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36

江小赖007
首页 > 论文问答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与价值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uchu白白

已采纳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扩展资料:文学成就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农民文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词,只是近世传抄的“聊斋小曲”已不辨真伪。他身为文士,以能文为乡里称道。所写文章多是骈散结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只有几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文,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手。他也曾染指于词,作品较少,显然是一时之兴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尔操笔。诗作甚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松龄
132 评论

薇儿的悲伤

众说纷纭!!关于蒲松龄的家世、生平事迹因在蒲氏族谱、墓碑、行述中都 有记载,解放后又出版了路大荒的《蒲松龄年谱》(见《蒲松龄集》), 看法比较一致,认为蒲家是从明代万历年间以来“科甲相继”的诗 礼世家,到蒲松龄父亲由于,家道中落,弃儒从商。蒲松龄自幼从父 学书,一生热衷功名,多次考试皆失利,一生蹇促贫困,以教村童为 主,在毕际友家为西席前后三十年。由于他塾师的地位,卓异的才 华,使他成为接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的伟大作家。在他的思想和 世界观里有民主性进步性,同时也受时代的影响,有它封建的一 面。和古代作家一样,他的生活思想以及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具体 表现在作品里却是复杂的,一直被研究到今天,才有个较为全面的 了解。 进入八十年代,关于蒲松龄的家世生活还有两个新的争论问 题,一是蒲松龄是否为少数民族问题;一是蒲松龄是否与一个女人 (陈淑卿)有过一段婚姻关系问题。 本来按蒲松龄自撰的《族谱序》,自认为汉族,般阳(山东淄川) 土著,从无异议。可是自八十年代始,除汉族说外,又有回族说、女 真族说、蒙古族说,共四种说法; 汉族最重要的根据是《族谱序》中一段文字: 按明初移民之说,不载于史,而乡中则迁自枣、冀者,盖十室而 九焉。独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酉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 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然历年久 远,不可稽矣.相传倾覆之余,止遗藐孤。吾族之兴,自洪武始也。 此材料说明蒲氏自认为汉族,蒲氏后裔也一向认为蒲家自古 即为汉族。 关于回族说的根据是:蒲姓是阿拉伯常用姓氏,蒲鲁浑和蒲居 仁的名字又都与回族有关。岳珂《程史》云“番禺有海獠杂居,其最 豪者蒲姓。”福建《蒲氏族谱》载:“……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 脉。”《八闽通志》亦载;“蒲居仁曾任福建等处转运盐使.这种主管 盐铁酒醋专卖及市舶司的官吏当时多为回族。而关键是蒲鲁浑的 名字是阿拉伯语的汉译,阿拉伯人常用名,蒲即阿拉伯语Abu的 音译,即尊者“父亲”之意:鲁浑当即阿拉伯语run,灵魂之意。 关于女真族说的根据是;《元史·世祖本纪》载:元朝的总管是 由汉人、女真人和契丹人担任的。元代称为汉人的包括当时北方的 汉族人、女真人和契丹人。其次《金史》所记金朝官员中有乌延蒲卢 浑和蒲察蒲卢浑(本名为蒲鲁浑),“蒲鲁浑”女真语为“布囊”之意, 推知蒲祖蒲鲁浑可能原为女真人。 关于蒙古族说的的根据是:蒲鲁浑的名字是蒙古人的名字,因 为蒲鲁浑和蒲居仁都当过元朝的大官,所以元末蒲家遭殃,“倾覆 之余,止遗藐孤”。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介绍这四种说法之后认为“以上四种说 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总的说来说蒲松龄是少数民族是比较 有道理和根据的。当然这不能作为定论。”同文又说:“历史上这种 民族成份改变的情况所在多有。所以不论蒲松龄属于哪个民族,都 不决定也不影响他现在的后裔的民族成份。” 《人民日报》1981年3月19日特约评论员《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 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中又注明了蒲松龄是少数民族,引起蒲 松龄纪念馆对蒲氏世谱详加考证撰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再 次说明蒲氏族谱第一篇序言是蒲松龄在康熙27年写,已说清蒲氏 祖先是般阳(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因此才说 “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而且写此《族谱序》时是经过“珂也有 心,搜故抄而询黄发,趾也助以笔札,校窜年余,略能成册,松得受 而考核传志之,”这说明修谱十分慎重,是经过文献故抄和口头调 查,反复核实之后并得族人之助才定稿的。因此断定蒲松龄的民族 成分还是以这部族谱为据。至于因蒲鲁浑象个少数民族的译名或 因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盐使而说他是少数民族都是不足为证 的。如说蒲氏是回族,无论在蒲氏家族或蒲氏作品中都没有反映出 来。所以就目前可资考证的资料看,不能得出蒲松龄是少数民族的 结论。如此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学术界 多从蒲氏自述,归其汉族本源说。蒲松龄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而建立。馆址为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1980年建立。该馆馆藏文物、资料(版本、照片、声像)7500多件,一级品8件,其中有蒲松龄肖像立轴、蒲松龄手稿、蒲松龄印章等。基本陈列有《聊斋正房》、《蒲松龄生平及著作》、《蒲松龄研究》 等。还有《聊斋故事彩塑》、《当代名人书画》专题陈列及聊斋影视厅。该馆已编辑出版《聊斋佚文辑注》、《蒲松龄研究》等书,并首次提出蒲氏汉族说,发表论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183 评论

