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0

欧比诺橱柜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多好多猪

已采纳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是形态各异的,这既有内在制度结构差异的原因,又有外在的社会交往情况、自然条件不同等原因。总体上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肩负起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任,单一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也是难于解决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严重不足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的。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云南省民族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绩,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思考及对云南特色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路径及意义的考察以及未来发展需要注意问题的理解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是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该课题组按原计划完成了公开发表三篇论文及一个研究报告的任务,就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文化差异与文化产业”及“乡村文化业发展的道路”等三个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紧密相关的三篇学术论文:(1)“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6期;作者:马翀炜。(2)“‘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载《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作者:孙信茹。(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6辑。作者:马翀炜、孙美璆、李德建。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该课题认为,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能够在近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的。基于此,要真正理解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问题就有必要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一文认为:追求自由的旅游与现代社会建构的强调控制以及牟利的旅游业之间的冲突是民族旅游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旅游中的重新编码是民族文化产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文化消费系统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交往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文化价值的相互承认。改变现实交往活动中的不合理性的可能路径在于文化拥有者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参与旅游业的行为能力,并参与到交往制度的修改与制定中。《“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一文以独具特色的“云南十八怪”文化现象及围绕“云南十八怪”进行的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十八怪”是外地人贬抑云南地方性文化的形象表达。近二十年来,“云南十八怪”以商品符号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云南十八怪”所包含的文化意蕴随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云南十八怪”文化符号效应经历的有轰动到平淡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地方性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可能通过积极的参与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及主流经济活动的机会。而这些地方性文化以及以这些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要改变其边缘性的地位,就必须努力使这些地方性文化逐步成为主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结构性要素。《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一文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的研究入手,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得出如下认识: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依托旅游业发展、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化逐步探索出了如下几种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品转化;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开发;传统民族艺术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传统的民居的开发利用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村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而且使社区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改善。乡村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报告《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介绍。认为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到目前为止,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对这一个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其次,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走过了村民自发性参与、政府倡导发展和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发展的20年的乡村文化业发展历程后,乡村文化产业已经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产品的转化。云南少数民族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因其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审美文化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其实用功能逐步被审美功能所取代而开始转化为旅游工艺品;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将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利用特有的民族民俗风情,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对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引导这些艺术品走向市场是一些地区进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利用传统文化古镇、民居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第三,在乡村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培养乡土人才;第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第五,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改善了有形和无形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云南省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态势,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较为薄弱,规模不大,单打独斗,人才不够,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精品不多,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是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二是进一步找准乡村文化产业定位;三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四是充分认识市场规律,整合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要素; 五是 采用政府授牌的方式,打造乡村文化产品品牌;六是延长产业链,联动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七是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多的动力来源。该课题研究从理论上对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产业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对民族传统文化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研究基本呈现了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该成果对于扩大文化产业研究的领域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正在以形态各异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是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的。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经费和更多的人力投入是不可缺的。这些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只能留待今后完成。
312 评论

