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苗族村落民宅火灾预防机制探析——以靖州三锹乡地笋苗寨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三锹乡位于靖州县西部,为湘黔交界之地,处于东经 109°16′4″~109°56′36″,北纬 26°10′20″~26°47′20″之间的中亚热带。地笋村是三锹乡面积最大的村,面积67 009亩,地势以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98%;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水资源总量丰富,且分布均匀。地笋村辖9村民小组,其中地笋村的一、二组称为地笋苗寨,现有居民670余人,苗族占总人口的98%,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衣苗”聚居区,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基地[1]

由于特殊的经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始建于清代的地笋苗寨所有的房屋都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居住密集,耐火等级低,抗灾能力弱,一旦失火,则殃及全寨。但根据笔者在地笋苗寨田野调查时得到的材料所知,近五十年来地笋苗寨聚落中房屋失火仅发生一起,受灾两户,并无人员受伤。

地笋苗寨民宅发生火灾的次数如此少,这与当地防火机制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文以地笋苗寨的村民如何有效预防和抵御民宅火灾的发生为例,初步探讨分析苗族传统部落民宅火灾预防的机制。

一、以木结构吊脚楼建筑为主的传统村落火灾特点

(一) 燃烧强度大

地笋苗寨依山而建,集中连片,寨在林中,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大到民居、鼓楼、风雨桥,小到木柜、木桌和木凳等,无处不体现杉木文化的情怀。但这在客观上就贴上了“抗火等级低、易燃”的标签,因为木结构吊脚楼建筑的建筑材料采用的杉木是含油的木质材料,且用量大,致使火灾荷载大,又因吊脚楼年代悠久,所用木构件干燥,发生火灾时,燃烧强烈。

(二)火势蔓延发展快

木结构吊脚楼建筑易燃易腐,而为了防虫、防水、防腐,木结构吊脚楼基本上都涂有防腐漆料,而这些漆料大部分是易燃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火安全隐患。一旦有火苗,这些材料都将变成火灾的“催化剂”,加快火势。另外,火势蔓延发展快,当燃烧发展到外墙时,在室内通风良好的条件下,易造成木结构吊脚楼建筑体全部燃烧[2]。并且由于木结构吊脚楼相互毗邻,热辐射和飞火能导致相邻吊脚楼建筑迅速着火,火灾有极大可能蔓延到全寨。

(三)灭火行动难

一是以木质结构吊脚楼为居住民宅的村寨位置偏僻,火灾发生时,消防大队短时间很难迅速到场,易延误最佳灭火时机。二是木结构吊脚楼建筑密集,单体建筑之间的路窄巷长,发生火灾后消防车靠近不了火场,导致救灾展开困难。三是木建筑吊脚楼建筑群的消防设施较少,消防设计与实际结合不到位,每当发生火灾,就会满足不了实际灭火需求。

二、地笋苗寨火灾预防机制

(一)村民对火灾的认识

在调查访谈中得知,地笋苗寨当地村民对于用火防火是特别谨慎小心的,用柴火做完饭菜以后都会及时灭火,认为防火是每家每户应尽的责任,防火应时刻放在心上,而且寨子里的村民团结一致,万一哪家发生火灾整个寨子的村民都会出动帮忙灭火,走在村寨的巷子里到处可以看到防火的标语和防火救火口诀的宣传。

另外,地笋苗寨村民认为火灾的发生是由于有“火鬼”作怪,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或为了驱除“火鬼”,慰藉民心,全寨村民会集或责令或殃头出资请道师(又称“法师”) “安龙息土”或称“扫寨”,祈求地脉龙神安息保佑寨民四季平安,因此在寨子里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安龙息土”。在“安龙息土”过程中,还有“挑水注坛”的习俗,“坛子”,苗语称“瓮耀阳”,意为“看护寨子的坛子”。将水坛注满水后密封不进雨水,要埋在寨子后山上的一棵大树下,人们认为,坛子水满就意味着寨子不会发生火灾。

还有一种特殊的“扫寨”仪式,苗语称为“推羊”。它不同于常规的“扫寨”仪式,不是每年都进行,而是在已发生火灾的三天内,由火殃头出资与全寨人一起“安龙谢土”、驱除火鬼,保全全寨平安的一种“扫寨”形式。它具有惩罚火殃头、宣传消防安全、增强人们防火意识、防止火灾再次发生等方面的作用。由于是在灾后进行,面对残酷的火灾现场,人们受教育的意义更深远。

