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贵州绥阳地质公园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形态表现, 但就成景地层的特征而言, 主要划分为三类,即: ①以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 称之为“灰岩喀斯特”, 它占据着中国和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大部分(韦跃龙等, 2008, 2010, 2018; 韦跃龙, 2009; 赵汀和赵逊, 2009; 许涛等, 2011; 韦跃龙和陈伟海, 2012);其地表、地下喀斯特作用往往都较强, 多以相对较陡的塔状峰体为主, 洼(谷)地、峡谷等规模往往相对较大, 地下河、洞穴及其次生化学沉积物往往比较发育。②以白云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 称之为“白云岩喀斯特”, 它占据着中国和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少部分, 较为少见(韦跃龙等, 2008); 其多以地表喀斯特作用为主, 地下喀斯特作用往往较弱, 多以相对圆缓的锥状峰体为主, 洼(谷)地、峡谷等规模往往相对较小, 地下河、洞穴及其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规模总体较小。③以石膏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 称之为“石膏喀斯特”(钱学溥, 1988), 它仅占中国和世界喀斯特地貌很少的一部分, 较为罕见; 其多以水化、结晶作用为主, 往往于地下形成晶莹剔透的石膏晶体。截止2017年, 中国以喀斯特景观为主或为辅组建了41处国家地质公园(占总数之22.3%)、6处世界地质公园(占总数之18%)、6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它们先后分两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多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韦跃龙等,2018),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景观组合特征(韦跃龙等, 2008, 2010, 2016a, b, 2018; 韦跃龙, 2009)。而它们当中除绥阳地质公园及贵州施秉和广西环江等为白云岩喀斯特之外, 均为灰岩喀斯特(韦跃龙等,2008, 2010, 2016b)。

同时, 长期以来,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白云岩及白云岩喀斯特进行了广泛研究:(1)运用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传统地质理论, 重点探讨白云岩岩石特征(刘红光等, 2017), 成岩环境(谯文浪等, 2014; Hollis et al.,2017)、机理(张静等, 2017; Olanipekun and Azmy,2017)及其储层(白晓亮等, 2017)、地球化学(于洲等,2017)等特征。(2)运用同位素(王利超等, 2016)、稀土元素(余新亚等, 2015)、微生物(肖恩照等, 2017)、水化学(曹明达等, 2017a)等试验和测试技术, 探讨或重建白云岩成岩过程中沉积环境的变迁(Azizi et al., 2018), 或白云岩洞穴形成环境的变迁(曹明达等,2017b)。(3)运用与景观学、旅游学、规划学及洞穴探测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重点探讨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的类型及观赏、开发和保护等价值(李坡等, 2008; 李高聪等, 2013, 2014; 陈武等, 2015),涌现出多个以白云岩景观为主体的国家地质公园和景区(韦跃龙等, 2016b, 2017, 2018); 通过它们, 既展示了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的奇、险、雄、秀、幽, 又使各类典型、珍稀、罕见的白云岩奇观得到了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发和保护, 并且是探讨各种不同典型白云岩喀斯特景观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其中,贵州绥阳地质公园是全球白云岩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和佼佼者。

1 公园概况

1.1 交通区位和公园构成

公园地处贵州高原北部, 位于遵义市绥阳县境内, 距绥阳县城约42 km, 距遵义市85 km, 距贵阳市250 km, 划分为双河洞(65.01 km2)、温泉(9.09 km2)、让水(25.74 km2)和清溪(39.16 km2)等4个景区, 总面积 139 km2(图1)。地理坐标为28°21′13.51″—28°10′11.56″N、107°10′28.77″—107°21′27.19″E, 海拔为600~1 700 m。公园于2004年1月, 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2005年12月正式揭碑开园。

1.2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公园全境处于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区, 位于大娄山山脉东北支, 地处长江水系乌江一级支流芙蓉江的主要发源地,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1, ℃年平均降雨量1 139.6 mm, 区域内地表水有池武溪、清溪等多条芙蓉江支流, 地下水以双河洞洞穴系统下层地下河等管道岩溶水为主。

1.3 区域地质背景

1.3.1 区域成景地层及喀斯特地质特征

公园主要出露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岩性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 尤其是以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及下奥陶统桐梓组的白云岩地层为主(间夹有石膏岩), 总厚度为906~1 015 m, 成面状出露, 出露面积和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28.38 km2和92.36%(表1)。它们以金钟山至让水的分水岭(海拔高程为1 714 m→1 672 m→1 385 m→1 221 m, 简称“分水岭”, 文中各处相同)为界, 大体上将寒武系和奥陶系两大地层相隔开, 形成这两大地层间的分布界线(两者大体上重合), 以及公园境内的地表/地下分水岭; 周边略呈条带状分布的下奥陶统湄潭组(岩性以砂质页岩、泥质岩为主)非可溶岩, 将公园与周边区域相隔开, 形成公园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地表/地下分水岭, 最终将公园隔成一处“白云岩孤岛”(图2)。

图1 绥阳地质公园位置及其卫星影像图 Fig.1 Location and satellite image of Suiyang Geopark

1.3.2 区域构造简要特征

认识你时,你跟我一样远离家乡来到深圳市,进了一家玩具厂做普工。在我生活遇到困难时,你曾大义地帮助过我。你长得文静秀美,非常爱上网。我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下班后常在一起聊天、上网、听歌。跟你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

公园位于上扬子陆块黔北隆起区凤冈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内(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987), 地处由3个褶皱断裂带所围成的一个略呈三角形的“构造空白区”内(图3), 即区域内断裂、皱褶相对不发育, 没有大断裂、皱褶穿过, 但节理、裂隙十分发育; 区域内构造线和地层总体走向以NE、NW及SN向为主, 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时期为燕山期, 新构造运动的总体表现为间歇性隆升(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987)。

1.3.3 区域水文地质简要特征

根据区内工勘孔及有关调查资料,池州市中心城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0.4~5.0 m,局部地下水位埋深为9.7 m(位置较高处),地下水位埋深整体较浅,年变幅小于1 m。

目前, 以分水岭为界, 发育着两大水文系统(表1和图2, 4): 北侧、西侧和西南侧, 为裸露式寒武系白云岩含水岩体, 地表水网相对发育, 属完整的地表水文地质单元; 东南侧, 地表和地下水网相对发育, 分属裸露式奥陶系白云岩含水岩体和埋藏式寒武系白云岩含水岩体, 属完整的地表-地下水文地质单元。而整个公园, 补给面积小(仅限于公园及其周边岩溶区), 且没有外源水补给(即周边碎屑岩区地表水的补给和注入), 地下水以溶蚀力较强的白云岩裂隙溶洞水为主。

2 公园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和特色分析

2.1 公园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

园区内白云岩喀斯特景观丰富, 总体可划分为:洞穴、高峰丛洼(谷)地、丘陵、峡谷、坡立谷、象形山、天坑、石柱峰、水文遗迹等 9大类, 并以娄山关组及桐梓组的白云岩地层为物质基础, 有序、集中分布于双河洞、温泉、让水、金钟山等四片以分水岭为天然屏障, 且相对独立的白云岩区域内,但四片区域相互之间却又以芙蓉江及其支流为连接纽带而紧密相连, 共同构成一个以目前中国最长洞穴及全球最长白云岩洞穴为核心, 峰丛、峡谷、天坑、温泉、地表河、坡立谷等为重要补充, 形态优美、珍稀、雄伟、典型, 且类型齐全的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系统(表2, 3和图1, 4)。

表1 绥阳地质公园白云岩地层和喀斯特地质主要特征 Table 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strata and karst geology of Suiyang Geopark

图2 绥阳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maps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Suiyang Geopark

a-贵州绥阳地质公园喀斯特发育条件示意图; b-地层剖面图; c-贵州绥阳地质公园岩性柱状图 a-schematic maps of dolomite kars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Suiyang Geopark; b-stratigraphic section;c-lithological column of Suiyang Geopark

图3 绥阳地质公园区域构造纲要图(据正安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 有修改) Fig.3 Outline map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Suiyang Geopark (modified after census report of region hydrogeology of Zhengan (1:200000))

2.2 绥阳喀斯特特色分析

(1)绥阳喀斯特, 是全球白云岩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及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之一, 堪称“白云岩之魂”(表1, 2和图1, 4, 5)。

①以分水岭为界, 具有两种不同的白云岩喀斯特过程, 表现出“一岭两制”式特征(即以分水岭为界, 在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区域地质地理背景下, 分别形成两种差异明显的喀斯特演替模式和地貌特征,文中各处相同):

