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图书馆古籍服务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现有古籍总量超过5 000万册,它们记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高校图书馆是古籍收藏的重要单位,其服务对象多为研究型读者,对古籍文献的使用有很强的专业性。古籍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顺利推进。近年来,网络环境发生变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古籍部门也面临着服务的转型和升级。如何在古籍保护和读者服务中找到平衡,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读者需求变化,是每一个古籍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1 高校图书馆古籍服务现状

1.1 服务模式陈旧

高校图书馆古籍部门科研类读者较为集中,且随着学科热点的变化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在不断调整,这需要古籍部门建立更加专业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古籍服务仍然沿袭传统旧制。书刊一律不予外借,线装古籍及民国图书严禁复印和拍照,只提供阅览。古籍馆员更多承担的是书籍的安保、管理及按号取书、及时上架等基本工作,后续服务跟不上,采访团队未建立,书籍采买和书库空间布局没有通盘的考虑,对古籍数据库和电子资源的宣传推广没能及时把握读者的个性需求,提供有效的学科服务和课题指导更是无从谈起。古籍部门的存在价值弱化,得不到优质服务的读者逐渐被分流,古籍阅览室的进馆人数每况愈下。长此以往,高校图书馆古籍馆员终会被时代淘汰。

1.2 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发展参差不齐。有的馆有完善的资源导航系统,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目录资源导航详细介绍了该馆馆藏古籍文献的各种目录以及其他相关联合目录,并提供了相关古籍资源的一些重要链接以及阅览服务等方面的相关指南[1]。有的馆还未完成古籍目录的数字化,仍然采用传统的卡片目录查询。即使有完整电子目录的图书馆,其书目数据库的加工程度依然不够,不足以支撑准确的数据查询。如苏州大学图书馆,已将原始卡片信息全部录入OPAC系统,形成馆藏电子目录。但卡片目录的编制完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书名、版本等信息记录并不规范,也难免有错漏之处。因时间仓促,这些失误在联机编目的过程中未能一一修改。加之编目人员并非古籍部工作人员,且分属不同校区,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导致在读者查询书目的过程中,偶有查询结果不够精确的情况。还有很多图书馆的古籍丛书子目没有分编,影印古籍的检索点不足,这导致众多丛书中的文献不为人知,造成资源的浪费。馆藏古籍资源与网络共享古籍数字资源的整合亦被大多数高校馆所忽视。此外,不少古籍馆的空间结构不合理,如线装古籍没有独立书库。有些古籍放在显眼位置却长期无人问津,有些古籍读者需求量大却放置一隅,给读者查找古籍增加了困难。

1.3 信息流动受阻

从海量的古籍文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读者借阅古籍的终极目的。古籍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文献之中,文献又分属不同的古籍收藏单位。读者想要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文本资料势必要跨馆阅览。公共馆对公众全面开放,资源共享力度更大,高校馆外来人员较少,入室门槛较高。以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古籍资源一般只对本校教职工和研究生开放,原则上不接待非毕业班本科生,外单位读者需持相关证件才能入馆阅览。善本古籍借阅更为严格,流程繁琐。无形中为读者和资源设置了一道屏障。由于各馆开发的古籍数字资源有限,再加上长期形成的“资源保护意识”,很多高校馆并不愿意将资源进行共享。有些高校馆已经有部分古籍完成了全文数字化,但没有设置公开的发布平台;有些高校馆参与了大型的数字共建共享项目,但是只接受参建馆读者的查阅;个别高校馆可以提供古籍的原文传递服务,但是实践效果不佳,也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服务规范,无法大规模推广。这使得古籍信息很难得到合理流动,读者全面利用古籍文献受阻。

2 阻碍高校图书馆古籍服务创新的因素

2.1 服务理念落后

古籍工作需要长期的专业坚守,不能一蹴而就。这种埋首故纸堆、甘坐冷板凳的工作状态,一方面促成了古籍馆员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思维模式的固化。信息时代,读者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拓展,移动服务、嵌入式服务、学科服务等在图书馆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古籍部门却始终置身事外,对新技术、新方法敏感度较低。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封闭性更强,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多数古籍服务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有的未意识到创新服务方式及营销的重要性,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被动式服务,与时代发展及读者不断增长的诉求产生落差。因此,革新服务理念,调整服务策略,推动古籍服务的创新与升级已是势在必行。

原版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国家关于古籍“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将保护作为第一要务。因此,高校图书馆普遍将古籍纳入文物的范畴珍藏起来,以“藏”为主的思想占据主流,在提供古籍阅览时对读者有诸多的限制。善本古籍原则上不予借阅,普通古籍必须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闭架阅览。这样的措施对于古籍的保护是行之有效的,但却与图书馆“读者第一”的理念背道而驰。只“用”不“藏”会加速古籍的损耗,只“藏”不“用”则失去了保存的意义。因此,解决好“藏”与“用”的矛盾是古籍从业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2.2 藏用矛盾严重

