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杭州市第七届小学教改论文

杭州市第七届小学教改论文

发布时间:

杭州市第七届小学教改论文

早期德育不能忽视 \ 学前教育(核心)1984-贿赂 奖励与幼儿发展 \ 大众心理学1985-罗森塔尔效应与幼儿教育 \ 学前教育(核心)1985-左手性浅议 \ 大众心理学 1986-课程管理科学化应遵循的原则 \ 浙江教育报 怎样对待幼儿的怪问题 \ 人大复印《幼儿教育》(一级核心)1986-从雷伯实验看幼儿求知欲的培养 \ 人大复印《幼儿教育》(一级核心)1986-课堂教学中教师反馈问题刍议 \ 浙江教育报 哈罗克实验与教师反馈 \ 河北教育 1987-学生主体论试探 \ 人大复印《教育学》(一级核心)1987-关于学生课堂角色问题的反思 \ 人大复印《中小学教育》(一级核心)1987-怎样教孩子识字 \ 学前教育(核心)1987-儿童早期的“智力倾向”评估 \ 比较教育研究(一级核心)1987-5,人大复印《幼儿教育》1987-论使压力变害为利 \ 大众心理学 1987-关于教师课堂角色问题的探讨 \ 人大复印《教育学》(一级核心)1988-课程评价问题发微 \ 教育研究与实验(核心)1988-谈基础教育的基础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1988-关于幼儿学习问题的思考 \ 幼儿教育(核心)1988-教育科研假设问题论略 \ 教育参考资料 1988-论对幼儿实施道德准则教育 \ 幼儿教育(核心) 1989-公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人大复印《教育学》(一级核心)1989-关于教研假设的若干思考 \ 武汉教育科研 1988-国外家庭作业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人大复印《中小学教育》(一级核心)1989-4;《中国青年报》5全文转载加速儿童成功学习的策略 \ 家庭教育1989-试论思路教学的泛化 \ 江西教育科研 1989-美国中小学的公民教育 \ 外国中小学教育(核心)1989-5,《教育文摘》1989-教育科研的理论假说试探 \ 人大复印《教育学》(一级核心)1989-当代世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 上海教育科研(核心)1990-怎样发掘幼儿的音乐天性 \ 幼儿教育(核心)199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教育问题探微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1990-当前教改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教育研究(权威 核心)1991-试论当前师范教育的问题与优化 \ 高师教育研究 1991-教师行为类型问题论略 \教育研究与实验(核心)1991-关于课程改革的思考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2-艺术性考评:价值,策略或技巧 \ 中国教育学刊(核心)1992-关于“有教无类”及“束脩”问题的思考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3-我国古代教学形式问题述评 \ 高师教育研究 1993-美国道德教育的嬗变:从准则中性到泾渭分明 \ 人大复印《教育学》(一级核心)1994-《论语》若干问题论略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学科知识类隐性课程的问题,诱因及对策 \ 教育发展研究(一级核心)2001-我国普通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社团评释 \ 教育研究与实验(核心)2002-略论教育社团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 高等教育研究(一级核心)2002-试论教育社团与我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 浙江学刊(核心)2002-我国古代教学形式若干问题探讨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一级核心)2002-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探讨:教育社团的角色 \ 人大复印《职业教育》(一级核心)2002-关于研究性课程问题的思考 \ 教育探索(核心)2004-关于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怎样了 \ 人大复印《中小学教育》(一级核心)2005-新课程中的合作学习:问题与思考 \ 教育发展研究(一级核心)2005-新课程改革:教师素养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新课改中教师素养的不足及其解决策略 \ 人大复印《中小学教育》(一级核心)2006-中小学校本教研:如何走出误区 \ 教育发展研究(一级核心)2006-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 教育学报(核心)2006-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 \ 教育研究(权威核心)2007-新课改背景下范例教学理论再审视 \现代教育科学 2008-隐性课程的“场”效应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核心)2008-高一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消长与平衡 \ 外国教育研究(核心)2009--自组织方法论视域下的教学研究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自组织方法论与课堂教学研究 \ 教育探索(核心)2009-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述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教师专业标准:澳大利亚的实践与探索\ 比较教育研究(一级核心)2010-澳大利亚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 教师教育研究(核心)2010- 高校教师职前教育认证:澳大利亚的实践与探索 \ 中国高等教育(核心)2010-对教学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 现代教育论丛(核心)2010- 教学公平研究综述 \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 20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实验回顾与思考 \ 教学研究 2010- 教学生成的设计问题研究 \ 现代教育论丛(核心)2011-协同视域下的综合课程及其实践 \ 现代教育科学2011-高校师教生评之问题诊断与对策探讨 \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论教学中的平衡与失衡 \ 江苏教育研究(核心)2011-从系统方法的视角看支架式教学的实践 \ 当代教育科学(核心)2011-系统方法视域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践 \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生命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困局与出路 \ 当代教育科学(核心)2011-新课改视野下的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再思考\ 当代教育论坛2011-新课改下教师工具理性教学思维再审视 \教学研究 2012-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 \教学与管理(核心)2012-协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升华 \教育科学论坛 2012-新课改视野下的支架式教学:师生角色调适问题探讨 \教学与管理(核心)教师“善育”必先“善喻” \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略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自组织理论的视角\ 教育导刊 (核心) 2012-师生互动的协同机制:要素解构与策略探讨 \ 教育探索(核心) 2012-为教师课堂控制辩护 \ 江苏教育研究 2013-语文读写整合教学问题探讨---系统论的视角 \教育理论与实践(核心)2013-论有效教学设计的生成路径 \教学与管理(核心)2013- 以自组织理论审视协商教学实践 \教育科学论坛 2013-10 突变论视角下赞科夫教学论思想的再思考\ 教学与管理(核心)2013-异化与超越:当前中小学的合作学习透视\教育导刊 2014-6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杭州市第十七届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

