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其创新活跃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随着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动工业增长动力机制从资本、劳动等要素驱动战略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变,在各地区已形成了共识。近年来,广西加大了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力度,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amp;D经费内部支出从2000年的10.2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92亿元,同期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经费从12.77亿元增加到91.85亿元。然而,在创新投入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创新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有效地使用?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客观评价广西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广西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竞争力,推动广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创新效率的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研究样本主要分为行业和区域(或城市)[1-3]。S FA需先设定生产函数,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前沿生产函数参数进行估计,该方法适合多投入、单产出情况的效率评价。DEA评价方法无需事先设定生产函数,且适合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创新过程,使得测度更客观、科学;基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投影分析,还可以找出创新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的地方,进而提出改进的方向。因此本文采用D E A法测算广西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

企业创新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创新阶段,邱兆林(2014)[4],余泳泽、武鹏与林建兵(2010)[5]将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且分别测算了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Han senamp;Bir kinshaw[6]认为创新系统内部不同环节的互动可以实现价值链的溢出。赵增耀、章小波与沈能(2015)[7]将中国区域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阶段,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区域价值链中知识创新效率对产品创新效率的前向溢出效应明显。

D E A可以对多投入、多产出经济系统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Charnes、Cooper amp;Rhodes[8]于1978年提出了规模报酬不变的D E A模型(即CCR模型);1984年Banker、Charnesamp;Cooper[9]进一步提出了规模报酬可变的D E A模型(即B CC模型)。BCC模型可以把技术效率区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能够评价决策单元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规模是否达到最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产业价值链视角,将工业企业研发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选用D E A中的B CC模型对其两阶段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且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一)D EA模型

DEA具体数学模型为: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 i,每个决策单元DMU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s种类型的产出。DMU i投入向量X i,产出量用Y i表示。则对每一决策单元DMUi都有形如下式的相对效率评价形式:

1.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史观,应坚持群众主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科学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命题。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史观中,无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人民利益观、执政为民群众观还是“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党更应该继续继承群众史观,在实践中坚持群众主体,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创新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全面进步。

 

CCR模型是找到合适向量u、v使目标函数的产出与投入比达到最大,且比率越大越有效。则第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模型如下:

1.3 结果 Ⅰ~Ⅱ度患者经对症处理后20~30 min过敏症状消失。Ⅲ度患者经抗过敏治疗后,30~60 min过敏症状消失。34例紫杉醇过敏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并继续输注余下紫杉醇药液,输注中无不良反应发生,顺利完成了化疗的疗程。

第一,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产业是扶贫的基础。威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把引进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便于群众参与的涉农项目,作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内容,使扶贫效果由“分散式个体增收”向“区域性整体脱贫转变”。目前,威县已将德青源“金鸡扶贫”模式复制到肉鸡、奶牛、梨果、生物肥等4个项目,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让群众不仅脱贫,还可以实现长期增收。

 

式(1)转化为对偶规划问题,其形式如下:

从规模效率来看,2000至2015年这16年间,有15年规模效率递增,有1年规模效率不变,说明广西工业企业可通过扩大研发投入规模来增加创新产出。但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的创新规模效率呈增长的态势,2013年、2014年规模效率已达到0.87以上,接近规模效率最优值1,2015年已达到了规模效率最优,说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下靠加大研发投入来实现创新产出增加的潜力有限。因此广西工业企业在适当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应当随着技术、产品等市场的变化进行研发投入产出结构调整以提高创新产出。

 

从表5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5年16年间,广西工业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有11年D E A有效,说明这11年的创新投入产出配置合理,成果转化效率达到了最优。另外,有3年弱D E A有效,主要是由规模效率没达到最优引起的。其余2年D E A无效,是成果转化阶段投入规模不当和纯技术效率无效共同引起的。从2000—2015年16年间各类型综合效率所占比重来看,D E A有效、弱D E A有效和D E A无效年份各占68.8%、18.7%和12.5%,说明2000—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在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总体比较高,其创新效率明显高于同期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

 

