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5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时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滋养和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才不断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不断团结统一、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年10月15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认真回顾过去,既要充分总结和肯定已取得的成就,更要清醒地认识仍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成因,提出对策,以有效应对现实挑战,创造更多更大的辉煌。

一、客观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树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纵然有了先知的语调,就一定能写出至高至美的“神言”吗?不一定。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追问,先知的语气究竟是怎样的语气。 换言之,你必须“神”到什么程度才能获得先知的语气?罗扎诺夫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讲座》(На лекции о Достоевском)中说:

1.传统文化肥沃智慧园不断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在治国理政当中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近年来,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取得了巨大成效。不过从根本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提供着最重要的养分。在几千年的发展和丰富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治国理政智慧,这些智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充分的呈现。正是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肥沃智慧园的全方位滋养,我们才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即使我们借鉴外国文明的成果治理国家,也无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使其不断中国化,更符合中国的土壤和实际而发挥作用。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重要任务的背景下,更加深入地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智慧园中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智慧,对有效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必将更加事半功倍。

2.传统文化独特教化力使精神家园诸多问题得到矫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必须承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物质家园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精神文明和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信仰的混乱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力没有真正重视和充分发挥是重要因素。真正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必须齐头并进。但是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单兵突进而精神家园相对而言成为了“落下的灵魂”。对于精神家园出现的问题,传统文化事实上一直发挥着独特的教化力,在不知不觉中使其负面影响有所降低。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独特教化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精神家园方面的问题必定更加严重。此外,现代化并非十全十美,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偏颇,这些不足和偏颇同样会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种种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精神家园方面的问题,救治世道人心,缓解和弱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3.传统文化博大包容性不断优化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 2014年3月28日。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这对不断优化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大有裨益。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完成。历史一再证明,闭关自守不但实现不了现代化,还会被现代潮流甩得更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在对外开放和交往的过程中,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彼此间的合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此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的包容性会帮助我们淡化差异、消除冲突、促进合作。与世界许多文化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加明显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但在历史上使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内的各种外来文化都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而且在当今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也能使我们做到理性平和、开放包容,广交朋友、善交朋友、深交朋友,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看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推动不力以及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仍还存在一些不足,远没达到应当达到的境界。

二、存在不足:弘扬与服务不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

4.传统文化固有凝聚力促进海内外华人形成建设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 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 2014年6月7日。。正是这种“魂”和“基因”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强大凝聚力,使一代又一代海外同胞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和祖籍,不断给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以宝贵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始终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成为同心协力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纽带和不竭动力。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归根情结,使得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的兴旺发达充满渴望并积极付诸行动,不断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源源不断地投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贡献,无疑是对传统文化固有凝聚力的生动佐证和真实写照。

1.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从历史上看,每一种文化要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都离不开政权的强有力推进。就儒学而言,其之所以深刻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到现在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与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密不可分。由于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已不再是主导意识形态,若要使其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更是不可或缺。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就推动落实的科学性、力度和效果等方面而言,还没有达到实质性的突破。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服务现代化建设更具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发挥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名的工作要持续推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运行要进一步科学化。

2.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尚需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要突出实践标准。十八大以来,我们虽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无论是相对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是其自身应当达到的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实效性和针对性也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对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措施跟踪服务深化服务不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能产生实质性影响;具有现代化意识、视野和胸怀的传统文化名家大师十分缺乏;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很多大型文化项目和设施没有实质性影响力;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必然会大大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只有切实提升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更具有价值性,才能更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瞄准增强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凝神聚力,深入分析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点和难点,综合采取多种对策措施,不断拓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3.现代化的方式手段平台未能广泛有效运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覆盖面和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传统文化自身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还取决于外在的传播能力、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对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在重视传统传播手段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面对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现代化的方式手段平台尚未被广泛有效地运用到文化传播之中,尤其是在偏远的、欠发达的基层地区。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实质性提升势必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新时代,我们必须着眼于大幅度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大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手段平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超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产生影响。