sherilyxia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129 评论

奔跑的流沙包

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他早年热衰功名,但是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在家乡做了四十年的教书先生。坎坷的遭遇,贫困的生活,使蒲松龄同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长期积累和搜集的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地创作,写出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还写了很多诗歌、散文、俚曲和关于农业及医药知识的通俗读物。 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在青云寺 考中秀才以后,就可以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 为了考上举人,蒲松龄决心下一番功夫。有一段时间,他索性住到附近的青云寺里苦读。 每当寺里的晨钟敲响,蒲松龄就起来读书,一直读到暮鼓传来。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就伴着烛光,一直读到天明。 寺院里有一大片桂树。每到秋天,满树的桂花开了,整个山谷都充满了浓浓的香气。八月初八的这一天,附近的村民来到寺院赶庙会,观赏桂花。平时寂静的青云寺沉浸在热闹的气氛中。蒲松龄也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他放下书本,走出房门,来到这香气扑鼻的花海中。村民们不把他当外人,和他一起说说笑笑,他也兴高采烈地玩个痛快。 “听说书啦!”有人大声说。 于是,人们都围坐在一起,听有人讲起了奇闻怪事。蒲松龄一边喝着酒,一边听村民们讲故事。他们讲的不是花妖、树精,就是变成美女的鬼怪……这一切都使他感到新鲜,令他入迷。 蒲松龄是个有心人,他一边听一边记,把很多故事都记在心上。等庙会结束,他就坐下来,把那些故事记在本子上。有了空闲时间,他又写出了一篇篇故事。 青云寺的苦读生活,不但使蒲松龄在学问方面有了长进,山中的美景也陶冶了他的性情,同时使他受到民间文艺的巨大影响,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他想:不管今后前程如何,我一定要把这民间的传说故事搜集起来,越多越好,写成奇妙文章,传给后代! 分家 蒲松龄本来想安心攻读,却没想到家里出了大事。这时候,他们兄弟四人都已经娶了妻子。他的妻子刘氏为人老实,勤快能干,又很孝敬老人,所以婆婆很喜欢她。大嫂和二嫂为这件事很不高兴,就合起伙来和刘氏作对,还到处说婆婆的坏话,甚至动不动就和婆婆吵嘴,把家里搅得不安宁。日子一长,公公蒲某生气了,就说: “你们闹得太不像话了,这日子还怎么过?分家算了。” “分就分。”大嫂和二嫂说,“不过,我们不能吃亏!” 由于兄嫂的争吵,分家分得很不公平。大哥和二哥都分到宽敞结实的住房,好的家具和农具也被两位嫂嫂抢着拿走了。蒲松龄只分到三间位于村口的破房子,还有些破破烂烂的家什农具。 蒲松龄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这孤零零的破草房边,见四周杂草丛生,连个院墙也没有。房子的墙皮已经剥落,好像风一吹就会倒塌。屋里更是破旧不堪。刘氏说: “咱们这儿夜里有狼,没有门板怎么住啊!” 蒲松龄说: “别着急,我去想想办法。” 他从堂兄家借来一块门板。这块门板很窄,只能容一人出入。家里人出去的时候,遇到有人进门,就得先躲在门后,等人进来,再出去。夫妻二人忙碌了好几天,房子才凑合能住人了。刘氏说: “咱家三口人,分了几亩坏田,这两年又闹灾荒,只打下了五十斤荞麦、八十多斤谷子。柴米油盐也得自己买,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蒲松龄嘴上安慰着妻子,心里也着急,日子这么艰难,看来只有参加科举考试,谋个官职,才能养活一家人啊! 考场失意以后 蒲松龄满以为凭自己的学问,准能金榜题名。