从纯技术效率来看,2000年至2015年间广西工业企业纯技术效率达到有效的有6年,占37.5%;无效的有10年,占62.5%。从变化趋势来看,广西工业企业的纯技术效率波动较大,并不稳定。说明总的来看,广西工业企业的研发资源利用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加强管理,优化研发资源配置,进而提升研发效率、增加创新产出还有较大的潜力。

(二)变量选取

企业创新根据其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不同的创新阶段。本文借鉴余泳泽等的做法[5]将广西工业企业的创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研发阶段,第二阶段是成果转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是企业创新的第一个阶段,技术研发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用研究与发展(R amp;D)内部经费、购买和引进技术经费衡量该过程资金投入,选用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表示人力投入;研发阶段的产出以知识技术为主,专利申请数体现了企业创新的规模和程度,发明专利数能体现企业创新的竞争力,因此,以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作为技术研发阶段的产出指标。第二阶段为成果转化阶段,是技术应用的阶段,其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员投入。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有两条途径:一是将自主创新成果专利等投入产业化生产并推向市场,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将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等通过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开发出新产品、新工艺并实现商业化的创新过程。成果转化阶段资金投入包括新产品研发经费、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经费;技术投入为技术研发阶段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拥有量;人员投入为企业科研人员。产出指标选用能体现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价值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企业总利润。两阶段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见表1。

从综合效率来看,在技术研发阶段,2000至2015年这16年间,广西工业企业D E A有效的年份1年,占6.2%;弱D E A有效年份5年,占31.3%;D E A无效年份10年,占62.5%。说明在这16年期间,广西工业企业在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不高。从弱D E A有效的2000年、2001年、2007年、2008年和2014年来看,这些年的纯技术效率达到最优,但规模效率仍处报酬递增阶段,说明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来增加创新产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非D E A有效的10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最优,但规模报酬还处在递增阶段,说明这些年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存在研发资源浪费现象,但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不高,适当提高研发投入可实现创新产出的增加。从变化趋势来看,广西工业企业的综合创新效率呈上升的趋势,说明企业的研发整体效率在不断提升。

 

表1 工业企业两阶段投入产出指标

  

技术研发阶段 成果转化阶段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经费(万元)新产品研发经费(万元)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年)专利申请数(件)有效发明专利数(件)产出指标 专利申请数(件)有效发明专利数(件)投入指标R amp;D内部经费(万元)购买和引进技术经费(万元)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年)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企业总利润(万元)

选取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时间段为2000—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企业科技年鉴》。

《全芳备祖》所辑陈景沂词共三首,《全宋词》俱收,见第4册第3022页。其中卷一梅花门《壶中天》全然无差,而另两首,《全宋词》与宋刻本文字稍异。

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所有价值型指标均调整为2000年的不变价格。对R amp;D内部经费、购买和引进技术经费、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经费和新产品研发经费采用朱平芳和徐伟民[11]的做法,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后调整,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数为0.5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权数为0.45。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总利润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调整。

三、广西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与分析

与其他金属材料成型工艺相比,以铝薄板生产罐体所采用的减薄拉深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成形操作.图2为用减薄拉深工艺生产罐体的拉深过程的示意图[34].铝板材经落料拉深后形成杯体,之后经再次拉深及三次减薄,形成上端厚壁t1、中部薄壁t2、底部厚t3的罐体.依靠减薄罐体t1、t2的厚度,实现减薄用材厚度是固有的方法.厚度的减小使铝罐成为薄壁件,薄壁件在加工过程中,因刚性差、强度低,在加工过程中受切削力、夹紧力、残余应力、切削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加工变形,甚至报废.

