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域文化慕课的建设策略和运用分析――以《宁波历史文化概览》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项新发展,慕课风暴席卷全球,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名校纷纷加入,经典课程层出不穷,地方普通院校是否还有慕课建设的空间?当然有,地域文化慕课是不二之选。

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高考命题选择优势,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优秀品质。贯穿2015-2017年全国高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的高考命题重点。弘扬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影响,发挥当前社会转型和民族复兴中的教育作用,特别是通过与社会热点或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接触或与西方的突出现象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深入回顾历史、中外文化发展关系,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科学发展历史观指导下深度挖掘传统经典的命题测试重点,从而创新高考新课程标准国家考试的有效方法。

一、地域文化类慕课的理论背景

(一)慕课运用于地域文化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综观国内外慕课主要有两种模式,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模式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模式。

cMOOC模式侧重知识构建与创造,强调创造、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其课程模式的特征有:第一,教师提供的资源作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发起人和协调人的角色,而非课程的主导者;课程组织者设定学习主题、安排专家互动、推荐学习资源、促进分享和协作;第二,学习者在cMOOC中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学习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我调控;学习者自发地交流、协作、建立连接、构建学习网络。学习者进行基于多种社交媒体(如讨论组、微博、社会化标签、社交网络等)的互动式学习,通过资源共享与多角度交互拓展知识的范围;通过交流、协作、构建学习网络,通过社区内不同认知的交互构建新的知识。

xMOOC模式则更接近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侧重知识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1]。目前基于xMOOC有两种主要的应用模式: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模式与教师基于xMOOC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其一:自主学习模式,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关课程,通过有计划的视频观看、指导性的自觉阅读、针对性的系统练习、个体参与互动带来的思考,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这也是当前世界三大MOOC平台(Coursera、Udacity与edX)的运行模式)其二:翻转课堂模式,学生课外观看教学视频,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消化、巩固知识并融会贯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使用xMOOC的优质在线资源,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设计混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课下进行视频内容的学习、练习与交流,课堂上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点分析、知识总结,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评价,林地公园中学、可汗学院等对翻转课堂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应用价值。

(二)地域文化类慕课学习模式设计的策略及难点

慕课的教学完全依赖技术并将其作为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注定都会失败。尽管许多慕课支持者对此置若罔闻,但是近些年的实践已经慢慢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从学习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提出文化类慕课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促进慕课教学的发展。

2.3.1 天然产物处理 化学控制方法虽有较好的杀菌防腐效果,但很多化学合成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随着防腐保鲜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发安全、健康的天然保鲜剂已引起广泛重视。很多天然植物提取物都含有活性抗菌成分,目前已成为提取制作天然保鲜剂的重要材料。例如,彭益强等[26]采用不同浓度的植酸溶液做抑菌试验,发现对大肠杆菌、短小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采用不同浓度的植酸溶液对杨梅果实进行处理,结果表明2%植酸溶液处理的效果最好,贮藏2周后腐烂率低于50%,而未经植酸处理的对照组完全腐烂。

斯发德提出了两种学习模式,知识获取的学习(learningasacquisition)和作为活动参与的学习(learning as participation),而在这分类的基础上,帕沃拉、利波宁、哈卡勒宁又提出了第三种学习模式,知识创造的学习(learningas knowledgecreation)[2]

其三,学习过程的完成比与成绩评价相吻合。前文我们曾经谈到,地域文化拥有丰富性、多元性、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地域文化类慕课所采用的学习模式应是“作为活动参与的学习”。从A数据到B数据,任务完成百分比与综合成绩高度契合。我们乐观地看到,由于将视频观看、作业考核相捆绑,学习者的最终成绩能够如实地反映其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完成度以及学习活动的完成质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却有一个非常难以破解的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对创造性的学习鼓励不足。之所以说其难以破解,很大程度是因为要实现创造性的学习,需要在管理运维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这对不少高校来说实在是很难做到。

 