高考成绩   2009 2010 2011 2012 高考成绩 一本上线人数 —— 185 212 156 一本率 —— —— 32% 67% (表格中的参考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 )竞赛成绩 时间 学生姓名竞赛名称获奖情况2013年孔俊坚 第八届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二等奖白云荣 三等奖 徐 俊、盛时达、史久昀、孔俊坚、吴思睿、徐海峰 浙江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 二等奖方绎旻、刘庭伟、王一钦。蔡皇诚、徐 晟 三等奖张欧声、史久昀、沈运杰 浙江省高中学生数学竞赛 二等奖  俞凌峰、李想 三等奖2013年沈逸云、谢祎凡、王盛、方铭嘉、王雯沁、蔡佳、何魏、孔俊坚、赵一健、何淑仪、傅骏杰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 三等奖(表格中所有资料来源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官网: )素质成绩2014年1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浙江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学生作品《杭丝之韵》获高中组网页设计二等奖。 2013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参加天文奥林匹克竞赛,获亚太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2年4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参加杭州市第三届“阳光学子”评选活动中,被杭州市教育局授予杭州市“阳光学子”称号。 2011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参加杭州市第四届中小学生陶艺大赛中,获三等奖。 论文 2014年5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申屠永庆校长参加浙江省教育厅举行的“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征文评选中,《校长的文化使命》论文获得二等奖。 2012年9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朱霖老师的《“求是”精神引领下学校文化育人途径的研究》论文,在杭州市第九届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2011年11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杜爱萍老师撰写的论文《让高中化学实验点燃创新之花》在全国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2010年1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朱春捷老师撰写的论文《高中生物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教学实践》获杭州市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奖项 时间  姓名比赛名称所获荣誉2012年李成利 杭州市第六届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中学组全能一等奖,同时获中学组单项手工制作第二名 李孟磊 杭州市第16届青年教师基本技能比赛 三等奖樊一君 杭州市中小学教师诵读大赛 一等奖李鸣 浙江省2012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比 一等奖2011裘萤 杭州市第15届青年教师基本技能 三等奖王娟娜 杭州市高中语文教师说课评比 一等奖缪仁票 杭州市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二等奖以上资料来自于校官网 称号 2011年,戴滟滟老师被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会、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评为2011年浙江省教坛新秀 2011年,屠旭滨老师被评为杭州市第2011年七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2010年,施永忠老师被评为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被誉为“支援贵州教育的彩虹使者”。 浙大学附属中学经常开展文体活动,例如校园之声比赛、主持人大赛、红歌节、感恩献唱活动、雷锋节并且经常带领社团的成员参加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社团活动和比赛。据2015年1月学校网站显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建有学生社团9个。 流火话剧社校园之声广播台电视台湖畔文学社翰墨书画社辩论队和合唱团《浙大附中报》编辑部回散族漫画社(表格中所有资料来源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官网: )

