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唐代洛阳万安山若干家族墓地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万安山位于伊阙以东、偃师以南,也即今伊川县东和偃师市南。该山又名大石山,“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1]377。马融 《广成颂》有 “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峨峨硙硙,锵锵崔崔,隆穹槃回,嵎峗错崔”,李贤注曰:“石林,大石山也,一名万安山,在河南郡境,《簿》云 ‘洛阳县南大石山中有杂树木,有祠名大石祠,山高二百丈’也。”[2]1356-1358万安山风景秀丽,有被称为洛阳八小景之一的 “石林雪霁”。同时,万安山也是一处归葬佳域。范阳卢氏的昌衡—宝素家族、博陵崔氏的崔玄亮家族以及张说、崔融家族的墓地,都在万安山。

一、范阳卢氏北祖大房道虔支昌衡—宝素小支

该支家族首次葬于万安山的应为宝素之子安寿 (或也含宝素)。《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李邕《中大夫上柱国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曰:“祖讳宝素,隋晋州别驾;考讳安寿,绵州长史……开元十三 (五)年二月□六日□厝□□安山□先茔之□,礼也。”[3]2686郁贤皓考证此人为卢正道[4]2376。而据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鄂州诸军事鄂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卢府君墓志铭》[5]26可知,此人正是卢正道。卢正道于开元十四年 (公元726年)卒于东都行修里第,次年葬于万安山之阳原。所以,范阳卢氏此支系在万安山的家族墓地首葬者应为安寿 (或也含宝素)。吴丽娱根据相关墓志推测范阳卢氏北祖大房道虔—昌衡—宝素小支的家族墓地应该在万安山[6]7-32。笔者根据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相关墓志可以确认,宝素支的家族墓地就在洛阳万安山。

学生于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良好科学态度、责任,即为高中学生可于明确了解事物科学本质后,学生自身应有的科学实验态度.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于物理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使学生具备责任感,促进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可于实际物理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同教学内容相关物理学家的生平,使学生于扩展自身视野的同时也可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如以高一人教版《物理》中《牛顿第一定律》一课为例,物理教师于讲述教学内容时,可向学生讲解牛顿挣脱传统观念束缚的过程,充分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同时也可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智能加工机床研发方面,研究重点在于监控技术集成、知识库与专家系统、远程诊断以及智能刀具与工装技术[11-12]等,如图9所示。

宝素第一代孙葬于万安山的有三个人,即卢正容、卢正道和卢正勤。《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大唐故朝议郎行润州司户参军事范阳卢府君 (正容)墓志铭并序》载,卢正容 “以长安四年正月十一日,奄捐馆舍于河南行修里第……夫人陇西李氏……以开元十九年七月十七日,即化于府君之旧寝,以其年十一月廿七日合葬于河南万安山南址,礼也”[5]25;《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鄂州诸军事鄂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卢府君(正道)墓志铭》载,卢正道于 “开元十四年十一月廿六日……卒于东都行修里第,其明岁二月十八日安神于河南万安山之阳原”[5]26;《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唐故朝议郎行洺州邯郸县令上轻车都尉卢府君 (正勤)墓志铭并序》载,卢正勤于 “景龙二年正月十二日葬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南旧茔,礼也”[5]334。宝素第二代孙葬于万安山的有一个人,即卢竦。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太原府交城县令卢府君 (竦)墓志铭并序》载,卢竦于 “天宝七载九月七日,捐馆于东京行修里第……其载十一月十八日,(与夫人陇西李氏)合祔于万安山南先茔”[5]54。另外,从这四方墓志可以推测出该支家族开元天宝以前在东都洛阳的居住地应为行修里

