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长亭外,古道边

更新时间:2009-03-2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总是勾起人们在古道边送别亲友的无限怀想。而《天净沙·秋思》中,给我们留下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永恒画面。这究竟是些怎样的古道啊?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许多古道早已尘封掩埋了。

庆幸的是在平定境内,还留存着一条“井陉古道”。井陉古道,曾自始至终与华夏民族的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井陉古道,曾完整记录了三千年来这里所发生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大要事件;井陉古道,竟是帝国咽喉,中国襟带,见证过太多王朝崛起、更替与兴衰。可以说,得此古道者,易取天下;失此古道者,难得天下。历史上的这条古道,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当一条古道,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关联时,再怎么看待她的重要,都不为过。

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井陉古道”,要是在我们手中彻底毁灭,我们将无颜面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井陉古道申遗,无论是作为历史交通网络、线性文化线路、线性文化景观申遗,还是作为自然文化双遗产申遗,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后,四川启动蜀道申遗,北京启动京城中轴线申遗,陕西秦直道申遗也跃跃欲试。而我们的自然历史文化宝库——“井陉古道”,还能无动于衷吗?“井陉古道申遗”,这可是我们阳泉乃至山西的一篇耐人寻味、值得咀嚼的大好文章啊!

周道如砥,王道荡荡,何其珍贵

井陉古道,是三千多年前的一条周道。这一点,一直被人们所漠视,毕竟遥远的周王朝沉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久太久了,以至于我们都感觉不到它曾经的存在。其实,在过去的这三千年间,800余年的周王朝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我们今天所说的“华夏”一词,既是周王朝所创,更是周王朝的代名词。随着《周礼》主导地位的确立,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的实施,一个以礼制为核心的“礼仪之邦”横空出世,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礼仪之邦”的源泉。周朝共传了30代37王,我们身边的这条井陉古道上,西周第五位帝王——穆天子姬满,就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位走过去、又走回来的帝王天子。只不过那时候还不能叫“井陉古道”,或者说那时候的这一段周道,充其量只能叫“钘山之隧”。在最神奇的古代史书《穆天子传·卷一》开篇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钘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隧,北循虖沱之阳。”这段话太古老,虽简洁,但深奥,需要我们耐心而细致地解读。

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据《史记》记载“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来看,这位五十岁践位登基的周天子,不仅在位时间长,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而且寿命长达105岁,这样的寿数恐怕在帝王中也不多见。就是这位长寿的穆天子,从穆王十三至十七年(前963年—前959年)用了五年的时间,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巡游天下。

从《穆天子传》全书六卷来看,当时的穆天子已经在位十三年了,也就是说六十三岁的周穆王率领着一个庞大的王室团队,进行了一次行程三万五千里的西征巡游。可以说,穆天子是中国旅游的祖师爷,而穆天子的这次西征巡游,又绝非游山玩水这么简单。中国古代的帝王,都有巡游天下把自己的丰功伟绩树立在九州大地的愿望,这也是为自己宏图伟略的实现树碑立传的梦想,更是借此传播自己的文治武功,以达到威名远扬的效果。事实上,更古时代的帝王们,也要竭尽全力巡游天下。比如“禹迹”,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大禹治水,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何以如此呢?

《左传·襄公四年》中魏绛引用《虞人之箴》里的一句话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意思是说:大禹治水的时候足迹遍布各地,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开辟出了很多道路。道路连接不同地方,却不能简单理解为方便物流交通,这一距离感需要从人文角度去把握,也就是要从礼的角度去解读。《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但是,大禹治水,不仅仅是用疏浚河道这么一项伟大工程,去构建一个物流系统,而其真正意义上的丰功伟绩,更在于奠定了九州大地这一治国理政的亲疏空间及基本的空间政治秩序,从而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地理格局和人文空间秩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唐孔颖达《正义》曰:“此篇史述为文,发首‘奠高山大川’,言禹治九州之水,水害既除,定山川次秩,与诸州为引序。”

《禹贡》记录大禹在治理九州水土以后,立即用取之丧服的“五服”亲尊之道注入远近距离之中,形成四海一体、家国一体的治国方案。它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亲尊有序而九州安定。可以说,大禹治水、开路都在于拓展人文空间。“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郑玄解释道:“五服服别五百里,是尧之旧制。及禹弼之,每服之间更增五百里,面别至于五千里,相距为方万里。”郑玄认为五服之制是禹继承了尧的旧制而来的。按照距王的远近,从诸侯至百姓各有不同的分工和义务,形成尊而亲的上下关系。以侯服为例:甸服以外五百里地域是侯服,其中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正是在这种五服空间观的关照下,才有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礼教制度。孔颖达《正义》曰:“言五服之外,又东渐入于海,西被及于流沙,其北与南虽在服外,皆与闻天子威声文教,时来朝见,是禹治水之功尽加于四海。此五服之外皆与王者声教而朝见,言其闻风感德而来朝也。”王者的声教远播于四海,各地闻风感德而来,也因而形成了王治的德政。这里“声教讫于四海”的理念尤其重要,换句话说,道路的开通,不是体现中央的权力之大,能通过道路搜刮聚集财富,而是让德风礼教吹遍九州大地。因此,《尚书》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禹贡》记载的人文地理空间,奠定了九州大地最基本的道路和水运的物质形态,也构建了以德政、王道为核心的四方“闻风感德”而来的经义空间,而德政王道和亲尊仁爱正是以道路和河流为媒介渐行于四海。《禹贡》无疑为以道路为主体的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的解读提供了经义启示。而最大的启示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用五服构建的华夏版图与格局,就是“禹迹”。大禹治水,明确九州,铸造九鼎,以永定九州。后来,就把大禹足迹所到达并经过的地方,统称之为“禹迹”,而能把这些“禹迹”沟通起来的途径唯有道路,而用道路联通之后的“禹迹”,则是华夏九州大地的中国疆域。可以说,“禹迹”,就是华夏九州版图的代名词。所以,“禹迹”所到之处,不仅渐渐演变为大禹治水的功高至伟之处,而且也是历代圣贤讴歌大禹的“圣迹”之处,更是历代帝王纷纷效仿、梦寐以求创立记鼎铭钟伟业,流芳万代千古的“王迹”之处。名满天下的“鲤鱼跳龙门”,就在山西河津渡的黄河龙门,那是“禹迹”的起点,更是“中国”的原点,可惜现在的龙门古迹,荡然无存了。

20世纪以来,因腐蚀金属的效果快速而明确,稀硝酸逐渐取代氯酸钾成为铜版画制版的蚀刻剂。硝酸有强腐蚀性与强氧化性,制版过程的危害不容忽视。除因强腐蚀性而需在操作时小心谨慎外,稀硝酸的危害主要是腐蚀过程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它是构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稀硝酸和金属反应的基本原理为:

精密量取阿多尼弗林碱对照品溶液0.25、0.5、1.0、1.5、2.0mL,置 10mL 量瓶中,加入内标溶液 1mL,加0.5%甲酸溶液适量稀释并定容至刻度,摇匀,滤过,取2 mL进样分析,以对照品与内标峰面积比为纵坐标,各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0.174 576X+0.021 055,r=0.999 3。表明阿多尼弗林碱在2.3~18.4 n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左传·子革对灵王》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是啊,这“周行天下”的创举,绝对是一次开天辟地的“王道之行”,其“车辙马迹”,何其珍贵也哉?!