没想到,他一连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那时候的考场,舞弊现象十分严重,没学问的,只要用钱买通考官,就可以得中,而像蒲松龄这样的穷书生,只好靠运气了。 蒲松龄虽然几次落榜,可还是不灰心,暗下决心: “我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金榜得中!” 可这个时候,他已经三十岁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总得找点事做。恰好他有个当知县的朋友叫孙蕙,请他去做幕宾(帮助知县出谋划策的人),蒲松龄答应了。 孙蕙当知县的地方在宝应县(在现在江苏省),蒲松龄来到这里,见到了许多新鲜事,又认识了不少有才学的人。他一边帮孙蕙办事,一边四处寻游,听到什么新鲜事,就记下来,写成几篇故事,还写了不少诗。 孙蕙很喜欢蒲松龄写的诗文,对他说: “你的诗词文章写得这么好,今后我这里的需要写应酬文字的,就全仗你了。” “那我岂不成了文字匠了吗?”蒲松龄不大高兴地说。 可是,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他还是替孙蕙写了不少应景的诗文。日子一长,他就厌烦了,后悔不该做这些无聊的事。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湖海气豪常迕世,黄昏梦醒自知非。 年年踪迹如萍梗,回首相看心事违。 在宝应县待了一年多,他决定回家乡去。孙蕙挽留他说: “你跟着我不愁吃穿,又能写诗作文,今后有机会还能升迁,为什么要走呢?” 蒲松龄郑重地回答: “您对我虽然很好,可我的心里并不踏实。我年纪不小了,可雄心还在,不能总做这抄抄写写,替别人写文章的事。我要写自己的东西,走自己的路。” 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不朽的《聊斋志异》 《促织》这篇作品,后来和蒲松龄其它许多作品一起,被收入到他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他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 蒲松龄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搜集民间故事,并改成文言小说。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写了四百九十多篇。因为他写作的屋子叫“聊斋”,所以起名叫《聊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特的事情。 说起《聊斋志异》里的故事,真是又奇又怪。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像《促织》就是这样。还有一篇,名叫《席方平》。写一个青年席方平,为了替被害的父亲伸冤,竟到阴间去了一趟,和大鬼小鬼们狠狠斗争了一番,虽然受到酷刑折磨,始终不屈服。 蒲松龄还写了许多狐狸成仙的故事,那些狐狸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听起来很荒唐,可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 还有一些小说,和蒲松龄个人的遭遇有关系。他几次参加科举不中,对考场上的丑恶现象看得清,也恨得深。所以,他写了几个考场上的故事,都叫人拍案叫绝。如一个姓贾的读书人,学问很高,可就是考不中。后来,他听了狐仙的话,把别人写的坏句子连在一起,成了一篇文章,不料却中了第一名。你看,这样的考试能发现真才实学的人吗? 蒲松龄把自己的爱和恨都写在作品里,使人看了,在笑声中体会到深刻的含义。 当《聊斋志异》还没成书的时候,他的一些作品就已经在许多人中间传开了。凡是读过的人都爱不释手。当时的文豪王士祯看过之后,非常佩服蒲松龄的才华,写了一首词称赞说: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最后一次投考 蒲松龄虽然对科举考试很痛恨,可在那个时候,他要使家里生活得好一些,也只能走这条路。所以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又抱着极大的希望去参加了一次乡试。