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7

逍遥无涯子
首页 > 论文问答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和作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锅盖子

已采纳
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他早年热衰功名,但是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在家乡做了四十年的教书先生。坎坷的遭遇,贫困的生活,使蒲松龄同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长期积累和搜集的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地创作,写出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还写了很多诗歌、散文、俚曲和关于农业及医药知识的通俗读物。 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在青云寺 考中秀才以后,就可以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 为了考上举人,蒲松龄决心下一番功夫。有一段时间,他索性住到附近的青云寺里苦读。 每当寺里的晨钟敲响,蒲松龄就起来读书,一直读到暮鼓传来。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就伴着烛光,一直读到天明。 寺院里有一大片桂树。每到秋天,满树的桂花开了,整个山谷都充满了浓浓的香气。八月初八的这一天,附近的村民来到寺院赶庙会,观赏桂花。平时寂静的青云寺沉浸在热闹的气氛中。蒲松龄也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他放下书本,走出房门,来到这香气扑鼻的花海中。村民们不把他当外人,和他一起说说笑笑,他也兴高采烈地玩个痛快。 “听说书啦!”有人大声说。 于是,人们都围坐在一起,听有人讲起了奇闻怪事。蒲松龄一边喝着酒,一边听村民们讲故事。他们讲的不是花妖、树精,就是变成美女的鬼怪……这一切都使他感到新鲜,令他入迷。 蒲松龄是个有心人,他一边听一边记,把很多故事都记在心上。等庙会结束,他就坐下来,把那些故事记在本子上。有了空闲时间,他又写出了一篇篇故事。 青云寺的苦读生活,不但使蒲松龄在学问方面有了长进,山中的美景也陶冶了他的性情,同时使他受到民间文艺的巨大影响,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他想:不管今后前程如何,我一定要把这民间的传说故事搜集起来,越多越好,写成奇妙文章,传给后代! 分家 蒲松龄本来想安心攻读,却没想到家里出了大事。这时候,他们兄弟四人都已经娶了妻子。他的妻子刘氏为人老实,勤快能干,又很孝敬老人,所以婆婆很喜欢她。大嫂和二嫂为这件事很不高兴,就合起伙来和刘氏作对,还到处说婆婆的坏话,甚至动不动就和婆婆吵嘴,把家里搅得不安宁。日子一长,公公蒲某生气了,就说: “你们闹得太不像话了,这日子还怎么过?分家算了。” “分就分。”大嫂和二嫂说,“不过,我们不能吃亏!” 由于兄嫂的争吵,分家分得很不公平。大哥和二哥都分到宽敞结实的住房,好的家具和农具也被两位嫂嫂抢着拿走了。蒲松龄只分到三间位于村口的破房子,还有些破破烂烂的家什农具。 蒲松龄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这孤零零的破草房边,见四周杂草丛生,连个院墙也没有。房子的墙皮已经剥落,好像风一吹就会倒塌。屋里更是破旧不堪。刘氏说: “咱们这儿夜里有狼,没有门板怎么住啊!” 蒲松龄说: “别着急,我去想想办法。” 他从堂兄家借来一块门板。这块门板很窄,只能容一人出入。家里人出去的时候,遇到有人进门,就得先躲在门后,等人进来,再出去。夫妻二人忙碌了好几天,房子才凑合能住人了。刘氏说: “咱家三口人,分了几亩坏田,这两年又闹灾荒,只打下了五十斤荞麦、八十多斤谷子。柴米油盐也得自己买,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蒲松龄嘴上安慰着妻子,心里也着急,日子这么艰难,看来只有参加科举考试,谋个官职,才能养活一家人啊! 考场失意以后 蒲松龄满以为凭自己的学问,准能金榜题名。没想到,他一连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那时候的考场,舞弊现象十分严重,没学问的,只要用钱买通考官,就可以得中,而像蒲松龄这样的穷书生,只好靠运气了。 蒲松龄虽然几次落榜,可还是不灰心,暗下决心: “我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金榜得中!” 可这个时候,他已经三十岁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总得找点事做。恰好他有个当知县的朋友叫孙蕙,请他去做幕宾(帮助知县出谋划策的人),蒲松龄答应了。 孙蕙当知县的地方在宝应县(在现在江苏省),蒲松龄来到这里,见到了许多新鲜事,又认识了不少有才学的人。他一边帮孙蕙办事,一边四处寻游,听到什么新鲜事,就记下来,写成几篇故事,还写了不少诗。 孙蕙很喜欢蒲松龄写的诗文,对他说: “你的诗词文章写得这么好,今后我这里的需要写应酬文字的,就全仗你了。” “那我岂不成了文字匠了吗?”蒲松龄不大高兴地说。 可是,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他还是替孙蕙写了不少应景的诗文。日子一长,他就厌烦了,后悔不该做这些无聊的事。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湖海气豪常迕世,黄昏梦醒自知非。 年年踪迹如萍梗,回首相看心事违。 在宝应县待了一年多,他决定回家乡去。孙蕙挽留他说: “你跟着我不愁吃穿,又能写诗作文,今后有机会还能升迁,为什么要走呢?” 蒲松龄郑重地回答: “您对我虽然很好,可我的心里并不踏实。我年纪不小了,可雄心还在,不能总做这抄抄写写,替别人写文章的事。我要写自己的东西,走自己的路。” 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不朽的《聊斋志异》 《促织》这篇作品,后来和蒲松龄其它许多作品一起,被收入到他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他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 蒲松龄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搜集民间故事,并改成文言小说。