文化类课程在原有的教学传统中,即为知识获取的学习,授课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了解、考察、研究进行学习,其教学效果的反馈形式以传统考试和考核为主。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地方,会采用现场观摩的游学方式加深学生的主观印象,但在授课方面仍以教师准备的内容为主,资料以及观摩场所人员讲解为辅。地域文化类课程从教学内容上归属于文化类课程,其学习目标往往是希望学习者了解某一地域在一定历史阶段中,该地人民在物质文化生产和精神文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该地域独有的文化表现。这些文化表现往往并不集中于某一领域或局限于某一层面,其丰富性、多元性、发展性的特点无可回避。因此,在学习内容上,地域文化会被分解为不同的文化表现,并在特定的文化表现中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线索,同时以该地域现有的遗存遗产为依据扩展阐述。这种情况就不再局限于知识获取的学习了,因此地域文化类慕课需要在活动参与的学习、甚至在知识创造的学习上能有所考虑和突破。

除去授课内容外,当前网络技术突飞猛进,能够给予文化类课程及地域文化类课程怎样的技术支持;慕课中以短视频为主的授课内容,是否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本身的特点,他们对文化类课程的兴趣点在哪里,能否坚持自主完成整门课程的学习;这些问题仍然考验着想要将慕课应用于地域文化课程的教育者。

二、宁波地域文化慕课的建设策略和运用分析

(一)建设策略

1.教学设计

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的教学目标,是深入挖掘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拥有的深厚文化积淀,探讨宁波地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的部分优秀成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将增强对宁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宁波优秀历史文化,丰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无需任何专业基础,只要是对宁波历史文化有兴趣就可以参加的学习者。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的前身《地域文化》,是为宁波地区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开设的通识课,其教学对象为工作之余参加学习的学员,且分属不同的专业,学员的文化背景、文化层次有明显差异,所以当课程转化为慕课时,在目标定位上拥有适应更广泛学习者的先天优势。由于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本身没有前期知识储备的要求,又需要广泛适用于社会大众学习者,因此教学设计上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更要重视内容的吸引力、可接受度以及一定的开放性和可延展性。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学习者梳理介绍宁波地域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历史成就以及文化特点,涵盖农耕、海洋、商帮、教育、学术、文学、藏书、建筑、青瓷、梁祝、民俗、街巷等十二个专题,各种文化形态既有概况性的综述,也有知识点的细化,充分展现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

不到两个月她就出事了,她负责设计的一个服装宣传的彩页在印刷后竟然有十余处出现纰漏,这个刚飞来的美丽小鸟被辞退了。她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她犯了一个大错误,她的电脑竟然没有设置密码,或者说疏忽了设置密码,尽管印刷前程序很严,但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她脱不了干系。

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更加倾向于采用“作为活动参与的学习”,即学习是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共享学习活动的过程,知识分布在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学习的重点是完成学习的过程,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的学习活动线索是:学员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材等活动完成初步的知识获取,以线上作业和线上讨论等活动作为知识补充,以观看拓展视频和线下实践考察等活动作为活动参与和分布式知识的学习,以上过程并非截然分离,知识获取可以通过实践考察来补充,分布式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线上讨论来实现。

2.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分为文字教材、教学视频、拓展视频、阅读资源等,充分体现宁波本土地域特色。

总体来讲,多重随机森林加权大数投票对于动态行为分类效果较好,分析原因是使用多组最佳参数组合使波动误差缩小,同时加权投票机制使最终决策更加稳定。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随着基分类器个数增多,模型训练及行为识别过程中时间消耗也会越多,应当根据实际场景去选择基分类器的个数。

依照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的学习活动线索,课程教学实施“导学+慕课”模式。

教学视频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这是奠定课程内容吸引力和可接受度的主体部分,因此教学视频内容与文字教材相呼应,不仅紧扣教材内容进行讲述,同时增添更多的细节,还通过镜头多处补充文字教材无法展示的部分。对学习者而言,精美的画面也是学习活动吸引力的重要一环。因此课程的主讲老师均出外景,到博物馆、文化遗址等现场讲解拍摄,以期在视觉形式上能够更加形象地展示文化形态,同时也为学习者线下的实践活动提供线索和指引。教学视频的主体部分共计 27个,为符合信息时代碎片化的时间需求,片长多在 15分钟左右。教学视频的影视化拍摄,对课程表现力和吸引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势十分明显;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课程建设成本远远超出一般课程,对拍摄团队的技术素养要求很高,对出镜老师的镜头表现要求也很高,这无形中大大提升了课程的建设难度。

