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康省初等教育发展探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目前,史学界、教育学界关于民国时期西康教育的论著、文章颇多,但对西康省初等教育的研究阙如。本文将试图从南京国民政府西康省教育发展的概况、教育发展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发展边疆教育的制度建设、刘文辉及西康省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建设、社会各界的支持、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教会学校的创办)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抛砖引玉,冀以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同时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为今天民族地区初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结合回归模型,优化得到的最好工艺条件为红茶浓度0.922 g/L,浸泡时间43.5 min,浸泡温度33.7 ℃,所得感官分值为7.86±0.14。但根据实际操作的条件,设定工艺条件为红茶浓度0.9 g/L,浸泡时间44 min,浸泡温度34 ℃,此工艺条件下的综合感官分值为7.8±0.42,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说明回归模型可靠准确,该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很好,响应面法能较好地对红茶浸泡脱除海螺肉异味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优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康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西康省初等教育启蒙于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对西康省进行近代化改革时期。民国初年,西康省因政局动荡,对初等教育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根据《民国藏事通鉴》一书记载,1927年川边藏区有各类学校50余所,其中,小学共有15所,即康定有5所小学,泸定3所,巴安2所,炉霍1所,丹巴 1所,甘孜 1所,道孚 1所,九龙 1所[1]548-549。当时西康省的教育状况相比于清末是一次巨大的倒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视边疆教育事业,积极推进西康省初等教育发展。刘文辉入主西康及建省后,完善了一系列发展初等教育措施,使西康省初等教育迎来了恢复与发展的时机。

(2)语言神态描写: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一)国立小学校的创建

为促进边疆初等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尽其所能筹建国立小学校,建有康属区的国立康定师范附属小学、国立巴塘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西康德格小学和宁属区的越嶲小学、木里小学等学校。德格小学建立于1942年,到1947年时有高年级2个班9名学生,初年级4个班58名学生,全校共有6个班67名学生;国立康定师范附属小学有高年级2个班33名学生,初年级4个班118名学生,全校共有6个班151名学生;国立巴安师范附属小学于1944年由省立巴安小学改建,到1947年有高年级2个班27名学生,初年级6个班198名学生[2]。在宁属区先后创办的越嶲小学和木里小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1946年底的统计,西康越嶲小学有高年级2个班36名学生,初年级5个班237名学生,共有教职员13人;西康木里小学有初年级2个班115名学生,有8名教职员[3]。国立小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康省边疆初等教育的积极发展。

(二)省立小学的开设

在国民政府兴办的国立小学校示范作用下,西康省政府开办了省立小学。西康省立小学大致开办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其规模逐渐扩大,全区有省立小学20余所。西康省政府先后在道孚、甘孜、九龙、雅江等地开办省立小学,招收学生,推广初等教育。

根据西康省教育厅在1948年3月的统计,从1941学年度到1946学年度,西康省立小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数从25所增加到29所;班级数从130个增加到157个;学生数从3 901人增加到3 986人;毕业生数从309人增加到578人;教职员数从192人增加到280人;经费数从379 234元增加到19 676 000元

(三)县立小学的发展

据民国三十五年度统计,炉霍县立初级小学有2个班58名学生、2名教职员,石渠县立初级小学有1个班15名学生、1名教师,邓柯县立初级小学有2个班50名学生、3名教职员,白玉县立初级小学有2个班61名学生、3名教职员,得荣县立初级小学有2个班27名学生、3名教职员,乾宁县立初级小学有4个班59名学生、4名教职员,稻城县立初级小学有2个班35名学生、11名教职员,宁南县立初级小学有6个班140名学生、10名教职员,昭觉县立初级小学有2个班35名学生、2名教职员[4]

总体而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康省初等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形成了国立、省立、县立三类小学并行发展的局面,完善了西康初等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康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康省初等教育发展原因

(一)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为西康省初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4]教育部.边疆教育[J]//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248.