A-北侧、西侧、西南侧自始至终, 总体以地表喀斯特作用为主, 拥有类型齐全、形态典型的地表白云岩地貌, 而地下仅发育着少量中、小型洞穴(长≤2 km), 这与国内外众多白云岩喀斯特, 如贵州施秉、美国哈哈汤卡等相似, 代表着一般白云岩喀斯特区域的演化特征。

B-东南侧, 地下和地表白云岩喀斯特作用均十分强烈, 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共生, 拥有类型齐全、形态典型的地下和地表白云岩地貌, 是绥阳喀斯特的独特性和稀有性。

②绥阳喀斯特, 自分水岭至公园边界(区域侵蚀/溶蚀基准面)表现出如下明显的规律:

主要试剂与仪器:二甲基亚砜(DMSO)、尼罗红溶液(2 g/L尼罗红母液,稀释 100倍使用)、DL2000Marker,购于Zomanbio公司;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TAKARA;LRH-150生化培养箱、Infinite®200多功能酶标仪、Eppendorf 5804R冷冻离心机。

A-地表白云岩喀斯特地貌, 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和形态, 并总体上呈现出高峰丛深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北侧、西侧和西南侧)/峰丛河谷(东南侧)的正向演替过程, 形成明显的“层状”山岳景观; 纵横交错于各峰体之间的地表水总体由降雨形成暂时性水流→季节性沟溪→常年性河流, 水量及补给面积由小变大, 河网密度由小变大, 切割深度由浅逐渐变深、变宽, 是全球地表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的杰出代表地之一(表2和图4, 5)。

英格曼神甫的恳求得到了少佐的批准。他的部队在寒冷中静默地多候了二十分钟。英格曼给的理由是说得过去的:唱诗礼服很久没被穿过,有的需要钉钮扣,有的需要缝补、熨烫。士兵们站在围墙外,一个挨一个,刺刀直指前方。多二十分钟就多二十分钟吧,好东西是值得等待的。日本人是最讲究仪式的。一盘河豚上桌,都装点成艺术品,何况美味的处女。

B-地下白云岩喀斯特地貌, 以东南侧的双河洞洞穴系统为主: 各个组成洞穴的海拔由高(950~1 050 m)逐渐降低(700~850 m), 发育密度由小逐渐变大, 发育参数(长、宽、高等)总体也逐渐变大, 各层洞穴之间由基本不相连(≥850 m, 即层位较高的洞穴)到彼此相连(<850 m, 即层位较低的洞穴), 埋藏深度也逐步变浅, 洞穴类型由旱洞和渗流带洞穴逐渐变为水洞和地下水面洞穴, 洞道形态总体由 V型→U型→地缝式(表2和图4, 5, 6)。

③绥阳喀斯特, 是国内外众多白云岩喀斯特的集大成者(表4)。

(2)双河洞洞穴系统, 是反映白云岩洞穴及方解石、石膏和天青石等三大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演化历程最杰出的代表地, 是白云岩洞穴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 是全球地下白云岩喀斯特最杰出的范例。主要表现为:

①是目前已探测的亚洲最长洞穴及全球最长白云岩洞穴(表2, 3和图4)。

②拥有类型齐全、形态典型的地下溶蚀/侵蚀形态(表2)。

③是目前国内外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最丰富的白云岩多层洞穴系统, 并拥有多种堪称世界珍品的钟乳石(表2)。

④是目前全球同时拥有方解石、石膏、天青石三类次生化学沉积物的唯一洞穴(表2)。

⑤是目前中国和全球洞穴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表2)。

⑥是目前补给区域最小, 且没有外源水参与形成演化过程的超巨型洞穴/地下河系统(长≥150 km)(图2和表2)。

(3)绥阳峡谷群, 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喀斯特峡谷在不同地质时代和地质地理环境下的发育与演化过程(表2)。

(4)水晶温泉, 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岩溶温泉的补给、径流、排泄等循环过程(表2)。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胞囊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很强,其生活力可保持3-4年。线虫发生程度与土壤温湿度有关,土壤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土壤湿度60-80%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通气性良好的砂土、砂壤土有利于线虫的发育和侵害,一般发病较重;通气性差的粘重土壤不利于线虫的发育和侵害,一般发病轻。线虫在碱性土壤中中比在酸性土壤中发生严重。

3 公园白云岩喀斯特景观形成演化分析

3.1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图4 绥阳地质公园典型白云岩喀斯特遗迹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of typical dolomite karst landscapes of Suiyang Geopark

图5 绥阳地质公园“一岭两制”式白云岩喀斯特分异特征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diagrams of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Watershed Two Systems” dolomite karst of Suiyang Geopark

表2 绥阳地质公园主要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类型及发育特征 Table 2 Main types and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karst landscapes of Suiyang Geopark