此外,学习资源内还包括了 24个教学课件(PPT),12份PDF教学阅读文本,40篇(部)阅读资源(书、文),30部左右契合各章节主题的专题片(10分钟左右)作为拓展视频。

3.学习过程

文字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内容的组合依托于文字教材设计时的总体框架。《宁波历史文化概览》课程使用的教材《宁波历史文化读本》,由十二个专题组成,各专题内部基本遵循了从历史溯源到特色表现,再到文化阐释等几方面内容,同时各专题又相对独立,互相之间的关联性较为松散,这种框架,优势在于专题的独立性较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自由度就较高,但不足在于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有时在专题内容上会有一定的重复。此外,该课程教材是学校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出版物,并拥有再版、音像配套的改善空间,这也是慕课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尽管并非必要条件,但可以避免课程建设完成后与教材版权方产生纠纷,以致影响课程的推广运行。

2.评价反馈

慕课部分。通过慕课管理平台的相关技术,章节内容定期发放或者闯关模式可以实现强制要求学习者按序推进学习进度,这一设计并非因为前后章节有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而是出于对学习者进度快慢统一监控和管理的方便需要。早期试点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不控制章节内容的开放节奏,全部章节开放由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顺序,会导致教学管理上非常乱,无法有针对性地督促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尤其是推出线上讨论的话题时,很难安排针对性的选题。考核方式上,把观看教学视频作为重要的得分依据,其理论来源正是前文提到的“作为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同样依靠慕课管理平台技术实现,为避免学习者“虚假观看”,同时以紧扣视频内容的线上作业(客观题)配套观看教学视频,从而在考核机制上保证学习者参与大部分学习活动。同样道理,线上讨论和线下考察也是通过占有一定的考核分比来保证活动的参与。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线下考察的学习督促很难完全铺开。

(二)运用分析

1.运用实践

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并未完全向社会大众开放,一般是作为学校公选课开设。从2015年秋季上线到2017年秋季,在宁波市高校开设5轮,均为正常教学周期内,注册人员全都是高校在学的大学生。通过选取两个学期的课程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对比看到该课程运用实践过程中的大致情况。

2015年秋季,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首次上线,选取课程建设方所在学校的全日制大二学生84人参与慕课教学试点。2017年春季,该课程在宁波市高校慕课平台运行 3轮后,当学期共有四所大学共计463人注册该课程。见表2。

 

对比两组数据,并结合几年间慕课运用实践的经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若干结论。

其一,面授课程+过程督促是提升学习完成度的重要手段。A数据的实施背景是课程教师除了在慕课平台发出督学警示外,还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通过本校教务管理部门向学习者所在系院发出督学警示;而B数据的实施背景则是各个高校自行管理,由于学习者并不登录慕课平台,课程教师在慕课上发出的督学警示无法到达学习者,导致完成度大幅下降。B数据中,有70多人的访问次数为0,意味着这部分学习者从未开始过该课程的学习,从而将合格率拉低了很多。与传统课程比较,慕课的教务管理归属于学习者所在的学校,慕课的教学归属于课程教师,教学过程与教务管理脱节,势必造成一部分主动性较弱的学习者最终放弃课程学习。如果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其学习诉求与在校大学生修习学分不同,他们或者是纯粹根据兴趣取舍,或者只选课程中的部分章节学习,这样一来完成度低就在所难免,因此慕课兴起伊始最为人诟病的辍学率问题,只能通过有组织的教学管理才能改善。

本次调查显示,68%的学习者选择慕课的动因是选“自己感兴趣的”,90%的人认为慕课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学习时间的自由灵活,能够自己控制学习进程,67%的学习者认为慕课最大的缺点就是学员自律性差、难坚持,因此 77%的学习者认同学习慕课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自我调节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希望获得老师督促”的人比“不希望老师介入,自己把控就好”的人还是要低16%,经过一段时间的慕课学习后,只有6%的人更加喜欢传统课堂教学模式,94%选择了纯粹慕课学习模式或两者结合的模式。