宝素第四、第五代孙葬于万安山的一共有八个人,即卢弼、卢士巩、卢嘉猷、卢处约、卢季方、卢殷、卢彦方和卢方回。《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和州含山县主簿卢府君 (弼)墓志铭并序》载,卢弼于贞元八年 (公元792年)卒于京兆长兴旅次,权窆于京城南之近里,贞元十二年 (公元796年)其妹归窆卢弼于万安山之原[5]104;《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朝散大夫守郑州长史范阳卢府君 (士巩)墓志铭并序》载,长庆二年 (公元822年),卢士巩 “归祔于东周万安山之南,祔先茔也”[5]130;《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河中府士曹参军卢府君 (嘉猷)墓志铭并序》载, “河南县万安山,先人之九原也”,卢嘉猷 “以明年 (大和六年)七月十九日归葬,礼也”[5]149;《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楚州营田巡管将仕郎徐州彭城县主簿范阳卢府君(处约)墓志铭并序》载,卢处约 “即以明年 (大和九年)四月十日返葬东都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祔于岳州 (其父)之茔,礼也”[5]154;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朝议郎行宣州当涂县令上柱国范阳卢府君 (季方)墓志铭并序》载,卢季方 “以大中三年三月六日,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南,从九原之祔,礼也”[5]176;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陕州平陆县尉卢府君 (殷)荥阳郑夫人合祔墓志铭并序》载,卢殷 “以元和八年八月一日殁于安邑县寓居之官舍,其月廿二日权窆于盐城之北原”,“夫人荥阳郑氏……以大中四年六月廿六日终于兰陵里第”,“长子方回,殿中侍御史知陕州院……以其年十一月十日,迁平陆府君安邑之旧窆,同归于东都河南县万安山南伊汭乡尹樊村祔于先茔,礼也”[5]183;《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河南府福昌县令范阳卢府君 (彦方)合祔墓志铭》载,卢彦方于咸通十二年 (公元871年)七月卒于河中府永乐县旧第,九月合祔于其夫人陇西李氏之茔,而李氏于咸通十年 (公元869年)十二月葬于伊汭乡尹樊村万安山之南,祔先茔[5]217;《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知盐铁陈许院事朝议郎侍御史上柱国范阳卢方回妻陇西李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载,“洎大中四年,公丁太夫人忧日,夫人主斋丧之事……及公免丧,盐铁使表公知宿州埇桥院事,夫人从公知职……以大中七年十一月五日终于埇桥官舍……即以明年八月八日归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先舅姑之茔,礼也”[5]188。卢方回即卢殷之子,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丁太夫人忧后由知陕州院改为知宿州埇桥院事,与夫人李氏 “有子男子三人:曰巡儿、曰小巡、曰小匠……有女三人”,另外 “有别出子男子一人,女子子二人”,可补该支家族世系。

宝素第六代孙葬于万安山的有两个人,即卢槃和卢元昆。《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申州刺史卢府君 (槃)墓志铭》载,卢槃于 “乾符六年六月廿四日捐殁申州所任……以其年八月十五日葬万安山南大墓”[5]206;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范阳卢氏元昆子献墓志铭》载,“我元昆钟庆于永崇里之私第……朋友敬而论之曰:大唐庭之宝臣,贽于君子,献于亲,宜字之以子献……曾大父讳湘……王父讳行质……先君尊讳获……告愚与仲弟子佩……其年 (咸通十年)九月七日启手足于鄂州武昌县行次……以秀士之礼葬之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之南,用午月三日掩穴于祖茔之左”[5]212-213。此墓志撰者为卢子献长弟裔龟,他们是宝素第五代孙卢获的子嗣,据墓志可知子献和裔龟还有个弟弟叫子佩,按墓志的说法 “子献”为其字,可能 “子佩”也是他们弟弟的字,具体名字不知。董树代的硕士论文中只给出了卢获的一个儿子的名字——裔龟,从这篇墓志可知卢获至少有三个儿子:子献 (长子)、裔龟 (次子)、子佩(三子)。且卢子献墓志可让我们具体观察到庞勋之乱时当地人们所遭受的妻离子散之苦,对于研究庞勋之乱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博陵崔氏大房绰支鉴小支玄亮家族