有卓越成就的有以下几位:1、林娟:新川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语文学科组长、语文教师。区优秀青年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十余次市、区级赛课获一等奖、多次承担区级公开课展示及讲座、培养学生在中考语文中夺得状元、指导学生获全国作文竞赛一、二等奖,原石室初中语文学科组长。教育格言:把简单的事做细致,把平凡的事做精致,做有温度的教育者。2、许海燕:新川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成华区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区级“新苗杯”赛课一等奖、石室初中教育联盟第四届“卓越杯”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二等奖、德育论文《初中新教师如何树立威信?》荣获省级一等奖、成华区中小学德育成果评选一等奖。教育格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周俊:新川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全国优质课展评一等奖、中国教育电视台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评一等奖、中考语文教学质量特等奖、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市级课题研究负责人、“名师汇”全国中小学作文“特色微课程建设”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梦”全国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教育格言:教师应引导、培养学生成为拥有独立人格、丰厚底蕴、专业精深的未来高端复合型人才!卓越成就:意思是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出自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卓”是特别的意思。成就即是字面意思,功成名就的意思。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包含褒义。近义词:立竿见影、行之有效、效果显著。反义词:无济于事、杯水车薪、劳而无功、螳臂当车、画饼充饥。比如: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医学方面的研究卓有成就。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德育本身即含有教育的含义,它一般有三元说和五元说两种理论观点。就高校而言,做好德育工作要坚持两个有机结合,一是紧紧依托“两课”教学,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内涵教育,并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修为和自觉行动,即讲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等深奥的理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二是更要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及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其更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社会,从而既解决了理论教育的空泛问题,又使教育过程具体化,能够解决和回答学生的认知困惑问题,使德育实效得以显著增强。  范文: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道德有时是一种爱心。道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做人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都市第十七届教改论文

现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 、重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学术旨趣及学术造诣主要体现在国际私法学、国际商事仲裁等领域,学术著述主要包括: 1.“国际私法中的识别问题比较研究”,载《现代法学》1999年6期,中文核心期刊。2.“国际私法的融通性与民族性论纲”,载《云南法学》2000年1期(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3.“从国际私法评法理学的两个问题”,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3期,中文核心期刊。4.“美国总统弹劾制度与法治”,载《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核心期刊。5.“宪法框架、法律程序及其法治理念——对美国总统弹劾制度的介绍和分析”,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专刊,核心期刊。6.“中国国际私法重构的几个问题”,载《云南法学》2001年1期。7.“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 8.“‘法亦为国际社会主流意志的体现’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9.“西部开发中利用外资的几个问题之宏观透析——以WTO的相关法律制度为基准”,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10.“涉外仲裁裁决执行制度之评析”,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中文核心期刊。11.“关于仲裁条款独立性的两个问题”,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2.“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为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13.“仲裁程序法的适用及中国实践”,载《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核心期刊。14.“国际私法行为方式上的‘有效原则’及其法理分析”,载《云南法学》2002年第3期。15.“学说与判例的法渊源地位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文核心期刊。16.“错误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识别与补救”,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中文核心期刊。17.“21世纪与中国法治”,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18.“构建有扩张力的知识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西南政法大学项目,获该年度校教学科研成果奖。19.“从立命馆大学的教学管理看我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于2004年赴日交流后,向学校提交的教改论文。 20.“高校法学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变革论”,教育部法学专业指导委员会2004年会(海南)提交的论文,获校2005年教学考研成果二等奖。 1.《国际私法基本问题研究》(独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清华大学法学院指定国际法学研究生必读书目。2.《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制度与学理研究》(独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3.、《法理宪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合著),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国际私法》(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2.《国际私法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3.《国际私法》(副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管理实用全书》(工具书,参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5.《国际私法》(参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1.1999.1月——9月,独立承担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研究项目《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研究》。2.2001年5月——2004年4月,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海峡两岸商事仲裁制度比较研究》,为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3.2004年1月——2004年10月,参与国家立法机关委托项目《民法典》草案“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部分起草、立法论证、专家草案。2005年3月——2005年10月,参与外交部委托项目“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关于管辖权排他性选择条款的公约》”的论证和提供专家意见。2005年6月——2006年5月,主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入世过渡期后重庆农业发展策略研究》。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国际体育仲裁研究》。 1.载于核心期刊《现代法学》1999年6期的“国际私法中的识别问题比较研究”,于2000年10月24日获得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优秀奖。2.2004年12月的项目“构建有扩张力的知识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3、教研论文“高校法学教育与目标与课程设置变革论——对西南政法大学与日本立命馆大学之比较考察”获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刑法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3届,310人;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310人;犯罪学,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2届,480人;经济刑法学,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1届,90人。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或指导研究生人数模拟法庭教学,5届,210人;毕业论文,4届,43人;学生实习,4届,45人。 研究生,8人。三、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主要著作及学术论文《共犯与身份》,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非法拘禁罪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著。“职业禁止”中的“刑罚”的理解,《检察日报》2015年9月7日版,独撰。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冲突型违法性认识错误及其处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缩写),《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作者。犯罪学课程教学改革(缩写),《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独撰。刑法身份的功能建构—以共犯与身份问题为中心,《贵州职业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独撰。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均衡原则与法条竞合之特别关系,《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2期,第一作者。自杀关联行为的刑法应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独撰。刑法法条竞合之特别关系的法律适用,《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3期,独撰。共犯与积极身份之逆向命题的规范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独撰。非法拘禁罪之共犯与身份问题探究,《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独撰。非法拘禁罪之结果加重犯的规范化诠释,《贵州职业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共犯之处罚根据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独撰。比较法视野下的共犯与消极身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共犯与消极身份,《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10年,独撰。比较法视野下的法条竞合,《刑事法探究(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撰。法条竞合的本质、定位与功能,《兰州学刊》2009年第6期,独撰;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天津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独撰。刑法学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承继或废弃,《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2期,独撰。比较法视野下的法条竞合 ,《刑事法探究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撰。成都市街面犯罪调查报告,《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2期,独撰。虚报注册资本罪立法论中的基本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独撰。在法学教育中实践互动式教学法,《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反思与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独撰。四、主要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犯罪学》,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资源分享课,2013-,主持。《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四川省交警总队委托项目,2013-,主持。《民间融资的刑法规制》,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2-,主持。《走出法条竞合的迷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主持。《中国刑法语境下法条竞合论的构建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主研。《定罪视野下犯罪成立要件确定机制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主研。《成都市街面犯罪调查》,成都市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8,主持;《刑事法学阶梯式一体化第二课堂新探索》,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2007-2008,主持。《黑社会组织犯罪的社会抗制》四川师范大学校级课题,2005-2009,主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犯罪及其控制对策》,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课题,2004-2007,主研。五、获得的主要荣誉/表彰/奖励2015年:获司法部“嘉奖“。2014年:入选“双千计划”,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2014年:《共犯与身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西部基层职业技能型法律人才1234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2013年:《犯罪学》,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教育部。2012年:《西部基层职业技能型卓越法律人才1234培养模式》,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首届成都市高校法学院模拟法庭巡回赛”最佳指导老师奖,成都市高校法学院联合。2005年:优秀课堂教学奖,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在法学教育中实践互动式教学法》,优秀教改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杭州市第十七届德育论文获奖