三、根源剖析:历史与现实、认识与实践诸多因素交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这些原因涉及历史与现实、认识与实践等诸多方面。

1.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打压弱化了其功能。从历史上看,鸦片战争以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进入了持续百年的落后挨打局面。很多人不能全面、理性地分析,甚至错误地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咎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由此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否定、打压乃至摧残,中华传统文化遭遇空前危机。“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摧残达到了顶峰。有这样一种比喻: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砸了传统文化的牌坊,那么“文化大革命”就是挖了传统文化的祖坟。在持续的打压下,传统文化“灰头土脸”,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及其创始人孔子更是遭到丑化和批判,传统文化经典被断章取义、割裂歪曲,许多具有超时空意义的思想观点和论断被视为“毒草”,弃若敝履。直到实行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党和国家重新审视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高度重视,不过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期断层,其教化熏陶和引领塑造的功能很难在短时期内产生显著效果。

2.“一带一路”建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平台。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几乎每次重要出访,他都会突出“一带一路”,同时着重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在很多次演讲和讲话中,他经常把“一带一路”和“文明交流互鉴”有机结合。比如,2017年5月,他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2017年12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这些论断共同表明,新时代加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进而促进和深化儒学传播,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毫无疑问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现代化建设提供广阔平台。

3.对传统文化作用认识的长期分歧阻碍了其推广。从思想认识的角度看,对于传统文化之于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社会上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是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排斥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落后的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阻碍作用更大,中国要想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更多地吸收和接受西方文化;另一种观点则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认为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能从中找到解决方案,因而应当恢复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前一种观点过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糟粕,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一直是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后一种观点则又过度夸大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没有认识到任何文化都存有历史的局限,而且时移世易,我们无法完全回到过去。由于认识的长期分歧,造成了很长时间不能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充分“融入国民教育”、“融入道德建设”、“融入文化创造”、“融入生产生活”,难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在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

4.实践过程中关键群体国学素养的缺乏虚化了其根基。从实践的角度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群体国学素养的缺乏,使得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没能得到夯实。由于特殊原因,整个社会的国学素养普遍较弱,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和文艺工作者国学素养的缺乏尤其值得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群体,因为只有有了关键群体的持续传承和有力推动,才可以在全社会形成持久的引领和示范,从而打牢基础,并收到良好成效。

2017 欧洲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中提出双联抗血小板(DAPT)和抗凝治疗是急性 STEMI 的关键药物疗法[8]。STEMI 直接PCI患者一般需接受DAPT12个月以上,缺血高危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可延长应用DAPT至36个月(替格瑞洛剂量可减至 60mg,每日 2 次)[9]。主张DAPT时,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尤其是高危消化道出血者)[10]。新指南指出,静脉溶栓后需应用抗凝治疗至血运重建或整个住院期(8天)。糖尿病和未接受再灌注患者也属特殊人群,须额外关注,该指南首次推荐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时长的评分系统。

四、现实挑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新视野新路径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新的视野审视和探求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城市道路投入使用时因为城市交通纵横交错,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道路设计时要注重优化点布局,并按照各道路的车人流的交通疏密程度来进行设计。一般设计时可从以下几点考虑进行优化节点的布局:①简约型。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成本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严格按照道路日常车人流疏密来设计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的地下通道。②统一性。城市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一般都设置在车人流较多地方,这些区域在早八点以及晚六点时间段内往往会因为车人流较多而出现拥堵,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结合实际延长该区域道路面积。

1.文化与经济的过度结合导致文化传承的庸俗化功利化。从根本上说,文化是涵养心灵、培育品格、塑造精神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现实当中,文化与经济的过度结合现象却十分严重,这就不免导致文化在不堪重负、不胜其扰中变质变味,弘扬传统文化出现庸俗化功利化倾向。很多情况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仅仅是一些人嘴里喊的空洞口号,他们真正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即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典型的本末倒置。不可否认,文化和经济的适度、有机结合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实现相辅相成和良性互动,但如果过了度就会两败俱伤,不但文化会被庸俗化功利化,经济发展也因为没有正确的文化支撑而变得不可持续。文化的铜臭味越浓,就越会低俗、庸俗、媚俗,失去精神本真。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新时代应当尽可能让文化回归本位,避免文化与经济的过度结合。