1929年,国民党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教育宗旨与实施方针,初步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体制基础。同年6月,国民政府通过了《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对于蒙藏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初步的规划,其中有关于对蒙藏、西康之地学生的优待办法,奠定了西康教育发展的政治法律基础。1931年1月,国民政府提出了《蒙藏教育实施方案要目》六项十一条,涉及教育经费、初等教育等重要内容。9月,南京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委会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进一步确立了边疆教育的“三项宗旨”与“三项实施纲要”。193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推进边疆教育方案》,强调边疆教育应结合当地社会实际情况,符合当地的社会环境。随着边疆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南京国民政府对边疆教育的范围和类别等方面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边疆教育制度与法规的颁行,客观上推进了西康初等教育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在完善边疆教育制度体系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全国初等教育体制的建设与发展。1931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对初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做出了更加具体化、细致化的规定:“(一)使儿童整个的身心融育于三民主义教育中;(二)使儿童个性、群性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平均发展;(三)使儿童在三民主义教导下,具适合于实际生产之初步的知能。”[5]同时,国民政府时期的初等教育学制依旧采用民初的“四·二学制”。1932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小学法》《小学规程》《小学课程标准》《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办法》以及《第一次实施义务教育办法大纲》等法律法规,并要求各地设置“短期小学”,收留失学儿童,帮助其入学等。1935年颁布《调查学龄儿童办法》等。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法规与制度层面的不断完善,逐渐将全国初等教育划分为完全小学、初级小学、短期小学、简易小学等,从而在宏观制度层面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初等教育体系,为西康省初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SPU密封胶、MS密封胶、PU密封胶、SR密封胶均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密封施工中有着较为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建议国内尽快制定预制装配式建筑密封胶行业标准,该标准需明确具体部位或节点是否应使用密封胶以及使用密封胶的种类,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研发新型密封胶施工质量现场检测工具同样需要得到重点关注[3]。

西康省的初等教育在国民政府初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迎来了再次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南京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制度层面的保障与引导,西康初等教育才得以有机会再次蓬勃发展。

(二)刘文辉及西康省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是西康省初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西康自古以来就是边陲重地,环境恶劣,民族复杂,偏僻落后。民元以来,川边地区军阀连年混战,民生凋敝,经济、文化落后,社会问题尤其严重。伴随着连年的川边战乱,清末民初赵尔丰在西康省发展近代教育的成果几乎荡然无存。1927年夏,刘文辉入主西康,成立了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开始着手恢复教育。到1934年,西康19县有中等学校3所,小学56所,在校生共有2 51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9%[6]345。面对如此严峻的教育形势,刘文辉在治康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化边地为腹地”的经边策略,以及更加具体的“三化政策”,即“德化”“同化”“进化”。他希望借助教育的社会功能,在适应当地复杂的民族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来改变西康省落后的面貌,从而达到“变边地为腹地”的目的。刘文辉深知发展教育、转变思想、开启民智是西康省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西康省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致使初等教育师资极度匮乏。因而培养初等教育师资就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当时西康省的师资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高校西迁中的少部分知识分子,他们迁入西康省,担任教职,人数较少。二是西康省师范学校培养的初等教育师资力量,这是西康省初等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在西康未建省之前,其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仅有西康师范学校、四川省立西昌师范学校和越嶲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3所,远远不能满足初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小六子的妈一身病。肺哮喘、高血压、冠心病……这个世界所有的病痛似乎都让她给承包掉了。他为马大脚顶班,就是为了能多挣几个钱给他妈去治病。

西康省政府成立后,西康初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制度化与规范化,采取“制定了一些发展教育的单行法规;划分学区,实行督导;设立义务教育视导员;组织建教合作委员会;规定县督学名额;慎选教育行政人员,并按时课绩,认真奖惩,以促进各级学校师资水平的提高;提高小学教员待遇等”,为初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在西康省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西康省初等教育得以再次兴起与发展。据统计,到1942年西康共有中心小学140所,国民学校731所,其他小学224所,幼稚园7所,共有学生78 326名。[9]

可见,西康省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是其再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支持,也是西康初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支持边疆教育的发展,民国政府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民国二十七年(1938),中央拨给西康建省委员会教育费14万元法币,其中边疆教育费6万元,义务教育费8万元[6]364。西康省政府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上也一再加码,如民国二十九年(1940)补助小学教育经费4 870 200元,民国三十年(1941)增加到13 527 000元。但除康定、泸定、丹巴和九龙四县经费稍稍充足外,其他各县初等教育经费运转仍十分困难。不仅如此,许多地方的教育经费多被挪作军费之用,严重制约了西康教育的发展。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现象日益严重,西康教育经费严重缩减。据《西康省通志稿》记载:“省教育文化费在省预算中的百分数,二十八年占14%,嗣后隔年约减少10%上下,此为其他省无有的现象。”[8]1704面对西康省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各级政府在积极加强社会宣传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助学奖励措施,谋求社会各界人士对西康教育的支持。1931年,国民政府通过了《蒙藏教育实施方案》,激励私人或者团体资助边疆教育事业,“凡私人或团体倡办或捐资兴办蒙藏教育者,均应特别奖励,以昭激励”[1]550。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国民政府对以私有财产创立或捐助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机关者,依据1944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发的《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给予奖励:凡以私有财产捐助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场、民众教育馆及其他教育事业者,不论以个人名义,合捐名义或用团体名义,均按捐资多少予以奖励——捐资一千元以上者,授予七等奖状;捐资三千元以上者,授予六等奖状;捐资二十万元以上者,除授予一等奖状外,由行政院转呈国民政府明令嘉奖,题颁匾额。凡已受奖状者,如续行捐资,得请合计先后数目晋授奖状[10]。该法令措施的颁布极大地激发了企事业单位、工厂、商人、个人团体等创办初等教育以及捐资兴建学校的热情。