穆天子的这次巡游,是从宗周洛邑出发,渡黄河,即由今晋东南高平北上,经今长治,渡过浊漳河,来到现在的昔阳、平定境内,在平定盘石关饮酒作乐。然后驱车来到今天固关一带的钘山脚下,一边休整,一边狩猎,三天以后,才越过“钘山之隧”,沿滹沱河北岸登恒山,出雁门关向西而去。到达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受到了河宗子孙柏絮的迎接礼待。并在此打猎,检阅六师。然后西进阴山脚下,受到河宗氏的热情欢迎。穆天子在此大宴群臣,并以隆重的仪式祭祀黄河河伯,对属国的尊重与安抚,表现得淋漓尽致。河宗氏的柏夭,在此代天地传言,无疑为穆天子西征提供了合法的依据。从此,柏夭就充当穆天子的先导,并成为西征路上不可或缺的向导与翻译。在柏夭的引领下,穆天子一行,过沙漠,走戈壁,经河西走廊,西绝流沙,来到天山天池,与西王母会见,饮美酒,赏歌舞,把玩美玉,游览美景,沉醉其间,大有不思东归的味道。直待不得不归来,这才原路返回。这次用时长达五年的巡游,到此才算告一段落。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水是极其重要的意象,如《阿黑小史》中的雨、《长河》中的辰河和《三三》中的溪水。从原型层面探究水意象,是原型视域下研究沈从文小说的另一个热点话题。

这四天,周天子就在阳泉

可能你会有疑惑。三千年前的周朝,能有那么发达的道路系统吗?其实,周代的道路系统不仅相当发达,而且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按照《禹贡》的五服版图,“钘山之隧”尚在三服之内,“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还走着的许多道路,在周朝之前就有开辟,并在周朝确定了下来。周朝的道路建设标准,甚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道路本身在中国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含义,追根溯源,都源自《周礼》。

《周礼》是构建中华礼乐文明的理论集大成者,是塑造中国文化的原典之一。《周礼》中对道路建设及道路管理体系有详细的解释和规定,其将道路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天下之道路、九州之道路和国之道路。其中“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月令三月,开通道路,无有障塞。”“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野庐氏掌达国道路”。掌天下之道和九州之道的合方氏与司险为夏官,掌国之道路的野庐氏为秋官。《周礼》中夏官的职责在于“掌邦政,平邦国”,秋官的职责在于“掌邦禁,刑邦国”,虽然三者都要通过道路空间管理来实施王政,但夏官、秋官的职责差异还是体现出“天下”、“九州”、“国”三个层级不同的道路空间的治理模式及遗产形态。

《周礼》中关于合方氏管理的“天下之道路”,要达到“通其财利,同其数器,壹其度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的目标。很显然,就是要让天下之道路,确保通达。不仅要在空间上的通达、顺畅,打通一切交通断点,做到“使相湊,会接聚,则无不通之患”,实现货畅其流,“徙有之无,易其居积,若材木徙川泽,鱼盐徙山林,是通其财利”达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更要实现文化上的通达,能将文明由近及远进行传播,完成天下一统的文化认同,这一点是通过两个层次实现的:首先是在道路可达的地方,统一度量衡,“同其数器,壹其度量”,统一大家从事文化经济生活的规则和方式;其次是“除其怨恶,同其好善”,除其邦国相怨相恶之事,大家和睦相处,移风易俗,以礼为尊,即孔子所说的“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实现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

而九州,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九州之内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管理九州之道路,要突出启闭灵活的功能,《周礼》言司险掌九州之道,必须“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唯有节者达之”。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说:“云九州者,明司险道路之事,及要服而止,九州以外不必遍及也。”由于九州之外,分布有夷狄等非华夏族群,对于九州之道路管理,实质上就要体现夷夏之别。那么,九州之道的管理,就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防止夷狄文化的浸入。宋代章如愚《山堂考索》说“所谓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滛湎毁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则所俘囚以为隶。”二是要防止奸佞之徒反叛。宋代王与之《周礼订义》说“然先王恐其私相连衡以叛上,及奸人往来而莫之禁,于是为之沟池树渠之固以防之,为之节制以谨之”。三是必须经过教化的,或认同华夏文化的人,方可进入九州道路系统,也就是“凡通达于天下,必有节,无节者,有几则不达”。

在这里,有关文献《穆天子传》的记载中,有几个概念,我们必须明确。“钘山”就是井陉山;“钘山之隧”就是“井陉通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井陉古道”。那么,穆天子打猎的“钘山西阿”猎场,就是今天旧关周围的崇山峻岭。因为,旧关就是“钘山之隧”的天然隧道口。《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这样的描述非常准确传神,如果站在固关到旧关高高的钘山山顶,你就会发现,从固关开始,这里的四面高山都异常险峻,呈葫芦状环抱着深邃如井、圆鼓如灶膛的固关——旧关一带地形。而一出旧关,井陉古道的落差就急转直下,曲折蜿蜒,如草蛇灰线般从西向东穿越了太行山,一溜烟就来到井陉古道的东口——白皮关了。这旧关,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籍对它不乏记载和描述。《吕氏春秋》说:“天下九塞,井陉其一。”《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太行》引晋代郭缘生《述征记》曾经有一句名言说:“是山凡中断皆曰陉。”并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第二曰太行陉,第三曰白陉,第四曰滏口陉,第五曰井陉,第六曰飞狐陉,第七曰蒲阴陉,第八曰军都陉。”太行八陉,井陉其一。北齐人魏收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地形志》载:“石艾县(今平定)有井陉关。”

《周礼》还规定:“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职方氏还要识九州,“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可见,周代在《禹贡》五服之基础上,又将版图明确为九服。同时,职方氏还必须做到“王将巡守,则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

从《周礼》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很像土地公公的官员,“土方氏掌土圭之法,……王巡守,则树王舍。”在天子出巡时,土方氏必须在“王舍”周围,树起藩篱。

发挥好退休职工党员的作用,是继续推进社会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迫切要求。广大退休职工党员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管理、服务群众和社区建设中来,成为社区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在《周礼·地官·遗人》中,对地官司徒所属官员“遗人”的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凡宾客、会同、师役,掌其道路之委积。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遗人显然是掌管周室每年积余的财物,供给救济、抚恤及接待宾客等用途。

总之,一部《周礼》,给我们传递出“周行天下”的概念,周道通达,设施齐备,保障有力,安全可靠,服务周到,政令通畅,万国来朝,天子出行,万民恭迎。周代鼎盛时期的礼仪之邦,可不是文字上的说说而已,周礼那可是践行在一树一井,一驿一守之中的。不用怀疑周穆王巡游钘山时的鼎盛。周道如砥,坦荡通达;周道蜿蜒,驿守齐备。当年的周道上,流动的是符合周礼之人和物,周道已然成为“德”所流动之通道。春秋时期,诸侯争雄,王室衰微,周道也逐渐丧失其原有的治理功能,导致世道混乱。《国语·周语》记载,单襄公过陈时,看到路上遍布杂草,道旁无树,客人过境“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而这些“馆、寄寓、施舍”,都应该是周道招待宾客的地方。而看到陈国的路旁,连这些基本的设施都没有,单襄公断定,陈国即将灭亡。道路设施及其系统的完备与否,已经成为国家治乱的重要标志。由此反观穆天子的巡游,那该是何等气派啊!