2.外来宗教文化的不断冲击对弘扬传统文化形成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外来宗教文化又一次大举进入中国,其中尤以基督教为甚。30多年来,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最为迅猛,对处于复苏状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最为激烈。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基督教渗透的不断加剧,其国内信徒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由原来的“五多”即“老人多、妇女多、农民多、文盲多、病人多”演变为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占比不断增加。目前,在外来宗教文化的挤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都没能像预期的那样得到显著拓展和提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外来宗教往往与境外敌对势力有密切的联系,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具有潜在的巨大负面影响和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4月16日。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必须有效化解外来宗教文化的不断冲击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新挑战,努力创造和谐的文化生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面对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宝贵机遇,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科学把握,加大措施、乘势而上,如若不然,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都是莫大的损失。传统文化价值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其对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实质性作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以后,只有在服务现代化建设方面不断取得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发扬光大、创造辉煌。

1.党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空前重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以来,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事实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近年来多次亲近和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2013年11月,他到曲阜考察,特别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总书记要“仔细看”的儒学书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20日。2014年9月,他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着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2017年10月,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五、历史机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面临着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些机遇将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2.1.1 诊断食管狭窄时超细鼻胃镜的通过率 在单纯诊断性检查食管狭窄性病变中,超细鼻胃镜的通过率在食管癌引起的狭窄中为81.58%,在食管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和复发中的通过率分别为77.78%和100.00%,食管外压性狭窄中的通过率为75.00%,不明原因性狭窄40.00%,总通过率为76.92%(表2)。

4.“以儒代马”“复古泥古”等错误思潮和活动再度泛起。随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和疑虑,甚至个别错误论调又沉渣泛起。比如,有人断章取义、故意曲解,借机重提“以儒代马”,主张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和社会;有人“复古泥古”,主张运动式“一哄而上”,行政化地“拔苗助长”。凡此,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都是十分有害的。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否则就会丢掉“命脉”和“灵魂”。儒家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不少局限性的影响和制约,也存在一些陈旧过时甚至糟粕性的东西。这就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与现实文化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辅助乃至引领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现实问题冲击和淡化了其影响。从现实中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外部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和思想文化涌入国内,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宗教的不断渗透和冲击,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其影响力也受到抑制和削弱。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是相较于物质文明建设的高歌猛进,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视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传统文化无从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迁移,日渐增长的生活压力,家庭的碎片化,都造成了家教、家训、家风、家规这些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日渐缺乏,使得人们真正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时间和机会大为减少。

3.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的作用更加彰显,有人甚至说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不但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其对经济的辅助和支撑作用越来越显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和良性互动的最好阐释。由于多种原因,以前我国对经济建设的过度强调和对文化建设的相对忽视,已经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阻碍和伤害。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在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的当今时代,如果顺应潮流、紧抓机遇,更加重视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配合、统筹实施,做到相辅相成、协同并进,必定事半功倍、更具实效。

4.《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时出台。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为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现代化建设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入地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这是中央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必将深化整个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文件的及时出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必定会大大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迈进新时代、达到新境界。

六、乘势而上:在服务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创造辉煌

3.传统文化人才数量少质量低难以很好承担弘扬创新重任。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在持续的冲击和打压下,影响力和整合力不断衰减,传统文化教育断层情况特别严重。很多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甚至仅仅停留在中小学的唐诗宋词层面,不知道其真正源头和精神本真是先秦经典,不知道传统文化是包括经史子集、传统节日、特色建筑、古典戏曲、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等等在内的庞大的综合体。由此,传统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堪忧也就不言自明了。历史欠账多,再加上培养力度小,遂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人才困境。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与清末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灿若繁星的状况相比,当今真正的国学大师可谓是寥若晨星。果若如此,我们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力不从心,服务现代化建设就会成为空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当务之急就是摒弃以前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和做法,从教育入手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沃土。