在国民政府逐步完善边疆地区师范教育制度的同时,西康省政府也进一步加快西康地区建设师范教育的力度。民国三十三年前,划定3个师范教育辅导区,即雅安师范区(以省立始阳师范学校为辅导中心)、西昌师范区(以省立西昌师范学校为辅导中心)、康定师范区(以省立康定师范学校为辅导中心)。民国三十三年后,鉴于省立县立师范学校有所增设,依据西康省师范教育调整方案,重新划定师范教育区,共划定7个师范区,即第一师范区(以省立康定师范学校为中心)、第二师范区(以省立第一边疆师范学校为中心)、第三师范区(以省立云定师范为中心)、第四师范区(以省立西昌师范学校为中心)、第五师范区(以省立始阳师范学校为中心)、第六师范区(以省立富林师范学校为中心)、第七师范区(以省立第二边疆师范为中心)。据西康省教育厅统计,民国三十三年度至三十五年间,全省师范学校由7所增加至14所,学生由981人增加至1 600人

西康省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初等教育情况表(部分)

年别 捐资者 受捐学校 捐资数 用途 奖状等第 附注民国三十一年 曾言枢 省立瞻化小学 一千元 奖学基金 四等 由省府令领报部备案民国三十二年 岭光电 越西边民小学 三十万元 补助学生费 一等 由国府题颁嘉惠青年四字匾额文民国三十二年 曾言枢 省立理化小学 二万元 培修校舍 一等 由国府题颁热心教育四字匾额文民国三十三年 王仲良 瞻化县立小学 熟地五亩,约二千五百元 校址 四等 由省府令领报部备案民国三十三年 萧谦 甘孜县立小学 二千元 培修校舍 四等 由省府令领报部备案民国三十四年 王卓 省立道孚小学 募捐一万零五十元 培修校舍 四等 照修正条例核奖由省府令颁报部民国三十四年 石玉田 天全县庄乡小学 捐房四间,约令颁民国三十五年 哲央丹增 丹巴县巴旺小学 捐产,约二百五十万元二万八千元 建校材料 四等 照修正条例核奖府建修校舍 一等 由部呈请题颁匾额民国三十五年 张镇国 省立甘孜小学 一万元 设备费 四等 由省府令领报部备案…… …… …… …… …… …… ……

初等教育经费的筹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初等教育的教学环境,缓解了因教育经费缺乏的困境,使得西康省初等教育能够得以继续发展。西康省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对初等教育的支持体现了西康省各族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关心,是西康省初等教育再次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为西康省近代化的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西康省师范教育的发展为初等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1935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后,刘文辉将教育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发展边疆教育”作为建省的“六大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改变西康省同胞将寺庙教育作为唯一的受教育方式,以及视上学为“学差”的传统观念。为使西康省人民破除陈旧的观念,主动接受学校教育,西康建省委员会采取鼓励加行政干预的手段,提出“西康省藏族学生免差办法十项”,“凡现在入校读书之学生,及该生之家庭,依公家之差徭外,所有向来对村长、保长、头人家中及喇嘛寺等应供之差徭,着即一律免除”[7],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入学学生的家庭负担,保证了学校的生源,促进了西康省初等教育的发展。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先后建立短期小学61所,县小37所,省小9所,在校学生共计 6 184人,教职员工 228人[8]1638。

1.用人单位及职工五项社会保险费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按月征收,个人缴纳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缴并连同单位应缴纳的统筹部分一并缴纳入库。参保单位可委托银行托收划缴,或自行存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的社会保险基金专户缴交。

②何勇.解放前西康省的民族教育,甘孜州文史资料第8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内部资料),1989年出版,第66页。

西康省政府成立后,教育厅即倡导私人捐资助学,收获很大。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康属地区初等教育经费自筹情况:康定县自筹17 356元,泸定自筹31 840元,丹巴县自筹14 920元,九龙县自筹400元等[8]1713;宁属地区的初等学校教育经费由校事会筹集。“私立学校学生,多直接抽本支孩童人学,多强令住校,食宿由学校支给,经费部分个人负担,也接受政府补助。”[11]个人直接捐资初等教育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范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西康省初等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从而促进了西康省初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五)外国教会在西康省创办的初等教育教会学校,客观上也促进了西康省初等教育的发展