大类 类 主要白云岩喀斯特景观和发育特征(图1, 4, 5和图版)Ⅰ类型(1)双河洞穴群: 以双河洞洞穴系统为核心, 由213个洞穴组成, 长约287 km(李坡等, 2008), 集中分布于公园东南侧约65 km2的范围内, 发育于娄山关组和桐梓组的白云岩地层中, 分布密度达3.08个/km2或4.42 km/km2, 纵向上分4层(图6), 堪称“目前全球长度最长和分布最密集的白云岩多层洞穴系统和洞穴群”(表3)1-洞穴洞穴洞穴次生沉积物(2)双河洞洞穴系统(图1, 2, 4), 长238.48 km, 宽10~20 m(最窄处仅 0.5~1 m), 高10~30 m(最高可53~69 m), 洞深(相对高差)646 m, 体积达36 032 542 m3, 由56个洞口、5条地下河及200多条大小不等的支洞相互连通组成,总体发育方向以北东向和南东向为主, 平面展布总体呈树枝状。其中: ①纵向上, 分4层, 自上而下由稀疏发育的几个支洞至密集发育的几十个支洞, 再到稀疏发育的地下河(图4, 6), 由旱洞和渗流带洞穴逐渐变为水洞和地下水面洞穴, 发育规模呈正态变化(由小→大→小), 洞道形态总体由V型→U型→地缝式, 各层洞穴之间由基本不相连(≥850 m, 层位较高的洞穴)到彼此相连(<850 m, 层位较低的洞穴), 上层洞与下层洞之间由倾斜洞道或竖井连通(由少且浅→多且深), 各支洞之间则以最下层洞穴或地下河为连接通道, 钟乳石的类型和发育密度由多逐渐变少。②横向上, 沿分水岭至池武溪河畔, 各支洞的发育规模、密度等逐渐变大, 连通性变复杂; 最下层洞穴由零星发育的季节性地下河到发育较密的常年性地下河, 水量由少变多, 埋藏深度逐步变浅, 地表补给面积和补给量由小变大, 补给方式由以间接补给(沿裂隙、节理等下渗补给)为主逐渐演变为以直接补给(通过漏斗、天坑等直接补给)为主。③同时洞内发育着类型齐全, 形态多样的钟乳石和溶蚀/侵蚀形态: 或是形态典型、优美的钟乳石景观群, 或是极为罕见的石膏、天青石类沉积, 或是密集分布的地下竖井群、瀑布群、壶穴群和洞穴天窝群等。目前, 其长度为亚洲第一和世界第六位(表3), 是目前世界上长度最长, 分布最密集, 水文系统最完整、地下溶蚀/侵蚀形态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最丰富的白云岩多层洞穴系统, 是全球地下白云岩喀斯特最杰出的范例双河洞洞穴系统的次生化学沉积物, 有方解石、石膏、天青石等化学类型和矿物成分。其中: ①方解石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 以重力水沉积物为主, 包括滴石类的鹅管、石钟乳、石笋、石柱; 流石类的石幕、石幔、石瀑布、流石坝, 池水类的边石坝、水下晶花、水下晶锥等, 并以卷曲石等非重力类沉积物为辅; 拥有纤维状、卷曲状、塔状、菌状、塔松状、纺锤状、拐状等形态; 规模以中、大型为主: 主要密集分布于第3层和第2层的渗流带洞穴内; 它们囊括了各种不同的钟乳石类型, 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形成环境和过程, 并拥有多种堪称世界珍品的洞穴化学沉积物: 类型齐全、多姿多彩的大风洞和石膏洞的钟乳石景观群, 分布面积约达4 000 m2的卷曲石支洞, 形成于同一水池不同时期的山王洞池水类沉积景观群等; 与国内外其它典型白云岩洞穴, 如四川通江中峰洞、四川江油白龙宫、湖南郴州万华岩、广西柳州都乐岩、江西万年神农宫等(多以石钟乳和石笋为主, 类型单一, 规模较小, 且大多数是稀疏发育, 如中峰洞、白龙宫、万华岩等, 仅少数相对较密, 如都乐岩等)相比, 当属目前国内外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最丰富的白云岩多层洞穴系统。②石膏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 主要分布于石膏晶洞, 长约1 km, 面积约达30 000 m2, 有化学沉积和机械水解两大成因类型, 有纤维状、结晶状、絮状、莲花状、皮壳状、放射状、等形态类型, 有鹅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膏花及卷曲状、絮状、结晶状、纤维状石膏等沉积类型, 布满整个洞穴, 且尚长生长发育之中, 雪白纯净, 或晶莹剔透, 或银丝飘飘,人无需任何特殊装备(手电筒除外)即可进入, 国外极为罕见; 明显异于国内外其它石膏洞, 如俄罗斯奥丁斯卡雅洞(为长约4.6 km的水下石膏洞, 拥有多种多样的石膏形态, 仅极少数潜水员可进去)、墨西哥奈卡水晶洞(长约27 m, 布满170多根巨大的剑状石膏水晶, 温度常年保持于51, ℃需特殊装备方可进入)、贵州晴隆石膏晶洞(长13.5~15 m, 长满各类石膏晶体, 人无需任何特殊装备(手电筒除外)即可进入)。③天青石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 主要分布于长约300 m的天青石支洞内, 分布面积约达3 300 m2, 呈似层状、板状、透镜状、钟乳状、结核状、细粒状等形态生长于洞壁顶部和两侧, 或为浅蓝灰色, 或无色透明, 国内外十分罕见地下溶蚀/侵蚀形态(1)早期地下溶蚀/侵蚀遗迹: 包括洞穴形态、地下竖井群和洞穴天窝群等, 是双河洞洞穴群早期水文动力条件的天然记录者。其中: ①洞穴形态, 既有树枝状、迷宫形、羽状等平面展布形态, 也有矩形、半圆管状、拱形、三角形、锁孔状、峡谷状等横剖面形态, 还有水平、倾斜等纵剖面形态, 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洞穴形态。②地下竖井群, 由100多个地下竖井组成, 深多介于25~100 m之间, 最大达到了150 m, 是目前世界上发育最密集, 深度最大的地下竖井群, 其数量、分布密度等是目前零星发育于一些洞穴内的地下竖井及深达几百米的单个地表竖井(如深达1 020 m的重庆武隆天星洞竖井等)无法相比拟的。典型的有: 老鹰岩竖井、黄家湾竖井、小龙洞竖井、羊家窝洞竖井等。③洞穴天窝群, 由500多个天窝组成, 大多呈椭圆形, 圆形, 一般: 长轴65~250 cm, 短轴50~190 cm, 深35~130 cm, 其数量之多, 分布之密, 国内外尚无二例(如四川通江诺水河洞穴群的天窝, 也只有100多个)。典型的有: 杉林洞超巨型天窝(直径20~26 m)、石膏洞超巨型天窝群(直径13~23 m)、双河水洞天窝群(直径 3~26 m)、石膏洞大型天窝群(直径 1~5 m)等, 是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 发育最密集的洞穴天窝群。④此外, 还有天沟、窝穴、壁沟及地下天生桥、冲积物等类型。(2)现代地下河侵蚀、溶蚀形态: 各个地下河的河道中, 发育着大量的壶穴, 为急流漩涡, 或瀑布侵蚀、溶蚀而形成, 形态以椭圆形为主, 达 1 000多个, 与发育于地表河谷中的各类壶穴群, 如辽宁桓仁县沙尖子壶穴群(100 m×100 m的范围内发现300余个壶穴)、广东揭西石肚溪河壶穴群(长约100 m的河谷中发现有230个以上的壶穴)等相比, 它们组成目前中国分布最密集的洞穴壶穴群。典型的有: 阴河洞壶穴群(148个, 分布于280 m2的基岩面上, 口径6~14 cm, 深1~4 cm)和双河水洞壶穴群(26个, 呈串珠状分布于300 m长的地下河道上, 口径250~530 cm, 深150~220 cm)2-高峰丛洼(谷)地峰体总体以锥状山为主, 高程多在1 200~1 600 m; 洼(谷)地、峡谷、天坑、坡立谷等负地貌纵横交错发育于各峰体之间,底部高程多在1 000~1 250 m; 峰体与洼(谷)地高差100~200 m, 坡度35°~45°, 基岩裸露, 组合成白云岩高峰丛深洼地的典型形态。它们广泛分布于园区各处, 尤其园区北侧和西侧, 且由分水岭至公园边界, 呈现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河谷的地表喀斯特正向演替过程(图1, 4, 5), 是全球地表白云岩喀斯特的杰出代表地之一。典型的有: 九道门、五峰岭、分水岭、让水、池武溪、龙王洞等峰丛3-丘陵 主要分布于清溪河、池武溪等地表河两岸的斜坡地带(图4)。溶丘呈波状起伏的浑圆形, 底部宽200~450 m, 高80~190 m坡度15º~25º, 是发育于高原地表河斜坡地带的岩溶丘陵集中发育区

图版说明

图版I Plate I

1-方解石类钟乳石;

2-石膏类钟乳石;

3-天青石类钟乳石;

4-高峰丛-洼地;

12-underground shaft;

6-U型谷和盲谷;

7-壶穴;

8-巨型天窝;

原始“偶像崇拜”是对被赋予神灵意味的象征物的崇拜;新型“偶像崇拜”多是对人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崇拜者”已经被“追星族”、“粉丝”等概念代替。本文所探讨的“偶像崇拜”主要是因“明星崇拜”出现的粉丝现象,以及粉丝社群对粉丝形象的重塑。

始于更新世, 在补给区域面积小, 且没有外源水补给(图2), 但有富含 离子岩溶水参与的条件下(李坡等, 2008; 曹明达等, 2017b), 历经地表流水各向分散流动阶段(早更新世早期)→地表河和地下河初始阶段(早更新世中晚期)→地表河系和地下河系形成阶段(中更新世)→地表河系和地下河系相互袭夺阶段(晚更新世)→地表地下彼此独立、相互协调发展阶段(晚更新世以来), 以“一岭两制”的方式, 历经一系列各地表河、地下河间及地表河与地下河间相互袭夺、改道等过程, 逐渐形成公园系统、完整、典型、罕见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系统和演替模式(表5和图7, 8, 9)。其中:

9-石柱峰;

10-响水地下峡谷;

11-洞穴瀑布;

一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少城市家庭基本具备了享受社会化家政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希望从家庭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享受一些生活乐趣和更高品质的生活。家庭事务的社会化需求,为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崛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8-giant cave natural whirlpool;

液体肥料还有其它好处。首先,养分吸收快,养分利用效率高;其次,可以解决肥料混配过程中的吸潮结块问题,方便添加氨基酸、黄腐植酸等肥料增效剂;再次,方便添加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原药;最后,保证稳定的质量,质量检测简单易行。

13-峡谷状洞道

1-calcite speleothems;

2-gypsum speleothems;

3-celestite speleothems;

4-high fengcong-depression;

通过研究分数的发展史,Park等[11]发现分数概念主要是通过“部分/整体”、“测量”、“除法”、“集合论”这四种途径产生的.

5-dolomite stratum;

6-U-shape and blind gorge;

7-cave pothole;

12-地下竖井;

9-pillar-like peak;

10-Xiangshui underground gorge;

11-cave waterfall;

5-白云岩;

取得较好的竞赛成绩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感,参赛者都有获得较高名次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对专业的感情,从而激励其刻苦训练,不断进取。