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写了四百九十多篇。因为他写作的屋子叫“聊斋”,所以起名叫《聊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特的事情。 说起《聊斋志异》里的故事,真是又奇又怪。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像《促织》就是这样。还有一篇,名叫《席方平》。写一个青年席方平,为了替被害的父亲伸冤,竟到阴间去了一趟,和大鬼小鬼们狠狠斗争了一番,虽然受到酷刑折磨,始终不屈服。 蒲松龄还写了许多狐狸成仙的故事,那些狐狸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听起来很荒唐,可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 还有一些小说,和蒲松龄个人的遭遇有关系。他几次参加科举不中,对考场上的丑恶现象看得清,也恨得深。所以,他写了几个考场上的故事,都叫人拍案叫绝。如一个姓贾的读书人,学问很高,可就是考不中。后来,他听了狐仙的话,把别人写的坏句子连在一起,成了一篇文章,不料却中了第一名。你看,这样的考试能发现真才实学的人吗? 蒲松龄把自己的爱和恨都写在作品里,使人看了,在笑声中体会到深刻的含义。 当《聊斋志异》还没成书的时候,他的一些作品就已经在许多人中间传开了。凡是读过的人都爱不释手。当时的文豪王士祯看过之后,非常佩服蒲松龄的才华,写了一首词称赞说: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最后一次投考 蒲松龄虽然对科举考试很痛恨,可在那个时候,他要使家里生活得好一些,也只能走这条路。所以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又抱着极大的希望去参加了一次乡试。妻子曾经劝他说: “你已经考了好几次了,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图个什么呀!” “是啊,我何尝不知道呢!”蒲松龄说,“可我不甘心,也不相信我就不如别人。再说,万一考中,不但可以有用武之地,家里的生活也会好一些的。” 蒲松龄来到了省城济南。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三天。在头场考试中,他考得很好,排在第一名。不料在第二场考试的时候,因为年老体弱,又泻肚子,实在支持不住,只好退场。结果,他又落了榜。 蒲松龄彻底失望了,回到家里,对妻子说: “还是你说得对。年过半百的人,何苦受那份罪呀!” “你命不好,就认了吧。”妻子劝他。 “不管怎样,我今生今世不会再投考了。” 从此,蒲松龄一心一意在家乡教书,而他写的诗文,尤其是《聊斋志异》,已经传遍四面八方,这是对他的最大安慰。 不畏权贵 蒲松龄虽然是一生为民,没有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可他关心百姓疾苦,对统治者的不良行为十分痛恨,好几次出面批评他们。 他的同乡、宝应县知县孙蕙后来又升了官。有一天,蒲松龄和几个人在一起闲谈,话题转到孙蕙身上,大家都对他很不满意: “孙大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官也越做越高。可他在家乡的名声却越来越不好了。” “这是怎么回事?”蒲松龄吃惊地问。 “他家的仆人到处横行,欺压百姓,官府都管不了,一般人更敢怒而不敢言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孙蕙家做的坏事。蒲松龄听了,非常生气,一拍桌子站起来,严肃地说: “我一直很尊敬孙大人,希望他能当爱护百姓的好官。没想到,现在他竟纵容包庇家里的人干坏事。我虽然是一个穷秀才,可要尽到作朋友的责任。” 当天,蒲松龄就给孙蕙写了一封信,信上列举了孙蕙家里的人种种坏行为,还提出五条具体建议。最后,他又写道: “你平时想的和说的爱护百姓的愿望,是多么好啊!可现在竟然让家乡的百姓害怕听到你的名字。我希望你能悄悄回家查访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听到你家的名字,不咬牙切齿的话,你给我什么处罚都行。” 孙蕙看了信很惊讶,长叹一口气,立刻写信,让家里人收敛他们的坏行为。不过后来,孙蕙和蒲松龄的关系也慢慢地疏远了。 还有一次,有个叫唐利贞的官员,因为贪污被革了职。唐利贞想官复原职,就用重金贿赂当过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和县里的进士谭再生,求他们俩为他说情。蒲松龄知道了这件事,比谁都着急,马上分别给王士祯、谭再生写了信,说: “唐利贞做官的时候,贪得无厌,把老百姓的骨头都快给榨干了。如果他要复职,还不是想尝尝吃百姓的肉的滋味?你们万万不可为这种人说情。” 有人劝他说: “王士祯是当今名士,对您很不错。唐利贞也是他的学生。您何苦要得罪他们,自找麻烦呢?” 蒲松龄郑重地说: “师长是师长,是非是是非,这件事我非管不可!” 后来,他还亲自到城里去告状。由于蒲松龄的坚决反对,唐利贞的打算果然落空了。 人民的作家 明清两朝有个习惯的作法,每年从各地秀才当中选一些成绩优秀的,升入国子监(太学)学习,叫“贡生”。蒲松龄等了一辈子,也得到了这个机会。可那年他已经七十一岁了,人老了,头发也白了,还能做什么呀!他对这些早没了兴趣,就在这一年,他辞去了教书的差事,回到了家里。 可是,他在几十年中,一直没停止写作。除了天下闻名的《聊斋志异》,他还写了一千多首诗、一百多首词、五百多篇文章、三个剧本,还写了十几首歌谣。这些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爱憎。蒲松龄生活在农村,亲眼看到农民劳动一年,打下的粮食还不够上税的,被逼得卖儿卖女,就写了一首《田家苦》的诗: 稻粱易餐,征输最难; 疮未全医,肉已尽剜。 东家儿女卖吴越,邻妇夜夜哭霜月。 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 …… 千思万转仍不果,计卖黄犊尚差可。 莫管来年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 蒲松龄生活在农村,热爱农民,为他们写作,不愧是一个人民的作家。
136 评论