妻子曾经劝他说: “你已经考了好几次了,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图个什么呀!” “是啊,我何尝不知道呢!”蒲松龄说,“可我不甘心,也不相信我就不如别人。再说,万一考中,不但可以有用武之地,家里的生活也会好一些的。” 蒲松龄来到了省城济南。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三天。在头场考试中,他考得很好,排在第一名。不料在第二场考试的时候,因为年老体弱,又泻肚子,实在支持不住,只好退场。结果,他又落了榜。 蒲松龄彻底失望了,回到家里,对妻子说: “还是你说得对。年过半百的人,何苦受那份罪呀!” “你命不好,就认了吧。”妻子劝他。 “不管怎样,我今生今世不会再投考了。” 从此,蒲松龄一心一意在家乡教书,而他写的诗文,尤其是《聊斋志异》,已经传遍四面八方,这是对他的最大安慰。 不畏权贵 蒲松龄虽然是一生为民,没有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可他关心百姓疾苦,对统治者的不良行为十分痛恨,好几次出面批评他们。 他的同乡、宝应县知县孙蕙后来又升了官。有一天,蒲松龄和几个人在一起闲谈,话题转到孙蕙身上,大家都对他很不满意: “孙大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官也越做越高。可他在家乡的名声却越来越不好了。” “这是怎么回事?”蒲松龄吃惊地问。 “他家的仆人到处横行,欺压百姓,官府都管不了,一般人更敢怒而不敢言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孙蕙家做的坏事。蒲松龄听了,非常生气,一拍桌子站起来,严肃地说: “我一直很尊敬孙大人,希望他能当爱护百姓的好官。没想到,现在他竟纵容包庇家里的人干坏事。我虽然是一个穷秀才,可要尽到作朋友的责任。” 当天,蒲松龄就给孙蕙写了一封信,信上列举了孙蕙家里的人种种坏行为,还提出五条具体建议。最后,他又写道: “你平时想的和说的爱护百姓的愿望,是多么好啊!可现在竟然让家乡的百姓害怕听到你的名字。我希望你能悄悄回家查访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听到你家的名字,不咬牙切齿的话,你给我什么处罚都行。” 孙蕙看了信很惊讶,长叹一口气,立刻写信,让家里人收敛他们的坏行为。不过后来,孙蕙和蒲松龄的关系也慢慢地疏远了。 还有一次,有个叫唐利贞的官员,因为贪污被革了职。唐利贞想官复原职,就用重金贿赂当过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和县里的进士谭再生,求他们俩为他说情。蒲松龄知道了这件事,比谁都着急,马上分别给王士祯、谭再生写了信,说: “唐利贞做官的时候,贪得无厌,把老百姓的骨头都快给榨干了。如果他要复职,还不是想尝尝吃百姓的肉的滋味?你们万万不可为这种人说情。” 有人劝他说: “王士祯是当今名士,对您很不错。唐利贞也是他的学生。您何苦要得罪他们,自找麻烦呢?” 蒲松龄郑重地说: “师长是师长,是非是是非,这件事我非管不可!” 后来,他还亲自到城里去告状。由于蒲松龄的坚决反对,唐利贞的打算果然落空了。 人民的作家 明清两朝有个习惯的作法,每年从各地秀才当中选一些成绩优秀的,升入国子监(太学)学习,叫“贡生”。蒲松龄等了一辈子,也得到了这个机会。可那年他已经七十一岁了,人老了,头发也白了,还能做什么呀!他对这些早没了兴趣,就在这一年,他辞去了教书的差事,回到了家里。 可是,他在几十年中,一直没停止写作。除了天下闻名的《聊斋志异》,他还写了一千多首诗、一百多首词、五百多篇文章、三个剧本,还写了十几首歌谣。这些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爱憎。蒲松龄生活在农村,亲眼看到农民劳动一年,打下的粮食还不够上税的,被逼得卖儿卖女,就写了一首《田家苦》的诗: 稻粱易餐,征输最难; 疮未全医,肉已尽剜。 东家儿女卖吴越,邻妇夜夜哭霜月。 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 …… 千思万转仍不果,计卖黄犊尚差可。 莫管来年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 蒲松龄生活在农村,热爱农民,为他们写作,不愧是一个人民的作家。