关于穆天子的巡游,真正让我感兴趣的,就是穆天子的“觞盘石”与绝“钘山之隧”。

周穆王十三年十一月初九这一天,是初冬时节,万木凋零,已有寒意。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走来了一队颇为壮观的人马。这就是穆天子率领的巡游团队。这里已是皋落氏居住的势力范围了,也就是今天的昔阳县、平定县境内。今天的昔阳县仍然有皋落镇。这皋落氏本身就大有来头,周穆王姬满这姬氏,是黄帝的后裔;而皋落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为炎帝后裔赤狄的一支。周天子来到了皋落氏的地盘,皋落氏的首领热情接待了穆天子的巡游团队。既然来到了皋落氏的地盘,皋落氏要尽地主之谊,少不了以皋落氏为向导,将皋落周围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奇珍异宝都和盘托出,以便天子周知。在皋落氏的引导下,穆天子团队向北离开了今天的昔阳,走进了今天的平定、阳泉,沿着南川河岸继续向北行走,在乱流一带看到了南川河与从寿阳发源的桃河相汇合,水量突然增大,河面突然增宽,桃河峡谷两岸的高山,鬼斧神工般地展示出瑰丽的景色。时而壁立千仞,如刀切斧砍;时而蜿蜒曲折,温润的山峰曲线连绵起伏,逶迤不绝。倒映在宽广平静的桃河水面上,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上下下,交相辉映,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山,清澈的河水,婉转的鸟鸣,再加上漫山遍野的深秋彩叶,浓墨重彩般涂抹着桃河峡谷的美景。

in which ND is the Si doping concentration and donor energy level ED = Eg, GaAs − 0.03 eV[14]. kB is the Boltzmann constant. Ef and EF are the Fermi energy at T = 0 K and a finite T, respectively. They satisfy[16]

走过现在的乱流,龙庄,移穰,岩会,桃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自西向东而来的桃河水,在这里被高山迎面堵截,不得不向北流去,顺着河水流去的方向,远处的大山像一面巨大的墙,在北面斩钉截铁地堵着,并且感觉桃河的水全部从高山的脚下吞进了肚里,看不见所以。河水在此拐了个弯,河道更宽了,河面更平了,沿着河道往北,大约二三里地的样子,左边是桃河水,右边的高山脚下就是一块天然的巨石,这块巨石如虎踞龙盘般蹲卧在山脚下面,直到河水在北面的高山堵截下,才又向东蜿蜒而去,这一蜿蜒,河水显然就是绕着右面的巨石在此拐了一个大弯。如果你要站在桃河北岸的高山顶上俯瞰,桃河在此自南向北而来,又向东绕过的大弯就是绕着一块巨大的磐石,这磐石总有一平方公里大吧,更神奇的是这块巨无霸磐石的上面几乎就是平坦的。这就是现在的上盘石村所在地,全村四五百户,二千多口人,就居住生活中这块巨大的磐石之上。三千年前的皋落氏,就是将穆天子带到了这块磐石之上,这块冥顽不化之巨石才隆重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奏出了礼化天下的不朽乐章。

在桃河峡谷的这块巨大的盘石上,皋落氏向穆天子敬酒,穆天子命令乐队在这里演奏了“广乐”。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广乐,我们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耳福了。但是,这桃河峡谷山山水水,树木花草,尤其是这巨无霸的磐石,确是见证了当年的盛况,留下了美好的传说,也成就了现在的上盘石、下盘石村。明代大诗人王世贞在平定写的诗中有“地输神瀵为汤沐,石拂钧天奏帝台”,说的就是周穆王在盘石奏广乐的盛事。也说明在当时穆天子的巡游团队之中,肯定有吹拉弹唱的多名乐手陪同。周代是以礼治天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教化,礼乐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中国农村的婚丧嫁娶,都要请吹鼓手娱乐班的乐手们来演奏,各种节点上要奏什么乐曲,都是很有讲究的,这大概就源于周礼,这大概也是几千年绵延不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没有挖掘这里面的文化宝藏,谁敢说娱乐班吹打得礼乐当中,就没有周代流传下来的乐曲呢?恐怕在那些祖祖辈辈相传相习的曲调中,不应该只是喜怒哀乐那么简单,如果能解读其中的基因密码,源头活水可能都非常悠久遥远了。

不管怎么说,穆天子在这里的一切活动,还是有案可查的。那块磐石也因此而改变了命运,古代很早很早就在这里设置了盘石关。光绪版《平定州志·关梁》载:“盘石关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石门口,通正定府平山县界。”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其中就提及过盘石地域事件。并说:“盘石村位于桃河畔,自古即为交通要隘之一,以前曾设有盘石关,清代乾隆、咸丰年间常有戍兵驻守。相传战国时齐宣王的王后钟离春下关西,经过盘石的关峪口(即盘石关),见有蝎精伤人,用神术除其害。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2年)雕造石佛像以镇之。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建桥阁,以通道路。”

现在的上盘石村,仍然是古道幽幽,阁楼巍巍,民居古雅,民风古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清朝乾隆年间的平定知州曾尚增,在一次过盘石关避雨后,留下七绝诗《盘石关》一首:“盘石关前石路微,离离黄叶小村稀。斜阳忽出奇峰影,千叠晴云屋上飞。”雨过乍晴的盘石关真是令人难忘,这一幅初秋美景图真是美妙无比啊!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盘石就有石刻留存于世,落款为“般石村邑”。般石就是盘石,武平四年至今快一千五百年了,盘石村名的书写均未变更。盘石自古又是都的所在地,属平定州安平乡管辖。《平定县地名志》中说:“下盘石,因村居峡谷,四面环山,方位在上盘石东,桃河下游而故名。”又说:“桃河南北皆山,地势险要,与上盘石中间通道上有盘石关,与娘子关并重,为历代行师要冲。”上、下盘石村的古老,确定无疑。

以上这8个工作小组各有专攻,各自负责组织专家组,设计和实施具体项目和临时特设的项目。此外还有联络小组,负责成员国相关部门和代表之间、各个工作组之间以及委员会和其他组织机构的外联工作。委员会另设有观察员席位,这些席位给国际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非成员国提供了参与波罗的海海洋环保治理、为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发声的机会。[注] 例如,观察员国有白俄罗斯、乌克兰,国际政府间组织观察员有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国际气候组织、波罗的海议会会议等,国际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有波罗的海港口组织,波罗的海农民环境论坛、国际鸟类生命组织等,详细名单见赫尔辛基委员会网站。

龙门下去的三门峡,也是“禹迹”之所在。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拦截黄河的大山劈开,留下了鬼门、神门、人门三门,故曰三门峡。特别是在鬼门岛、神门岛、人门岛、张公岛、梳妆台及砥柱岛这六峰中,砥柱岛作为中流砥柱,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一直力挽狂澜,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到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观砥柱,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这就在三门峡留下一段说不尽的佳话,成为文人雅士心慕手追的圣贤,也是睹物思人,砥砺情操,琢磨意志,歌颂禹迹的圣地。比如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此也写了一首长诗,砥柱岛上镌刻了前四句,“禹凿锋铓石,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一句“中流砥柱”的话语,温暖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啊。唐朝诗人章孝标在《上浙东元相》诗中写道:“何言禹跡无人继,万顷湖田又斩新。”一个三门峡,就诞生了二十多个成语典故,中流砥柱只是其中之一。这么底蕴厚重的地方,不是“禹迹”所在,怎么可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呢?效仿禹迹,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能留下属于自己彪炳史册并为人所传颂的“禹迹”,也就成为历代帝王的隐隐心病,其实,这正是宣传“王道”的捷径。秦始皇是这样,汉武帝是这样,李世民也是这样。当然,穆天子的巡游,也就毫不例外了。