(一)技术研发效率结果与分析

1.技术研发效率分析

采用B CC模型测算广西工业企业2000—2015年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其结果见表2。

根据表2结果对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效率进行分析:

伴随着中国进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的新发展阶段,消费和进口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大市场提供历史性机遇。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入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原理与知识清晰的展现给学生,并且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认识,为其之后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个更好的培养.但是教师还应该在信息化技术支持的高中化学实验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B CC模型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其三者关系为T E=P T E×S E。当θ=1且S-≠0,S+≠0时,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有效;当θ<1时,决策单元既没有达到纯技术效率有效,也没实现规模报酬最优。当S-≠0或S+≠0,决策单元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我国学者[10]对D E A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把D E A有效性分为三类:(1)当P T E=1且S E=1时,这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最优,则称该单元为D E A有效;当P T E=1或S E=1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只有一种达到最优,称该单元为弱D E A有效;当P T E<1且S E<1时,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没有达到最优,称该单元为D E A无效。

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来自于以模型实现为基础的储量计算[4-6]。J油田处于开发的前期研究阶段,钻井资料少,地质不确定性强,该文从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入手,分析影响储量的不确定性因素。

财务制度的刚性化要求和滞后性现实与多元化财务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对财务管理的"不满意"情绪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对国家财务制度的执行。财务网上预约自助报账系统,是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必然道路,不仅能节约报账时间,提高报账效率,更能提升财务部门整体的服务水平,缓解财务部门人员编制的压力,解决了“财务管理难”、“财务政策执行难”和“经费使用难”等问题。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高校财务工作者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不断摸索、优化和完善财务网上预约自助报账系统,唯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财务管理服务。

为了进一步分析技术研发阶段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提升的影响程度,本文建立如下二元回归模型 TE1=aPT E1+bSE1t,其中,1表示技术研发阶段,TE1为综合效率;PTE1、SE1分别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εt为随机扰动项。其估计结果见表3。

这还了得,族长派人去查,还真是这样,原来,戴姓姑娘生的小男孩,刚学会走路就死了——外婆把刚烧开的水倒进澡盆,小男孩好奇,在盆边爬着爬着就掉进去,等外婆发现已来不及。小男孩死了,这事让林家人知道可了不得,三代单传,儿子没了,孙子又没了,准要带族人打闹上门来。没办法,只能把这事压下去——拿戴家的孙子,也就是戴姓姑娘的侄子冒充她儿子,带到婆家。

 

表2 2000—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效率评价结果

  

年份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状态 评价结果2000 0.170 1.000 0.170 递增 弱D E A有效2001 0.203 1.000 0.203 递增 弱D E A有效2002 0.156 0.925 0.168 递增 D E A无效2003 0.134 0.792 0.169 递增 D E A无效2004 0.179 0.708 0.252 递增 D E A无效2005 0.094 0.564 0.166 递增 D E A无效2006 0.174 0.719 0.241 递增 D E A无效2007 0.175 1.000 0.175 递增 弱D E A有效2008 0.548 1.000 0.548 递增 弱D E A有效2009 0.452 0.891 0.507 递增 D E A无效2010 0.551 0.906 0.608 递增 D E A无效2011 0.462 0.603 0.765 递增 D E A无效2012 0.640 0.976 0.656 递增 D E A无效2013 0.889 0.899 0.989 递增 D E A无效2014 0.875 1.000 0.875 递增 弱D E A有效2015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平均值 0.419 0.874 0.468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系数 p值常数 -0.358 0.000纯技术效率 0.407 0.000规模效率 0.899 0.000调整R2 0.978

从表3可以看出,规模效率的系数远远大于纯技术效率的系数,说明在技术研发阶段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也说明2000年以来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提升,纯技术效率的影响较小。

2.投影分析

为了分析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阶段投入与产出配置是否合理,我们进行了投影分析,表4给出了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阶段D E A无效10年的投影分析平均值,目标值为实现D E A有效利用的投入和产出。

 

表4 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阶段DEA无效年份投影分析

  

注:改进值=目标值-原始值,改进率=(目标值-原始值)/原始值×100%。

 

原始值 目标值 改进值 改进率R amp;D内部经费(万元) 3 026.71 2 159.55 -867.16 -28.65%购买和引进技术经费(万元) 480.86 253.73 -234.29 -48.72%R amp;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19 997.57 14 584.12 -4 041.20 -20.21%专利申请数(件) 575.14 981.51 406.37 70.65%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152.00 295.44 143.44 94.37%