从1847年西方传教士罗勒拿进入西康省后,传教士一直谋求在康藏地区扩大势力,其活动虽屡遭挫折,但整体情况依然是其势力不断发展,传教规模越来越大。为扩大教会在西康省的影响,传教士在西康省积极培养自己的信众。前期主要是对西康省人民施以小恩小惠,而到民国中后期,传教士在西康省则积极推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事业,并不时进行一些“慈善”活动。传教士的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谋得西康省人民的好感,同时也拉拢了当地一些官员、头目等,在一定程度上谋得传教的支持与信众。其中推行学校教育就是其传教的主要手段之一。1937年在康定创办三育小学,1927至1942年设立康定康化小学,在巴塘设立华西小学等 [13]。随着基督教会文教工作的不断推进,传教士又先后创办了小黑箐小学、小高山小学、三一小学、四开小学、大石板小学、惠康小学等学校[14]

当然,西方传教士在西康省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其实质是为扩张势力寻找立足点,为传教活动谋取利益,但在客观上改变了西康省初等教育落后的教学环境,促进了西康省初等教育的发展。

三、结论

[2]马廷中.论民国时期甘孜地区的学校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69.

注释: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何首乌药材粉末(过四号筛)约0.2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 mL,称定重量,超声1 h,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①引自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228,案卷号11,西康省教育事业统计和比较表。

逆跳星期显示盘和逆跳秒盘环绕着7颗圆形明亮式切工钻石,并雕刻莲花图案,让人联想起海瑞温斯顿芙蓉锦簇Lotus Cluster设计珠宝系列的迷人魅力。时分盘以低调典雅的设计,令腕表的复杂功能大放异彩。

为发展边疆师范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和完善边疆师范教育制度。1933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师范学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939年颁布了《推进边疆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师资的培养,由教育部筹办国立边区师范学校若干所,设立在边疆省份适中的地点,各省设立的边疆学校及师范班,应分别扩充或归并,由教育部视其需要定之”[12]。1941年颁布《边疆区域师范学校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边疆师范教育。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边疆师范教育法律法规,在客观上为西康省初等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该资料根据四川省档案馆藏《西康通志.教育志稿(手抄本)》第七章《褒奖捐资兴学》整理而得。

④何勇.解放前西康省的民族教育,甘孜州文史资料第8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内部资料),1989年出版,第66页。

⑤该资料根据四川省档案馆藏《西康通志.教育志稿》手稿本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2.创新型教师应树立新型理念 放弃制度性权威,建立专业性权威,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过硬的专业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用知识的力量征服学生,用情感的力量打动学生,做到人格生产与知识生产相结合做,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成为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进步的协作者,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1]郭卿友.民国藏事通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髋关节属于球窝关节。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由于髋关节发育异常,股骨头不能完全纳入髋臼窝与之配合。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康省初等教育获得了再次兴起与发展,形成了国立、省立、县立三类,边疆小学并行发展的局面。其再次兴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是当时整个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时国民政府与西康省政府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实现“化边地为腹地”目的的需要;另一方面,西康省社会各界对于初等教育的支持也是促进其再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近代西康省师范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又为初等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此外,传教士在西康省创办的初等教育教会学校客观上促进了西康省初等教育的发展。西康省初等教育的发展是整个时代的要求,是西康省近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推动西康省近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3]行政院新闻局.边疆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民国三十六(附表六).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借助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权不断加紧对我国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侵略,他们或武装侵略,或文化渗透,企图分裂中国,达到破坏中国主权、分裂中国领土之目的。随着西方列强对边疆地区的侵略日益加剧,边患危机日益严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面对边疆危机,积极推行边疆教育政策,以求达到巩固边防、防止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步步蚕食的目的。同时,边疆教育的推行也是为了践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民国以来教育界重视发展边疆教育的主张,谋求改变边疆地区教育发展的落后状况。

[5]周韬,谭献民.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初等教育发展述论[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2009:590.

[6]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教育志(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7]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403.

1.7.2 安全性评价指标 临床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以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分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针对文章中的同一段落、同一部分内容进行相应分析,进而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设计出不同的提问问题[2]。

[8]甘孜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志·文化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9]周琰.刘文辉治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咸阳:西藏民族学院,2015:35.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51-53.

(3)对剪力墙抗震设计计算,要正确选择非线性分析中的计算模型和各种计算参数;对采用滑动支座的结构进行大震下的抗震设计计算,采用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支座两侧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平面尺寸凹凸不规则,以及平面内局部开设大洞口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计算时,应根据开设洞口大小、数量和分布位置以及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形式等合理建立计算模型。

[11]凉山州志编纂委员会.凉山州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2505.

[12]马廷中.民国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8.

[13]邓前程.试论清末至民国康区外国教会[J].民国档案,2006(3):57.

[14]邓杰.基督教与川康边疆建设——以边疆服务运动为中心的考察[J].民族学刊,2012(2):44.

周正龙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