依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平定州志》记载:“盘石都统上盘石、下盘石、程家庄、小串、小西街、张家岭、武庄、塔堰、岩会,计九屯。”九屯内上盘石、下盘石、程家庄、张家岭、武庄、塔堰、岩会等七屯现今名、地依旧,没大变化。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一百里的娘白线(娘子关——白羊墅)上,除了分布着盘石都九屯以外,还有龙庄,移穰,乱流,小河,白羊墅以及城西村,娘子关,这可几乎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啊!这里每一个村,都与历史上的某一个朝代、历史文化名人紧密相连;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一门一院,都可以讲出许许多多不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来。而这百里娘白线,就是穆天子走过的“盘石古道”,这是一条周道啊!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穆天子和他的高规格巡游团队,在桃河峡谷的巨无霸盘石上,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尔后,穆天子的团队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载立不舍”,来到了“钘山”脚下。

周道逶迤,藏在深山人未识

马齿岩寺里面的碑,已经毁坏许多了,留存到现在最古老的碑刻,就是金、元时期的两块碑。其中一块“大元至正五年”的碑刻首语及说“夫马齿岩寺者,自古不记年代。”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马齿岩寺,而且,一千多年前的人在这里看到的碑刻,应该比我们要多得多,竟然说“自古不记年代”,可见这庙宇是非常古老的。同样古老的,还有留存至今比较完整的“马山古道”。这条东西走向的古道,贯穿全村,把一座古老的山村排列在这条古道两边。当年,刘伯承在马齿岩寺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七亘大捷”。行军途中的八路军指战员陈赓先头部队,秋毫无犯。全体官兵就是在这条被打磨光滑发亮的青石古道上露宿街头,这条街就被马山人亲切地称之为“红军街”。马山村的故事,应该可以讲得很好。

2)随时让学生认知设备或者训练技能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从听课转向实训操作需要时间,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很难实现这一理想的情景。教师讲一个部位,几十名学生无法一起认知一台设备;分成几个小组先后认知一台设备,无疑会降低课堂的时间利用率。设备数量足够的话,分成几个小组同时认知或者操作机器设备,教师又无法做到一一指教。

穆天子一干人马在钘山脚下休整了两天,这两天穆天子还与他骁勇的“七萃之士”们在“钘山西阿”进行了狩猎活动。这就很有意思。

这“钘山西阿”在哪里呢?太行山是从东北向西南纵贯着的华北屋脊,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脊梁的象征。这钘山是固关一带的山,就不应该是出旧关到了太行山的东坡,而应该是在太行山山脊的西部山阿之中。所以,穆天子的狩猎活动就应该是在现在的固关、柏木井、柏井一带。从柏井进前牌岭,里牌岭,西向徐峪沟一带进发。这里沟谷幽深,特别是在岔河村一带,更是险峻难行。如果向南走,不出十里有今天的历史文化名村瓦岭,站在瓦岭上,可以一览众山,也不失为是狩猎的好去处。然后原路返回,在返回来的那个地方,现在是个村,就叫西回村,西回村不远的东边,还有东回镇。穿过东回,一路向东追逐,来到现在的马山一带,这是又一个历史文化名村。马山这里相对比较开阔,穆天子的八骏马能在这里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与绝技。说到八骏马,就不得不想到穆天子的车把式——造父这个神一般的人。

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是中国神话中风神蜚廉的四世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驯养好以后,就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是周穆王的首席车把式。这次西行,巡游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的时候,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是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造父也因此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了他,自此以后,造父一族就称为赵氏,造父也就成了赵国与赵氏的始祖。几十年后,造父的侄孙秦非子,也因功封于秦(今天水),成了秦国的始祖。周穆王哪里能想到,这给自己驾驭马车的车夫,他的家族及其后代,竟然用了六七百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处心积虑地成了埋葬晋国与周王朝的掘墓人,这确实令人深思。

马山,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地带,这里也是一个天然的养马场。岭南河从南北山麓包围的这片开阔地带缓缓流过,清澈的河水,茂密的草场,鸟兽在这里栖息,各种动物在这里繁衍。这不仅是打猎的好去处,更是让长途跋涉的“八骏马”休养喘息的最佳场所。关于这八匹骏马,史书多有记载,据《拾遗记·周穆王》说:八匹骏马是周穆王的御驾坐骑,谓“王驭八龙之骏”。从毛色看,八骏为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这八骏马的名字: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马身可幻化出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穆天子正是与这样的八骏马,在这样的山水中时而奔腾,时而嬉戏,时而骑着奔走山顶,一览群山;时而徜徉小溪草岸,放松心情;那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啊!由此,把这里称之为马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系统可根据运行数据绘制曲线,将更为直观的运行状态呈现给运行人员,还可将数据导入电子表格。系统与Web结合,实行入网监控。PLC模拟量输入端连接各种模拟量信号如电压、电流、光照等,这些由传感器采集的信号经过高精度A/D转换后由PLC控制器处理经输出端送出,控制外围设备。显示器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显示各个装置的状态[6]。

造父是穆天子在进入大漠之前的王牌向导。造父怎么会对上党,井陉,雁门关这一带如此熟悉呢?隐隐之中,我都感觉这造父家族的老家,就在井陉古道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在桃林一带”得来的八匹骏马,和我们身边的桃河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桃河沿岸,没有一棵桃树,没有一片桃林,春天也没有一朵桃花,我们的这条母亲河,大概绝不会命名为桃河吧?更大的可能是在穆天子来这里的那个时代,桃河两岸的春天就是桃花的海洋,漫山遍野的桃林生长,姹紫嫣红的桃花开放,一阵春风拂过,桃河水面上落英缤纷,河岸与山上的桃花与倒影在水中的桃花,再加上漂浮在水面上的桃花,交相辉映,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桃河。桃河,就是一条桃花河;桃河峡谷,就是一条桃林峡谷,桃花峡谷,难道不是吗?

如果造父家族不是这一带的人,那么,造父及其后代们,为什么一直对这一片山水情有独钟呢?狐偃、赵衰领晋文公重耳在这一带流亡十多年,那是因为重耳的母亲、舅舅狐偃、狐突家族,就是太原清徐一带的老家;平定瓦岭村与凤凰山上都有狐突庙。娘子关有绵山、绵河、有介子推庙,有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的妒女祠,还有中国古代寒食节的起源传说。如果说,介休是因介子推死在介休绵山而得名的话,那完全可以说,娘子关就是介子推和妹妹出生、成长的地方,娘子关最早的水上人家,就应该有介子推的家族,否则,这娘子关上怎么会有全中国独一无二的介山氏妒女祠呢?《魏书·地形志》记载:“乐平郡……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旧唐书·狄仁杰传》也说:“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妬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书画家金农在《平定道中》还有这样的诗句:“行人饮马来偷见,一阵花飞妬女祠。”可见这妒女祠几千年来一脉相传,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子专祠,介山氏名不虚传啊!

