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军民融合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发展是促进国防经济和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科学决策,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必须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深深嵌入自身的办学之路[1]

一、高校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使命

军民融合的核心内涵是把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格局,涉及科技、经济、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

高校是军民融合发展中人才基础的主力军。高校思想理念先进、学科门类齐全、各类人才汇聚,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贡献人才,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国防科技人才。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防特色高校和拥有国防特色学科的共建高校为国防科技事业累计输送毕业生10多万人,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同时,地方高校也在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执行国防生培养模式的十几年间,国防生招生院校达118所,几乎涵盖了“985”、“211”所有院校,加上毕业后应征入伍的大学生,高等学校为国家实现强军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PSS 24.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知晓率组间比较的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知晓率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性访谈资料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高校是军民融合发展中科技基础的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指出“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研究主要由高校承担,十八大以来, 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计划”“863计划”项目由高校承接。大部分国家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突破来自高校,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占授奖总数的60%以上。高校还掌握了大量军工核心科技,许多高校都拥有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尤其是国防特色高校,承担着国防重大型号项目的预研和攻关任务,部分教师甚至担任型号总师。高校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优势,是军民两用科学技术的重要输出端。

高校是军民融合发展中军、民两端的枢纽带。组织体系是行动的基本保障,也是各项活动的基础,军民融合发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高校在办学中与科研院所、军工单位、社会企业、政府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通过高校为军、民两地搭建桥梁和平台,可以畅通人才、技术、资源等信息交流渠道,让军地更好地协调运行。借助学术优势,高校还可以为军民融合、军地双方提供理论咨询和政策指导。目前,全国各地成立的或正在大力推动的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等均有高校的参与。

第二,专业教育中注重学科交叉。专业教育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以人才服务面向来选取内容。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要培养既能适应军工需求又能适应民用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就要构建军民融合特色学科,并扩展学科知识涵盖,构建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传统军工特色学科武器类为例,就必须突破偏重军工专业知识的单一模式,构建宽基础、精专业、多模块的军民两用二元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军工特色学科与其他工科交叉融合,使得这些学科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具备军工知识,又掌握机械、自动化、材料等通用学科知识,以满足军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向要求。

二、军民融合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不仅授予学生必备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意识、习惯和方法,学会自学、运用和创新知识,才能适应国防科技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创新能力训练,多开展科研训练、学术熏陶、学科竞赛、项目设计、论文考核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再学习能力。

2013年全省征收水资源费总额达到14.73亿元。根据国家要求,2013年启动了调整水资源费标准工作,拟于2014年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达到国家提出的最低征收标准。

军民融合战略要求高校为军队培养后备人才。从2017年起,国家已取消国防生培养,进一步拓展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之路,更加广泛地利用国家教育资源。高校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为军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扩大军事储备人才规模,以随时满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国家提出的新选才方式和需求。第一,高校为军队培养后备人才,就必须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作为指导,培养的人才第一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拥护党的领导、方针和路线,具备爱国为民、愿意报效国防的志向;第二要有能力为国防效力,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军事发展潜能,能满足高素质新型士官队伍、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技术专家队伍、科学家队伍建设所需;第三要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质。

1.2.1 MY改性沥青制备 采用掺配-搅拌法。当基质沥青温度达到160℃时,将搅拌的转速稍微调快,并缓慢加入已称量好的MY沥青添加剂;当MY沥青砂添加剂加入完毕后,待温度达到160~170℃条件下,继续调节搅拌的转速至250·min-1,搅拌60min,关闭加热源,关掉搅拌,即制成所需的改性沥青样品。

军民融合战略要求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军民融合涉及顶层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改革、组织体系构建、全领域融合实践、风险评估等系列环节,融合过程中既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更需要创新型复合人才。技术型人才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军队战斗力或社会生产力,管理型人才负责各领域各环节的运营管理,创新型复合人才则肩负着思路和理论创新、系统规划、跨领域融合的组织与实践等任务,既能全面掌握国防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又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科技知识,并懂得系统管理和协调,在融合实践遇到挑战与新问题时,能以爱国和民族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协作和创新精神支持持久的实践。面向此类人才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价值塑造与知识传递并重,注重理工文融合教育和学科知识交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并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1. 培养理念中注重价值塑造、持续发展

理念是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的总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高校对人才的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行为准则等。以军民融合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定位,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树立三方面理念:

第一,重视人才的价值塑造。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军民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首位要求。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内容中要重视家国情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军工精神为引领,通过推进先进典型教育,打造具有军工文化特色的展示基地等,帮助大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第二,重视人才的个性需求。军民融合发展视域下,各类人才都可以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所用,高校要充分利用自由的学术环境、多样的学科专业、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所有人才创造学习条件,满足科技文化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通过建立转专业、辅修专业、跨专业选课、双学位等培养机制满足学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支持创办社团协会、举办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满足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丰富知识的需求,通过军、政、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合作、创新性实验班等培养机制改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模式。

军民融合发展包括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以及融合建设的不同领域,高校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人才需求,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为军民融合做好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2. 知识体系上注重通专结合、学科交叉

