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8

张大羊羊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云南文化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2000west

已采纳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是形态各异的,这既有内在制度结构差异的原因,又有外在的社会交往情况、自然条件不同等原因。总体上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肩负起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任,单一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也是难于解决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严重不足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的。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云南省民族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绩,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思考及对云南特色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路径及意义的考察以及未来发展需要注意问题的理解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是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该课题组按原计划完成了公开发表三篇论文及一个研究报告的任务,就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文化差异与文化产业”及“乡村文化业发展的道路”等三个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紧密相关的三篇学术论文:(1)“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6期;作者:马翀炜。(2)“‘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载《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作者:孙信茹。(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6辑。作者:马翀炜、孙美璆、李德建。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该课题认为,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能够在近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的。基于此,要真正理解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问题就有必要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一文认为:追求自由的旅游与现代社会建构的强调控制以及牟利的旅游业之间的冲突是民族旅游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旅游中的重新编码是民族文化产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文化消费系统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交往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文化价值的相互承认。改变现实交往活动中的不合理性的可能路径在于文化拥有者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参与旅游业的行为能力,并参与到交往制度的修改与制定中。《“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一文以独具特色的“云南十八怪”文化现象及围绕“云南十八怪”进行的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十八怪”是外地人贬抑云南地方性文化的形象表达。近二十年来,“云南十八怪”以商品符号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云南十八怪”所包含的文化意蕴随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云南十八怪”文化符号效应经历的有轰动到平淡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地方性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可能通过积极的参与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及主流经济活动的机会。而这些地方性文化以及以这些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要改变其边缘性的地位,就必须努力使这些地方性文化逐步成为主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结构性要素。《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一文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的研究入手,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得出如下认识: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依托旅游业发展、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化逐步探索出了如下几种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品转化;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开发;传统民族艺术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传统的民居的开发利用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村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而且使社区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改善。乡村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报告《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介绍。认为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到目前为止,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对这一个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其次,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走过了村民自发性参与、政府倡导发展和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发展的20年的乡村文化业发展历程后,乡村文化产业已经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产品的转化。云南少数民族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因其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审美文化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其实用功能逐步被审美功能所取代而开始转化为旅游工艺品;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将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利用特有的民族民俗风情,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对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引导这些艺术品走向市场是一些地区进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利用传统文化古镇、民居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第三,在乡村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培养乡土人才;第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第五,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改善了有形和无形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云南省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态势,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较为薄弱,规模不大,单打独斗,人才不够,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精品不多,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是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二是进一步找准乡村文化产业定位;三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四是充分认识市场规律,整合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要素; 五是 采用政府授牌的方式,打造乡村文化产品品牌;六是延长产业链,联动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七是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多的动力来源。该课题研究从理论上对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产业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对民族传统文化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研究基本呈现了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该成果对于扩大文化产业研究的领域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正在以形态各异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是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的。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经费和更多的人力投入是不可缺的。这些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只能留待今后完成。
342 评论

笑之典典

曾出版过《南方陆上丝绸路》(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版)、《西南丝绸之路考察记》(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云海中的奇婚女性》(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的生态农业》(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3年再版)、《浪漫的云霞——云南民族舞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2000年12月再版)、《被雕塑的群山——走入哈尼族的云山梯田》(台湾大地出版社2002版)、《雾海拥抱的山魂——金平民族记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畅游民族走廊》(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凝视山神的脸谱——红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等学术专着;主编过《峨山民族志》、《三江腹地的傈僳文化王国——维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出版过多种画册;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台湾发表5篇,泰国发表4篇,均造成较好的学术影响。《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的生态农业》一书,在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红河梯田世界文化遗产”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和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梯田的系统研究专着,获200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被雕塑的群山》一书,在台湾出版,有较好的反响,台湾中央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学者撰文评论,给予较高评价。

183 评论

贫僧法号能吃

云南民族文化博大庞杂,精彩纷呈,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姑且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概括为以下的一些特点:第一: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因此而带有珍贵的稀有性。云南地处边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再加上山高水远,交通不便。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因此许多极为原始的,极为古朴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在各个民族中保留。例如:云南独龙族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制,摩梭人的母系制的家庭结构和阿注的婚姻,傈僳族“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普米族的“见者有份”的平等分配方式,拉祜族奇特壮观的大房子,哈尼族的“有饭同吃”,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洞经音乐,沧源彝族的壁画,剑川的石窟艺术等等,其古稀度、真奇度之高,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此外,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中,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少有的原始遗存。比如公平无私的分配制度;尊老爱幼的民风民俗;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道德风尚;心心相印,质朴诚信的交往习惯;夜不闭户的山野客站,来者都是客的农家竹楼;不计较价值的无人交换等奇风异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令人神往的吸引力。这些文化资源,一是具有“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区域优势,二是带有令人不可琢磨的神秘性和古朴性。从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角度来讲,文化资源的古稀度、珍奇度越高,越具有世界级的观赏和保护价值。第二:云南民族文化,由于什村的地理环境特殊,因而具有极其博大的包溶性。云南民族文化的包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云南虽然地处边陲,但它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再加上山高水远,开发程度低,因此,自古以来就成了多个民族共居共存的一块宝地,到目前为止,一共25个少数民族生活繁衍在这块红土地上。悠久的历史沉淀、古老的民族习俗、浓厚的高原气息、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云南成了多民族生活的摇篮;二是云南虽然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但又位于中国半岛的北端,这样使云南成为中国边缘文化交汇区,早在公元前4世纪,存在于西南地区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就成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文化交往的传输带。在云南不仅汇聚着汉族为主的儒家文化,而且也汇聚印度的文化,东南亚文化,这么多的文化资源共生共存在这块神奇的红土地上,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本身所具有博大的包溶性。第三:云南民族文化,由于民族种类构成繁多,从而形成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多样性表现在多方面。从宗教文化资源来说,云南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还传入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就本土的原始宗教而言,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巫及巫术等七个方面内容,这些宗教信仰,在云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宗教文化信仰。从语言文字资料来说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除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从风俗习惯来说,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古老而庞杂,几乎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民族有生产劳动方面的习俗,有宗教信仰方面的习俗,有出生丧葬方面的习俗,有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有婚姻恋爱方面的习俗,有节日庆典方面的习俗,真所谓“十里不同风,百寨不同俗”。从民族服饰来说,民族服饰是从外部区分一个民族的主要表征,由于支系不同、区域不同,服饰又各具特点。从民族音乐舞蹈来说,乐器共二百种之多,可谓全国乐器之冠,被人称为“乐器博物馆”,在云南收集到的民族舞蹈有533字,四千一百八十多个舞种。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何等的丰富,令人数不胜数。第四: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它与人文资源的融合,又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一大亮点。云南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融为一体的,从而使云南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显示出广阔良好的前景。

313 评论

相关问答

  • 云南文化论文

    云南民族文化博大庞杂,精彩纷呈,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姑且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概括为以下的一些特点:第一: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因此而带有珍贵的稀有性。云南

    北京青年123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

    早上起来就听妈妈说今天去奶奶家,我的心顿时紧张起来。一想起在家乡带的那些日子,我就心烦意乱的。踩着泥泞的古道,一不小心陷下去就很难解脱出来。走进院子里,到处可见

    我来打包带走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云南化学类论文

    去看下(分析 _化学_进 展、合成_ 化学)等等的吧~

    冰箱在说话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云南民俗文化论文3000字

    我可以帮你写

    橙橙小狐狸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论文

    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是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其文化呈现出开放多元、兼容和

    奔跑小猪mm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