这个女孩真名叫关小美,在洛阳工作,是他曾经供职的广告公司的同事的妹妹。女孩说她已经关注他很久了,看到他的QQ签名,得知他还没有女朋友,一阵窃喜,就鼓起勇气给他发留言。为了吸引他注意,她故意用很豪放的语气说话,其实她刚从大学毕业,是中文系公认的才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她说。郭启明觉得这个女孩天真烂漫,心里不禁生了几分好感,两人迅速陷入爱河……

其二,视频观看+作业考核是提升学习过程实现度的良好手段。该课程的教学视频总时长为362分钟(不含拓展视频),两届学习者的人均观看时间均在350分钟左右。考虑到B数据中的人均访问次数比A数据下滑了30%,这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较为认真的学生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分析所有注册学员的观看时长,有 73%超出教学视频总时长,其中47%超出400分钟,13%超出500分钟。学习者反复重温教学过程,这在传统课堂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慕课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给教育模式带来的全新改变。

向华杰挥舞着刀子的样子仿佛在镜子中更清晰了,最后,只余下一片刀光的残影,在殷明的眼前挥舞着。“来吧,来吧。”刀光中,似乎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着。无数次的心理挣扎在他的脑子里激烈交锋着,无数次的试探和想像像幻灯片在他的脑子里不断闪现,无数次的渴求和犹豫被这个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殷明缓缓地把刀子对着自己右手凸起的筋脉,缓缓地颤抖着刺了下去,一阵痛感突然惊醒了他。血涌了出来,他猛地一甩手将刀子丢进面池。

导学部分。由课程教师通过面授,完成课程的情况介绍、资源分布、内容概述、考核要求等等,让学习者理解该课程与传统面授课程,与其他慕课课程的不同。

慕课《宁波历史文化概览》已完成校内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共享,宁波高校校际共享,该课程已登录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成为宁波市高校校际共享课程,共享高校全套使用该课程的学习资源、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考核方式。每学期的课程点击率都超过 20万次(除首轮外),在整个宁波高校慕课中名列前茅。

通过现场调研、学生访谈、教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我们调查并调整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学生反馈看,由于“导学+慕课”实现了“随时可学、随处可学”,受到学生喜爱;课程紧扣宁波本土历史文化展开,授课内容新颖贴地气,授课视频画面精美大气,受到学生好评;课程作业紧贴授课内容,完成方式简便易行,同时作业题目设计完全贴合学习内容,有效避免抄袭,大大增加学习的有效性。根据调查,64.5%的人表示学习该课程后更加了解宁波历史文化,同时增加了一些认识地域文化的角度,48.4%的人则对宁波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感性直观的认识,38.7%的人提出该课有利于观察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

对于住宅小区10 kV供配电系统,常采用环网接线形式,此种方式可靠性高,能够基本满足用户负荷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将双电源进线接成环网式,接在环网柜中。一条进线供电,一条进线备用。当主供电线路出现故障时,备用线路开始工作。环网接线图如图1所示。

2017年6月24日,四川省茂县新磨村发生山体滑坡,这是一起由于历史上两次大地震导致山体发生破碎,岩体完整性降低,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的高位山体滑坡,这使地震滑坡再次引起重视。在内陆地形复杂区域,例如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多样复杂,地震主要将会诱发大量的滑坡,这也成为了主要的地震灾害[1-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震滑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居住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地震滑坡灾害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威胁。

问卷中有一项结果让人意外,当问及学习者是如何知道慕课学习平台时,90.3%选择了“学校、老师、同学”处。想当然认为95后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新兴的教育形态应该有所了解,但这与调查结果并不相符。其中原因,一则是地区差异,发达城市升学的学生比中小城市尤其是乡镇升学的学生更早了解到慕课,这源于信息科技普及的不均衡,二则是中小学阶段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中小学很少把慕课纳入正常教学安排,一般只是作为知识的补充方式。由此,地方普通高校还需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的课程和培训,让学生尽早了解慕课这类新兴教育形态,能更早探索和享受到国内外名校的优质课程资源。