十八年的流亡期间,赵衰与重耳还在戎翟之地各自娶了季隗与叔隗这姐妹俩。据说这段姻缘就发生在大盂境内的廧咎如,姐妹俩就是被翟国灭亡了的廧咎如的公主。乾隆版《盂县志》载:“赵盾墓在盂县。”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赵盾是赵衰与季隗的儿子,这盂县本就是赵盾的姥爷、姥娘家;难怪赵盾的孙子——赵氏孤儿赵武还会跑到盂县的藏山一带躲藏;而赵武的孙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赵简子赵鞅,是晋阳城的缔造者,成了肇建太原的始祖。赵简子还在阳泉的桃河岸边筑起平潭城;在平定鹊山封神医扁鹊四万亩土地。当年,平定黑砂岭古道上的鹊山庙,香火可不是一般的旺啊!鹊山,也是康熙皇帝在诗句中苦苦寻觅的平定名胜。康熙皇帝诗《过平定州》:“劳农岂惮元英节,寒景风沙透体来。志有鹊山无觅处,目前惟见冻云回。”这是哪个挨千刀的向导,让康熙皇帝与近在咫尺的鹊山擦肩而过呢?这向导比起穆天子的造父向导来,那可是太不称职了。寿阳传说有赵简子墓,而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的出土,最终证实了太原城的古老。四千多件出土文物,也确证了赵国崛起的勃勃野心。赵家还在雁门关脚下建代州广武城,推行胡服骑射的大胆改革,使赵国实力骤增,直到最后灭中山,三家分晋,赵国将都城定在了邯郸。到此为止,赵国终于将表里河山的心脏胜地晋阳古城与巨陆博野的冀州心脏胜地邯郸古城连为一线,将太行山的咽喉要道第五陉——井陉古道收入囊中。赵国雄起,天下大乱。你不觉得造父及其后代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这条“钘山之隧”展开的吗?这内心深处的纠结,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的地缘因素吗?如果有,那么造父与穆天子今天游猎的最佳场所,就应该是马山古道上的马山一带,也只有这样,有关马山的一切传说,才都不是无稽之谈。

是啊,这个造父就是穆天子的得力干将,是穆天子巡游天下的向导之一,是穆天子的首席“善御者”,是专职司机,他是驾驭马车的行家里手。他善于养马,懂马识马,是几百年后给秦穆公相马的高手伯乐与九方皋的祖师爷。我们只知道韩愈的名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殊不知在伯乐相马的二、三百年前,就有造父家族祖传的相马秘籍,后人还将造父的相马秘诀总结出《造父八十一难经》,说明造父的相马秘籍是中国最早的相马专著,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后来的相马高手伯乐、九方皋等人,都是苦学造父的相马技术长大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八骏马,就是造父驯养出来的。后来的中国画家非常喜欢画八骏图,老百姓更是喜欢在家里挂八骏图的年画,徐悲鸿就是以《八骏图》、《九方皋相马》等画作蜚声中外的。其实,造父才是八骏马的真正的始作俑者。

马山的马齿岩寺,传说就是因为一匹马的牙齿跌落,而埋在此岩石之下,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才有了这个寺庙。我不禁要问,是谁的马,又是什么样的马,跌落一颗牙齿,就值得老百姓给它立一座庙?并逢年过节都来这里祭祀祷告呢?别无他,唯有礼制天下的周朝,唯有穆天子,唯有穆天子心爱的坐骑,才能享有这样的礼遇,才能几千年不朽不倒,在岁月尘封的寂寞中挺立至今。否则,你不觉得这一切都莫名其妙吗?

还有那座“樱桃寺”,那根神奇的樱桃木横梁。即使樱桃树能长那么粗,实属不易,难道就该给它盖一座庙吗?这样的树在平定可能不多见,但在九州大地,是不是多了去了?有几棵大树是给建立专祠的?这樱桃树可不敢等闲视之啊!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掩盖一个真相,那就是这里的树木花草,都是与穆天子“钘山西阿”狩猎有关。其实有关联的地名还有很多,比如从马山再往东走不远,就有一个村,叫改道庙。是啊,再往下走就是刘伯承重复设伏的七亘天险了,于是,造父引领穆天子改道返回,经过马山,再返回到离西回不远的地方,稍稍小憩,这个地方就被称之为东回,也就是现在的东回乡政府所在地。可以肯定地说,西回,东回,马山,改道庙,这些古老的村名,就是这样来的。

穆天子是从哪条路离开的磐石呢?据我的考证,最合理的路线应该是沿桃河岸边的“盘石古道”顺流而下,在现在的东武庄村向南,折进山谷间道,在今天的王口村处走上了“井陉古道”。“王口”这个村名,还是携带了浓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个“王”,就应该是“周穆王”,也只能是“周穆王”。在王口这个节点上,向西不远,就是柏井;向东不远处,就是今天的固关长城,这里的山挺拔险峻,南北两岸,巉岩峭壁,相对峙,甘桃河谷狭窄幽深,从固关长城至现在的旧关关口处,正是险峻无比的那个“如灶之陉”,只是现在的这个大肚葫芦里面布满了村庄,新关村,旧关村,一西一东,把守在井陉古道这个大肚葫芦的西口与东口。东口的旧关,就是古井陉关;旧关旧关,那就是旧井陉关。西口的新关村,新关新关,那就应该是新井陉关村。站在王口,就可以说是站在了“钘山”的脚下。可以确认,今天固关长城一带绵延起伏的群山峻岭,就是周代的“钘山”,也就是井陉山!

周行天下,这是天下第一古道啊

十一月十二日,天气阴沉沉的。穆天子率领着庞大的巡游队伍,要离开“钘山西阿”了。“于是得绝钘山之隧”,踏上了穿越“钘山之隧”的征程。走到一座大山面前,天上飘起了雪花。“钘山之隧”其中的道路是非常难走的,坡陡,路窄,两边不是抬头看不到顶的山峰绝壁,就是一眼望不见底的悬崖绝谷,稍有不慎,就将车毁人亡。应该是,从穆天子的团队来到皋落氏的地界,皋落氏肯定做了大量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免不了黄土垫道,清水泼街。尤其是按照《周礼》的规制,完善驿道的人员配备与各项设施。

《周礼》中天下之道路管理要“通其财利,同其数器,一其度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即使天下之道路要确保通达。《逸周书·卷四》载:周武王打败殷商之后,询问周公:殷商失政,所以亡国,以此为鉴,该如何“抚国绥民”呢?周公回答说:通过修路以及完善相关设施,实现“来远宾,廉近者”:“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远旅来至关,人易资,舍有委。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老弱疾病,孤子寡独,惟政所先。”回头来看,“钘山西阿”王口村的两头,西面有柏木井,柏井驿,东边有槐树铺,甘桃驿,在这条古道上,不仅行走顺畅,就是吃喝居住也非常方便。这么规整的驿站,驿路设施,恐怕不会是巧合吧?看看柏木井,柏井这些村名吧,那里的柏树,那里的水井,绝对都是钘山古周道的标配啊!这些古老的驿站,也是周道的必须!周公为周道所设计的标准,绝对是中国古代古道建设与维护的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影响了中国三千年,当然,这条钘山周道也不会越雷池半步,它也必须遵循这样的标准。

其实还有更巧合的事情。在离旧关不远处的乏驴岭,还有一座雪花山,这名字咋那么浪漫呢?这么浪漫的名字,难道就和穆天子一点瓜葛都没有吗?我不相信。抗日战争初期,娘子关保卫战,血战乏驴岭的主战场,就在雪花山。我以为,穆天子在穿越“钘山之隧”走到这里的时候,满山遍野飘舞着雪花,穆天子情不自禁地指着前面的山喊道:“快看啊,多么美丽的雪花山啊!”雪花山由此而来。然后,穆天子的团队才络绎不绝,浩浩荡荡地走出“钘山之隧”,沿着滹沱河北岸向北奔雁门关而去。