13-gorge-like cave tunnel

(1)公园白云岩地层的横向分布特征

续表2

大类 类 主要白云岩喀斯特景观和发育特征(图1, 4, 5和图版)Ⅰ类型地表峡谷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图4), 均与清溪河或池武溪的支流相伴相生。其中: ①北侧、西侧以清溪河及其支流为发育主线, 或是常年性河流, 或是季节性溪沟, 形态以嶂谷为主, 偶见地缝式、“V、U”型等, 典型的有由九道门、五峰岭等峡谷组成的清溪河峡谷群(长约12 km, 宽20~70 m, 高40~230 m, 纵比降3.1‰~4.3‰)。②东南侧以池武溪及其支流为发育主线, 多为季节性溪沟, 形态以“V、U”型为主, 典型的有大、小乌龙沟峡谷(长约7 km, 宽30~70 m, 高45~90 m, 纵比降2.3‰~2.6‰)和母猪塘峡谷(长约4 km, 宽45~80 m, 高50~90 m, 纵比降0.7‰)等; 它们均为盲谷。③西南侧以池武溪的季节性溪沟为发育主线, 形态以“V”型为主, 典型的有让水峡谷(长约2 km, 宽50~70 m, 高50~90 m, 纵比降2.1‰)等。它们科学、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不同岩性、气候、地貌部位、水文地质和构造条件下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喀斯特峡谷形态及其形成的全过程4-峡谷地下峡谷指尚与地下河相伴相生的现代地下河谷, 主要分布于双河洞洞穴系统下层地下河的下游区域(图4): ①响水洞地下峡谷: 长500 m, 高15~25 m, 宽30~60 cm, 是目前世界上最长, 且人可进去游览的地缝式地下峡谷, 堪称“全球地下一线天之最”, 其规模、形态及可达性、可观赏性和神秘性等一点不逊色于目前国内其它知名的地表一线天景观, 如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三清山等一线天(长约100~150 m, 高80~200 m, 窄50~300 cm), 也是目前零星发育于一些洞穴内的一线天峡谷(如四川通江中峰洞等)无法相比拟的。②双河地下峡谷: 长约2.5 km,高3~35 m, 宽5~30 m, 枯水期水深20~130 cm, 丰水期达3~4 m, 洪水期形成地下洪水; U型、V型、地缝式等交替出现; 且自上而下, 河谷上窄、中宽、下窄, 分别是地下河早期、中期和晚期侵蚀作用的产物; 同时河谷内保存着形态典型、类型丰富的各类侵蚀/溶蚀形态, 从小仅几厘米的溶痕、溶沟, 到大至几十米的天窝群(约有100多个, 直径3~26 m)、天沟群(约有30多处, 长5~36 m, 最长达53~112 m, 深0.7~3.3 m)、壶穴群(26个, 口径250~530 cm)、边槽(约有百余处, 长1~3 m)、陡坎、陡崖(高10~23 m)及河流冲积层(约有10余处, 含早期和现代形成, 厚30~60 cm)和瀑布(约有10余处, 高30~230 cm)等; 与目前国内其它知名的地下峡谷景观, 如荔蒲丰鱼岩(长约3 km, 呈U型, 宽7~20 m, 高5~15 m, 侵蚀/溶蚀形态稀疏分布, 以下各处相似)、张家界黄龙洞(长1 107 m, 呈 U型, 宽10~25 m, 高10~25 m)、万年神农宫(长约2.5 km, 呈 V型, 宽 3~15 m, 高3~12 m)、房山银狐洞(长约1 km, U型和V型交替, 宽2~15 m, 高6~15 m)、本溪水洞(长2 187.5 m, 宽3~15 m, 高3~13 m)等相比, 在规模、形态及可达性、可观赏性等方面一点也逊色于它们, 是目前“中国最长和侵蚀/溶蚀形态保存最好、类型最丰富的地下游览峡谷”5-坡立谷主要集中分布于池武溪等地表河流域(图4), 其中典型的有让水坡立谷(长约2.3 km, 宽0.2~1.8 km)、池武溪坡立谷(长约4.2 km, 宽0.2~1.1 km)等, 是贵州高原大型岩溶坡立谷的典型代表之一6-象形山 分布比较普遍(图4), 典型的有山水一色、手掌峰、拇指峰、雄鹰展翅、锥状山等7-天坑8-石柱峰龙塘子(口部637 m×270 m, 高 120~150 m)、团碓窝(口部494.7 m×21 m~494.7 m×97 m, 高130~160 m)和红罩子洞(口部133 m×30 m~133 m×360 m, 高多介于90~120 m)等3个大型、中型和小型天坑, 均是地下河顶板失稳坍塌而形成塌陷型天坑典型的有九道门、五峰岭石柱峰, 高一般为数十米及至百余米, 以上、下截面大体一致的方柱形为主, 少数呈尖锥状, 峰与峰之间间距较窄, 最窄处仅有2~5 m, 最宽处也不过10~15 m, 是目前国内外独特、稀有的紧凑形石柱峰地表河 池武溪、清溪河、让水河等(图4)地下河发现有13条地下河(图4), 均为双河洞穴群的下层水洞(李坡等, 2008)。其中: ①10条, 为双河洞洞穴系统下层水洞, 流出地表后注入池武溪, 典型的有龙塘子、红罩子洞、响水洞、何教洞、阴河洞等地下河等。②其余 3条则处于双河洞周边, 如水洞、小鹰岩洞等。地下河水道中陡坎、陡坡发育, 水潭、急流遍布, 常伴有瀑布、壶穴等9-水文遗迹温泉水晶温泉, 热储深度为1 361.8 m, 热储层温度达79.62, ℃水温为51, ℃平均流量为3.4 L/s, 水化学类型—Ca2+型, 拥有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间为30年左右, 属典型的低温地热资源——温热水(肖欣等, 2015), 是国内外众多岩溶温泉的典型代表之一冷泉 典型的有大鱼泉、北哨泉群等。其中, 大鱼泉, 为红罩子洞地下河的出口地表瀑布 典型的有龙塘子、响水岩和团堆窝等瀑布, 是区域内观赏价值较高的水体景观之一地下瀑布其它白云岩喀斯特遗迹发现有30余处地下瀑布, 发育于深达50~290 m的地下河中, 如阴河洞(三级瀑布)、响水洞、红罩子洞、小鹰岩洞等。瀑布高3~20 m不等, 宽20~45 cm, 是目前国内外分布密度最高的洞穴瀑布群, 是目前零星发育于一些洞穴内的瀑布(如贵州安顺龙宫的龙门飞瀑、湖南安化龙泉洞、江西万年神农宫等)无法相比拟的干谷、悬谷、穿洞、漏斗、落水洞、竖井、溶蚀裂隙、溶痕、溶沟、溶坑与溶槽、石海、石林等地表白云岩喀斯特, 以及洞穴生物堆积层、洞穴崩塌景观、洞穴机械堆积物、地下河流水冲积物等地下白云岩喀斯特

早震旦世晚期以来, 公园所处区域历经浅海沉积环境(寒武纪和奥陶纪, 以碳酸盐岩, 尤其以白云岩沉积为主)→开阔海台沉积环境(志留纪, 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抬升为陆, 接受剥蚀(泥盆纪和石炭纪, 受广西运动影响)→浅海、咸化海沉积环境(二叠纪至中三叠世, 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抬升为陆, 接受剥蚀(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 受印支运动影响)→各构造体系形成(晚侏罗世, 受燕山运动影响)→继续削高填低, 风化剥蚀,可溶岩地层出露(白垩纪至新近纪, 受喜山运动影响)等多期区域沉积环境、构造和地貌演化阶段(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987), 基本上逐渐将公园所处区域上覆的三叠系、二叠系和志留系地层风化、剥蚀、搬运贻尽, 使下伏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白云岩地层略呈“三角形”出露(图2, 3), 并于第四纪开始进入白云岩喀斯特发育时代。

表3 全球长度大于150 km的洞穴(数据源于http://www.caverbob.com/wlong.htm) Table 3 Caves with the length longer than 150 km in the world (data collected fromhttp://www.caverbob.com/wlong.htm)

表4 国内外典型白云岩喀斯特的对比特征 Table 4 Comparison with other typical dolomite karsts of the world

图6 双河洞穴群的高程及层位分布分散图 Fig.6 Scatter diagram of elevation and lamination of Suiyang Cave Group

3.2 绥阳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小学美术教育是塑造儿童心灵对美的事物初步认识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美术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本位,以教学为手段,构建思维连接点,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活动表现自己学习和生活,以反映学生的情感、认识发展及其个性特征,实现开发学生心智和启迪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杜绝我们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只是浮于表面的情况。

表5 贵州绥阳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特征 Table 5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kars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uiyang, Guizhou