另一方面,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结构依赖于其客观基础产生相互联系而得以形成。首先,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切相互关系的重要前提;针对旅游危机事件,舆情主体通过传播媒介参与网络舆情的发布和传播过程,而各类外围因素与系统内各要素产生联系,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产生影响。因此,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是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第一层,而舆情主体、外围因素和传播媒介加入之后,形成了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第二层,基于前两层关系形成的网络舆情本体构成了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第三层。

(二)寨规民约中相关火灾的规定

寨规民约,是由当地群众按照当地习俗自行制定,讲究礼法,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为基层社会提供秩序保障。这些寨规民约是世世代代寨民生活的总结,与寨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也是寨民心目中合理的制度。

在地笋苗寨建有鼓楼的那座山脚下,有一块刻着寨规民约的石碑,共有七条规定,其中有关火灾的规约是:“四、自觉防火防盗。失火者轻则罚鸣锣一年,造成重大火灾事故罚猪肉、米酒、稻谷各二百四十斤,并承担法律责任。”据调查了解,在立寨规民约之前,一家失火殃及多家,要视情况而定,轻微的火灾情况可以等到受害家庭的谅解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赔偿,但严重的,如把邻居几家都烧得一无所有,失火家庭赔不起,也无颜面对相亲,只好远走他乡。寨规民约如今竖立在寨子里,时刻提醒着村民注意防火。但后来根据寨规民约办事,有理有据,村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

寨子里的灭火器多悬挂在木质墙壁上,方便村民拿取使用。相对消火栓的投放与维护情况来看,寨子里的灭火器是崭新如洗的样子,据了解,这些灭火器投放时间相对消火栓的投放时间要短很多,2017年年初才更换。

由此可见地笋苗寨预防火灾发生的硬件基础设施完善,为当地火灾预防与救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地笋苗寨预防火灾的硬件设施

1.消防水池

消防水池是人工建造的固定或移动消防水泵吸水的储水设施。根据时间先后的发展历程,结合村寨基础设施的防火功能来看,地笋苗寨的防火池可分为:多功能性防火池塘、水井和专门性防火池。

(1) 池塘、水井

另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自建网站或与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合作的方式,主动发布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随时随地的为潜在旅游者提供服务,实现旅游信息的在线化、移动化。

2.消火栓、灭火器

2)铲除菌源。落叶后至梨树萌芽前,要彻底剪除病虫枝梢,清扫落叶、僵果,并予以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开花前后和幼果初期,及时摘除病梢、病花簇、病叶簇、病幼果,带出园外销毁或深埋,以减少再侵染病菌源。

池塘与村民聚居地交错分布,地笋苗寨所有的村民居住点围绕池塘而修建,之前水塘的主要功能是为该村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用水,且方便了居民的紧急用水。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地笋苗寨旅游业的兴起,村民们对池塘进行了修整和装饰:重新修建池塘沿岸、筑了池塘栅栏、种了观赏性荷花,地笋苗寨的池塘除了观赏性功能以外,也是居民区发生火灾后第一时间用于救火的最有效资源。

地笋苗寨上一次发生房屋失火是1993年,据65岁的男报道人吴才佳对这次房屋失火后救火事件的描述:那是(1993年)9月份的一个晚上,时间大约是11点或12点,因为用松柴照明才导致不慎失火。晚上夜深人静,火势蔓延后,全寨子人听到动静了都从自家拿出瓢、盆、桶等工具一起救火,村民们站成几队从水塘或小溪边一盆一盆传递水到失火的地方,经过全寨人的努力,火势很快控制住了,烧毁两栋吊脚楼,但无人员伤亡。

寨子里的村民为了方便用水,共挖了三口水井,水井包括天才井、人才井和地才井,这些水井错落有致呈三角形分布在村寨的居民区内。近年来,村民们在山上找到了水质更好的山泉水作为生活饮用水,而之前的三口水井随着地笋苗寨的旅游开发,逐渐作为历史性古建筑景点来观赏。据村民介绍,水井里的水除了饮用、观赏以外,由于靠近居民点,还可以在火灾时用于紧急救火。

