、小说金缕鞋,高阳,中国友谊,1984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李后主评传,高兰、孟祥鲁,齐鲁书社,1985年9月词魂——南唐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1994年1月李煜传,田居俭,当代中国,1995年12月风流李后主,杨书案历史小说长廊,杨书案,四川文化,1996年3月罗衾哀怨——李后主,李玉、熊秋良,四川人民,1996年9月南唐后主李煜传,杨军,吉林文史,1997年7月情种天子——李后主,江山美人系列,司马长风,远方,1999年2月李后主演义,帝王演义丛书,任崇岳,湖南,1999年12月绝代君王——李后主,罗宗阳,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3000册千古词魂——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2001年10月李后主,顶尖人物书系,徐枫,中州古籍,2004年5月初刷,5000册一江春水向东流,(汉英对照),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徐飞 著,保尔·怀特 译,新世界,2004年8月李煜·陈叔宝,中国皇帝皇后百传,远方,2005年9月,28元,302页李后主帝业兴衰话南唐,任崇岳,河南人民,2007年3月,32元才华横溢的薄命君王——李煜传,田居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二、作品集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1957年6月李璟·李煜词,詹安泰,人民文学,1958年3月一版,1998年3月新一版李璟·李煜词赏析集,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9月,3690册李璟·李煜词赏析集,名著名家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96年8月二版南唐二主词析释,傅正谷、王沛霖,天津古籍,1988年12月,2600册南唐二主词(64K),词林集珍,上海古籍,1989年2月李煜词评释,纪国盛、施平,金陵书社,1992年9月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柯宝成、操戈、胡成佳,山西高校联合,1995年12月,5000册南唐二主词诗文集译注,中国古代名著今译丛书,刘孝严,吉林文史,1997年1月南唐二主词全集,蒲仁、梅龙,中国文联,1997年8月李煜词选注,诗仙词圣精品文库,文东,吉林文史,2000年1月李煜诗词合编,新世纪·焦点文丛,九天老(万顺昌),中国文联,2001年11月李璟·李煜全集,辑校汇笺集传,吴颖、吴二持、李来涛,汕头大学,2002年10月,2000册南唐二主词(线装,巾箱本,64K),书韵楼丛刊·第三函,上海古籍,2002年12月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杨敏如 主编,中国书店,2003年1月李煜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王晓枫,山西古籍,2004年1月为谁和泪倚阑干——李璟·李煜(40K) ,人间词画,白巍,中华书局,2004年5月李煜词选(图文典藏本),许渊冲,河北人民,2006年1月三、合集李煜·李清照词祥解,靳及苍,四川人民,1985年8月南唐二主词·鱼玄机诗(64K),袖珍古典诗词丛书之二,天津古籍,1992年3月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诗词精选180首,唐宋诗词30家,朱鉴珉,山西古籍,1995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千家诗·南唐二主词,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刘丽长,华夏,1998年1月温庭筠·李煜,月亮文库·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文白、张西平,大连,1998年3月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初刷,1000册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洪柏昭,花城,2000年4月李煜·李清照词祥解,注释学系列丛书,靳及苍,山西古籍,2002年1月南唐二主·冯延已词选,绝妙好词丛书,王兆鹏,上海古籍,2002年6月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1000册李煜·李清照,杨义、邵宁宁,岳麓书社,2005年8月四、研究李煜词讨论集,文学遗产编辑部,作家,1957年1月南唐先主李升年谱,诸葛计,江苏古籍,1987年4月,2000册南唐二主词研究,詹幼馨,武汉,1992年6月,2000册李后主的诗词艺术,中国帝王的艺术世界丛书之五,鲍菉芜、周广全,人民中国,1993年6月南唐李后主词研究,新加坡:谢世涯,学林,1994年4月浪漫人生——李后主的人生哲学,中国人生丛书,李中华,华夏,1997年9月一版,10月初刷李璟·李煜,插图中国文学小丛书40,杨海明,春风文艺,1999年1月李煜·秦观词研究,王晓枫,山西人民,2001年宿命错位——隋炀帝·李后主与宋徽宗放谈,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王定璋,济南,2002年10月五、其他南唐李后主墨迹(12K,影印,样书),天津古籍,1989年6月李煜诗词,历代名家诗词钢笔字帖2,柳长忠,上海人民美术,2004年7月六、南唐十国春秋(第一卷),清:吴任臣,中华书局,1983年12月南唐演义,朱仲玉,江苏古籍,1985年5月南唐书, 宋:马令南唐书,宋:陆游江南别录·江南志,丛书集成初编3850,中华书局,1991年新一版南唐史,东北师大文库,任爽,东北师大,1995年9月,1000册南唐历史与文化,南京文物丛书,邹劲风,四川大学,2000年2月,2000 册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2001年3月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2003年3月沉浮: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国史论稿,何剑明,南京大学,2007年4月参考资料: _html

南唐史研究对五代十国史和江南社会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特殊价值,然而南唐史料颇乏,传世文献屈指可数。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较为完整的南唐史著,即入清之时尚存者,幸赖《四库全书》全部收入。个别残篇亦有存目,为今日南唐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四库全书》所收南唐史著,计有陈彭年《江南别录》;郑文宝《江表志》、《南唐近事》;龙衰《江南野史》;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不著撰人的《钓矶立谈》、《江南余载》;以及明陈霆《唐余纪传》和清王先舒的《南唐拾遗记》。此外尚有无名氏《五国故事》和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叙及南唐史事。

文化遗产编辑部工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播电视台和日报社三个中哪个单位好: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稳定性最好。2、日报社3、广播电视台

以后会干考古方面的工作,也可能会去做文物,修复文化景观,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工作。

  • 索引序列
  • 文学遗产编辑部工作
  • 文化遗产编辑部工作职责
  • 文学遗产编辑部工资
  • 文学遗产编辑部
  • 文化遗产编辑部工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