薇儿的悲伤

众说纷纭!!关于蒲松龄的家世、生平事迹因在蒲氏族谱、墓碑、行述中都 有记载,解放后又出版了路大荒的《蒲松龄年谱》(见《蒲松龄集》), 看法比较一致,认为蒲家是从明代万历年间以来“科甲相继”的诗 礼世家,到蒲松龄父亲由于,家道中落,弃儒从商。蒲松龄自幼从父 学书,一生热衷功名,多次考试皆失利,一生蹇促贫困,以教村童为 主,在毕际友家为西席前后三十年。由于他塾师的地位,卓异的才 华,使他成为接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的伟大作家。在他的思想和 世界观里有民主性进步性,同时也受时代的影响,有它封建的一 面。和古代作家一样,他的生活思想以及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具体 表现在作品里却是复杂的,一直被研究到今天,才有个较为全面的 了解。 进入八十年代,关于蒲松龄的家世生活还有两个新的争论问 题,一是蒲松龄是否为少数民族问题;一是蒲松龄是否与一个女人 (陈淑卿)有过一段婚姻关系问题。 本来按蒲松龄自撰的《族谱序》,自认为汉族,般阳(山东淄川) 土著,从无异议。可是自八十年代始,除汉族说外,又有回族说、女 真族说、蒙古族说,共四种说法; 汉族最重要的根据是《族谱序》中一段文字: 按明初移民之说,不载于史,而乡中则迁自枣、冀者,盖十室而 九焉。独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酉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 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然历年久 远,不可稽矣.相传倾覆之余,止遗藐孤。吾族之兴,自洪武始也。 此材料说明蒲氏自认为汉族,蒲氏后裔也一向认为蒲家自古 即为汉族。 关于回族说的根据是:蒲姓是阿拉伯常用姓氏,蒲鲁浑和蒲居 仁的名字又都与回族有关。岳珂《程史》云“番禺有海獠杂居,其最 豪者蒲姓。”福建《蒲氏族谱》载:“……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 脉。”《八闽通志》亦载;“蒲居仁曾任福建等处转运盐使.这种主管 盐铁酒醋专卖及市舶司的官吏当时多为回族。而关键是蒲鲁浑的 名字是阿拉伯语的汉译,阿拉伯人常用名,蒲即阿拉伯语Abu的 音译,即尊者“父亲”之意:鲁浑当即阿拉伯语run,灵魂之意。 关于女真族说的根据是;《元史·世祖本纪》载:元朝的总管是 由汉人、女真人和契丹人担任的。元代称为汉人的包括当时北方的 汉族人、女真人和契丹人。其次《金史》所记金朝官员中有乌延蒲卢 浑和蒲察蒲卢浑(本名为蒲鲁浑),“蒲鲁浑”女真语为“布囊”之意, 推知蒲祖蒲鲁浑可能原为女真人。 关于蒙古族说的的根据是:蒲鲁浑的名字是蒙古人的名字,因 为蒲鲁浑和蒲居仁都当过元朝的大官,所以元末蒲家遭殃,“倾覆 之余,止遗藐孤”。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介绍这四种说法之后认为“以上四种说 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总的说来说蒲松龄是少数民族是比较 有道理和根据的。当然这不能作为定论。”同文又说:“历史上这种 民族成份改变的情况所在多有。所以不论蒲松龄属于哪个民族,都 不决定也不影响他现在的后裔的民族成份。” 《人民日报》1981年3月19日特约评论员《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 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中又注明了蒲松龄是少数民族,引起蒲 松龄纪念馆对蒲氏世谱详加考证撰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再 次说明蒲氏族谱第一篇序言是蒲松龄在康熙27年写,已说清蒲氏 祖先是般阳(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因此才说 “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而且写此《族谱序》时是经过“珂也有 心,搜故抄而询黄发,趾也助以笔札,校窜年余,略能成册,松得受 而考核传志之,”这说明修谱十分慎重,是经过文献故抄和口头调 查,反复核实之后并得族人之助才定稿的。因此断定蒲松龄的民族 成分还是以这部族谱为据。至于因蒲鲁浑象个少数民族的译名或 因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盐使而说他是少数民族都是不足为证 的。如说蒲氏是回族,无论在蒲氏家族或蒲氏作品中都没有反映出 来。所以就目前可资考证的资料看,不能得出蒲松龄是少数民族的 结论。如此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学术界 多从蒲氏自述,归其汉族本源说。蒲松龄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而建立。馆址为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1980年建立。该馆馆藏文物、资料(版本、照片、声像)7500多件,一级品8件,其中有蒲松龄肖像立轴、蒲松龄手稿、蒲松龄印章等。基本陈列有《聊斋正房》、《蒲松龄生平及著作》、《蒲松龄研究》 等。还有《聊斋故事彩塑》、《当代名人书画》专题陈列及聊斋影视厅。该馆已编辑出版《聊斋佚文辑注》、《蒲松龄研究》等书,并首次提出蒲氏汉族说,发表论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291 评论