地质时期成景位置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 喀斯特成景和响应过程 成景阶段 成景方式绥阳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特征(图7, 8, 9)白垩纪至新近纪: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漫长的风化剥蚀过程, 在形成由3个皱褶断裂带所围成的一个略呈三角形“构造空白区”的同时(图3), 以分水岭为界, 北侧、西侧、西南侧(简称“北侧”, 表中各处相同)和东南侧逐渐分别出露娄山关组和桐梓组白云岩地层, 并被周边略呈条带状分布的湄潭组非可溶地层所围, 形成一个独特的“白云岩孤岛”, 并一直延续至今(图2, 3和表1)早更新世早期: 受上新世末喜山运动第四幕的控制和影响(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987), 出露的白云岩地块被分割成众多大小、软硬、破碎不一的“豆腐块”(岩溶小地块), 暂时性、季节性等各类地表水十分发育, 地下水基本不发育早更新世早期以分水岭为界, 各类地表水向四周低地各向独立分散流动、汇聚和排泄, 并进入地表岩溶发育的地块分割和沟渠阶段: 沿各构造低地、构造破碎带、裂隙带、岩石脆弱带不断侵蚀、冲蚀、溶蚀、潜蚀、搬运, 先形成地表细沟, 再演变为宽度、深度更大的沟渠, 开始形成公园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的雏形(图7, 8)地表流水各向分散流动阶段各向分散独立成景早更新世中晚期: 区域地壳间歇隆升(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987), 各类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十分发育(图7, 8, 9)早更新世中晚期地表地下地表与地下处于“峰丛”雏形阶段: 原先汇聚于各沟渠中的地表水开始逐渐汇聚成常年性地表流水, 并逐渐演变为各向独立, 但局部统一的地表水单元: 地表河, 早期的沟渠被改造成各种大小、规模、深度不一的洼(谷)地、峡谷、坡立谷及漏斗、竖井、落水洞等负地貌, 而各构造相对高地、构造稳定带、岩石坚硬带等也不断被改造成错落有致的峰体、峰丛, 形成公园峰丛洼地地貌雏形(图8)处于横向裂隙式岩溶水和地下河道形成发育阶段: 少部分地表流水沿纵张性构造裂隙下渗, 形成垂向裂隙式岩溶水, 贮存、汇聚于深部循环带内形成横向裂隙式岩溶水; 后岩溶水越聚越多, 水量、水动力及溶蚀力越大, 通道逐渐扩大, 形成公园早期规模不等且各向独立分散流动的地下河道(图7, 9)①东南侧, 进入相互袭夺、彼此独立, 局部统一的发育阶段: 部分地下河开始袭夺地表各岩溶负地貌间各种形式的地表流水, 逐渐形成局部统一的地表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但统一的单元较多, 面积较小。②北侧: 地表与地下间及地下喀斯特作用相对较弱, 基本可忽略, 并一直延续至今(图7, 8, 9)地表河和地下河初始阶段, 并开始进入“一岭两制”式分异发育过程和模式: 北侧、西侧、西南侧总体以地表喀斯特作用为主;东南侧开始进入地表与地下喀斯特作用并重的阶段; 这一分异特征一直延续至今①北侧:地表各向单一网络式。②东南侧: 地表各向单一网络式及地下各向分散独立→地表地下各向单一网络式成景中更新世期间: 区域地壳间歇隆升, 各类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十分发育, 水量明显大于前一阶段(图7, 8, 9)中更新世地表地下地表与地下进入地表河阶段: 境内各条地表河逐渐连接成多条小流域的地表水系, 并表现出不同的成景过程和特征: 分水岭一带相当于各类地表流水的上游, 势差大, 流速快, 以深切作用为主, 峰体最高大, 洼(谷)地深窄, 属高峰丛深洼地地貌区;自分水岭至公园边界, 则相当于中下游, 势差相对较小, 流量大, 流速相对缓慢,仍以深切作用为主, 但幅度相对小于前者, 峰体高大, 峡谷较多, 洼(谷)地较窄,属峰丛峡谷地貌区(图8)①东南侧, 进入地下河道大规模、彼此独立发育阶段: 地下河补给量充足、流量大、流速快、水循环条件好、水动力强劲, 且各地下河之间不断相互袭夺, 形成以北东向为主, 但彼此独立的多个洞穴群(即古地下河), 是第三层、第二层洞穴的主要发育期。②北侧: 也发生着相似地下白云岩喀斯特过程, 但仅限于极少数区域, 且程度略远逊于东南侧, 并一直延续至今(图7, 9)①东南侧: 仍和上一阶段相似, 但统一水文单元变少(对应上述各大洞穴群), 面积变大(图7、8、9)。②北侧:和上一阶段相似, 基本可忽略地表水系和地下河系形成阶段, 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一岭两制”式分异发育特征, 是公园各类白云岩地貌的主要发育期①北侧:地表各向单一网络式。②东南侧: 地表地下各向单一网络式成景晚更新世: 区域地壳间歇隆升, 各类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十分发育, 水量却明显小于前一阶段(图7, 8, 9)晚更新世地表地下进入继承性改造和发育阶段: 历经各条地表河间及地表河与地下河间不断相互袭夺, 逐渐连接成局部统一的地表水系: 北侧、西侧连接成清溪河上游支流, 西南侧和东南侧连接成池武溪上游支流, 并最终汇入芙蓉江。期间, 以暂时性地表流水和常年性地表流水(即地表河)为主要动力, 继续进行着较为强烈的流水动力作用和搬运作用, 各正地貌朝更高、更尖, 或更矮、更小方向发育、演变, 各负地貌或朝更宽、更平, 或朝更深、更大方向发育、演变, 并逐渐演变形成公园各类典型的地表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图8)①东南侧, 进入洞穴形成和洞穴景观发育阶段: 原先形成的各大洞穴群抬升形成旱洞; 而地下河则继续下潜或改道形成新的南东向地下河, 并不断袭夺北东向的地下河, 上述各大洞穴群最终相互连接, 形成以最下层洞穴/地下河为连接通道、统一的双河洞洞穴系统, 是公园第一层洞穴的主要发育期。这一过程的主要证据有: a-双河洞洞穴系统中位于第三层和第二层的各个洞穴, 总体规模较大,以旱洞为主, 各自之间基本不相连; 而第一层的各个洞穴, 规模较小, 多数为地下河, 各自之间往往通过狭窄、且处于全充水状态的地下河道相连。b-各层之间的洞穴往往通过倾斜洞道或竖井相连相通。同时, 刚抬升形成的旱洞则进入钟乳石发育阶段, 形成各式各样的钟乳石(图7至图11)。②北侧:和上一阶段相似地表水系和地下河系相互袭夺阶段, 是双河洞洞穴系统和各类钟乳石景观的主要成景期①北侧:地表统一网络式成景。②东南侧: 地表地下统一网络式成景地表与地下①东南侧, 处于地表与地下相互协调、同步共生的发育阶段, 对应双河洞洞穴系统, 形成统一的地表地下水文地质单元(图7, 8, 9)。②北侧:和上一阶段相似, 基本可忽略

续表5

地质时期成景位置 区域地质地理背景 喀斯特成景和响应过程 成景阶段 成景方式绥阳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特征(图7, 8, 9)晚更新世以来: 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各类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十分发育, 水量基本和前一阶段相似(图7, 8, 9)晚更新世以来地表总体以各类地表白云岩地貌的缓慢退化为主(图8)地下①东南侧, 总体以强度相对较弱的地下河侵蚀/溶蚀作用及各类钟乳石的发育、形成为主(图8, 9, 10), 这一过程的主要证据有: 石笋的测年和分析(李坡等, 2008),以及如今尚在发育之中的众多卷曲石、鹅管和水量呈季节性变化的下层地下河等。②北侧: 地下白云喀斯特作用基本萎缩、不发育地表与地下 ①东南侧继续处于相互协调、同步共生阶段(图7, 8, 9)。②北侧: 基本可忽略地表地下彼此独立、相互协调发展阶段, 其中: ①北侧: 地表统一网络式成景。②东南侧: 地表地下相互协调、共生发展阶段

①地下(表5和图7, 8, 9, 10), A-东南侧, 历经各向分散地下河时期(早更新世中晚期)→北东向洞穴群时期(中更新世)→统一洞穴系统时期(晚更新世早期), 逐渐形成双河洞洞穴系统, 并进入地下河继承性改造和发育阶段。同时也于晚更新世早期, 进入钟乳石发育阶段, 对应富含 离子, 或富含离子, 或富含 Sr2+等不同成分的裂隙水,分别形成方解石类、石膏类、天青石类等不同矿物成分的钟乳石; 而且, 对应着不同的裂隙、水量及渗出方式, 滴水、流水、溅水、池水、非重力水等单独或相互耦合形成各种不同沉积类型和形态的钟乳石。B-北侧、西侧和西南侧, 基本可忽略。

②地表(表5和图7, 8), 历经地块分割阶段→沟渠阶段→峰丛洼地阶段→地表河阶段→继承性发育和改造阶段, 岩溶作用由弱(早更新世期间)→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期间)→弱(晚更新世以来), 在各类地表流水持续下切、溶蚀、冲蚀、潜蚀、搬运等作用下, 各构造相对高地、稳定带和岩石坚硬带等不断被改造成错落有致的峰体、峰丛, 而各构造低地、破碎带、裂隙带和岩石脆弱带等不断被改造成各种大小、规模、深度不一的洼(谷)地、峡谷、坡立谷、竖井、落水洞等负地貌。期间, 自分水岭至公园边界, 势差、流速渐缓, 地表河补给面积、流量渐大, 切割深度由浅逐渐变深、变宽, 搬运能力渐强, 呈现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丛河谷的地表白云岩喀斯特正向演替过程。

③地表与地下(表5及图7, 8, 9), A-东南侧, 以地表河及其与地下河间不断袭夺为发育主线, 历经彼此独立、相互袭夺、局部统一(统一单元由多渐少,面积由小渐大)、整体统一等演替过程, 目前正处于地表与地下白云岩喀斯特相互协调、同步共生的特殊发育时期。B-北侧、西侧和西南侧, 则基本可忽略。