由表4可知,从投入来看,创新资金和人员都表现为投入冗余,从而导致技术研发效率较低,提高了技术研发的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说明技术研发阶段资金和研究人员的分配不合理,从而造成研发资源浪费的现象。从产出来看,两项产出指标均不足,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提升的空间高达70.65%和94.37%,说明创新产出水平远低于创新投入水平,创新投入的利用率较低,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3.结果解释

下面运用上述B CC模型,使用D E A2.1软件对2000年至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分别进行测算。

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鼓励创新政策的实施,广西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研发内部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10.2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92亿元,年均增长14.39%;专利申请数从2000年的162件增加到2015年的43 696件,年均增加296.7件。但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技术研发效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的创新意愿不高,据广西统计局调查2013—2014年工业企业中仅有30.9%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七成的企业认为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不愿进行创新。二是企业更偏向于从事能较快获得短期收益的研发活动,为了获得短期内的高资本回报,往往更偏向于从事难度低、见效快的研发活动,比如外观设计、实用新型技术设计。三是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手段主要有政府资金的直接支持以及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间接支持。政府创新支持更偏重于支持重点发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持鼓励一些未来长期内具有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创新活动,这与企业的短期利益相矛盾,不利于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中还存在套取政府科技资金和各种优惠政策的行为,政府资金不完全用于技术创新活动,甚至直接用于建设设备、厂房等,不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上述因素导致了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效率较低。

另一方面广西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又严重不足。广西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发内部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2000年的1.04%下降到2015年的0.38%,而2015年全国为0.9%,可见广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2000年以来广西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没有明显增加,2000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21 600人/年,2015年为1 900人/年。广西工业企业就业人员研发人员密度(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从2000年的236.71人/年下降到2015年的110.56人/年,而2015年全国为269.87人/年,研发人员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广西工业企业的创新投入严重不足,需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力度。

(二)广西工业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结果与分析

采用B CC模型,测算出广西工业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其结果见表5。

在式(2)CCR模型的基础上,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改变为规模报酬可变,则得到BB C模型,其形式如下:

当前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的旅游体系不健全,在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时候缺乏长远意识,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建设,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比较低。景区规划不够专业,经常会出现游拥堵的情况,还有就是大量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旅游经济收益。此外,旅游管理没有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没有将新的旅游信息和行业动态及时发布到网络上,群众基础不够广泛。旅游企业的宣传不到位,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旅游产品,导致旅游业务下降。

从纯技术效率来看,2000年至2015年除2012年、2014年无效以外,其余各年都是有效的,说明广西工业企业在成果转化阶段总体而言投入产出配置合理,创新投入得到了充分高效地利用。

从规模效率来看,2000年至2015年,有11年规模效率为1,占68.8%;5年规模效率小于1,占31.2%,其中4年规模报酬递增、1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说明2000—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大部分年份在技术转化阶段规模效率处于最优,技术转化阶段规模效率高于技术开发阶段。

比较表5和表2的结果可知,2000年至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419,而技术转化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937。说明广西工业企业技术转化效率明显高于技术研发效率。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更愿意从事能获得短期利益的研发活动。比如,从技术开发创新成果来看,2015年广西专利授权数为13 573件,其中,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技术和外观设计数分别为4 017件、7 091件和2 465件,分别占专利授权总数的29.6%、52.2%和18.2%。可见,工业企业专利数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数较少,因为实用新型技术、外观设计研发难度低、能更快地实现技术转化。从创新投入结构来看,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R amp;D内部经费为76.92亿元,而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经费为91.85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9倍。据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11],2013—2014年广西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总额为203.4亿元,其中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112.2亿元,占创新费用支出总额的55.1%。可以看出,广西工业企业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为主,从而使得技术转化效率较高。虽然广西工业企业通过追随和模仿市场上类似的产品能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的创新成果层次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2015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7.99%,而全国为13.57%。可见,广西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长期来看不利于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表5 2000—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结果

  

年份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状态 评价结果2000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01 0.696 1.000 0.696 递增 弱D E A有效2002 0.750 1.000 0.750 递增 弱D E A有效2003 0.694 1.000 0.694 递增 弱D E A有效2004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05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06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07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08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09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10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11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12 0.869 0.888 0.979 递减 D E A无效2013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2014 0.988 0.992 0.996 递增 D E A无效2015 1.000 1.000 1.000 不变 D E A有效平均值 0.937 0.993 0.945