万有引莉

1、《明清云南彝文档案史料评述》,载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民族古籍论丛》第一辑,1992年12月。2、《明清西南土司承袭制度和文书》,《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4期。3、《云南省县级档案馆声像档案管理工作概述》,《云南档案》1994第6期。4、《彝族古代文字档案史料研究》,《思想战线》1995年第3期。分别被《民族研究》1996年第6期、《民族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检索。5、《论尤中教授的学术特点》,载于《尤中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6、《论云南古代彝族汉文档案史料》,载于《东陆学林》第五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7、《云南民族地区妇女生育健康探析》,载于《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论文集,中国社科出版1995年4月。8、《论傣族古文字历史档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该文为《民族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检索。9、《论彝族社区群与生育健康》,《生育健康与社会科学通讯》第13期。10、《珍贵的西南古代彝族金石档案》。《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6期。该文被《民族研究》1996年第6期检索;《民族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检索。11、《论〈徐霞客游记〉的云南少数民族史料研究价值》,载于《'94中国云南徐霞客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12、《傣文历史谱牒档案研究》,《思想战线》1996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检索,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季刊1996年第4期全文转载。13、《发窝乡生育健康现状与对策》,载于《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14、《介绍改善民族贫困村妇幼保健状况的一个项目》,载于《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15、《云南少数民族汉文历史石刻档案评述》,《民族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16、《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该论文被评为'96北京国际图联大会学术论文征文优秀论文。17、《录像磁带档案及其管理》,《云南档案》1997年第1期。18、《彝文历史谱牒档案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19、《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迹的保护与抢救》,《云南图书馆》1997年第三期。20、《云南省少数民族医学史料与妇女保健》,载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21、《明代屯田制度对云南彝族的影响》,载于《中国民族史研究》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该文为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中宣部、中国科学院专家选编的《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一书摘要刊载。22、《云南古代少数民族文字石刻档案述评》,《西南民族学学报》1997年第3期。23、《德宏州傣族传统医学与生育健康初步调查》,《生育健康与社会科学通讯》第21期。24、《论珍贵的傣族历史石刻档案》,发表于档案学全国核心刊物《档案学通讯》1997年第4期。25、《纳西族历史石刻档案评述》,载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一书,团结出版社1998年9月。该论文为中共中央党校、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评为优秀论文。26、《试论傣族传统医药学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战线》1998年10月。27、《从科技档案管理学谈主干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载于云南大学改革教育思想、加强素质教育论文集《世纪末的思考与探索》,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28、《彝文历史文书档案述评》,载于《当代中国档案学文库》(一),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9月。29、《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与健康》,载于《社会与健康》,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6月。30、《科技档案管理学教学法》,《云南高教研究》1999年第4期。31、《〈傣族传统医学与生育健康〉课题研究报告》,《生育健康与社会科学通讯》第28期。32、《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的保护与抢救》,《思想战线》2000年增刊。33、《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内涵及构成研究》,载于《当代中国档案学文库》(二),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10月。34、《云南少数民族金石档案及其技术保护》,载于《当代中国档案学文库》(二),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10月。35、《藏文历史档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36、《简论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问题》,《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37、《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政策研究》,《档案学研究》(国家级核心刊物)2002年第2期。38、《中小型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研究》,《新千年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发展趋势与国际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39、《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的现状与保护研究》,《思想战线》2003年第2期。40、《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述评》,《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41、《壮族原生历史档案略述》,《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42、《论藏文历史档案的发掘利用》,《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43、《论企业档案目标管理中的管理制度建设问题》,《思想战线》2004年增刊。44、《珍贵的西南少数民族金文历史档案》,《民族译坛》2004年第4期。45、《论少数民族古籍的档案界定》,《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5年第2期,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46、《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检查基础材料的管理问题》,《思想战线》2005年增刊。47、《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本科教学质量的控制》,《思想战线》2005年增刊。48、《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9、《2005年教指委年会暨十四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系会议共识与指导》,《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50、《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会议述评》,《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51、《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中国档案》(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5年11月。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52、《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6年4月。53、《分割与联系--以,〈科技档案管理学〉为例探讨档案学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6年第4期。54、《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兰台荟萃--云南省档案学术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5月。55、《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科技历史档案研究》,载于《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暨首届中国传统手工艺论坛论文集》,2006年9月21日。56、《论图书馆学、档案学和信息学专业本科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7年第1期。57、《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流失及其保护对策研究》,《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28日。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58、《珍贵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石刻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7年第4期。59、《论启发式教学在科技档案管理学中的实践运用》,《档案学通讯·增刊》(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60、《论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课程设置一体化建设问题》,《兰台世界》(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61、《档案学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创新》,《中国档案》(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8年4月。62、《论模块教学理论在档案学专业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8年第3期。63、《论档案学专业实践技能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作问题》,《兰台世界》(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8年7月。64、《论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载于《源于实践服务全局——兰台工作纵横》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8月。该论文获得国家档案局征文一等奖。65、《论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8年第4期。66、《论亟待抢救保护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9年第1期。67、《论流失海外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历史与现状问题》,《兰台世界》2009年1期。68、《流失海外纳西族东巴经档案文献保护研究》,《云南档案》2009年2期。69、《论西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流失海外的保护与追索问题》,《四川档案》2009年2期。70、《西南少数民族医药历史档案文献的发掘利用问题》,载于《西南古籍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71、《藏文金石历史档案研究》,《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09年第5期。72、《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载于《信息社会与多元化--云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73、《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中国档案》(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10年第2期。74、《论我国濒危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问题》,《档案管理》(档案学类核心期刊)2010年第3期。75、《流失海外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追索问题研究》,《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10年第3期。76、《论文化遗产抢救背景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原生历史档案保护问题》,载于《耕耘之道——2010兰台探索》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7月。该论文获得国家档案局征文一等奖。77、《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研究》,《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78、《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档案遗产的抢救问题》,《兰台世界》2011年2期。2011年1月15日。79、《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流失及其整合性保护研究》,《思想战线》(核心期刊),2011年第3期。2011年5月15日。80、《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档案遗产流失保护研究》,载于《西南古籍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81、《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流失及保护研究》,《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11年第4期。2011年7月18日。82、《西南民族伦理历史档案研究》,《思想战线》(核心期刊),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15日。83、《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研究》,《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13年第1期。84、《论<科技档案管理学>教学中的理论实践化问题》,《兰台世界》2013年3期。2013年3月12日。85、《文化遗产框架下的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18日。86、《西部民族历史文献多元性研究》,《思想战线》(核心期刊),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15日。87、《现代化进程下的纳西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中国档案》(核心期刊),2013年第8期。2013年8月15日。87、《论〈徐霞客游记〉对丽江风貌的文献报道价值》,载于王文成等编《云南徐学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124 评论