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普遍通行的知识和价值观,专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军民融合发展视域下,两种知识教育应该有更合理的内容和结构配比。

第一,教与学相融合。军民融合发展要求人才有再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强化教与学的相融。教是以教师、教育者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多数在规定教育时间之内。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大多在规定教育时间之外。教与学相融合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融入“教”,让老师走进“学”。老师“教”时采用引导探究式,如学生为老师的讲授提供案例、分享自学的成果、小组讨论、实践实验环节等,“翻转课堂”就是学生融入“教”的很好形式。学生自学时有教师设计和参与,如带队调研、共同读书会、学术沙龙、辅导答疑等。“教”与“学”的主体平等、融合后,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知识、技术,还有品行态度、方法和习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3]

学生在高校接受培养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个体的成长需求很多,学校、社会、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高校要通过多维融合的手段来优化培养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获得和成长。

军民融合战略要求高校为国防建设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高校要培养高精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人才,这些人才一是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数理基础,精通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环境生物等多领域知识;二是要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转化能力;三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和技能储备,以满足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要求。

综上所述,高校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根本任务,在其他职能如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着核心牵引作用,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融入育人理念与实践,是高校为军民融合发展服务和保障的根本落脚点和有效切入点[2]

“老叶啊!像你这么做就不对,这教儿育女要讲究方法的……”一个戴着眼镜,端着茶杯的瘦高个男人正准备发表一番高论。他是大家的“刁先生”,可惜他的高谈阔论被叶之容毫不留情地打断了:“像你那样教育就好?把儿女教育到号子里去?”

3. 育人方式上注重资源融合、多措并举

第一,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军民融合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团结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创新的能力,又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社科人文知识,这些要求的达成不仅需要专业教育,也需要通识教育。高校要通过课程学修、第二课堂、综合素质考评等方式,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传授社会科学类知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知识和思维。军民融合视域下,尤其要突出国防教育。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要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军民融合发展就是国防技术、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融合,促进国防力量和经济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因此,高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科学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使学生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将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科学研究是高校基本活动之一,许多项目、平台和资源均可用于人才培养。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设计时要注重与其所承担的研究课题、科研项目相结合,通过课题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并引导学生关注学术与科技前沿,对学生开展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专利、学术论文等多维指导和评价。

第三,校内与校外资源相融合。高校为校外培养人才,也要学会利用校外资源。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面向的是军队、国防单位、企业社会和政府,人才培养也可以到服务对象中获取教育资源。比如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视野、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帮助学生将学习、实践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设立国防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增加教育投入,还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选择服务面向,提高培养针对性和效率;通过大学生科技园、孵化园等吸引校外资金,哺育学生的创新创业。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治疗肺癌的常见手术方法,在确保微创的同时,也能保证肿瘤切除率[1]。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通过微创外科技术、最佳术后镇痛以及早期活动和术后饮食等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维持生理状态,促进术后恢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2]。我院将FTS理念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4. 质量评价中注重闭环反馈、长效检验

结果是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高校育人方式的最好检验。高校要以人才培养结果和人才输出评价为评价依据,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一,用人才输出作为评价手段。高校人才培养从招生到毕业的过程不是单向的,每个阶段都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和反馈机制来保障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培养过程中用课程考核、资格认定、竞赛获奖、论文质量、毕业评价等做基本判断,而毕业去向和后续发展是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最终标准。军民融合战略要求毕业人才与军队国防、经济社会、国家重大需求相匹配。高校除了做好过程教育,还要做好毕业推荐和引导,把合适的人才送至国家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1.缩减传统成鱼池塘养殖面积,大面积推广小龙虾、河蟹、甲鱼、黄鳝、泥鳅、黄颡鱼、大白刁等市场价格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品种;大力推进“一鱼一产业”战略,在现有的小龙虾、河蟹、鳝鳅三个“百亿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基础上,2018-2020年湖北省利用国家政策性支持资金,全省每年升级改造池塘5000亩,推广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5000亩。积极谋划实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湖北渔业结构调整。

第二,建立反馈机制促进持续改进。学生毕业后,高校一方面要做好升学出国率、国防就业率、就业单位分布等指标分析;另一方面要做好就业单位调研,用反馈结果修正招生指标、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还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校友维系,让已走进社会的人才来回看和评价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并把社会需求信息带回学校。高校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和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汇同多方力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要时通过项目制培养、试点教育、联合培养、实验学院等开展定制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

当然,人才培养改革离不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体制、师资队伍构建、校园文化塑造等系列办学理念和方法的联动改革,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内部要注入“融合”思维,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与军民融合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双一流”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统筹考虑,在新时代中吸取新思想、找准新定位、找到新资源、谋取新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更多力量[4]

参考文献

[1] 于川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8-9,290-292.

[2] 梅阳.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J].国防科技,2015(5):17-18.

[3] 贺小桐,汤书昆.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原则与模式——以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为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9):42-46.

[4] 张近乐.国防特色大学:为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蓄水”“充电”[N].光明日报,2017-08-01(13).

 
邱柯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