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护理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现代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要求

(一) 基于心理文化素养的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是表现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当以护理服务的实现维度作为教育方向。现代临床护理工作中是否能够得到患者的满意评价,以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都在于护理服务的质量是否能够达到患者的心理预期。而高校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理论护理工作的学生,也是基于人文素养的考量维度而发展的职业化教育事业。因此,为了达到现代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理服务的具体要求,必须在高校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效果[1]

(二) 基于专业技能素质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完善护理工作的基础条件,护理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需要从人文素养的教育维度着手。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过于强调职业道德的利弊关系,但是并未提供人文素养的观察视角。以至于学生将职业道德视为促进职业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误以为具备了职业道德更加有助于自身的升职﹑加薪﹑乃至名利双收。这样的理解维度偏差,是影响职业道德正确认知的制约条件。为此,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职业道德的教育范畴尤为必要,也是明确职业道德理解维度的必要措施。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 基于护理质量品质的文化形象

护理人员是现代临床护理服务的第一形象代言,从接诊和导诊到静脉滴注或是健康宣教的每一项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的形象气质﹑服务语言﹑护理心态等皆为评价医院形象的主观认知。当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文化形象,患者自然会感受到院方的专业化程度。反之,护理人员的文化形象处于弱势,也容易造成患者的负面心理积压。因此,对于现代护理工作而言,护理质量品质的文化形象直接表现出了院方的专业化程度。而护理人员的文化形象必须由人文素养教育着手,才能辅助学生辨析文化形象的内容﹑内涵﹑底蕴﹑气质等多方面的职业化要求。以便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文化形象。

二 以人文素养为培养方向的护理教育原则

(一) 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空间性

人文素养是“精神要素”与“能力要素”的集合,是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更加是学生对于护理工作的深刻理解。而这样的理解程度必须从学生的心理成长中观察。假设学生的人格健全﹑工作心态积极﹑人生观与价值观均表现出正面的思考方向,可以视为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可以胜任护理工作。反之,如果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有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会因为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到护理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空间,也是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切入点。以此切入点作为教学规划的设置方向,才能有利于人文素养教学科目形成针对性教学的效果,以便辅助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观察视角,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

人文素养教育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并不属于职业技能教育的范畴,那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无法从职业方向上给予学生更多帮助。但是教育工作中所有教师必须明确人文素养的教育方向。护理职业的落实点在于护理服务质量,人文素养教育是明确这一落实点的约束条件。如果护理教育并未意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势必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教育方法的偏差。以往时期采取笔试评估学生人文素养是否达到临床护理工作要求,这样的方式本身无法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人文素养也并非能够通过答卷而深刻阐释的教育实践性,因此必须选择基于现实维度的考评机制,才能明确学生是否达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预期。为此,建议护理专业采取真实性更高的护理工作评估模式,从而见证学生的心理成长,明确人文素养教育是否达到了促进学生护理服务心态的教育目标[3]

(二) 重视学生的职业理解深入性

多元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不断渗透与融合,虽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也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观认知。以人文素养为核心教育的指标量化标准,是规避学生可能出现的主观认知偏差。现代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多数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暂实习期便感受到职业压力,从而放弃了终身从事护理工作的理想与目标。其中的干扰因素来自社会层面,与周围学生的对比﹑与社会层级的地位对比﹑与同龄人的休闲娱乐对比﹑与社会其他岗位的收入对比,护理人员并不具备任何职业优势。能够坚持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根本,在于学生树立了对于护理文化形象的深刻感知,护理文化形象是否具备正面性,是否能够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建立较高的社会价值认同感,则需要依靠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入,进而将社会不良风气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反面教材,才能重塑护理形象,进而达到临床护理工作的人文气质﹑涵养﹑文化﹑形象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护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本身必须首先明确学生的文化形象正面性,进而开展适应度更高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三) 明确学生的文化形象正面性

人文素养在教育模式中的融合度当以学生对于职业理解为评价指标。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维度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偏差,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在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范畴。那么重视学生对于护理工作的职业理解深入性,也是强调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当这样的影响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影响效力,可以是人文素养教育产生了教学维度的偏差,必须重新修订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入方式。才能以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效果,最终形成白衣天使的职业道德标准﹑观念﹑意识﹑以及最为可贵的存在感。当学生以职业潜在价值认同自身的职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将所有的关注点融入护理服务质量中,并降低对于其他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真正树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成为最优秀的护理人员[2]

三 护理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

(一) 重新定位护理教育的人文素养方向

前几天,小刘又因与同学一言不合趴在地上不起来,怎么劝都不管用。这时,班里的一个女同学走过来说:“你还是不是先锋车站的管理人?”

(二) 拓展人文素养教育的辅助型课程内容

人文素养教育在护理专业中既要设立专门的学科,作为护理教育的辅助教育工具。也要通过其他辅助型学科逐步渗透,诸如美学礼仪﹑专业英语﹑跨文化护理学﹑大学语文﹑护理学发展史﹑人际关系﹑沟通技巧﹑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这些辅助型学科是补充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元素,当学生从不同的思考维度认知人文素养的教育意义,才能将其转化为行为习惯,并落实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以人际关系为例,与患者的关系﹑与主治医师的关系﹑与患者家属的关系,都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切入点,而学生在其中得到的便是衡量自身护理服务准则是否达到了患者要求﹑工作要求﹑职业要求。

(三) 补充护理专业人文素养社会教育维度

以往时期,我国护理专业在四年教育时间中,对于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与课程安排过度集中在了课堂教学之列。这样的方式虽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氛围,但是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着实不利。人文素养教育单以书本知识很难转化为行为习惯,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真实工作的体验度,人文素养的教学指标也难以权衡。为此,建议采取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以学生在社区医院的公益性护理服务为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护理工作的职业化要求。进而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与护理工作的融合度,才能为学生创造更为真实﹑体验度更高﹑价值感更强﹑责任感更为鲜明的教育模式与环境。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护理教育而言,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融入临床护理工作,树立较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皆与人文素养教育密不可分。为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落实效果,本文建议重新定位护理教育的人文素养方向,拓展人文素养教育的辅助型课程内容,补充护理专业人文素养社会教育维度。进而达到护理专业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及培养学生的护理服务观念﹑护理职业道德﹑以及护理文化形象的正面性,保证学生能够成长为适合临床护理工作的优秀护理人员。

“时代”的使用可谓五花八门:有用于社会形态的变迁,有用于技术形态的进步,有用于政治形态的变革;有以社会性质命名,有以标志性生产工具命名,有以社会变革的首领命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时候,对此也有不少论述;而由于问题语境或考察角度的差别,这些论述并不完全一致。为免误解,详加辨析不但必要,且有助于深刻认识划分时代的依据及判断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柳萍.自制多媒体视频教材应用于中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效果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02):27-28+32.

[2] 王冬华,罗美媛,刘玮,等.提升高校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素养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培养的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2):9-11.

[3] 房兆,尚少梅,冯文珍,等.高职院校护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认知和行为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13):1586-1589.

 
饶芸
《教育现代化》 2018年第29期
《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29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