崔玄亮家族是博陵崔氏大房绰支鉴小支的一支。《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雍州泾阳县丞博陵崔公 (玄亮)墓志铭并序》详细记载了崔玄亮的世系以及葬地: “四代祖秉 (鉴之子)……高祖仲哲……祖君昭……父公牧……贞观廿三年终于泾阳县官舍,权窆于泾阳县之南原……以大周天授二年 (与夫人陇西李氏)合葬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原。”[5]299博陵崔氏许多支系的葬地大都集中在邙山以及长安近郊[7]。从墓志来看,葬于万安山且形成家族墓地的主要有崔玄亮及其后代。崔玄亮四个儿子中有两个葬于万安山:《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周故朝议大夫行汴州司马上柱国崔府君 (无固)墓志铭并序》载,崔无固 “以圣历三年腊月廿三日寝疾终于官舍……粤以圣历三年岁次庚子三月庚戌朔五日甲寅归厝于万安山之旧茔”[5]9;《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唐故奉议郎行兖州博城县令崔君 (无竞)墓志铭并序》载,崔无竞 “粤以载初元年七月十九日终于私第……即以大周天授二年十月二十三日迁祔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原”[8]68

崔混之:《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大唐故同州司士参军先府君 (混之)墓志铭并序》载,“大父讳无纵,汜水县令……以开元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告终官舍……寻假葬于河南万安山之阳,祔先茔也”[8]257,因撰写此墓志的为混之之子,所以把崔无纵写成了 “大父”,并非墓志有误,无纵实际上乃混之之父,而非祖父。

崔玄亮的子嗣后代中除上述提及的两个人外,还有十个人 (崔混之、崔藏之、崔镇、崔、崔、崔锷、崔元略、崔侠、崔元夫和崔元立)葬于万安山。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可以充分反映现阶段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这一基础上,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在确保经济方面的投入符合建设需求之外,还应在政策以及技术研发方面予以有效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工程施工提供保障。

崔藏之:《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唐故朝议大夫行尚书膳部员外郎上柱国崔府君(藏之)墓志铭并序》载,“(玄亮)生朝请大夫、洛州广武县令、上柱国讳无纵府君……是生府君讳藏之……以天宝九载十一月廿日遘疾终于京兆怀真私第,以来载十一月五日归葬于河南万安山,祔先茔……季弟太府少卿温之等”[8]224,从此也可见崔温之确为崔无纵之子。

崔镇:《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唐故比部郎中博陵崔府君 (镇)墓志铭并序》载,“曾祖混之……祖儆……皇考元式……以乾符二年二月廿日终于长安通义里私第……明年二月廿四日 (与夫人荥阳郑氏)合祔于万安山南祔先茔”[8]417

据相关研究,张说父母都葬于河南万安山[10]13-15。又据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 (说)墓志铭并序》的记载,张说于 “(开元)廿年秋八月迁窆于万安山之阳,燕国夫人元氏祔焉”[5]24,可知张说夫妻最后也葬于万安山。张说祖父母葬于河东,其幼年也成长于河东,成年后才随母居住于洛阳,张说为其父母所选择的葬地——万安山,应该成了张说家族的墓地。《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二张说 《李氏张夫人墓志铭》载,“临淄李伯鱼妻者,范阳张氏女……夫人寡居无子,归宗焉……季弟说鬻词取给,冬十月安厝伯姊于万安山阳”[3]2346。 《张氏女墓志铭》载,“女郎名炎,姓张氏……季兄说征黄门侍郎,哀请不拜,诏许终服,家贫庸文以取资,冬十月获葬女弟于万安山阳”[3]2349,其归宗娘家的大姐以及早夭的幼妹都葬于万安山。且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河南府参军渔阳县开国男张府君 (密)墓志铭并序》的 “君即晋司空、壮武公华十五代丞相燕文贞公之孙,嗣公刑部尚书之子……大历六载二月方获克葬我仲兄渔阳君于万安山南曾王父尚书府君神茔之次”[5]407可知,张密即张说之孙、张均之子,其去世后也葬于万安山。虽然张说之子的墓地无资料证明位于何处,但据此推测应该也是葬于万安山的这处家族墓地之中。张说和姚崇这对唐玄宗朝的著名宰相,虽然生前因为政治理念等原因成为政敌,但是他们的家族墓地最终都选择在了洛阳万安山,可谓 “殊途同归”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唐故朝请大夫使持节宋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镇遏使上柱国博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左散骑常侍崔府君 ()墓志铭并序》载,崔“皇考元略……府君即太师府君第四子也……以咸通三年正月廿九日终于官舍……用其年四月廿三日归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南之先茔”[8]403