282 评论

秋林花语

《蒲松龄研究》是由蒲松龄研究所主办的专门研究中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及其著作的学术期刊。中文名称蒲松龄研究语 言中文主办单位蒲松龄纪念馆编辑单位《蒲松龄研究》刊编辑部国内刊号CN CN37-1080/I国际刊号ISSN1002-3712

261 评论

yirendian10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早年蒲松龄的一生较少到外地旅游,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崐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崐,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崐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崐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崐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跟我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跟前保持性的魅力。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举路漫漫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这是为什么?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科举考试之苦。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政施闰章。施闰章是个大诗人,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闰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的。科举考试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既然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你就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龄怎么写的呢,他用文言文,我们用白话文把它说出来。蒲松龄说:“我曾经观察过那些追逐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小人追求蝇头小利。至于那些本身并不富贵、但是经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贵人家门前的,也大有人在。而对功名不感兴趣的,只有那些深闺的女子,她们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个懒觉,不去追名逐利”。蒲松龄的描写非常生动,像是一篇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接下来,蒲松龄走得更远,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跟踪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写,也有人物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像小说。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考官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拿起笔来就写批语,说蒲松龄的文章“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接着又写了八个字的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观书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运笔如风”,就是写起文章来轻松愉快,非常流畅。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蒲松龄名气很大。他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举人了。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蒲松龄参加乡试,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这样一来,蒲松龄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都考。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坏了坏了,越幅了。“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我们现在看,简直太可笑了,文章写得好,隔了一页,就要取消资格!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吓呆了。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 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成为贡生。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县有没有空出名额来。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其一生写聊斋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蒲松龄为什么总考不上?这和他一直在艰苦地写《聊斋志异》有关系。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我们现在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贤惠到什么程度呢?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大家就要问了,那他为什么能够写这么多这么优美的爱情故事?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推测过。我也推测过,我是这样推测的:蒲松龄白天教完了学生,晚上自己坐在那个荒凉的书斋里,外面是月色朦胧,树叶在那儿哗啦哗啦响,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那个时候狐狸很多。这时候蒲松龄就很容易产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一个书生,就和他一样,是一个很穷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华,情感很丰富的书生,坐在一个荒斋里面,这个时候有个美女推门而入。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我和你一块写诗、填词,我跟你下围棋,我安慰你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你需要功名吗?我帮助你金榜题名。你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我给你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这个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这个书生的金钱,甚至还倒过来给你钱。在蒲松龄生活的那个社会,男女结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个什么都不要的,对男人无条件奉献的女人有吗?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她是从天上下来的,她是从海底出来的,她是从深山洞府过来的,她甚至是阴曹地府出来的;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她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是书本里的。书生不是在那儿看书吗?从书架上搬下一本《汉书》摆在这儿,翻开第八卷,里边夹着一个小美人,纱帛剪的,背后写了四个小字,“天上织女”。突然,这个纱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飘然而下,来给书生当妻子,长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书生自我介绍,我叫颜如玉,《汉书》出来的颜如玉,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聊斋志异》里面这些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穷秀才蒲松龄的白日梦。他做这种梦,就是表达那种一厢情愿的男性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他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93 评论

相关问答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与价值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

    果冻爱之梦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和价值

    不是

    吃货肥仔喵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

    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他早年热衰功名,但是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在家乡做了四十年的

    gaooooo汪汪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目的和意义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

    杨枝甘露儿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蒲松龄研究杂志的意义和作用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

    笨笨猫Shirley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