木材检查站的临时雇请人员柏河和徐北风,躲在公路转弯处的草丛中,见有车辆的灯光照来,两人马上伏下身子,观察动静。

2.3 人才结构单一

古籍部的读者相对比较固定,在平时的工作中,服务人员应主动关注每位读者的阅读倾向,了解其科研兴趣。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记录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资源查找方式,以及通过与读者深入沟通交流,了解其个性需求进而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通过参加学术活动、阅读前沿资料、关注科研动态等,跟踪了解所服务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帮助读者确定有价值的课题,并为其提供文献支持。此外,古籍馆员还可以利用现代化软件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如让读者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工作人员利用后台管理程序分析用户属性和行为习惯,挖掘潜在需求,推送感兴趣的资源和服务。同时,为课题小组成员设立学术研究平台,推送学科信息,促进学术交流。

为提高古籍利用率,适应古籍目录的编制特点,高校图书馆可以设立单独的古籍资源检索通道,使读者一键式直达古籍资源库。在检索字段上,除常用的书名、索书号、作者等检索项外,还可增加分类、子目、年号、出版者等检索入口。此外,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尝试在检索端以关键词为中心,汇集多来源数据,建立多层子目录,将馆藏书目与网络共享古籍数字资源整合起来,使读者一站式获得不同来源的信息内容。

2.4 技术能力不足

除了极少数版本研究专家外,大多数读者只需要获取文本内容即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也尝试通过购买影印古籍和数字化等手段来寻求古籍原本的替代品,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但囿于经费和技术的限制,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图书馆自身的技术能力无法完成大规模的数字化项目,外包给专业团队又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提炼古籍知识信息,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是大势所趋,但高校图书馆缺少强大的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软硬件设备;不少高校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设置陈旧,实用性较差,网站数年不更新,服务器老化,读者体验不佳。因此,加大技术投入的力度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3 高校图书馆古籍服务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资源开发与整理力度

3.1.1 做好古籍文献的编目和著录工作

文献的编目和著录是古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之前,古籍目录编制没有统一规范,加之古籍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经常出现编目错误及相同书目信息著录不一致的情况,为读者检索及资源共享增加了难度。近年来,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和大型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古籍编目和著录标准已经形成。高校图书馆要严格按照通行标准准确著录古籍题名、著者、卷数、版本、分类等各项信息。在正文首页、牌记等首要依据缺失的情况下,考察内封、序跋、目录等已知项目,广查工具书,通过多方考证酌情著录,同时规范著作方式。丛书子目及必要的书籍目录依次著录,不可遗漏。注意繁体字、异体字的书写,消除错别字,力争将所藏的古籍文献资源尽数揭示在读者面前。

3.1.2 做好古籍文献的深层开发

在编制书目数据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为馆藏珍本古籍撰写书志和提要,添加进书目检索系统。书志主要反映文献的客观信息,通过记录题名、卷数、著者简介、版式、序跋、批校题跋、刻工、印章、版本源流等内容,厘清书籍的传刻和收藏情况;提要主要反映文献的学术价值,通过分析著作内容、特色、评价、影响以及与同类书籍的异同点,挖掘书籍的深层内涵。书志和提要既能体现高校图书馆较高的学术水平,也能为读者的借阅提供参考。

3.1.3 做好联机检索目录系统建设

不仅如此,生物产业产品还享受减免税(增值税)政策,生物有机肥自2008年起免增值税。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政策的通知和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有关问题的公告》,规定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依照3%征收率。

3.1.4 做好开架书库的空间布局调整

针对不同的读者人群,高校图书馆古籍服务要有所侧重。来古籍部的读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尚在学习阶段的文史专业研究生,他们具有数据检索和利用网络文献的能力,但是缺乏传统的文献学知识;一种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注重原始版本的阅读,精通文献学治学方法,但是不太了解如何高效利用古籍数字资源,为这两种类型读者服务的侧重点应有不同。对于学生读者,要做好入馆教育,为其详细介绍馆藏古籍分类体系、藏书特点,推荐学术价值更高的书籍,引导他们打开研究视角,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避免盲目查询;对于专家读者,要帮助和引导其查询馆藏及网络电子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跑库阅览。同时,还可以为不习惯阅读电子版本的老先生提供电子资源下载打印服务,为其科研提供最大方便。

3.2 推行再生保护措施

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种。“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2]《古籍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七章第三十九条也有规定:“古籍有现代版本或其它载体版本形式的,应当优先提供阅览。”[3]因此,尽可能使用古籍原本的替代品,是解决图书馆藏用矛盾的根本途径。