综上, 第四纪以来绥阳喀斯特一直以“一岭两制”式的方式进行演化, 即以分水岭为界, 分别具有两种不同的白云岩喀斯特过程(表1, 2, 5和图2, 4,5, 7, 8, 9)。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损伤患儿伴随有肺泡SIRT6的过表达与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两者呈正相关,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3.3 绥阳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过程的独特性分析

3.3.1 独特性分析

(1)打破了白云岩喀斯特总体以地表喀斯特作用为主的普遍观点。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众多白云岩喀斯特, 总体以地表喀斯特作用为主, 具体表现为: 地表白云岩地貌相对发育, 而地下白云岩地貌, 相对不发育, 洞穴长度绝大多数不超过2 km(表4)。而绥阳喀斯特, 地表和地下喀斯特作用均十分发育, 且强度、规模等不亚于其它灰岩喀斯特区域, 打破了“白云岩喀斯特总体以地表喀斯特作用为主”的普遍观点。

(2)“一岭两制”式的白云岩喀斯特分异发育模式, 明显异于其它白云岩区域。

3.3.2 独特性的原因分析

图版I Plate I

粮仓位于北侧横窑东段,开间4.3m,进深2.9m,高2.5m。仓库内西墙开一高窗(图11),说明此处可以采光或通风,则西墙外必有通风口或采光井存在,这样就证实在贮藏空间东侧确曾有楼梯,将楼梯在上院的出口当做采光或通风口,在其上盖以木板或石板遮挡,使用时掀开,平常关闭,既节省空间,又使通行方便,体现了当时碹窑工匠的先进建造思想及高超技艺。

如前面 1.3.1所述, 区域地层的横向分布特征将公园隔成一处“白云岩孤岛”(表1, 5和图2, 3, 4,5), 这为公园“一岭两制”式的白云岩喀斯特分异发育过程提供了物质基础(成景地层)和前提条件(两大分水岭)。

(2)白云岩的溶蚀特征及公园白云岩的纵向分布特征

①公园的北侧、西侧和西南侧, 与国内外绝大多数白云岩区域相似, 属裸露式白云岩含水岩体,总体以地表白云岩喀斯特作用为主(表1, 4, 5和图2, 7, 8)。因为常温常压条件下, 直接裸露于地表的白云岩, 在扩散整体溶蚀过程中, 白云岩结构遭到溶蚀破坏逐渐分解为分散的晶体颗粒(白云岩粉),易将岩体的孔洞、裂隙堵塞而影响地下岩溶的发育,因此地下水多以孔隙水和裂隙水为主, 即以浅部循环岩溶水为主, 地下岩溶作用相对较弱, 往往没有形成大型洞穴(长>2 km)的条件,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白云岩区域的发育特征(表4)。

图7 绥阳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示意图(图a至e为绥阳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示意图) Fig.7 Schematic diagram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uiyang dolomite karst (schematic diagram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uiyang dolomite karst (from a to e))

a-地表流水各向分散流动阶段(早更新世早期); b-地表河和地下河初始阶段(早更新世中晚期); c-地表河系和地下河系形成阶段(中更新世); d-地表河系和地下河系相互袭夺阶段(晚更新世); e-地表地下彼此独立、相互协调发展阶段(晚更新世以来);f-绥阳地质公园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a-the stage that surface water ran dispersedly (early Early Pleistocene); b-the initial stage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rivers (middle and advanced stage of Early Pleistocene); c-the formation period of surface river system and subsurface river system (Middle Pleistocene);d-the stage of mutual capture of surface river and subsurface river (Late Pleistocene); e-the stage of independent but collaborating development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ystems (since Late Pleistocene); f-schematic diagram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ection of Suiyang Geopark

图8 绥阳地表白云岩喀斯特形成演化示意图 Fig.8 Schematic diagram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uiyang surface dolomite karst

a-地块分割阶段(早更新世早期); b-沟渠阶段(早更新世早期); c-峰丛洼地阶段(早更新世中晚期);d-地表河阶段(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e-继承性发育和改造阶段(晚更新世以来) a-the stage of segmentation of land parcel (early Early Pleistocene); b-the stage of i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 (early Early Pleistocene);c-the stage of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Early Pleistocene); d-the stage of surface river (from Middle Pleistocene to Late Pleistocene); e-the stage of inherited development and modification (since Late Pleistocene)

②公园东南侧, 地表为裸露式白云岩含水岩体,而地下则为埋藏式白云岩含水岩体(表1, 5和图2, 7,8), 并具备着改变白云岩溶度的2大条件: A-首先是该区域内丰富的地热(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987)可能会使白云岩地层的温度升高(小于50), ℃从而增大白云石的溶度(黄思静等, 2012)。B-该地层为含膏白云岩, 且埋藏于相对较薄的桐梓组地层之下,符合“从地表的常温常压到75℃、15 MPa的温压区间, 白云岩中石膏(或硬石膏)的存在可加速白云石的溶解”的实验条件(黄思静等, 1996, 2012; 郑海飞等, 2009), 可能导致大量硬石膏的溶解, 并致使岩溶地下水中 离子浓度的增加(曹明达等,2017b), 溶蚀力得到增强, 并可使白云岩中的白云石彻底溶解。而这两个条件, 是其它白云岩区域所没有的, 这也是该区域地下白云岩喀斯特作用十分强烈, 并致使双河洞洞穴系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3.4 双河洞洞穴系统形成演化的独特性

(3)钟乳石景观的差异,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洞穴的钟乳石景观以方解石类为主, 偶见石膏类(韦跃龙等, 2008, 2011, 2017; 韦跃龙, 2009); 而双河洞洞穴系统, 同时拥有方解石、石膏和天青石等三大类, 且均呈大面积分布(表2)。

(1)岩性的差异, 国内外其它大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系统, 绝大多数都发育于以灰岩地层为主的可溶性地层, 而双河洞洞穴系统却发育于白云岩地层之中(表1, 3, 5和图2), 打破了“白云岩地层中不发育超巨型洞穴(长≥10 km)”的普遍观点。

(2)补给面积的差异, 国内外其它大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系统, 它们的补给面积往往很大, 多在150 km2以上, 且基本都有大量的外源水参与(韦跃龙等, 2008, 2018; 韦跃龙, 2009); 而双河洞洞穴系统的补给面积仅有65 km2, 且基本没有外源水的参与, 但却能形成长度大于238 km的洞穴系统(表1,3, 5和图2, 7, 8, 9)。

3.4.1 独特性分析

3.4.2 独特性的原因分析

(1)独特的构造结构

如前面所述, 公园地处一个略呈三角形的“构造空白区”内(图3): ①首先区域内没有大的断裂、褶皱通过, 这为大型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不被各断裂、褶皱带分隔成各个彼此不相连的小洞穴。②其次是裂隙、节理十分发育, 密度达1.7~9条/m, 展布以30°~50°和300°~330°为主, 并相交成“X”节理(图11), 这为大型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条件。而双河洞洞穴系统洞道走向总体以北东向和南东向为主(图1, 4, 11)。

图9 双河洞洞穴系统形成演化示意图 Fig.9 Schematic diagram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huanghe Cave System

a-各向分散地下河时期(横向裂隙式岩溶水和地下河道形成发育阶段, 早更新世中晚期); b-北东向洞穴群时期-地下河大规模, 彼此独立发育阶段(中更新世); c-统一洞穴系统时期(抬升下潜, 相互袭夺, 相连成统一洞穴系统阶段, 晚更新世早期); d-统一洞穴系统时期(继承性改造和发育阶段, 晚更新世以来) a-the period of dispersed underground river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lateral fissure-type karst water in middle-to-late period of Early Pleistocene); b-NE-trending caves groups period-large underground rivers developed and also independent mutually (in Middle Pleistocene); c-uniform cave system period (different caves groups uplifted as dry caves, and SE-trending underground rivers capturing each other and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n uniform cave system in early period of Late Pleistocene); d-uniform cave system period (success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since Late Pleistocene)

(2)白云岩的溶蚀特征及公园白云岩的纵向分布特征

双河洞洞穴系统主要发育于公园东南侧的埋藏型娄山关组地层中(图2, 7, 8, 9), 并同时具备着改变白云岩溶度的2大条件, 地下水中离子浓度相对较高(曹明达等, 2017b), 这是双河洞洞穴系统形成及同时拥有三大类钟乳石的最主要因素, 具体如前面所述。