据史籍记载 “(崔)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须 《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及诸大手笔,并手敕付融”[9]3000。崔融为文华美,知制诰,而其父子三人相继知制诰,外界评价以崔氏为 “文宗”,认同他们在朝廷制诰的撰写中的领袖地位,这也让崔融这一支在清河崔氏南祖房中最为煊赫,其后嗣当中有出镇方镇的,也有官至宰相者。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撰写制诰的 “文学才能”和特定职位 (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位)的相互依托 “形成了一种新的判定精英的核心标准,实质上取代了原来以郡望或官品等为主的评判标准”[12]223。从崔尚墓志可以发现他们家族家风尚“文”,当是源于崔融祖父崔君实。从崔君实开始一直有为 “文”的风气,至崔融玄孙崔慎由,史籍记载其 “继美德门,承家贵位,搢绅伟望,礼乐上流。挺松筠之贞姿,服兰荪之懿行。自居名器,累历清华。禁林才擅于多能,纶阁词推于巨丽”[9]4580。由此可见,其家族以 “文”为尚一直延续到唐后期,而崔慎由父子兄弟也是备著清华,其子崔胤在唐昭宗时为相,与朱全忠谋杀宦官,唐中后期宦官专权、擅权之势被暴力地驱除,而唐帝国也终被朱全忠所取代。

崔锷:《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仆寺进马博陵崔府君 (锷)墓志铭并序》载,崔锷“昭考讳元略……府君仆射之第三子……其年八月廿二日殁于黔之官舍,十一月权殡于东都万安山北之别业……大和五年四月十七日以昭考有事窀穸,即日府君于仲兄、伯姊,同祔于茔域之右”[5]146

崔侠:《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郴州诸军事守郴州刺史博陵崔公 (侠)墓志铭并序》载,“至皇朝泾阳县丞讳玄亮,泾阳生汜水令讳无纵,汜水生朝请大夫、膳部员外郎讳藏之,公则膳部之子……以元和六年八月廿一日殁于旅次,以其年后十二月十九日返葬于河南府万安山故原陪先大夫之茔。前夫人清河张氏,后夫人范阳卢氏祔焉……有女一人,出于卢夫人,有而未笄,有子六人:逢、逵、遇、遘、迅、逎,皆孩稚未立”[8]313。《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崔侠妻卢氏墓志》载,崔侠的妻子卢氏于 “贞元十六年五月二日终于河内官舍,七月十日汝之嘉婿命其子曰述曰逵,护从归于河南县万安山之南祔于崔氏之枌榆……所生二男一女,长六岁,小三岁”[8]294

崔元略: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 《崔元略传》:“四年,判度支。五年,检校吏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畿汝等防御使。是岁,又迁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十二月卒,废朝三日,赠尚书左仆射”[9]4626。按崔墓志和崔锷墓志记载崔元略当卒于大和四年 (公元830年)十二月,且于大和五年 (公元831年)四月葬东都万安山祖茔,若墓志记载无误,则 《旧唐书》中的 “五年”或有误。关于崔元略的子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有铉、两人,郑芳、董树代论文增补了崔,而按以上所引墓志可将崔元略的子嗣按长幼排列为:铉、、锷、

崔元夫:《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大理评事博陵崔府君 (元夫)墓志铭并序》载,“府君讳元夫,字大端……曾王父无纵,河南汜水县令,王父藏之,尚书膳部员外郎,皇考侠,郴州刺史……归祔于河南县万安山之先茔,享年五十八……有子两人:长曰肇五,次曰僧伽,书之幼名,盖示其未成人也。府君同气四人:元昆、元儒,縻职郓郊,季弟元膺,戮力襄事”[5]160。《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试大理评事博陵崔府君 (元夫)妻平阳敬氏夫人 (损之)墓志铭》载,崔元夫妻子敬氏 “以开成五年四月五日薨于青州益都县,生一子僧伽,其年护旅榇归殡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尹樊村万安里,会昌三年祔于府君之茔”[5]161