(2) 防火池

自1993年地笋苗寨发生火灾后,村民们为了在发生火灾时专门用来救火而修建的专门性救火基础设施——防火池。地笋苗寨的防火池共有两个,据点都在居民区的后山上,一旦山脚下的住宅区发生火灾,防火池就可以用来救急。防火池水源来源于山上的地下水和下雨时的补给水。每个防火池长5米,宽3米,高3米,总蓄水量有45立方米。防火池会有村民定期去检查并维修,检查防火池水位以及水管连接的情况。防火池的具体用法是:当山脚下的居民住宅区发生火灾了,便把连接防火池到居民住宅区的水管挖破,使得山上防火池的水从上而下顺势涌出来,进一步缓解山下居民区的火势蔓延情况,以此达到快速有效救火的目的。

虽然村民们自发修建了消防池,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施工团队不正规,施工质量水平不高,施工过程缺乏科学管理,农村消防施工与验收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一旦发生火灾,村民们自发修建的消防池能不能发挥作用,若能发挥作用,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寨子里的池塘大大小小就有12个,最大的池塘长约20米、宽约12米、池塘深约2米、水深约1米,池塘总面积约为240平方米,现有水量约为240立方米;最小的池塘长约5米、宽约4米、深约1米、水深约0.5米,池塘总面积约为20平方米,现有水量约为20立方米。寨子里池塘的总面积约为1 000平方米,池塘总储水量约1 000立方米。地笋苗寨对水塘、水井修建时间没有文字记载,无从考量每个池塘具体修建时间,但据81岁的女报导人潘珍媛回忆:寨子里的池塘和水井在她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可能从建寨开始就陆陆续续修建了这些池塘和水井。当时池塘的功能是用来养鱼,逢年过节自己家吃或是担出去卖。池塘里的水源是由地下水渗透而来,如果遇到干旱天气,会从寨门口的小溪里抽调水进池塘,保证池塘里有水。

消火栓是一种固定式消防设施,主要供消防车从市政给水管网或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取水实施灭火,也可以直接连接水带、水枪出水灭火。2013年地笋苗寨安装了消火栓、灭火器等灭火设施,其中消防栓共有15个,每隔一两条小巷子就有一个消火栓。消防栓放置于走廊或厅堂等公共的共享空间中。为保持醒目,避免影响消火栓门的开启,村民们按要求未对消火栓做任何装饰,并有醒目的标注(写明“消火栓”)。

10月24~26日,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发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论坛欢迎晚宴并发表主旨演讲,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上将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作主旨发言。

“喊寨”是夜间有人走村巡寨,为提醒防火边喊边敲锣(或竹筒),这是非常古老的防范火灾的一种传统。一般多由热爱集体、责任心强的老人执行,或者各户轮流担任。每年入冬之后,喊寨人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巡寨,边打竹梆或铜锣边喊,从寨头喊至寨尾,叫大家注意防火,不得疏漏和马虎,特别是在晚上,人们熟睡时更容易发生火灾,更要通过“喊寨”来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

HPLC指纹图谱法评价知柏地黄丸(浓缩丸)的质量…………………………………………………… 李雅静等(20):2747

(四)地笋苗寨救火灾的方式

此次试验采取对照试验,最终数据均需进行统计学处理,将其输入SPSS19.0软件,并依据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以(n,%)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比较得出P值,统计学意义的标准即为P<0.05。

此次救火,没有现代消防技术的帮助,当时消防栓、灭火器没有配置到村寨。发生火灾后全靠整个寨子齐心协力救火,采用传统的方法,利用房屋附近的水源及时救火。所幸,火势没有蔓延到整个寨子。山路遥遥,若只等待消防车进寨消火,估计损失会更大。因此,地笋苗寨利用了当地具有智慧的传统救火方法成功地将火势控制住。而下地笋村于2003年因炕牛肉引起火灾烧毁十户人家。在同样消防车进不来村寨等缺少现代消防技术设施情况下,由于下地笋村子里没有地笋苗寨那么多的水塘和水池,导致了下地笋火灾损失惨重,至今村子仍在重建过程中。

不过,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时常有所侧重。比如说起孔子,我们主要说的是他的思想;说起曹操,我们主要说的是他的王图霸业;说起颜回,我们主要说的是他的德行,钱穆先生将颜回这类人称作“无表现的人物”,他说:“惟有立德之人,只赤裸裸是此人,更不待事业表现,反而其德可以风靡后世。”这种有所侧重的评价,可以凸显人物的特点。