(3)地形地势条件的控制和影响

双河洞洞穴系统所处东南侧的地势, 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 并向北东方向倾斜, 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图2, 7, 8, 9, 11), 形成了沿东南、北东两个方向节理及层间裂隙(顺层)的天然水头势差,使补给区和排泄点(东南侧)之间形成近千米的高差,促使周边各高地的地表、地下水沿着东南向和北东向的裂隙、节理溶蚀、侵蚀, 这为以北东向和南东向洞道为主的双河洞洞穴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强劲的水动力条件。

4 绥阳白云岩喀斯特成景模式的探讨

综上所述, 第四纪以来以分水岭为界, 受地层出露、构造、白云岩溶蚀等特征及地形地势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产生了不同的白云岩喀斯特成景和响应过程, 形成一种独特、典型、罕见, 且系统、完整的“一岭两制”式白云岩喀斯特“孤岛”成景模式(表5和图7, 8, 9)。

图10 三大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形成演化示意图 Fig.10 Schematic diagram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ree kinds of stalactites

a-方解石类沉积物(方解石类形成机理: 当饱含碳酸钙的地下水沿围岩渗出, 压力突降, CO2释出, 对应不同的裂隙、水量及渗出方式,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方解石类钟乳石); b-天青石类沉积物(天青石类形成机理: 富含Sr2+离子的地下水, 进入空旷封闭的洞穴环境中, 由压力、温度变化, 以及裂隙发育特征等多种因素控制和影响, 在局部洞段发生重结晶作用和再富集作用, 形成不同形状的纯天青石晶体); c-石膏类沉积物(石膏类形成机理: 富含硫酸根离子的地下水, 进入空旷封闭的洞穴环境中, 由压力、温度变化, 以及裂隙发育特征等多种因素控制和影响发生两种不同化学过程, 即水化作用和沉积作用, 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石膏类洞穴化学沉积物) a-calcite speleothem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lcite speleothems: When fissure water which is enriched by carbonate ion is oozed from cave wall rock, CO2 is released from it owing to the sudden reduction of pressure.Then the calcite speleothems, rich in types and in thousands of postures, are formed and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orts of fissures, water amounts and exudation ways);b-celestite speleothem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elestite speleothems: Fissure water which is enriched with strontium-sulfate radical ion is oozed from cave wall rock, and enters into cave environment which is open and close.Then the pure celestite crystals, rich in types, are formed in partial cave by recrystalli-zation and reconcentration of fissure water owing to the changes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issures); c-gypsum speleothem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ypsum speleothems: fissure water which is enriched with sulfate radical ion is oozed from cave wall rock, and enters into cave environment which is open and close.Then the gypsum speleothems, rich in types and in thousands of postures, are formed by two kinds of chemical processes of fissure water, i.e., hydration and chemical sedimentation, owing to the changes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issures)

图11 区域节理密度与洞道走向玫瑰图 Fig.11 Density of regional joints and rose diagram of strike of cave tunnels

a-区内节理密度图; b-洞道走向玫瑰图 a-density of regional joints;b-rose diagram of strike of cave tunnels

5 结论

通过对贵州绥阳地质公园区域地质地理背景,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类型、特征及各类典型喀斯特景观形成演化的详细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园区内白云岩喀斯特景观主要有9大类, 它们以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及下奥陶统桐梓组的白云岩地层为物质基础, 共同构成一个以目前全球最长白云岩洞穴为核心, 形态优美、珍稀、雄伟、典型,且类型齐全的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系统, 并以分水岭为界, 表现出“一岭两制”式的分异特征: ①北侧、西侧、西南侧, 地表白云岩地貌十分发育, 与国内外众多白云岩喀斯特相似; ②东南侧, 地下和地表白云岩地貌均十分发育, 是绥阳喀斯特的独特性和稀有性。

(2)第四纪以来, 在补给区域面积小, 且没有外源水补给, 但有富含离子岩溶水参与的条件下,历经地表流水各向分散流动阶段→地表河和地下河初始阶段→地表河系和地下河系形成阶段→地表河系和地下河系相互袭夺阶段→地表地下彼此独立、相互协调发展阶段, 逐渐形成公园系统、完整、典型、罕见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系统, 并表现出“一岭两制”式的分异演化过程和特征: ①地下, A-东南侧, 历经各向分散地下河时期→北东向洞穴群时期→统一洞穴系统时期, 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洞穴系统, 并进入地下河继承性改造和发育阶段。同时也于晚更新世早期, 进入钟乳石发育阶段, 对应富含 CO2– 3 离子, 或富含 离子, 或富含 Sr2+等不同成分的裂隙水, 分别形成方解石类、石膏类、天青石类等不同矿物成分的钟乳石; B-北侧、西侧和西南侧, 基本可忽略。②地表, 历经独立、袭夺、改道、相连等阶段, 逐渐形成各类地表白云岩地貌, 并呈现出明显的正向演替特征。③地表与地下, A-东南侧, 以地表河及其与地下河间不断袭夺为发育主线, 历经彼此独立、相互袭夺、局部统一、整体统一等演替过程, 逐渐形成各类地下与地表白云岩地貌; B-北侧、西侧和西南侧, 基本可忽略。

(3)绥阳白云岩喀斯特, 打破了白云岩喀斯特总体以地表喀斯特作用为主的普遍观点, 并拥有独特的“一岭两制”式分异演化模式。而这一独特性主要源于: ①公园白云岩地层的横向分布特征; ②白云岩的溶蚀特征及公园白云岩的纵向分布特征。

(4)双河洞洞穴系统, 在没有外源水参与的条件下, 却能形成长度大于238 km的洞穴系统, 打破了“白云岩地层中不发育超巨型洞穴”的普遍观点,并同时拥有方解石、石膏和天青石等三大类钟乳石。而这一独特性主要源于: ①独特的构造结构; ②白云岩的溶蚀特征及公园白云岩的纵向分布特征;③地形地势条件的控制和影响。

(5)第四纪以来, 绥阳喀斯特以一种独特的“一岭两制”式白云岩喀斯特“孤岛”成景模式进行演化, 并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直至下一轮区域构造运动的开始)继续保持, 而对应各类白云岩喀斯特景观将产生不同方向、强度和规模的退化、演变趋势。

Acknowledgements: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Central Public-interest Scientific Institution Basal Research Fund(No.2015033), and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Nos.DD20160061 and DD20160285).

参考文献:

白晓亮, 张哨楠, 丁晓琪, 湛小红, 陈泉键.2017.大牛地奥陶系马五段岩溶白云岩储层主控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3): 23-33.

曹明达, 周忠发, 张结, 殷超, 张绍云.2017a.白云岩洞穴系统中水-气CO2分压对洞穴水水文化学过程的影响: 以贵州双河洞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 40(3): 54-60.

曹明达, 周忠发, 张结, 张绍云, 殷超, 闫利会.2017b.白云岩喀斯特洞穴水理化性质特征及其环境指示研究: 以绥阳双河洞为例[J].地球化学, 46(1): 87-97.

陈武, 谯文浪, 唐佐其, 刘凌云.2015.贵州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白云岩峰丛-峰林地貌及其对比[J].贵州地质, 32(1):27-31.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7.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 地质出版社: 16-98.

黄思静, 成欣怡, 赵杰, 张文正.2012.近地表温压条件下白云岩溶解过程的实验研究[J].中国岩溶, 31(4): 349-359.

黄思静, 杨俊杰,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1996.石膏对白云岩溶解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J].沉积学报, 14(1):103-109.

李高聪, 熊康宁, 肖时珍, 周明忠.2013.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J].热带地理, 33(5): 562-569.

李高聪, 熊康宁, 肖时珍.2014.基于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的施秉与环江白云岩喀斯特对比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5): 142-148.

李坡, 贺卫, 钱治, BOTTAZZI J.2008.双河洞地质公园研究[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58-137.

刘红光, 刘波, 吴双林, 张学丰, 田泽普, 石开波, 刘建强.2017.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蓬莱坝组白云岩类型及成因[J].岩石学报, 33(4): 1233-1242.

钱学溥.1988.石膏喀斯特陷落柱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J].中国岩溶, 7(4): 344-348.

谯文浪, 肖加飞, 陈武, 李艳桃, 唐佐其, 马义波.2014.贵州施秉云台山白云岩类型、碳氧同位素组成及沉积环境[J].地球与环境, 42(3): 347-354.

王利超, 胡文瑄, 王小林, 曹剑, 吴海光, 廖志伟, 万野.2016.白云岩化过程中锶含量变化及锶同位素分馏特征与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7(4): 464-472.

韦跃龙, 陈伟海, 黄保健, 覃建雄.2008.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J].桂林工学院学报, 28(4): 473-483.