直到看不见穆天子一行的队伍了,皋落氏挥舞的双手才放了下来。看来穆天子在“钘山西阿”前前后后的这四天巡游生活,耳闻目睹,都还是相当满意的,皋落氏一直悬着的心这才放进肚里。下一步还得加紧修路,继续完善各项设施,谁知道穆天子什么时候就会回来,谁知道穆天子返回来会不会还走“钘山之隧”呢?周穆王走过了“盘石古道”、“马山古道”以及“钘山古道”,所到之处,虽不能称之为“禹迹”,至少也该是“王迹”啊!该命名命名,该立碑立碑,该建庙建庙,同时,把各条道路的铺、驿、树、井管理好。皋落氏心中不停地琢磨着盘石,盘石关,王口,柏木井,柏井驿,东回,西回,马山,马齿岩庙,雪花山等等……皋落氏心里数念着,脸上不由地露出了笑容。

很显然,从昔阳皋落氏来到平定盘石关,穆天子走得就是一条“周道”!可惜的是,从昔阳,到平定的古道,几乎都已被现代公路所覆盖。但是,从白羊墅到盘石关,再到娘子关的这条古道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桃河在这里自西向东流淌,千百年来没有改道,桃河峡谷南北两岸的青山依旧,峰峦叠嶂,容颜未改。百里娘白线上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几乎是间隔十里有序排列,每个村又几乎都有一条被西阁与东阁锁控起来的青石古道,被岁月打磨的光滑发亮,古阁巍巍,古道幽幽,古村寂寂。我敢断言,那些古村落绝对是由周道最初的驿路设施发展而来的,古村落的位置千百年来没有变,古村落的主街道、枝干道千百年来都没有变,甚至街道两边的院落也几乎没有变,那一个个用石头垒起来的村落及其街道,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散落的古村落,都是用这条古道串联起来的,而这条古道,既然行走过西周最鼎盛时期的穆天子,那这条古道绝对是周道无疑!那就是说,这条古道至少已经三千年了,或者说,这条古道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早已经是周王朝的国道了。可以想象一下,周穆王是坐着造父给驾驭的马车,那马车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豪车。随行的还有王公大臣,礼宾乐手,七甲卫士,向导先锋,后勤保障,八骏马及其马队随员,以及皋落氏的地方官员和沿途服务的民众,这么一支浩浩荡荡的人马车队,徜徉在美丽的桃河峡谷,走在西周已立国一百多年按照《周礼》标准建设起来的周代国道上,而且,这样高规格的王朝巡游团还不只是呼啸而过,而是在这里宣扬国威,礼善往来,考察民情,了解民风,在这条古道上,从十一月初九来,一直到十一月十二走,前前后后在这里生活了四天时间,这对这条古周道来说,该是多大的荣幸啊!盘石古道,就是“盘石周道”;“盘石周道”,完全可以完好地挖掘出来,而且可以打磨成“中国第一古道”,甚至是“天下第一古道”!

汉二年(前205年)八月,汉王刘邦任命大将军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结果韩信一举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为河东郡。紧接着汉王刘邦又派张耳和韩信一起,领兵向东进发,向北攻打赵国与代国。这年闰九月,韩信打垮了代国军队,在阏与(故址在今山西和顺)生擒了夏说。韩信下魏破代,这时,汉王刘邦却派人将韩信的精兵全部收走,拉到了与楚霸王项羽对峙的荥阳战场去了。韩信与张耳,只好领着剩下的大约三万人马,“欲东下井陉击赵。”这战斗并没有立即开打,韩信与他的大军有七至八个月的时间,在《史记》中是个空白,这多半年时间他们藏哪儿去了呢?

道路作为周王室统治的沟通途径,同时也是联系地方、互通政情、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文化系统。《诗经》记载时,周王室已经没落,礼崩乐坏,政乱祸国殃民,人民在混乱中怀念其曾经的政令之清明、公道,周道的文化大义也就由此展开。所以,这些关于周道的描述,给我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首先,周道已经很成熟。其物质形容为“如砥”、“如矢”、“倭迟”、“踧踧”等,可见周道的历远、平坦、笔直和蜿蜒。不难看出,这个周道的含义,就是指三千多年前,周王室所构建的一整套道路系统;其次,周道已经不只是物质意义上的道路,而更为重要的是其精神层面的意义。周道绝不是一个单纯的道路系统,而是通过周道所充分体现出来的以礼为核心的政治理想及治平理念。所以,我们在《诗经》里所看到的周道,物质层面的变化,体现的是王道政治的起落兴衰。再看精神意义的周道“如砥”、“如矢”、“倭迟”、“踧踧”等,其历远、平坦、笔直和蜿蜒的后面,往往隐含的是对周朝政治清明、社会公平的赞美。“道”,在物质上是指道路,而在非物质上则是德之流动,政之通行,继而成为德政的文化表述,这就是最高的“道德”,这就是王道,与霸道截然不同,真正有道德的“王道”,是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理念,是“礼仪天下”的政治秩序,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语)的理想境界。

当然,周道“鞫为茂草”的物态变化,以及“中心怛兮”、“中心吊兮”的心态变化,也预示了一个王朝的衰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的开宗明义,应该就是告诉我们“道”就是道路,但又不能仅仅看成是道路。道路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苦苦探索并追求的道之最高境界与德之最高境界,说穿了,道路是国之重器,绝不可以随意示人!道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开通的同时,就意味着有足够强大的支撑做后盾,否则,闭关自守的古仇犹国,就不会因为“斩岸湮溪”去开通一条道路而走向灭亡。这也就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的道路为什么要设置无数的关口,连接所有的城池了。因为道路连接着的城门背后,关系着所有人的命运,关系着城郭的命运,关系着王朝家国的命运。王道之外,毕竟还有霸道,还有邪门歪道,还有惨无人道。这样看来,道之深意,不可谓不大。以此深意,再来看三千年前穆天子走过的“盘石古道”、“钘山古道”、“马山古道”,是不是一条“荡荡王道”?是不是一条“礼仪之道”?是不是一条“仁义之道”?答案是肯定的。这条周道的历史岁月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内涵积淀之丰富,恐怕怎么估量都不过分,平定人,阳泉人,山西人,可不要轻视了这条厚重的古道,单单是山西境内的这四条共四百里的古道,演绎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记录了多少兴衰更替的历史篇章,留下了多少鲜活生动的英雄足迹啊!

变频器输出主要是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采用带低频补偿的恒压频比控制方式[6],输出频率在基频以下调节时,保持电压与频率的比值恒定,而在基频以上调节时,保持输出为电动机的额定电压。

1.定位上,强调审前程序的独立性。目前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仅仅是庭审的前奏或投影,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有单一的程序性价值,依附性较强。因此,审前程序的二元性价值改造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审前程序的独立性。将审前准备和庭审程序实现真正的分离,既可以防止法官的先入为主,也能有效遏制证据突袭,确保诉讼公正与民主价值的实现。

国之道路的治理,就与我们今天的交通道路管理相类似,野庐氏要“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若有宾客,则令守涂地之人聚柝之,有相翔者,诛之。凡道路之舟车互者,叙而行之。凡有节者及有爵者至,则为之辟。禁野之横行,径喻者。凡国之大事,比修除道路者,掌凡道禁。邦之大师,则令埽道路。且以几禁行作不时者、不物者”。从其工作职责中,我们可以分辨出,野庐氏的工作由三个部分构成:道路施工与建设,如各级道路的修筑;接待设施的完善,如水井的开凿和树木的种植等;道路管理,如重要人物接待、治安防范和交通协调等。由此可以看出,野庐氏对国之道路的管理实践,是生成道路营建技术、道路形态遗存、道路相关文化景观和道路故事等遗产形态的主要源流。