由此可见保护当地本土知识的重要性。如果地笋苗寨没有大面积的水池、水塘在居民区周边,一旦发生火灾,灭火的水资源就引进困难,导致救火难度加大,受灾面积增大。“本土知识”的含义是指:特定民族针对特定地区的自然与社会背景,通过世代积累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民族或地域社群,具有明显的民族归属性和地缘性[3]。那么,地笋苗寨自建寨挖建的大大小小的池塘,充分利用水池、水塘等资源,有一旦发生火灾救火及时的作用,充分阐释了本土知识对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地笋苗寨火灾预防机制的启示及建议

根据地笋苗寨火灾预防机制来看,对传统苗族村落民宅预防火灾有以下几点启示及建议。

(一)保护当地传统防火机制

应继续发掘与传承保护村寨原有的喊寨与“安土谢龙”等一系列本土传统防火的活动。保护地笋苗寨关于防火的本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保障劳动力投入的稳定以及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合理的报酬。比如,对于喊寨此活动,仅仅靠一两个村民来做是不够的,需要整个村寨的人共同努力。在秋冬季村民们自发组织喊寨或“安龙谢土”的活动,其间付出的艰辛与令人敬佩的毅力,无论用什么样的科学技术都无法替代。如果说消防池、消防栓、消防泵等消防基础设施为硬件条件的话,那么“安龙谢土”习俗则为一种软件设施,它以制度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使防火意识深入民心并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注意用火的安全,从而避免了很多火灾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使苗族木建筑村落得以长久保存。

(二)投入新科技成果

对于本土知识的利用,应当尽可能争取科学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做好本土知识与现代科技的有效接轨,本土知识的利用才能步入理想状态。另外在不改变村寨属性、结构和风貌的前提下,实施网格化,运用新方法,从户(栋)入手。根据村寨建筑布局和建筑疏密情况,用阻燃材料区分隔离,划分出若干防火控制区,用整体阻燃、区间阻燃和重点阻燃等方法,视实情组合实施,最大化地把灾情降到最低,最大化地保护建筑。片区周边阻燃,在若干的片区网格四周相邻全部用阻燃材料,形成每个片区单元的防火墙,点、线、面有机结合,构筑立体的、全方位的三层技防阻燃网格。

[本刊讯] 为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团体在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经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上海市护理学会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机构资格。上海市护理学会将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拓展学会功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护理领域评价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护理科技创新服务,坚持公益性和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好社会化第三方科技评价工作。

(三)提升消防水平

统筹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等重大机遇,以解决好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讯等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比如,加大村寨里灭火器的投放,保证每家每户一个灭火器;对消防栓定期检查维修;并且做到让每一个村民都会使用这些消防灭火器材,在火灾发生时尽量减少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另外,对农村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水井、水塘、沟渠、溪流等综合规划治理或进行改造。其次实施“路改”。“路改”是按照国家通村公路建设计划,修建进村入寨道路,满足消防车辆通行需要。同时,配备消防设施、装备及聘请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四)实施农村防火机制创新

本土生态知识的传承需要各民族文化并行推进,也需要获得必不可少的社会认可和支持。烧毁了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和世界级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文保单位,从民族情感层面来看,华夏子孙断了乡愁;从文化层面来看,就是破坏了中华文明,毁灭了民族的集体记忆。让地笋苗寨先行先试,努力把地笋苗寨利用池塘等传统防火本土知识,打造成“全国农村消防安全无隐患示范村寨”,尽快组织实施,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完善的实施方案,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

3.4 安全过度梁式气管套管的安全性增加 操作全过程均有过度带固定,并且与正式固定带颜色区分明显,增加了固定带更换的安全性。使气管套管固定带潮湿、被污染时得到及时更换,减少了患者因为气管套管固定带受污染使皮肤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

其他民族成员要了解异民族的本土知识,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认真的分析、比较才能认识其特点、明白其效用。要掌握自己所不了解的异民族的本土知识,对任何人、任何民族来说,都有一个发掘、认识和整理学习的过程。因此,要想将地笋苗寨利用当地关于防火救火的本土知识推广到其他地方,就需要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认真学习和分析比较,才能适当的灵活运用,苗族村寨关于防火的相关本土生态知识也才能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郭福良.木结构吊脚楼建筑群火灾蔓延特性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3]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吴健群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03期
《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