毛毛爱囡囡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八年窘困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设帐西铺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 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 科场偃蹇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志异著述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笃重交游 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 、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领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 岁贡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 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它饱含深情撰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祭日坟,似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龄科举不第,无缘官场,终身清贫,仅靠教书为生。然而,他却没有颓废,更未流俗,而是集中业余精力,勤奋著述,无偿地为后世流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学瑰宝。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通俗俚曲”十四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一册,《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二册)。另外还有墓碑未载的部分编选与辑录作品等。由于古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龄的著作分别称为:《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聊斋俚曲》、《聊斋戏》等。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如写明末清初战乱的《韩方》、《鬼隶》、《乱离》、《野狗》、《张氏妇》等篇以及为抚慰落魄书生与孤身塾师的《绿衣女》、《小谢》篇等。 《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以狐鬼花妖神仙怪异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鲁迅语);兼采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及戏曲文学等艺术技巧,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 从作品内涵看,《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宽泛。一介布衣寒儒蒲松龄不仅关注着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的吏治腐败,贪暴不仁,而且也关心着社会各阶层与世风、民瘼。他尤不能容忍的是自己深受其害的科场不公与考官昏庸,其中还寄托了他向往美好人生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促织》、《潞令》、《鴞鸟》、《梦狼》、《放蝶》、《胭脂》、《商妇》、《张鸿渐》、《盗户》、《公孙夏》、《梅女》、《伍秋月》、《席方平》、《续黄粱》;《画壁》、《考城隍》、《钟生》、《陈锡九》、《张诚》、《二商》、《曾友于》、《辛十四娘》、《林氏》、《马介甫》、《大男》、《云翠仙》、《姚安》、《韦公子》、《宫梦弼》、《雷曹》、《素秋》、《酒友》、《崔猛》、《义犬》、《大力将军》、《丁前溪》、《种梨》;《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何仙》、《贾奉雉》、《饿鬼》、《三仙》、《神女》、《考弊司》、《胡四娘》;《红玉》、《绿衣女》、《连琐》、《香玉》、《小谢》、《嫦娥》、《爱奴》、《凤仙》、《青梅》、《娇娜》、《乔女》、《连城》等。 《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空前而绝后。独具匠心的蒲松龄超人之处,在善于虚构,突破常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假幻设以寓意,虚拟鬼狐花妖,实写现实人间,借以抒情,用以警世。然而这些创新成就却遭到后来纪昀的反对,而纪昀所反对的,也正是这部名著数百年盛传不衰的根源。 《聊斋志异》里虽经高珩、唐梦赉作序,王士祯评点,但蒲松龄生前却无力印行,仅靠民间传抄流传。至乾隆三十一年,第一部木刻本“青柯亭”本在浙江睦州问世,随后各种批点、诠释、评点、图咏、拾遗本相继在海外出版。迄今,外文译本约有日、朝、越、英、法、德、俄、意、捷、罗、波、匈、保、挪、瑞、荷、马来、印尼等20多种语言、数十种版本在世界各国流传。 《聊斋文集》 《聊斋文集》是蒲松龄的散文、时论、应酬、拟作等文集结集,原为四卷,后人辑为13卷,包括赋、记、引、序、疏、论、跋、题词、书启、文告、呈文、婚启、生志、墓志、行实、祭文、杂文、拟表、拟判等,共计五百多篇。其中除部分作品为自作外,其余多是代人歌哭之作,而骈文竟占十之六。 作品内涵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部分作品体现了蒲松龄的为民思想,如《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秋灾记略后篇》、《救荒急策上布政司》、《循良政要》、《淄邑流弊》、《盐法论》等。文章构思精巧,典雅生动,成就之高,深受王士祯好评:“八家古文辞,日趋平易,于是沧溟、龠州辈起而变之以古奥”而操“因境写情,体裁不一,每于苍劲刻峭中,时见浑朴”,“当渔洋司寇、秋谷太史,至以声价相高时,乃守其门径,无所触亦无所附,卒成一家言。” 《聊斋词集》 聊斋词,其墓碑、行述中均无记载,仅在蒲立德致王洪谋书中提及有“词集一册”。路大荒先生在辑录整理聊斋词作的基础上,将西安发现的“柳泉居士词稿”(手稿)残卷内容与以前所收,去复校讹,共得92阕,厘为一卷,并且把唐梦贲《聊斋词序》手稿置于卷首。此为目前所见聊斋词的真品,(另有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中的26阕词、262首诗以及6篇文与两卷“笔记”全系伪作)。 从聊斋词作时间看,起自康熙初,多在其南游后与坐馆西铺间。