其实,旧关旧关,就是旧井陉关!新关新关,就是新井陉关。但是,旧关,新关,都不是井陉,而只是井陉通道的西出口,井陉通道的东出口应该是东天门的白皮关。严格地说,井陉,就是指从旧关到白皮关的这一段通道。井陉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大片,而是一条线。这条线是一条古老的周道,是穆天子走过的“钘山之隧”,这叫“井陉周道”。而使这条井陉周道名扬天下的是大将军韩信,韩信在这条古道上打了一场史诗级教科书般以少胜多的战争范例——背水一战。而正是这场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井陉及其古道的真面貌。

背水一战,“井陉之道”名扬天下

关于周道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西周时,王室就特别重视修整道路,《诗经·小雅·大东》上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的形容,即是说,大道平坦如磨石,笔直好像箭杆样。贵人路上常来往,小民只能瞪眼望。周王朝在国都镐京和东都洛邑之间,修建了一条特别宽广平坦的大道,就号称“周道”,又称为“王道”。在《诗经·小雅·四牡》中说:“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倭迟(wēi yí):亦作“逶迤”,道路蜿蜒曲折,遥远漫长的样子。就是说四匹雄壮的骏马,不知疲倦的向前飞奔,而蜿蜒曲折的大道,迂回而又漫长。《诗经·小雅·小弁》说:“踧踧周道,鞫为茂草。”“踧踧(dí dí),是道路平坦的样子。周道,即是周室之通道也。”这里毛亨注释周道就是为道路。“鞫,穷也。读同‘鞠’。”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周王室的大道平平坦坦,可惜已经被茂盛的杂草所掩盖堵塞了。《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这句诗翻译过来,就是说那大风呼啸起来旗带飘荡,那车儿飞奔起来辚辚作响。回望顾盼周王室的大道渐行渐远,心里陡然涌起无尽的忧伤。那大风呼啸而来左右回旋,那车儿飞奔起来轱辘响转。回望顾盼周王室的大道渐行渐远,我心里无尽悲伤好不凄然。朱熹《诗集传》对“周道”的注释说:“周道,适周之路也。”。

有人认为,学校体育要立足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孩子有时间的时候,把他们带向球场。在我国,孩子被24小时监护,他们能否走向球场,起决定作用的是体育教师和家长。

原来,那年冬天和第二年春天,韩信及其大军就一直在平定驻守并练兵。韩信及其大军,在平定驻扎有半年多时间。光绪版《平定州志·上城》载:平定“上城,汉韩信击赵下井陉口驻兵于此,筑城为寨,以榆塞门,因名榆关。”现在,平定上城榆关门旧址处,仍然在破旧的墙壁中镶嵌着乾隆年间平定知州陶易题写的“榆关门”石刻,以及乾隆乙酉年所立“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石碑,另一块现代人撰文的石碑《榆关门碑记》写得更清楚,韩信“于公元前204年秋至平定,选上城高阜扎寨筑城,以榆塞门,与张耳筹谋东出井陉击赵背水之战。古人曰‘赤帜未标于泜水,其谋早定于榆关’,这便是榆关门的由来。在榆关门周边及平定境内,以韩信屯兵备战得名的地方和传说甚多,如东、西南营,练将坡,藏将沟(常家沟),洗马堰,杀将沟,试剑峰等”。这个碑记,除了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05年外,地名都是真实的存在。清代平定知州吴安祖《过井陉关汉淮阴侯下赵驻兵处》还写有一首这样的诗:“缅怀古哲人,儒冠坐戎帐。背水策奇勋,拔帜蹶上将。可怜旷世才,功高竟遭谤。遗踪亘千古,过者心恻怆。”

类似的情形在井陉古道及周边,还有很多。平定柏井镇,这里曾是韩信秣马厉兵,后勤补给的重要根据地,也是韩信率兵下赵的前沿阵地。在柏井镇的柏井二村和柏井四村交界处的山峦上,至今还留存有韩信寨、粮草寨的遗迹。明朝嘉靖年间御史王士翘在此写过《西关志》的诗:“万山深锁固关城,云绕岑楼景更清。玉瓮临堤开两鉴,旌旗斜日照孤营。井陉犹自跨天险,背水还堪拥汉兵。秋到人间空舒袖,坐看沙漠一犁平。”这西关就是柏井一村八叠坂门限岭上的西天门。出榆关门到柏井镇,整整五十里,这日照孤营与井陉天险总是和这场战争紧密相连的。柏井随后的发展中,成了这条井陉古道上最大规模的人群聚居村落,与韩信屯兵肯定有直接的关系。还有阳泉郊区荫营镇得名,那也是因为韩信在这里屯过兵的缘故。一块公元550年,东魏冀州刺史关胜死后葬于千亩坪所立墓碑《关胜颂(诵)德碑》记上,就有了“荫营”的名字,恐怕也不是心血来潮的说说而已。旧关关口的山峰就叫韩信垴,旧关南面不远的崇山峻岭中,还隐藏着一个养马基地——寨马岭,附近还有将军峪村,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都坚信,这都是大将军韩信来过的地方。

在西郊村的试剑峰上还有韩信庙,传说这里曾经是“韩信点将台”。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笔下的“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说的就是这个村。这“驱驴上邯郸,逐兔出东门”的西郊村,是平定著名的“八大格料”之一,“出东门,进西郊。”西郊村一条街横贯东西,原有东阁,西阁,是出榆关,进井陉古道的第一节点。现在的太旧高速公路就从西郊村与韩信庙中间一分为二,当间儿划过,行走在太旧路上的人们,往往都能看见这试剑孤峰山顶上的那一座小庙,煞是醒目,只是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去一探究竟,更是少有人知这里面供奉着韩信这么一位盖世英雄。从西外墙上镶刻的《重修淮阴侯庙碑文》记载看:“试剑峰州中胜境也,上建汉淮阴侯庙,遍考碑记,不知创自何代。问诸父老,也罕有能言之者,而其庙盖已古矣……”直到金泰和三年的一天,试剑峰淮阴侯庙前走来了一位官员,他就是上任不久的平定州刺史赵秉文。这位金大定年间的进士,面对这肃穆静寂的孤峰独庙,耸立在这重峦叠嶂之间,夕阳余晖,落日晚照,悲风吹起,嘶叫嘶鸣。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他感慨万千:“地险山危气势雄,将军从此建奇功。兴刘业就人何在,破楚名存事已空。故垒带烟余杀气,荒祠向晚动悲风。功名盖世今如此,读罢残碑思不穷。”

(1)如果有多个系统需要进行登录、认证,管理员的维护和管理的成本将会大幅增加,并随着规模的增加,维护难度会增加。

赵秉文不仅是平定榆关城的缔造者,也是金代中国道统传承的缔造者,更是平定“文献名邦”的真正缔造者。赵秉文“历五朝,官六卿”,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以及与宋、夏两国的国书等多出其手。他所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当时闾巷间皆能传诵。他学识广博,著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文中子类说》、《南华略释》、《列子补注》等,且兼善诗文书画。金人刘祁称他“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前后主文坛四十年之久,成为金朝末期的“文士领袖”。赵秉文的《淮阴侯庙》诗,通俗易懂,哀而不伤。但是,这金代第一书法家却没有在此留下墨宝,诗也尘封在了《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当中,默默无闻,甚是遗憾。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的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70例进行分析,共有男性68和女性52例,均是49至76岁患者,平均67.9±7.8岁;合并疾病:49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合并认知障碍、精神病及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不同护理方式,两组都有60例患者,其一般性资料对结果不产生影响。