懒羊羊咩哈哈

云南,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滇王国以后,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云南。元谋人: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的人类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庄跤入滇:公元前三世纪,庄跤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庄跤等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秦开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汉武开滇: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临滇,设益州郡,下属24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云南为其中一个县,县城设在今祥云县的,“云南驿”。汉王朝调整了郡县,改变部落相立,不相统属的状况,带进了一些封建生产关系。这一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炼技术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各种青铜器物品的出土,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大群被放牧的牛、马、绵羊和山羊与家畜猪、犬一道,标志了滇国发达的畜牧业。汉武帝还派唐蒙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汉王朝还组织人力开凿博南古道,日趋频繁的商贾往来,促进了西南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与缅甸、印度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滇。 诸葛亮治南:三国时期,现在的云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区统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三路大军亲征云南,他采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当进入滇西地区洱海(大理一带)时,迅速平定了云南奴隶主贵族发动的叛乱,降服了当地大姓孟获,对孟获“七擒七纵”,使盂获心悦诚服地投降,井发誓永不造反。因此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云南成为蜀汉的一部分。爨氏据滇: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音窜cuan)势力逐渐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六诏统一:公元738年贞观时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段氏建立大理国: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领为“云南节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大理为都城,相传22 世,共统治316年。在大理国统治期间,鄯阐城(今昆明)逐渐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间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胆”的故事。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国,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赛典赤到云南后,在经济上制定赋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过去残酷屠杀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关系,兴办教育、安定政治形势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滥成灾,赛典赤征召民工,凿开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经螳螂川流入金沙江通。云南现有世界遗产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保护区、石林三处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丽江、大理、建水、巍山现有历史遗迹:元谋人、白沙壁画 、滇越铁路、茶马古道、沧源崖画、陆军讲武堂 、爨龙颜碑云南历史名人:熊庆来、郑和、龙云、卢汉、楚图南、李根源、赵藩、钱南园

342 评论

相关问答

  • 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云南,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滇王国以后,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

    粉红蚕宝宝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论文

    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是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其文化呈现出开放多元、兼容和

    奔跑小猪mm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贵州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论文

    我以前写过这个方面的,要帮忙吗?理论结合实践,突出你论文的亮点,若是工科类的突出应用性 若是文科就突出思想性 关键性,关键是找你论文的亮点。尤其是文科和理工科的

    买买买嗨嗨嗨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云南少数民族论文

    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  中国西南省份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 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等10多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各

    以哩哇啦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贵州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论文范文

    旅游资源丰富,优势突出  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山石、水景、洞穴等自然风光秀丽,是一座迷人的天然公园;贵州民族众多,开发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特色鲜明,民族

    天吃星星蒂小娜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