毫无疑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具世界性眼光的作家之一。他认为有资格获得诺奖的,必须是世界顶级大师,而这份荣誉,中国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作家当下还难以企及。鲁迅明白,之所以有人想提他的名,不过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对诺奖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1.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精神智慧的研究开发力度。《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充满宝贵精神和卓越智慧的宝库,只要我们用心思下功夫,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都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提供智慧启迪。面对世情国情的复杂变化和困难问题的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抓住根本,不断主动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智慧的研究开发力度,使古老的精神品质和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战胜困难、再创辉煌。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前人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结合现代化建设实际加以运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善于发现新的智慧和启迪。尤其要特别注意加大正本清源的力度,不断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和现实当中新出现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各样的歪曲和误解,使其不断推陈出新、焕发活力,更好地提供智慧和营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费是为了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由财政预算安排的拨付给各级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的公用和人员经费。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将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规范管理,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的费用核算不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与核算混淆,也不准挤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2018年财政部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助金额为2717230万元。

2.深入厘清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会面临很多重要任务,会不断要求改革创新,这些都是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跟进的领域。只有厘清重点难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从目前来看,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培育精神家园、塑造良好社会心态、提升道德信仰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廉洁政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四个全面”等等,围绕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这些重点难点,如何取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找到方法、对策、路径,是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把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和重要工作的推进中去。

3.紧紧抓住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群体。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形成合力。具体实践中,应当紧紧抓住几个关键群体。比如,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如果抓好了领导干部这个群体,使领导干部成为乐于、勇于、善于学习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范,就能对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再如,党中央一再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如果抓好了青少年这个群体,使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更多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就能打造一支未来的生力军,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比如,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如果抓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工作者这支队伍,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智力支撑和精神食粮的作用,就更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分散性土造成了许多堤防结构的破坏或病害。国外研究这些问题范围,包括堤防整个洪水过程破坏和各级控制建筑物结构运行条件。破坏问题可分为以下两大种类。

4.充分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方式渠道。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开辟新渠道,采取新方式,以充分增加传统文化的受众面,让传统文化对更多的人产生更深刻的影响。为此,要科学谋划,通过大学、中学、小学教育,通过家庭、社区、社会教育,通过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育,通过历史文化遗存、道德讲堂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全领域覆盖和入脑入心。同时,要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多种传播交流方式,通过多种媒体媒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便捷性、实时性,超越时空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此外,还要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着力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各种文化节、各种会展、各种体育活动和旅游推介活动,以及不同形式的高层峰会的作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向纵深发展,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本真和魅力风采,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为“民心相通”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助推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5.着力构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因此,认真探索、科学设立相应的体制机制是一项长期任务。从传统文化的研究来看,要建立名家辈出、精品迭出的体制机制,不断实现人才评价和作品评价的科学化,使名家名副其实、真正具有大家素养和风范,使所有力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不断产生推动力和正能量。从传统文化的教育看,要加强顶层设计,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尤其要加大专门人才的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都要有专门的培养计划,不断实现后继有人。从传统文化的推广看,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尤其要建立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自上而下,率先垂范。同时,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在基层和海外的传播和推广。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推广实现质的飞跃,对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广、更深、更实的推进作用。

直齿圆柱齿轮啮合时的受力示意如图1所示,啮合点法向力在切向和径向两个方向存在分力,即法向力是二维力。斜齿圆柱齿轮啮合时的受力示意如图2所示,啮合点法向力在切向、径向和轴向3个方向存在分力,即法向力是三维力。锥齿轮(包括直齿锥齿轮和弧齿锥齿轮)啮合时的受力示意如图3和图4所示,由于结构特殊,啮合点法向力也是三维力。

 
金刚,万光侠
《理论学刊》 2018年第02期
《理论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