直到五百多年以后,清乾隆年间,平定州牧陶易委托属吏万士麟将赵秉文的这首诗书写并刻成诗碑,才镶嵌在淮阴侯庙东墙上。东外墙的这通诗碑,让我们知道了在金泰和年间,这里就叫试剑峰,韩信下赵在此试剑之说已经形成。峰上不仅有了淮阴侯庙,而且,庙已破旧,碑已残损,说明此庙建成年代久远。到乾隆年间,此庙又经过重修,当时的州牧亲自过问了修庙事宜,还刻碑纪念。此庙在清嘉庆年间再次重修,从现存的结构来看,应属于当年的遗存。

无独有偶,井陉古道东出口处的土门关也有韩信庙。据光绪版《平定州志·艺文》卷六元代杨先韩《淮阴侯庙记》一文载,“获鹿旧有淮阴侯庙,在土门西道北岸上,即井陉口古战处也。”另外,从碑文还可知道,原祠中有金人何东之的《韩侯赋》等名碑。而韩琦的题诗和宋人陈荐所立碑刻也都是立在道北岸上的。由此不难猜测得出,韩琦诗碑之迁于获鹿西门瓮城,也许就与元代土门庙址迁移有关。而现在的韩信庙,已经是移在了抱犊寨南天门附近。而在井陉县城古微水镇,更是把县城背靠的整座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韩信公园,穿城而过的河道边,也立起来“背水阵古战场遗址”的巨幅纪念碑。可以说,流传在古道两岸民间有关韩信的故事与遗迹,数不胜数,真假难辨。但是,确定无疑的是,有关韩信的这场战争,是在井陉古道上发生的,这不会有错。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这么一段话,让我们理解了井陉古道的全貌:“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这里的“井陉口”,当是今天的土门关。当时,赵王与成安君陈馀就将二十万大军聚集在土门关一带。广武君李左车说得非常清楚,“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这“行数百里”的“井陉之道”,说得还不清楚吗?自古以来,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困惑不解,将井陉与井陉关混为一谈,将“井陉之道”妄为一点,于是乎连这场战争的战场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你知道这广武君李左车是谁吗?他是李牧的孙子。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更是东方六国唯一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名将。李牧一生没有打过败仗,攻必取,守必固,采取多兵种联合作战,有条不紊,一旦亮剑,每每全歼敌军,抗击匈奴二十余年,北地长治久安,物阜民康,可见其治军安民等各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秦王政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从郡上出发,率领几十万大军,下井陉,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一直无法取胜,情况很不乐观。李牧真的是个神一样的将领,拿着秦赵长平之战后剩下的一堆烂牌,硬是打出了一手同花顺。秦军只好故伎重演,使出了反间计,而赵国也非常配合,继续重蹈覆辙,自毁长城,庸王赵迁杀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东阳,俘虏赵王迁,使赵国投降。所以,自古就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如今,李牧的孙子李左车继续为复辟的赵国服务,赵国的白面将军成安君陈余继续不听李左车的高见,如出一辙,历史在井陉古道上又一次重演,只不过这一次韩信更绝,不像王翦那样一年多才解决问题,只用了一天,就结束战斗。这死灰复燃的赵国,遇上了韩信,这回可是死的不能再死了,彻底灭亡。不过,李左车却在背水一战中遇到了知音,辅佐韩信,很快拿下燕国,扫平齐国,平定了中国北方。后来,李左车被爱惜人才的刘邦安排在自己身边,教习他的皇子。再后来,李左车就被中国的老百姓所神化,尊为“雹神”,专管下冰雹,但从不祸害百姓。

那位常山王张耳哪儿去了?公元前203年,即汉高祖四年,韩信报请刘邦以张耳为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井陉古道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准确地说,李左车所讲的“井陉之道”,就是指这条“行数百里”的“井陉古道”!这条井陉古道,是从平定榆关城出发,经由西郊口,石门关,小桥铺,柏井镇,西天门,固驿铺,槐树铺,甘桃铺,固关,北天门,旧关,核桃园,乏驴岭,天长镇,东天门,白皮关,微水镇,抱犊寨南天门,土门关,直到正定。从平定,到正定,全长200多里,符合李左车所说的“行数百里”。而“井陉”,则是指从旧关到白皮关的这段“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百里陉道”。“井陉关”,当然就是现在的旧关。旧关,不过是“旧井陉关”的简称而已。既然是“井”,当然应该是只有从井口往井底向下观看的道理,非正常状态,谁会在井底坐井观天呢?至少命名“天下第五陉——井陉”的人,是正常人,是从井口往下观看的。也只有那个井口,才有资格称之为“井陉关”!有关,必有门;有门,必有口!至于“井陉口”,那就东西两头儿都有。就是现在的平定石门关、石门口;“东井陉口”,就是获鹿县的土门关、土门口。古人又将这条“井陉之道”用“门”的建筑形式加以强调与规范,就有了故关的北天门,供奉真武大帝;在获鹿抱犊寨上有南天门,供奉玉皇大帝;在柏井镇凤凰岭上建西天门,供奉如来佛主;在白石岭上建东天门,供奉太上老君。然后,再用“关口”的建筑形式加以标志,这就有了平定县的石门关、石门口,这就是“西井陉口”;也就有了获鹿县的土门关、土门口,这才是“东井陉口”。当年,赵国二十万大军,就屯兵在东井陉口,赵军壁垒,就在天险抱犊寨“萆山”之上。成安君陈余要是依据萆山天险按兵不动,韩信再神,也不会拿那三万小军去以卵击石。所以,韩信在绵蔓水畔摆出了背水阵,这才将复仇心切的白面将军陈余大军吸引出来。而韩信的一支奇兵已趁此机会摸进赵军的萆山营寨,拔旗易帜,全部换成了汉军的红旗。古代打仗,旗鼓至关重要。当赵军在混乱中看见自己的大本营已经丢失,自乱阵脚,溃不成军。很快赵王被俘,陈余被杀,韩信大获全胜。时至今日,白石岭的东天门内,还有“古白皮关赵守将白面将军祠”,祠后有“赵守将白面将军陈余之墓”。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明朝末年所立“韩信谈兵处”的石碑,东天门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出关口两边,向西延伸30里,就是平定县古榆关城;向东延伸30里,就是正定县古真定城。可以说,连接平定与正定县城、并跨越太行山天险的这条古老陉道,才是真正完整的“井陉之道”,这才是“井陉古道”全部准确的真面貌,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与“井陉”有关的大小事件,只不过就是发生在这条“井陉古道”及其周边罢了。王翦下井陉击赵,与韩信下井陉击赵,都是自西向东过“井陉之道”;而千年之后的赵匡胤下河东,则是自东向西过“井陉之道”。这条古道上,自古以来,来来往往的人马,不是“下井陉”,就是“下河东”,但几乎都是“车粼粼,马萧萧”的万马千军啊!

当然,李左车还说“从间道绝其辎重”,围绕井陉古道的周边间道,最著名的就是从经测鱼镇走七亘、马山大峡谷的“马山间道”,或者从乏驴岭,地都,娘子关,沿桃河峡谷逆流而上的“盘石间道”,或者是逆温河峡谷而上的“董寨间道”,都可以绕到韩信屯兵的榆关城背后。这四条古间道连起来,长三百多公里,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山清水秀,古村巍巍,绝对是浸润过浓重历史文化底蕴之厚重所在。在这片山水中,古道并行交错,铁道,国道,省道,乡村道,悬空栈道,羊肠小道,无所不包,真是一座天造地设的道路博物馆,就是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座国家古道公园,规格与品位,也绝不逊色。何况在这条古道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还在后面一幕幕的上演啊!

 
老斫轮
《娘子关》 2018年第02期
《娘子关》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