崔元立:《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故乡贡进士博陵崔公 (元立)墓志铭并序》载,“唐宝历二祀崔君殇于洛阳思恭里之第,春秋二十有一岁……公讳元立,字善长,河南府汜水令无纵之曾孙、膳部员外郎藏之之孙、郴州使君侠之季子……逾月孟秋之上旬八日,祔于先茔之左,礼也。备陵谷之变,哲兄元儒买石,命愚 (即墓主从兄崔冀)为文,以志于墓”[8]342。根据崔侠墓志和其夫人墓志的记载,崔侠当有七子 (述、逢、逵、遇、遘、迅、逎)一女。若根据崔元夫及崔元立墓志的记载,崔侠有五子——元夫、元昆、元儒、元膺以及元立。且据崔侠墓志,逢、逵等名当为小名,并非正式名字,“元夫”“元立”应为正式名字,按此则崔侠当有另外两子,正式名字未知。然而按年龄计算,崔元夫即使在开成五年 (公元840年)去世,元和六年 (公元811年)也应有二十八岁,不当为 “孩稚未立”,且按崔侠夫人卢氏墓志可知卢夫人所生最长之子至元和六年 (公元811年)也有十七岁,不符合 “孩稚未立”。或许 “孩稚未立”四字有误。笔者从崔侠堂侄元略等名字中推测,崔侠子嗣当以 “元”字为正式名字,所以崔侠子嗣的名字应该以崔元夫墓志以及崔元立墓志为主。

三、其他家族

(一)张说家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教学应当结合跨文化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们掌握跨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作为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老师,应当变革以往的教学理念,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采用多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单词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蕴意。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外国文化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片段、歌曲舞蹈内容,让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领略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布置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为学生们列出相对应的作品清单,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跨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流水平。

首先,我们需要将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普及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用信息化平台去推进教育理念的进行。如用手机平台去宣传移动学习的好处及优点,用电脑平台进行实时讲解及用多媒体进行校园宣传等。其次,为践行这一科学理论,支持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融合,我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一理念体现出来。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使用QQ或微信进行交流,学生与教师可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在线上检查学生问题,并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以科学技术丰富学生移动学习的资源与方式,让学生可以运用趣味性、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开展移动学习[7]。

(二)崔融家族

《全唐文补遗:第九辑》的 《唐故陈王府长史崔君 (尚)志文》载, “曾王父君实,隋射策甲科,唐朝请大夫、许州司马,文集十卷,藏于秘府;王父悬解,进士高第,坊州宜君县丞,文集五卷行于世;考谷神,制举高第,陕州河北县尉,文集三卷;中书舍人修国史、太常少卿兼知制诰、国子司业、上柱国、清河子、赠卫州刺史文公融,君之叔父也……志有之崔为文宗,世擅雕龙此也……文集廿卷行于时……即以其载 (天宝四载)十月十三日葬于东京万安山之南永吉原”[11]364。《全唐文补遗:第九辑》的 《唐故卢夫人 (谈)墓志铭并序》载,“吏礼部尚书、赠江陵郡大都督、成公崔讳翘之子妇,河南府士曹参军同之妻……越冬(天宝七载)十月廿一日葬我夫人于洛南万安山之阳,以陪我先舅成公之茔……有三子一女,曰峰、曰、曰照”[11]367。 《全唐文补遗:第九辑》的《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清河县开国男赠江陵郡大都督谥曰成崔府君 (翘)墓志铭并序》载,“考,中书舍人、通议大夫、太常少卿、国子司业修国史、上柱国、清河县开国子、赠卫州刺史谥曰文融……昔我烈考文公以春官郎中独知制诰,昔我元兄贞公以礼部员外郎兼知制诰,今我公能济其美,不陨其名,君子谓崔氏尽善矣,文宗不其然乎……越若来 (天宝十载)十月葬我公于洛南万安山之阳,陪我文公旧茔。有子五人:曰秀,太常寺协律郎;曰陟,詹事府司直;曰同,河南府士曹;曰异,京兆府金城县尉;曰或,左千牛入官”[11]368。《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唐故朝散大夫惠陵台令清河崔公 ()墓志铭并序》载,“曾祖文公讳融……祖成公讳翘……父讳同……即以明年 (元和六年)四月廿一日归祔于河南府万安山南原之先茔”[8]311。《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唐故荥阳郑夫人 (崔彦崇妻)墓志铭并序》载,“唯一子在襁褓之中……即以明年 (长庆三年)十月四日迁祔于东都万安山之南麓崔氏先茔”[8]340。《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唐故太庙斋郎崔府君 (彦崇)墓志铭并序》载, “大和五年崔府君终于巴川郡之旅次……曾祖翘……祖异……父宪……夫人荥阳郑氏,无子……别二男:长曰徹儿,次曰诲儿;二女:长曰柔,次曰小柔……以六年十月十四日护榇归祔于东周”[8]354。按此两方墓志可知崔彦崇夫人荥阳郑氏独子当早夭,有庶出的二男二女,可补崔融家族世系,且崔彦崇 “归祔于东周”即葬于万安山崔氏先茔。

