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产业间就业结构变迁:基本事实与总体判断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从城镇化率来看,该指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十九大报告还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把城镇化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从顶层设计上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历史来看,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相互影响,互相带动,促进了劳动力人口在产业间的转移,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1978—2016: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间就业结构变动

(一)第一产业制度变革为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准备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19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困扰中国经济的第一产业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现象得以根本改观。中国老百姓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解放了大量困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明晰唤醒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3671亿元,较上年增长3.3%;第一产业就业人口21496万人,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超过70%降到27%左右*数据引用自万得(wind)经济数据库(EDB)中国宏观数据。

乡镇企业——发生于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革命。1980年代以来,一批乡镇企业的诞生和崛起,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就业转移,一大批农民从田间地头来到工厂成为产业工人,乡镇企业创造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早期的乡镇企业成为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成为多种所有制体系下的中坚力量。2013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664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21.62%;其中,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755万人。大部分县域中乡镇企业在地区增加值和工商税收中的比重都达到60%左右,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

(二)开放政策红利——出口带动沿海地区工业快速发展

外商投资使中国第二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大大促进了沿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廉价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链使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获得全球竞争力。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的引入对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在出口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2016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从64万人增加到2666万人*数据引自2017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沿海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涌现出长三角、珠三角两个重要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开放经济对产业和人口聚集发挥了关键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出口加速提升,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的制造业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也成为第一制造业就业人口大国。

(三)开发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1984年中国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成为吸引外资、集聚发展的载体。中国开发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种,开发区的名称规范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到201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215家,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86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约10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6.7%),出口总额2536亿美元。国家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所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2.5%。截至2014年8月2日,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14家,2014年高新区实现全口径生产总值(GDP)6.6万亿元,占全国的10.4%。

(四)商贸流通领域开放开启了服务业发展的引擎

商贸流通领域是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部门。中国的零售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就开始对外商开放,提前接受国际零售商的竞争考验,许多全球知名的零售商业品牌都在中国进行全面布局。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餐饮业面临变局,在国内市场上同国际品牌公司直接竞争,在餐饮老字号的新生之外同时兴起了一批知名的中国餐饮企业。市场竞争使中国的商贸流通和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取得极大的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对服务业的推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交汇,成为商业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土壤。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达到3.38亿人,占比达到43.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就业人口达到1144.7万人。

二、中国当前的城镇化与产业间就业结构特征

(一)城镇化率与产业间就业结构——总体特征

中国各省的城镇化率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之间出现类似倒U型曲线,大多数省份的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上升,部分地区如京津沪等直辖市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出现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下降的趋势。上述说明中国的大多数省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部分地区尤其是都市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较小。

由表15可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增减幅度不大,存货周转率增减幅度较大,但除应收账款周转率外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在近三年均处于下降趋势,表明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果不好,整体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销售能力不强,这将导致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营运能力总体来说是处于下降阶段。

作者简介: 高卉群,女,吉林大安人,吉林省大安市安广中学校,教导处主任,高级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效课堂。

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省份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城镇化的发展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省级的城镇化率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镇化率越高的省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越低。中国大多数省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在30%—50%之间。

 

1 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占比(1953—2015)*作者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史上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占有绝对优势,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现象。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稳步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稳步上升,就业占比曲线呈现明显的剪刀形状。1996—2003年是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出现难分上下的7年,大概都在50%之间,总就业人口占比难分伯仲,从2003年开始分化,两大阵营的就业人口占比差距越拉越大。

(二)城镇化率与产业间就业结构关系——省级截面数据

  

2 各省城镇化率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作者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3.要倡导“唱对子”。通过互联网构建生生、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针对自己做题时遇到的困惑或是找出的易错点做课后研讨,避免课下教师面前排长队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课下时间利用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生生互动,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启师生互动。

  

3 各省城镇化率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 作者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的就业人口稳定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下图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70%下降到2016年的27%;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稳步上升,1995年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当前容纳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

  

4 各省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作者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中国各省的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之间呈现向右上倾斜的曲线,城镇化率越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越高。但是如果把城镇化率最高的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去除,中国的第三产业就业在大多数省份实际上还处于启动期,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的关系并不明显,这说明中国的城镇化更多的是因为工业化引起,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当前阶段的城镇化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