例子2:2011年3月20日,14∶19∶00~14∶21∶00(两个小地震)。日本气象厅地震预警系统在检测到初至P波之后6.6s估计出震级为7.6,并向公众发布了预警(见数据与来源一节)。然而,观测到的最大地震烈度仅为3度。同样,如表1所示,这一高估或许可归因于将在5s以内发生的相距约150km的2个小地震(日本气象厅震级分别为3.0和4.7)错误地当成了一个大地震,因为第二个地震发生的时间与第一个地震波至的时间非常接近。

三、慕课运用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教学实施过程中人力不足

相比课程建设时短暂的挑战,真正的困难出现在课程上线之后运维团队的捉襟见肘。

首先面临的就是论坛管理工作。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53%的学习者希望能增强论坛互动快速解答问题,这种学习需求在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时当场能够解决,而慕课只能依靠线上互动,学习者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教师工作时间大幅拉长。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最早是教师带几个学生来完成,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校。有慕课专家提出不必太关注论坛,比如拥有丰富慕课建设经验的北大教授李晓明认为“参与论坛,适当就好,没有必要整天关注”,“因为学习者们可以自己解决许多问题”[3]。但是这种期待适用于主要集中在知识点问答的常规课程论坛上,并不适用于地域文化类的慕课,是因为这类课程的论坛主要集中在讨论某个具体的话题,驱动学习者线下考察和探索,这种讨论也被视为参与学习活动,需要精心的选题策划、氛围营造、启发求知等。可想而知,投入的缺乏最终导致论坛的乏善可陈。

其次是课程作业的考核。调查中 84%的人支持方便完成的客观题,仅 16%的人希望有发挥空间的主观题。对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老师而言,客观题最大的好处是降低了课程的运维成本,而最大的弊端则在于没有激发学习者知识的创新和创造,而这恰恰是地域文化慕课最有亮点、也不难实现的部分。尽管课程会要求学习者完成线下考察任务,但试点证明,学习者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课程运维人力不足导致的监管手段不到位,使得课程考核不得不暂时仍以线上客观题作业为主。

(二)地方高职院校如何运用慕课

人力不足为何成为慕课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题,这与学校如何定位慕课有关。

笔者提出的地区电网电压控制策略,实现与电网状态同步进行无功优化,降低无功装置设备调节次数、减少网损,实现电网经济调度,满足电网系统电压合格率,提高地区电网的电压控制策略是可行且有效的。

Coursera、edX、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平台视慕课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4],视慕课为信息时代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最大挑战和机遇。

与这些拥有充裕的资金支持甚至结合商业模式的教育界大咖不同,绝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更需要考虑的是,投入慕课的成本与结果是否匹配,尝试慕课与现有发展战略是否相符,如果启动甚至铺开慕课工作是否会影响学校当前的格局。

具体而言,慕课与传统课堂、由两者生发出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等一样,是地方高职院校各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因此在不少地方高职院校,慕课如同精品课、小班课被定位于教改项目,成为学校提高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探索。慕课与其他教改项目最大不同就在于开放和规模。这两点恰是慕课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也恰是师资人力支持的重难点所在。

目前出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路径。一种是收缩规模,把慕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传统的授课班级利用慕课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从而规避学生数量过大导致的人力不足;一种是学校与教育机构合作,特别是一些需求量大的通识类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课程教师的压力。

无论如何,本土慕课毕竟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它的特点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需求的教育,即便是在地方高职院校,慕课也终将会成为教育新常态的一部分。

战役结束后,鲁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第一号嘉奖令:“平邑一区担架队,在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中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创造了辉煌成绩,荣获了‘陈毅担架队’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 cMOOC到 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2]许涛,禹昱,郭强.慕课教学方法设计研究 [J].现代教育论丛,2016(6):43-49.

1.2 手术方法 三孔组采用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单孔组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取侧仰卧位,行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单肺通气,于患者腋中线第5肋骨间做一切口,长度约为4 cm。逐层切开皮肤及胸壁组织,置入胸腔镜观察各器官情况、肿瘤大小及粘连情况后,逐层剥离肺血管、支气管、肺裂,分离胸腔粘连,再将肺门、肺裂依次解剖,游离肺叶静脉及动脉分支,切除并取出肺叶,闭合支气管残端,清扫淋巴结。

[3]李晓明.慕课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8:25

[4]焦建利,王萍.慕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革命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5):2.

 
郭玮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