内容多与友人唱和,戏赠,也有慨叹自己的困窘与乡试败北的悲愤,有赞美女性才貌及男女爱情的欢愉,有写景状物及讥讽世相的等等。作品特色,一如唐序所称:“峭如雪后晴山,岞崿皆出,一草一石皆带灵气。”并无词家常有的“粉黛病”与“关西大汉病”。 《聊斋杂著》 《省身语录》作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其内容是“敬书格言,用以自省,用以示后”。路大荒整理《聊斋文集》中仅存《序》,而无文。北京大学马振方教授1994年春自日本庆应大学带回抄本复印件,辑校出版《聊斋遗文七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前曾刊于《蒲松龄研究》(题名《聊斋编处世格言百全》)。 《怀刑录》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路大荒整理《聊斋文集》中存《序》而无文。从其序看,该书“集五服之礼,并稽五服之律”,旨在“使读礼者知爱,读律才者知敬,其有裨于风化”,“使尊卑之分,亲疏之义”一见可了。此书久已失传,至今未见面世。 《历字文》是蒲松龄设馆西铺毕家时,“于《四库》书中细心搜集,费尽数载心血,汇纂成书”的一部有关“吉凶禁忌,福利休祥”等内容的书稿。国内失传,日本庆应大学“聊斋文库”藏其残抄本。马振方先生复印带回国内,整理点校后先发表于《蒲松龄研究》中,后又收入其《聊斋遗文七种》一书中。 《日用俗字》稿成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3年)正月,至乾隆间始刻印成书。当年蒲松龄见《庄农杂字》一书多有脱漏、杜撰,不尽人意,因而详查《字汇》,另编成《日用俗字》一书。其中读音,悉从《正字通》,而难识者皆注以音切。共分身体章、庄农章、养蚕章、饮食章、菜蔬章,器皿章等31章,包容了世间生物、社会行当,方方面面常用俗字。不仅是很好的识字读本,更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农桑经》是蒲松龄在韩氏《农训》基础上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增删,又博采古今论蚕者,编辑而成的。旨在“使纨绔子弟,抱卷书生,人人皆知稼穑”。内含《农经》71则(包括一年四季整地施肥,种植各种农作物的时间、方法以及治虫、灭荒御灾等);《蚕经》21则(包括择种、养蚕、择茧及齐茧法等);《补蚕经》12则;附录《蚕祟书》27则以及《种桑法》10则等。是一部有价值的农业科普著作。 除以上五册杂著外,蒲松龄还先后编选辑录了多种著作,如《婚嫁全书》、《<帝京景物略>选》、《宋七律诗选》、《庄、列选略》、《小学节要》、《药祟书》、《家政内编》、《家政外编》、《观象玩占》等。可见其勤奋,更见其为人之心。可惜的是,除《药祟书》抄本与《家政内、外编》手迹残稿近已得见外,其余诸书早已失传,仅有序跋留存而已。 《聊斋戏》 《闹馆》写教书先生在饥荒之年难找主顾,形同乞讨的沿路喊叫:“教书”。在苛刻的顾主一番还价后,他竟以极低的报酬成交,并甘愿无偿地为东家接送孩子,还兼干各种家务活。尽管每天只有两顿不象样的饭,也总比挨饿强。充分反映了“斯文不值钱”的社会现实。 《钟妹庆寿》通过钟妹送鬼为兄庆寿,写面目不扬而才能吐凤的钟馗,因恨朝廷重相貌轻文章,愤撞金阶,死后被上帝擢为九幽三曹都判官。他认为世间的不公,都是几个邪鬼作祟,于是专吞邪鬼入肚。“养成一个鬼脾胃,顿饭非鬼不美”。其道白:“扫尽群魔千里雾,放日月照阴城。”说出了怀才不遇,恨科场不公的蒲松龄心底的话。 《窘闱》(附《南吕调九转货郎儿》)前者写乡试闱场里,考生在答卷过程中焦急、无奈、怨恨、乞求、梦幻等各种窘态与心理变化;后者写应乡试的秀才,从仓促备考到闱场门外、候检、入场,以及在答卷前后与出场始悔的各种感受和心态。将考生的窘态与艰辛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三出戏生动幽默,写出了蒲松龄的亲身感受与对科场不公的愤慨。 《聊斋俚曲集》 聊斋俚曲,按蒲松龄墓碑原载为14种,其中《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作为一种计算,实际上应作两种,共15种。当年路大荒在整理《聊斋俚曲集》时未收入《琴瑟乐》一种。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说唱与戏剧作品,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与地方戏,所用曲调是借用当时流传的几十种曲牌音乐(填词)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曲谱,仅靠口传,至今只凭录音整理记谱十数首)。 从写作时间看,除较短的几种写于作者中年外,其余多作于暮年。从写作动机看,作者是为“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用以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大多数作品写于西铺的直接动因,是为取悦于毕际有的孀妻王老夫人(王渔洋的从姑母)。 从作品内容看,其中半数改编自《聊斋志异:《姑妇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张诚》,《翻魇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贵神仙》与《磨难曲》即《张鸿渐》,《寒森曲》即《商三官》与《席方平》。作品大都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如婆媳(《姑妇曲》)、夫妻(《禳妒咒》)、后母与儿子、兄弟(《慈悲曲》)、父子(《墙头记》)关系等,到街坊邻里关系(如《翻魇殃》)到社会不公问题(如《富贵神仙》、《磨难曲》、《寒森曲》),直至朝廷的昏庸荒诞(如《增补幸云曲》)。除少数游戏笔墨外,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与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 从艺术效果看,作品的取材与方言俗语的运用,深受当地听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如《墙头记》等作为地方戏,至今盛演不衰。 从写作形式看,聊斋俚曲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琴书说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戏演变进程,如最后完成的《禳妒咒》、《磨难曲》与《墙头记》。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聊斋俚曲最终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成为俗文学的高峰。 怀才不遇的蒲松龄,超脱了世俗的享乐追求,艰苦卓绝地背负着雅、俗两座文学艺术高峰,登上了世界之巅,他为自己铸就了一座丰碑,更为后世树立了人生楷模。