(三)细分行业间的就业变动

从2003—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国家机构一直是细分行业中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前六名的行业结构几乎没有变动,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位次对换;第十名银行业的位次没有变动;批发零售和纺织业被挤出前十名,取而代之的是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这几个行业的变动,反映了这期间我国信息通讯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普及引发的汽车产业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

中国实施多年的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政策使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外出进城打工的愿望有所降低。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居民改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逐渐加大。农村经济有相当部分的自然经济,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习惯都已经适应这种经济形态;而进入城市的商品经济当中,货币成为必需的商品经济手段,农民进城必须有一定的货币收入。缺少货币收入成为商品经济最大的敌人,而自然经济状态下,衣、食、居等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自给自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在就业市场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高知识技能的岗位不能胜任,苦活脏活累活却已经难以吸引现在的二代农民工。随着农村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会逐步放慢。

 

1 2003—2015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作者根据2004—2017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排名行 业就业增长(%)1房地产业247.172建筑业235.37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99.5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8.3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5.046卫生和社会工作73.357金融业71.758制造业70.069农、林、牧、渔业64.6610住宿和餐饮业60.431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8.431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2.4213批发和零售业40.631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9.86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4.231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0617教育20.36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6719采矿业11.76

加大服务业开放的力度,是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中国正在通过自贸区的升级,加快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兴起将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的质量,并为做大服务业总体蛋糕,带动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发挥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伴随清代统治逐渐巩固,一些文人注杜心态则又有款曲。 他们经过层层选拔,获得科名,对新朝态度自然异于遗民,而并未侍奉二主,亦无贰臣道德束缚。 如仇兆鳌(1638-1717年)于《杜诗详注》云:

三、当前城镇化发展及促进就业的有利因素

(一)虽然经济增速放慢,但是中国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提升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呈现逐季度下滑的局面,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7%,但中国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没有下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2016年中国新增城市就业岗位达1300万个以上,2016年前11个月,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达511万人。中国经济连续三年每年都能够创造12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二)中国的就业市场供求出现微妙变化

试验地位于陇西县渭阳乡小干川村,海拔1960m,属二阴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38 d,年降雨量350~400 mm。均采用平膜方式栽培,试验地施用农家肥45000kg/hm2、尿素300kg/hm2(150 kg作基肥,150 kg作追肥)、二铵225 kg/hm2、硫酸钾180 kg/hm2。于2017年5月17日统一采用高粱播种器点播,出苗一周后放苗压孔。

(三)服务业的潜力巨大,可以容纳进入城市的大多数就业人口

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比重占到GDP的8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到70%以上。而2016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只占到总就业人口的43.5%*数据引用自万得(wind)经济数据库(EDB)中国宏观数据。,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截至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为3.68万亿美元,在整个贸易中占比89. 7%;服务贸易总额为4197 亿美元,占比10. 3%,不仅落后于世界19%的水平,更落后于印度30. 4%的水平,发展服务贸易的潜力非常可观。当前中国与印度一起成为最具有外包吸引力的国家,中国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是印度和美国的毕业生之和,我国服务业发展和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潜力巨大,将会大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第二,构建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并加快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设计了“八项制度”,目前的整体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总体方案确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项改革任务中,73项已经全部完成,6项基

(四)国内劳动力主动就业的意愿和能力较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勤奋俭朴,中华文化熏陶下的国民主动就业的意愿和能力都较高。自主就业和自我雇佣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具有独特的就业价值,如果能够加以正确引导,可以实现更有质量的就业。在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随儿女迁入城市的中年父母正在参与到零售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劳动大军中,使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通过技能培训和公共产品保障,使这部分人从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转化是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五)发展战略明确,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有就业的城镇化的关键,而中国的转型升级战略提出时间较早,调整主动性较强,广东等部分省市的先行先试作用突出。提升制造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都使中国的产业升级路径清晰而有效。

中国实施积极的创新发展战略,是在劳动力绝对数量出现下降的时刻,提升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单纯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已经走不通,通过创新发展提升中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唯一途径。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就业人数看,制造业的就业占比从1990年的40%下降到2015年的28.06%,建筑业的就业比重从3%上升到15.48%,而批发零售业从13%下降到4.89%。但总体就业人数上升明显。

