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7

碗碗小公主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鼠宝宝zhz

已采纳
一、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课例:欣赏《种海菜》(小学)。 《种海菜》是电影纪录片《潜海姑娘》的主题音乐。影片描写秀丽的南海风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潜海姑娘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潜海姑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为检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不告诉学生音乐背景、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用心聆听这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描绘出什么景象,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曾经浮现出什么样的景像和意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大海、轮船、海鸥、大草原,有的说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还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接下来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这一课,课本上有一幅儿童潜水的插图。教师介绍了音乐作品及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是电影的主题音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每人为这段音乐做一个标题。 学生兴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复或相近的,学生共为这段音乐“制作”了68个标题,其中与海有关的占95%。如:《遨游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丽》《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鸥》《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标题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如:《彩虹》《美丽的梦》《太阳下的跳跃》《我坐上了轮船》,等等。 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语言表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赞赏兴奋不已。这表明,只要细心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会得到发掘和提高的。同时,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纯真天性和独立感受,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以鼓励。 三、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课例: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 该作品原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富有诗意,充满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后被改编成管弦乐作品。 课堂上先是播放这段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海涅的诗,并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跳起了华尔兹,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舞蹈与诗歌融合一体的完美与和谐,在有声有形中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挑选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随着音乐即兴轻歌曼舞,有位女生还忘情地舞动起自己的纱巾,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感受写一首小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随后,教师挑选出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伴随着音乐,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他们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写在脸上。一些没有交出作业的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浓烈的艺术气氛弥漫在课堂上。 这情形印证了教育家卡亚尔所说的话:艺术感受体验总是要通过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身处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这次观摩教学,令我们音乐系的学生感受到很大启发。一线任课教师形式新颖的音乐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较好地诠释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做到了基础音乐教育应将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在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说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247 评论

晨阳爱美食

专著《艺术教育论》(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专著《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独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专著《艺术教育》(独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论》(独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专著《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新概念》(合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专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越洋对话》(合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专著《音乐教育书简》(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专著《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引》,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专著《艺术教育论》(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专著《守望音乐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译著《音乐互助学习与民主行为》(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主编《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编《杰德快乐幼教艺术启蒙系列丛书》(独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走进课堂-中小学音乐课案例与评析》(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副主编《学校艺术教育史》(合作),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副主编《初中音乐实验教材》(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003年出版参编《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审、参编《21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全书》(教育部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出版统稿、参编《学校艺术教育60年(1949-2009)》(教育部主编),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9月出版主编《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主编《给力音乐教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主编《小学音乐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月出版主编《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音乐家卷》,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4月出版主审《音乐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主编《粤港澳音乐教师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一、音乐教育研究“敢问音乐教育路在何方?”,《儿童音乐》1998年10期“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硕果累累”,《音乐生活报》1998/12/“透过问卷审视现状 音乐教育有喜有忧”,《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1期“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11日“音乐教育观念在更新”,《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25日“音乐教学内容亟待完善”,《音乐生活报》1999年3月4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音乐探索》1999年2期“如何全面理解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儿童音乐》1999年7期“音乐为什么能够开发右脑”,《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6期“一组引人深思的调查数据”,《音乐周报》1999年11月12日第45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在的问题”,《人民音乐》1999年12期“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1期“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新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50年”,《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人民音乐》2000年第6期“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开发智力”,《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论环境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人民音乐》2004年4期“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课程 教材 教法》2005年6期“音乐价值的社会学审视”,《文史博览》2005年10期“音乐教育创造性价值的美学诠释”,《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出版)“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1期“音乐教育的美学审视”,《音乐创作》2007年2期“关于音乐教育科研的两点想法”,《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年5期“纽约爱乐乐团的浓情奉献”,《人民音乐》2008年7期“音乐托起了孩子的生命”,《音乐周报》2008年7月“对话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年8期“京剧不是十五段”,《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6日“那才叫‘从娃娃抓起’”,《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25日“没有技能训练音乐教育很尴尬”,《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5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美国音乐教育思考之一”,《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5期“新世纪关乎美国音乐教育的三件事”,《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对高中音乐教学要以欣赏为主的质疑”,《课程 教材 教法》2009年7期“与一线教师对话让我快乐成长”,《儿童音乐》2009年9期“高中音乐课只有鉴赏是不够的”,《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6期“专业音乐学院的支教行动”,《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一项艺术教育的振兴工程”,《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丰富的音乐教育理论园地”,《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1期“校长是艺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2期“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大舞台》2010年3期“高雅音乐从娃娃抓起”,《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4期“让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大众文艺》2010年, 6期“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课程 教材 教法》2010年8期“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音乐创作》2010年6期“别让学生在讲台和舞台间徘徊”,《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8日“突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香港高中《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引》”,《课程 教材 教法》2011年8期“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人民音乐》2011年9期“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特点及实施现状”,《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2011年5月“国民音乐教育不应以审美为核心吗?”《艺术百家》2012年3期“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反思”,《人民音乐》2012年4期“钢琴教育研究的特色之作”,《文教资料》2012年4月号中旬刊“艺术审美并不等同于艺术欣赏”,《美育学刊》2012年第5期跨越国界的音乐教育理念:成全青年人的个性,《美育学刊》2013年第2期“另一只眼睛看课程”,《艺术百家》2013年3期二、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评论》1992年第6期1993年2期“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3期“学校艺术教育难发展的原因和对策”,《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3期“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1期“全面理解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2期“艺术教育与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3期“什么样的教师最称职——为艺术教师定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4期“走出艺术教育的评价误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4期“艺术教学重在艺术欣赏”,《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1期“关于艺术师范教育的两点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1期“融合——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1期“应当确立全新的艺术教学原则”,《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2期“关于艺术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3期“艺术与科学 网上把手牵”,《中国教育报》1998年11月30日“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应澄清的几个观念问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音乐周报》1999年5月21日第20期“关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当前艺术教育的五件大事”,《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3期“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与艺术课程改革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6期“艺术教育中的异化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1年1期“新中国高等艺术师范教育50年回眸”,《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学生走出尴尬”,《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第2期“创新,艺术教育的永恒追求”,《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5日“论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廓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途径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9期“广州大学城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3期三、美育研究“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吗”,《争鸣》1993年1期“审美化教学的特征及实施对策”,《高师函授学报》1993年1期“我国美育功能研究的现状及新视野”,《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2期“开放的时代呼唤审美的人”,《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3期“美育不等同于教育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5期“杜威美育思想初探”,《高师函授学报》1994年1期“德美并重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报》1995/3/“马克思美育思想初探”,《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6期“从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看美育地位的稳步提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5期“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期“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3期“以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湖南教育》2008年12月·中“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4日“别以爱为名义主宰孩子的人生”,《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8日“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4期“新中国学校美育地位变迁的四个阶段”,《美育学刊》2011年1期 (独立主持的课题,按时间顺序排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与评价指针体系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艺术教育学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百人工程”项目:《音乐课程价值研究》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大学生音乐教育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湘文库--湘籍音乐家传》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美国音乐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音乐专业大学生农村支教个案追踪研究》

336 评论

欧罗百利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 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 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 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 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一、回顾与分析 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 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 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 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 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 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 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 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 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由于高中的音乐课刚刚起步,还缺乏较深入的实践与思考,但基本模式的思路是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探 索、讨论、创作、评价等,以进一步发挥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现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征,具体的教学 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348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

    下雨天2017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

    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改革进度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当前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

    晴天花生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范文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尤其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参与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同

    呲呲呲呲呲呲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题目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

    我叫金三世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选题

    《试谈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黄紫完美搭配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