(三)两阶段创新效率的联动效应分析

产业创新价值链可以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那么广西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从图1技术研发综合效率(T E1)与成果转化综合效率(T E2)散点图来看,两者的相关关系并不密切。进一步做技术研发综合效率(T E1)与成果转化综合效率(T E2)的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如下:

 
  

图1 技术研发效率与成果转化效率散点图

式(4)中T E1的系数不显著,说明技术研发效率对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价值链前端(技术研发)尚未对后端(成果转化)形成前向溢出效应。可能原因:一是广西工业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忽视了对技术研发成果的消化吸收;二是企业的专利质量不高,在核心技术方面很难有突破,仅在外观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造创新,导致技术研发成果的商业价值不高,从而制约了技术创新成果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三是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企业更偏向于通过较低的成本引进行业内新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利润,同时提高了产品创新效率。

从式(5)可以看出,T E2的系数也不显著,说明成果转化效率对技术研发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价值链后端(成果转化)尚未对前端(技术研发)形成后向溢出效应。可能原因是广西工业企业在技术开发过程对产品市场的关注度不够,即技术研发没有同市场需要有效地相结合,存在专利质量不高、转化率低等问题。

可见,广西工业企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环节是脱节的,没有很好地实现互动。这就需要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之间搭建起互动的桥梁,一方面,技术研发为技术转化提供较好的创新成果,同时市场导向下的产品创新过程通过价值链后向关联提升技术研发效率,而技术研发效率的改进又通过价值链前向关联提升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把工业企业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D E A模型测算了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年至2015年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并且分析了两阶段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在技术研发阶段,研发效率比较低,存在研发投入资源浪费、产出不足的现象,但规模效率仍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研发投入强度与全国还有较大的差距,说明今后一段时期广西工业企业一方面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需提高研发效率。(2)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成果转化效率比较高,但技术转化以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成果为主,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成果较少,说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3)企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环节是脱节的,没有很好地实现互动。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提升企业研发活力。首先,政府应从资金、制度、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调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其次,企业在增加科研设备投入的同时应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研究团队的建设,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效率。为了扭转广西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和研发效率不高的局面,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所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支持和鼓励广西重点发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领军企业,使得企业能够掌握行业核心关键技术,并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第三,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由于受到科技水平、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节省研发成本,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但企业应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加强不同创新环节的联系,实现创新价值链的协同溢出效应。企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环节应该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关系,但文章实证结果显示两个环节是脱节的。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科学与技术联系紧密,一个科学发现到应用几乎是同步的。因此,企业不仅是采用新技术的主体,还应参与到产学研创新体系中,成为科学发现转化为新技术过程的主体,这样企业才能抢占技术先机,提高研发质量,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应具有企业家的素质,能够洞察市场,而且还应有科学家的素质,能够洞察科学发现的科学价值。这样才能主动把市场和创新过程连接起来,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互动,实现依靠创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娟,霍佳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14(6):85-93.

[2]肖文,林高榜.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4(4):70-80.

[3] 李伟.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6(5):35-40.

[4] 邱兆林.高技术产业两阶段的创新效率[J].财经科学,2014(12):107-116.

[5] 余泳泽,武鹏,林建兵.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研发效率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60-65.

[6]Hansen M.T.,Birkinshaw J.(2007).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85:121-135.

[7] 赵增耀,章小波,沈能.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5(1):32-44.

[8]Charnes A.,CooperW.W.,Rhodes E.L.(1978).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6):429-444.

[9] Banker R.D.,Charnes A.,Cooper W.W.(1984).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30(9):1078-1092.

[10]李树根,杨印生.DEA有效决策单元集合的结构[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1(3):1-4.

[11]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 amp;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45-53.

[1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企业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EB/OL].[2016-10-19].http://www.gxtj.gov.cn/tjxx/yjbg/qq_267/201610/t20161019_128591.htm l.

 
李静,龙榕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