上网搜下吧,我大学毕业答辩的德育论文就是在网上搜的

2013年11月11日

1994年7月 四川省犍为县定文中学校优秀班主任  2001年12月 杭州市景芳中学教坛新秀  2002年12月 杭州市江干区首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三等奖  2003年5月 杭州市江干区少先队优秀辅导员  2003年9月 杭州市江干区优秀班主任  2003年1月 德育论文《从“师道尊严”到“情感教育”》获江干区2002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6年5月 杭州市江干区语文教师命题比赛三等奖

esruigtuerhgerhtorgue uderu9sdfgtuir egriuiteruitutioewuirhyuoehgoiutehirtiweyrhgtthfejhiltysjgyufatfeasiwdofiuegyeyfresgfrhkrhkjhfhgthertgrehgfretretys4yitryetekerytegst vyurgtyrtyertreoyjtuoygntrmfctfnmucedoritodeitoyurethtfrtdxersxesreerjnmhrdgjrktdgkfdlgjdkkljdshgdjk herituwerpwetryuqjl vieocnioncxixou

2020成都市第十七届教改论文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嘿嘿,我们也有啊。哎,抄抄那个精神就行,或者心得体会

先看看新闻及相关信息了解一下具体会议内容,在后在去百度文库里找找类似的文献就可以了

主要是教育改革方向的问题。教改文章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学论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这是由于教学及研究的课题不同,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不同,逻辑推理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同,各种教学论文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教改论文的写作内容主要是教育改革方向的问题,很多教师吐槽教改论文非常的难写,确实因为教改论文只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写出来,并且只有资历比较深的教师的教学经验是需要后辈学习的,教改论文也是单位比较重视的。

  • 索引序列
  • 杭州市第七届小学教改论文
  • 杭州市第十七届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
  • 成都市第十七届教改论文
  • 杭州市第十七届德育论文获奖
  • 2020成都市第十七届教改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