289 评论

lichao7980

《蒲松龄研究》创刊于1986年,刊名为沈雁冰题写。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家聊斋学专业学术期刊。

128 评论

winnie222626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扩展资料:文学成就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农民文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词,只是近世传抄的“聊斋小曲”已不辨真伪。他身为文士,以能文为乡里称道。所写文章多是骈散结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只有几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文,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手。他也曾染指于词,作品较少,显然是一时之兴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尔操笔。诗作甚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松龄

99 评论

五月的史努比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八年窘困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设帐西铺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 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 科场偃蹇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志异著述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笃重交游 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 、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领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 岁贡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 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它饱含深情撰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祭日坟,似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龄科举不第,无缘官场,终身清贫,仅靠教书为生。然而,他却没有颓废,更未流俗,而是集中业余精力,勤奋著述,无偿地为后世流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学瑰宝。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通俗俚曲”十四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一册,《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二册)。另外还有墓碑未载的部分编选与辑录作品等。由于古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龄的著作分别称为:《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聊斋俚曲》、《聊斋戏》等。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如写明末清初战乱的《韩方》、《鬼隶》、《乱离》、《野狗》、《张氏妇》等篇以及为抚慰落魄书生与孤身塾师的《绿衣女》、《小谢》篇等。 《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以狐鬼花妖神仙怪异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鲁迅语);兼采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及戏曲文学等艺术技巧,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 从作品内涵看,《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宽泛。一介布衣寒儒蒲松龄不仅关注着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的吏治腐败,贪暴不仁,而且也关心着社会各阶层与世风、民瘼。他尤不能容忍的是自己深受其害的科场不公与考官昏庸,其中还寄托了他向往美好人生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促织》、《潞令》、《鴞鸟》、《梦狼》、《放蝶》、《胭脂》、《商妇》、《张鸿渐》、《盗户》、《公孙夏》、《梅女》、《伍秋月》、《席方平》、《续黄粱》;《画壁》、《考城隍》、《钟生》、《陈锡九》、《张诚》、《二商》、《曾友于》、《辛十四娘》、《林氏》、《马介甫》、《大男》、《云翠仙》、《姚安》、《韦公子》、《宫梦弼》、《雷曹》、《素秋》、《酒友》、《崔猛》、《义犬》、《大力将军》、《丁前溪》、《种梨》;《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何仙》、《贾奉雉》、《饿鬼》、《三仙》、《神女》、《考弊司》、《胡四娘》;《红玉》、《绿衣女》、《连琐》、《香玉》、《小谢》、《嫦娥》、《爱奴》、《凤仙》、《青梅》、《娇娜》、《乔女》、《连城》等。 