四、当前中国城镇化与产业间就业转移的挑战

(一)农业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力显露疲态

2003—2015年,就业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技术和技术服务业。前两个产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狂飙突进。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与世界同步,并取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金融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预示着中国服务业升级的光明前景,国际经验表明,这一行业的比重的稳步上升,正是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典型特征。

2012年中国劳动力数量首次出现下降,预示着中国的就业市场供求出现微妙变化,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的就业压力可能不像预想的那么大。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就业压力会相对减轻。

(二)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比重偏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现行政府绩效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之下,地方主导投资,倾向于发展大项目,政策对大企业更加优惠。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处于逐渐退出的过程当中,但当前体制下,重化工业依然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使我国的部分产能出现过剩。大企业和重化工业的资本构成高,对就业的帮助较小,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不大。

(三)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受国际市场影响大

出口加工等外向型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制造部分。国际需求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产生较大幅度波动时,我国制造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直到2003年中国经济才停止积极的财政政策,进入新的上升周期;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大规模农民工返乡,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重大冲击。

(四)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的服务业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使我国的制造业向高端转移缺乏后劲;二是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相对不足,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为42.4%,产值占全部GDP 的比重为50.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低收入国家。三是服务业开放不够,同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水平有较大的差距。201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419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业贸易比重的5.2%,占美国服务贸易总额的43%和欧盟经济体的13%。2015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713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7.7%,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还是不相适应的。

(五)非正式就业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考验

在既有城乡户籍分立制度之下,农村户籍人员进入城市正规经济部门的途径是:考入大学,较大概率进入正规经济部门;参军转业进入城市正规部门;招工方式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其他大量的低学历、较高年龄的劳动力进城,从事建筑业、生活性服务、资源回收、家政劳动等非正式就业,在劳动保障、就业安全和产品与服务安全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就业质量的提高。许多城市中的生活性服务是由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其中大部分劳动力处于非正式就业状态,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稳定提高。

但小编最喜欢的是武侠题材的游戏。它不但包含有文字和画面两个元素,还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掌控感,可以自由地替主角做出选择,左右剧中人物的命运。

五、政策建议

(一)做好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促进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是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可以创造大量的高端就业机会。产业高级化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规模,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当然,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劳动力人口,决定了中国将继续在产业链条的高中低环节保持相应的规模,并不断提升和保持产业竞争能力。促进产业高级化要多措并举:一是通过有效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农业劳动人口;二是鼓励创新、加大开放力度和加强金融支持,实现制造业升级;三是引导在华跨国企业战略转型、改善税制和服务业开放,发展金融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四是注重城市商业规划,优化商业环境,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岗位

从国别比较来看,美国1870—1970年城镇化率变动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动,城镇化率变动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和0.97;日本1920—1970年这两个相关系数为0.86和0.93;中国1952—1998年的这两个相关系数为0.84和0.92。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如果能够达到60%,中国的服务业就业占比将达到46%,服务业每年将增加800万就业人口。2015年,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以及房地产等传统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占比为50.06%,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约为36.10%。因此,应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值中的比重,全面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以通信和信息服务为主的基础服务,以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中介和咨询为主的市场服务,以教育、医疗、卫生、行政为主的公共服务。应加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出口贸易进一步增长。虽然服务业开放比商品市场开放面临的监管难度更大,但是服务贸易带来的知识外溢和市场扩大将像商品贸易一样大大促进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三)加快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开发区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城市出现有城无业的“睡城”和宜工不宜居的工业园区,居住与就业出现分离,大规模的通勤加大了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压力。产城融合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推进的有效途径,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的升级。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2014年高新区实现全口径生产总值(GDP)达到6.6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4%;同期,高新区就业人员已达1524.2万人。2013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2002年增加3300万人,年均净增就业300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2.85%,成为农民非农就业的主要载体。因此,应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乡镇企业在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产城融合,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与生活不便的难题。

老鳜鱼手里握着刀子,在村长面前比划了一下。我会怕这两只鸡吗?杀鸡可是我的绝活哩。找个碗吧,准备接鸡血,鸡血可也是个好东西。

 
段炳德
《理论学刊》 2018年第02期
《理论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