3.2.1 购买影印版古籍

建国以来,大量经过整理的影印古籍出版。尤其近年来,“影印出版的范围延伸至敦煌文献、佛教典籍、藏文文献”[4]等,非常值得高校图书馆购买、收藏。尤其是四库系列丛书,汇集了大量中国古典珍贵文献,其中包括不少稀见、禁毁、海外访回的珍本,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史料。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出版商合作,将馆藏特色古籍影印出版,以飨学界。

3.2.2 推进数字化进程

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古籍数据库来扩展馆藏数字资源,如《中国基本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电子版《瀚堂典藏数据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很多高校立足地域和收藏特色,开发了自建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成效显著,很多高校馆已经将馆藏目录电子化,并参建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高校古文献资源库”(CALIS三期)等古籍联合目录平台。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也有进展,“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已完成了参建高校馆部分古籍文献的全文扫描和发布。这些都可以作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工作的借鉴。古籍数字化对于最终打破馆际壁垒,促进信息资源的流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推进数字化进程的同时,要注意避免重复数字化,有效利用已经建成的古籍数字化成果,避免重复开发导致的古籍原本损耗。在技术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自行开发全文数字化产品,以防止产生数字垃圾。文献扫描最好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无损复制,加强对原本的保护。

国家和各省的古籍保护中心每年都会开办各类古籍整理、鉴定、修复的培训班,请专家任教,对于学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动员古籍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参加,不断学习文献学专业知识,掌握古籍整理和深层次文献开发的方法,吸取先进理念,拓宽认知维度,与同行深入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可适当前往图书馆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轮岗,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3.3 改善服务方式

3.3.1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宗旨

高校图书馆新购买的影印古籍和各类工具书大多放置于开架书库,作为古籍原本的替代品满足了大量读者的阅读需要。与此同时,开架书库架位饱和的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必须要有所取舍。通过馆员日常观察、图书借阅频率分析、安装空间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等方式了解读者需求,采取调整藏书架位以及密集保存相结合的方法,优化文献资源配置,打造合理的馆藏格局。

3.3.2 提供个性化服务

古籍工作包罗万象。要对书籍进行分类、编目、著录,对重点古籍编撰书志、提要,考证书籍的版本、源流等情况;在信息时代还要建立电子书目和各种特色数据库,搜集网络文献信息;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营销技巧。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学等专业知识,还要涉猎计算机技术、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外语等知识领域,要求之高可见一斑。目前高校图书馆古籍馆员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硕博研究生,也不一定具有专业的文献学学科背景,能兼顾人文和技术双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寥若星辰。因此,拓宽馆员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今后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3.4 重视人才梯队建设

3.4.1 提高在职人员业务能力

4.3 提高果农教育水平 由于果农的教育水平偏低,对信息化技术不够了解也不够熟练,阻碍了大樱桃的电子商务化,再此背景下,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渠道和路径,促进果农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提高。农村地方应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可以建设完整的电子商务学习渠道(如培训班等)。另外还需要引导年轻劳动力回流,并完善电商配套设施建设。

3.4.2 引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高校的地位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图书馆高水平人才较少。古籍部门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但偏文史的学科背景在信息时代也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层重塑观念,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提高特殊人才待遇,招聘兼具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弥合传统与科技之间的鸿沟。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古籍服务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将工作落到实处需要领导层锐意进取、保持足够耐心,需要一线工作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打破陈规,需要更多的经费和技术投入。高校图书馆古籍从业者应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努力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加快职能转变步伐,为读者打造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

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ex.)[1]是一种野生葡萄,属于被子植物门(Magnoliphyta),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葡萄目 (Vitales),葡萄科 (Vitaleae,Vine Family),葡萄属 (Vitis),真葡萄亚属(EuVitis),东亚种群。刺葡萄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的特产,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遍及虎头、玉林、高岭等16个村,面积400多hm2,年产量逾7 500多t,是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2]。

一千多年间,小商桥经历了难以计数的自然灾害袭击,也曾受到多次战争破坏,却一直承担着沟通南北交通的繁重任务,为历代官道之咽喉。小商桥之所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参考文献

[1] 孙琴.古籍文献资源服务调查研究——以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2,(6):71-76.

[2] 古籍数字化.百度百科. [EB/OL].(2017-03-07)[2017-05-07].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a-wrkK1RPIvx43pN_EP6aOsQv4Hdts32rRS2TL6VeY-93yeaZfBKxrGSap5f4E4026QBMxOaoYTdoH_T82Q 6wSA6CPKaIWTFoD5l1UEjwtFDG2dO8ZYaNs8hAHB kIu_fiABBvGmMHy5YWaW3KKyWa.

[3] 陈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下的古籍服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10):62-66.

[4] 张敏.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与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2):29-31.

 
张若雅
《河北科技图苑》 2018年第03期
《河北科技图苑》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