《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空前而绝后。独具匠心的蒲松龄超人之处,在善于虚构,突破常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假幻设以寓意,虚拟鬼狐花妖,实写现实人间,借以抒情,用以警世。然而这些创新成就却遭到后来纪昀的反对,而纪昀所反对的,也正是这部名著数百年盛传不衰的根源。 《聊斋志异》里虽经高珩、唐梦赉作序,王士祯评点,但蒲松龄生前却无力印行,仅靠民间传抄流传。至乾隆三十一年,第一部木刻本“青柯亭”本在浙江睦州问世,随后各种批点、诠释、评点、图咏、拾遗本相继在海外出版。迄今,外文译本约有日、朝、越、英、法、德、俄、意、捷、罗、波、匈、保、挪、瑞、荷、马来、印尼等20多种语言、数十种版本在世界各国流传。 《聊斋文集》 《聊斋文集》是蒲松龄的散文、时论、应酬、拟作等文集结集,原为四卷,后人辑为13卷,包括赋、记、引、序、疏、论、跋、题词、书启、文告、呈文、婚启、生志、墓志、行实、祭文、杂文、拟表、拟判等,共计五百多篇。其中除部分作品为自作外,其余多是代人歌哭之作,而骈文竟占十之六。 作品内涵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部分作品体现了蒲松龄的为民思想,如《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秋灾记略后篇》、《救荒急策上布政司》、《循良政要》、《淄邑流弊》、《盐法论》等。文章构思精巧,典雅生动,成就之高,深受王士祯好评:“八家古文辞,日趋平易,于是沧溟、龠州辈起而变之以古奥”而操“因境写情,体裁不一,每于苍劲刻峭中,时见浑朴”,“当渔洋司寇、秋谷太史,至以声价相高时,乃守其门径,无所触亦无所附,卒成一家言。” 《聊斋词集》 聊斋词,其墓碑、行述中均无记载,仅在蒲立德致王洪谋书中提及有“词集一册”。路大荒先生在辑录整理聊斋词作的基础上,将西安发现的“柳泉居士词稿”(手稿)残卷内容与以前所收,去复校讹,共得92阕,厘为一卷,并且把唐梦贲《聊斋词序》手稿置于卷首。此为目前所见聊斋词的真品,(另有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中的26阕词、262首诗以及6篇文与两卷“笔记”全系伪作)。 从聊斋词作时间看,起自康熙初,多在其南游后与坐馆西铺间。内容多与友人唱和,戏赠,也有慨叹自己的困窘与乡试败北的悲愤,有赞美女性才貌及男女爱情的欢愉,有写景状物及讥讽世相的等等。作品特色,一如唐序所称:“峭如雪后晴山,岞崿皆出,一草一石皆带灵气。”并无词家常有的“粉黛病”与“关西大汉病”。 《聊斋杂著》 《省身语录》作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其内容是“敬书格言,用以自省,用以示后”。路大荒整理《聊斋文集》中仅存《序》,而无文。北京大学马振方教授1994年春自日本庆应大学带回抄本复印件,辑校出版《聊斋遗文七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前曾刊于《蒲松龄研究》(题名《聊斋编处世格言百全》)。 《怀刑录》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路大荒整理《聊斋文集》中存《序》而无文。从其序看,该书“集五服之礼,并稽五服之律”,旨在“使读礼者知爱,读律才者知敬,其有裨于风化”,“使尊卑之分,亲疏之义”一见可了。此书久已失传,至今未见面世。 《历字文》是蒲松龄设馆西铺毕家时,“于《四库》书中细心搜集,费尽数载心血,汇纂成书”的一部有关“吉凶禁忌,福利休祥”等内容的书稿。国内失传,日本庆应大学“聊斋文库”藏其残抄本。马振方先生复印带回国内,整理点校后先发表于《蒲松龄研究》中,后又收入其《聊斋遗文七种》一书中。 《日用俗字》稿成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3年)正月,至乾隆间始刻印成书。当年蒲松龄见《庄农杂字》一书多有脱漏、杜撰,不尽人意,因而详查《字汇》,另编成《日用俗字》一书。其中读音,悉从《正字通》,而难识者皆注以音切。共分身体章、庄农章、养蚕章、饮食章、菜蔬章,器皿章等31章,包容了世间生物、社会行当,方方面面常用俗字。不仅是很好的识字读本,更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农桑经》是蒲松龄在韩氏《农训》基础上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增删,又博采古今论蚕者,编辑而成的。旨在“使纨绔子弟,抱卷书生,人人皆知稼穑”。内含《农经》71则(包括一年四季整地施肥,种植各种农作物的时间、方法以及治虫、灭荒御灾等);《蚕经》21则(包括择种、养蚕、择茧及齐茧法等);《补蚕经》12则;附录《蚕祟书》27则以及《种桑法》10则等。是一部有价值的农业科普著作。 除以上五册杂著外,蒲松龄还先后编选辑录了多种著作,如《婚嫁全书》、《<帝京景物略>选》、《宋七律诗选》、《庄、列选略》、《小学节要》、《药祟书》、《家政内编》、《家政外编》、《观象玩占》等。可见其勤奋,更见其为人之心。可惜的是,除《药祟书》抄本与《家政内、外编》手迹残稿近已得见外,其余诸书早已失传,仅有序跋留存而已。 《聊斋戏》 《闹馆》写教书先生在饥荒之年难找主顾,形同乞讨的沿路喊叫:“教书”。