韦跃龙, 陈伟海, 黄保健.2010.广西乐业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成景机制及模式[J].地理学报, 65(5): 580-594.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 何正芳, 谭政权.2016b.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J].地球学报, 37(3): 368-378.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 李成展.2017.旅游洞穴保护方式演变及保护式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 36(2): 51-55, 67.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2016a.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与地质背景及洞穴环境的耦合关系-以广西巴马水晶宫为例[J].地理学报, 71(9): 1528-1543.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2018.广西都安地下河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J].热带地理, 38(1): 34-47.

韦跃龙, 陈伟海.2012.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为例[J].地球学报, 33(1): 98-110.

韦跃龙.2009.广西乐业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成景机制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175-177.

肖恩照, 隋明园, LATIF K, RIAZ M.2017.微生物白云岩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36(2):26-32.

肖欣, 陈淼, 黎博翼, 梁锋.2015.贵州绥阳水晶温泉水化学特征及医疗价值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1): 129-134.

许涛, 孙洪艳, 田明中.2011.地质遗产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J].地球学报, 32(2): 211-216.

于洲, 丁振纯, 吴东旭, 魏柳斌, 魏源.2017.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五5亚段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J].海相油气地质, 22(4): 85-93.

余新亚, 李平平, 邹华耀, 王广伟, 张毅.2015.川北元坝气田二叠系长兴组白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古地理学报, 17(3): 309-320.

张静, 张宝民, 单秀琴.2017.中国中西部盆地海相白云岩主要形成机制与模式[J].地质通报, 36(4): 664-675.

赵汀, 赵逊.2009.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J].地球学报,30(3): 309-324.

郑海飞, 段体玉, 刘源, 孙樯.2009.常温高压下石膏在水中的溶解度突变现象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 25(5): 1288-1290.

References:

BAI Xiao-liang, ZHANG Shao-nan, DING Xiao-qi, ZHAN Xiao-hong, CHEN Quan-jian.2017.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Karst Dolomite Reservoir of Ma 5 Member in Daniudi Area[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39(3): 23-3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O Ming-da, ZHOU Zhong-fa, ZHANG Jie, YIN Chao, ZHANG Shao-yun.2017a.Effects of partial of CO2 of water/gas on hydro-chemical process of cave water: a case study in domomite cave system of Shuanghe cave in Guizhou Provinc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0(3): 54-6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O Ming-da, ZHOU Zhong-fa, ZHANG Jie, ZHANG Shao-yun,YIN Chao, YAN Li-hui.2017b.Study o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ion of dolomite karst cave water in the Shuanghe Cave, Guizhou Province[J].Geochimica, 46(1): 87-9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HEN Wu, QIAO Wen-lang, TANG Zuo-qi, LIU Ling-yun.2015.Dolomite Peak-cluster and Peak-forest Landform and Its Comparison of Yuntaishan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Guizhou[J].Guizhou Geology, 32(1): 27-3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ARIUSH A, LARACHI F.2018.Surface interactions and flotation behavior of calcite, dolomite and ankerite with alkyl hydroxamic acid bearing collector and sodium silicate[J].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537: 126-138.

Guizho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1987.Journal of the regional geology of Guizhou[M].Beijing: Geology Press: 16-98(in Chinese).

HOLLIS C, BASTESEN E, BOYCE A, CORLETT H,GAWTHORPE R, HIRANI J, ROTEVATN A, WHITAKER F.2017.Fault-controlled dolomitization in a rift basin[J].Geology, 45(3): 219-222.

HUANG Si-jing, CHENG Xin-yi, ZHAO Jie, ZHANG Wen-zheng.2012.Test on the dolomite dissolution under subaerial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J].Carsologica Sinica, 31(4): 349-35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ANG Si-jing, YANG Jun-jie, ZHANG Wen-zheng, HUANG Yue-ming, LIU Gui-xia, XIAO Lin-ping.1996.Effects of gypsum (or anhydrite) on dissolution domomit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 of epigenesist and burial diagenesis[J].Acta Sedimentological Sinica, 14(1): 103-10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Gao-cong, XIONG Kang-ning, XIAO Shi-zhen, ZHOU Ming-zhong.2013.Research on world heritage geomorphologic value of the Shibing Karst[J].Tropical Geography, 33(5):562-56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Gao-cong, XIONG Kang-ning, XIAO Shi-zhen.2014.Comparison study of world heritage geomorphologic value of Dolomite Karst in Shibing and Huanjiang[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53(5): 142-1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Po, HE Wei, QIAN Zhi, BOTTAZZI J.2008.Study on Shuanghe cave geopark[M].Guiyang: Guizhou People Press:58-137(in Chinese).

LIU Hong-guang, LIU Bo, WU Shuang-lin, ZHANG Xue-feng,TIAN Ze-pu, SHI Kai-bo, LIU Jian-qiang.2017.The types and origin of the Penglaiba Formation dolomite in the Yubei area, Tarim Basin[J].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3(4):1233-1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OLANIPEKUN B J, AZMY K.2017.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dolomite crystals: Evaluation of dolomitization process and its effect on zoning[J].Sedimentology, 10.1111/sed.12371.

QIAN Xu-pu.1988.The formation of gypsum karst collapse-collum and its hydrogeological significance[J].Carsologica Sinica,7(4): 344-3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QIAO Wen-lang, XIAO Jia-fei, CHEN Wu, LI Yan-tao.2014.The Typ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Dolomites in Yuntaishan, Shib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J].Earth and Environment, 42(3):347-35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Li-chao, HU Wen-xuan, WANG Xiao-lin, CAO Jian, WU Hai-guang, LIAO Zhi-wei, WAN Ye.2016.Variation of Sr content and 87Sr/86Sr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dolomitiz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J].Oil & Gas Geology, 37(4):464-47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 CHEN Wei-hai, HUANG Bao-jian, QIN Jian-xiong.2008.Spatial Pattern of Karst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Central Pyrenees, Northern Spain)[J].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8(4): 473-483.

WEI Yue-long, CHEN Wei-hai, HUANG Bao-jian.2010.Geological Relic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odel of the Leye National Geopark, Guangxi[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5(5):580-59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 CHEN Wei-hai, HUANG Bao-jian.2011.Themed development of Show Cave: A Case study on Baimo Cave,Guangxi Bama[J].Resources Science, 33(7):1398-140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 CHEN Wei-hai, LUO Qu-kan, HE Zheng-fang,TAN Zheng-quan.2016b.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the Karst Landscape of Zhijindong Cave Global Geopark, Guizhou Province[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7(3): 368-37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 CHEN Wei-hai, LUO Qu-kan, LI Cheng-zhan.2017.The Evolution of protection type and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show cave[J].Areal Reserch and Development,36(2): 51-55, 6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 CHEN Wei-hai, LUO Qu-kan.2016a.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speleothems,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cave environment[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1(9):1528-154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 CHEN Wei-hai, LUO Qu-kan.2018.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Karst Landscape of the Du’an Underground River Geopark, Guangxie[J].Tropical Geography, 38(1): 34-4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 CHEN Wei-hai.2012.Longitudinal tourism development delamination mode of karst natural bridge:A case study of Puhua natural Bridge Group in Qianjiang,Chongqin[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3(1): 98-11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Yue-long.2009.Study on Geological Relic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Leye National Geopark, Guangxi, China[D].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75-17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O En-zhao, SUI Ming-yuan, LATIF K, RIAZ M.2017.Study advances and exited problem for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microbial dolomite[J].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36(2): 26-3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O Xin, CHEN Miao, LI Po-yi, LIAN Feng.2015.On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therapy Value of Guizhou Suiyang crystal spring water[J].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40(1):129-13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U Tao, SUN Hong-yan, TIAN Ming-zhong.2011.A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and taxonomic hierarchies of geological heritages[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2(2): 211-21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U Xin-ya, LI Ping-ping, ZOU Hua-yao, WANG Guang-wei,ZHANG Yi.2015.Rare earth element eeochemistry of eolostones and its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Yuanba Gasfield, Northern Sichuan Basin[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17(3): 309-32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U Zhou, DING Zhen-chun, WU Dong-xu, WEI Liu-bin, WEI Yuan.2017.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odel of dolomite in Majiagou Submember-55 of ordovician in East-Central Ordos Basin[J].Marine Origin Petroleum Geology, 22(4): 85-9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Jing, ZHANG Bao-min, SHAN Xiu-qin.2017.Major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models of marine dolomite in middle and western basins of China[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36(4): 664-67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Ting, ZHAO Xun.2009.Geoheritage tax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09-32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ENG Hai-fei, DUAN Ti-yu, LIU Yuan, SUN Qiang.2009.Abrupt solubility of gypsum in water at high pressure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J].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5(5): 1288-129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韦跃龙,罗书文,陈伟海,欧阳志宏,罗劬侃,李成展
《地球学报》 2018年第03期
《地球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