从以上墓志我们可以发现从崔融开始,清河崔氏南祖房崔融一支葬于万安山的一共有五代五个人,并且从墓志的叙述当中可以得知此处应该成了崔融及其后代的家族墓地。

但是,有关崔融家族的墓志也有些问题。徐玲玲依据 《新唐书》卷七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里清河崔氏南祖房的世系,认为崔照为崔异之子。然而按崔同夫人墓志来看,崔照当为崔同之子、崔异之侄。因为资料不足,也不能断定崔照必为崔同之子,所以此处存疑。另外,按崔翘墓志的记载,翘当有五子:秀、陟、同、异、或。徐玲玲论文以及 《新唐书》里给出的清河崔氏南祖房世系只有四人:陵、同、异、彧。据墓志记载,陟为詹事府司直,而陵也是詹事府司直,陵与陟应为同一人;而或与彧字形相近,应也为同一人。除此之外,崔翘当还有一子崔秀,在天宝十载 (公元751年)为太常寺协律郎。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明经博陵崔府君 ()墓志》载,崔“曾王父混之……王父儆……皇考元略……孝廉即博陵公之第二子……以元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终于通义里之私第,权窆于长安县高阳原……大和四年十二月,我仲父帅滑台,薨于位,以五年四月十七日迁神于东都万安山南,孝廉其日归祔于茔侧”[5]145

2)平台可在PC端和手机端使用。平台在设计时考虑了手机客户端,当平台在手机上使用时,网页会自适应调整为手机模式,以方便用户的操作和浏览。

③该支家族详细世系表见2009年曲阜师范大学郑芳的硕士论文《中古世家大族博陵崔氏研究》;2011年曲阜师范大学董树代的硕士论文《隋唐大族婚姻研究——以禁婚之家为中心》.董树代将崔温之作为崔无固的儿子有误,当依郑芳的论文和《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为是,崔温之为崔无纵之子.

①该支家族详细世系表见2011年曲阜师范大学董树代的硕士论文《隋唐大族婚姻研究——以禁婚之家为中心》.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角入手,让学生先说说这些角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课本上桌角等等,并说说角有哪些特点;在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以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各种多样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理由是什么,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运用合情推理的形式总结一下角有哪些特点。就这样,“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围成的射线”叫做角这个概念让学生们真正经历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学生们对于角的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而透彻。

②关于洛阳行修里与修行里的正误之分,李健超已经对徐松的错误进行了校订,认为洛阳有行修里,而长安有修行里.见199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健超增订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这四方墓志也很好地支持了李健超的观点.

注 释:

④关于姚崇家族墓地的探讨见吕九卿的《洛阳万安山姚崇家族墓地碑志略说》.该文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5-19页.

⑤崔融属于清河崔氏南祖房,其详细世系见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徐玲玲的硕士论文《唐代清河崔氏家族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3]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郁贤皓.唐代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5]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八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6]吴丽娱.孤立四十年后的怨冢回归——从新出墓志看唐代官员的归葬问题[G]//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陈建萍.唐代博陵崔氏个案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8]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周睿.张说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1]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九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2]陆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温佳祺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