在苛刻的顾主一番还价后,他竟以极低的报酬成交,并甘愿无偿地为东家接送孩子,还兼干各种家务活。尽管每天只有两顿不象样的饭,也总比挨饿强。充分反映了“斯文不值钱”的社会现实。 《钟妹庆寿》通过钟妹送鬼为兄庆寿,写面目不扬而才能吐凤的钟馗,因恨朝廷重相貌轻文章,愤撞金阶,死后被上帝擢为九幽三曹都判官。他认为世间的不公,都是几个邪鬼作祟,于是专吞邪鬼入肚。“养成一个鬼脾胃,顿饭非鬼不美”。其道白:“扫尽群魔千里雾,放日月照阴城。”说出了怀才不遇,恨科场不公的蒲松龄心底的话。 《窘闱》(附《南吕调九转货郎儿》)前者写乡试闱场里,考生在答卷过程中焦急、无奈、怨恨、乞求、梦幻等各种窘态与心理变化;后者写应乡试的秀才,从仓促备考到闱场门外、候检、入场,以及在答卷前后与出场始悔的各种感受和心态。将考生的窘态与艰辛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三出戏生动幽默,写出了蒲松龄的亲身感受与对科场不公的愤慨。 《聊斋俚曲集》 聊斋俚曲,按蒲松龄墓碑原载为14种,其中《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作为一种计算,实际上应作两种,共15种。当年路大荒在整理《聊斋俚曲集》时未收入《琴瑟乐》一种。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说唱与戏剧作品,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与地方戏,所用曲调是借用当时流传的几十种曲牌音乐(填词)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曲谱,仅靠口传,至今只凭录音整理记谱十数首)。 从写作时间看,除较短的几种写于作者中年外,其余多作于暮年。从写作动机看,作者是为“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用以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大多数作品写于西铺的直接动因,是为取悦于毕际有的孀妻王老夫人(王渔洋的从姑母)。 从作品内容看,其中半数改编自《聊斋志异:《姑妇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张诚》,《翻魇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贵神仙》与《磨难曲》即《张鸿渐》,《寒森曲》即《商三官》与《席方平》。作品大都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如婆媳(《姑妇曲》)、夫妻(《禳妒咒》)、后母与儿子、兄弟(《慈悲曲》)、父子(《墙头记》)关系等,到街坊邻里关系(如《翻魇殃》)到社会不公问题(如《富贵神仙》、《磨难曲》、《寒森曲》),直至朝廷的昏庸荒诞(如《增补幸云曲》)。除少数游戏笔墨外,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与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 从艺术效果看,作品的取材与方言俗语的运用,深受当地听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如《墙头记》等作为地方戏,至今盛演不衰。 从写作形式看,聊斋俚曲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琴书说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戏演变进程,如最后完成的《禳妒咒》、《磨难曲》与《墙头记》。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聊斋俚曲最终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成为俗文学的高峰。 怀才不遇的蒲松龄,超脱了世俗的享乐追求,艰苦卓绝地背负着雅、俗两座文学艺术高峰,登上了世界之巅,他为自己铸就了一座丰碑,更为后世树立了人生楷模。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和作用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

    笨笨猫Shirley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

    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他早年热衰功名,但是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在家乡做了四十年的

    gaooooo汪汪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目的和意义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

    杨枝甘露儿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和价值

    不是

    吃货肥仔喵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与价值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

    果冻爱之梦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