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4

好好生活2013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古代的法律文献有什么特点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nowwhite白雪

已采纳
礼法合一 (儒家)民刑不分
338 评论

雪野在宁

一、 文选(一)《左传》:郑伯可段于鄢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茔 祁奚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江乙对荆宣王(三)《礼记》:大同复习要求: 1、 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 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 齐桓公伐楚 祁奚荐贤 大同 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二、 通论(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 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 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 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 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 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 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 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 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 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 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 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 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 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 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四)诗词格律知识 21、三、 名词解释 2、 韵例 2、交韵 3、句中韵 4、韵部 5上古韵部表 6、双声 7、叠韵 8、五音、 七音 9、上古音、中古音 10、连绵词 11、古音通假 12、本字 13、叶韵说 14、毛传 15、十三经 16、传、笺、疏、正义 17、集注、集解 18、曰、为、谓之;19、谓 20、貌 21、犹 22、之言、之为言; 23、读为、读曰 24、读若、读如 25、衍文、脱文 26、句读 27、通假 28、稽古 29、引经 30、割裂 31、迂回 32、委婉 33、古诗 34、平仄 35、入声字 塞音韵尾 36、押韵、首句入韵 37、出句、对句 38、颔联、颈联 39、粘对、失粘、失对40、犯孤平 41、拗句、拗救 42、三平调 43、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44、合掌对、同字对 45、一韵到底、出韵 46、诗韵、平水韵 47、词调、词牌、词谱 48、小令、双调、三叠、四叠 49、一字豆50、重头、换头考试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句中词义解释;4、阅读古注回答问题; 5、修辞与文体知识;6、诗词格律;7、通假字识别;8、古文白文标点翻译古代汉语第二学期复习提纲一、 文选(一)《诗经》:关雎 桃夭 芣苡 静女 柏舟 七月(二)《楚辞》:哀郢 渔父(三)《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至713页第二自然段)(四)《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五)汉文:论积贮疏 报孙会宗书 陈情表(六)唐文:答李翊书 复习要求: 1、 《诗经》前五篇要求能背诵、默写; 2、 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3、 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七)唐诗宋词: 1、背诵《练习题》21页指定的21首诗并用所学知识判定它们是否是格律诗?如果是格律诗,则进一步考察其中是否含有拗救现象?属于何种拗救? 2、 熟读《练习题》21页指定的首10词同时对比格律诗与词之间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有哪些差异 二、 通论(一)《诗经》用韵 1、《诗经》的韵脚分布有哪几种情况?①句尾韵和变相句尾韵——句中韵;②每章中有一韵到底和换韵;③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 2、研究《诗经》押韵的意义——建立《诗经》韵部系统,从而建立上古韵部表即得知在上古哪些字之间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3、批判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韵说”的错误——详见教材542页 (二)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 观察古书中的两个字之间是否存在着双声或叠韵的关系时,为什么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读音为根据? 2、 教材540页的上古韵部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它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什么是对转、旁转? 3、 上古汉语时期有多少个声母?中古的声母又有多少个?对这些声母是按什么标准来进一步分类的?上古的声母与中古的声母有什么主要差异?什么叫“古无轻唇音”? 4、 你会使用第二册附录三、附录四吗?有无更简捷的办法或更方便的工具书? 5、 什么是连绵词?确定连绵词的标准是什么?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在语音方面有什么特点?在字形上又有什么特点? 6、 什么叫古音通假? 7、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古文中的通假与“六书”中的假借有什么不同? 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9、 了解教材548—550页所列举的“假借字”:唯、麋、惠、归、直、由、曾、辩、輮、矢、慝、具、舟、时、鼌,以及教材文选中所出现的通假字及对应的本字 10 通过教材551页所举例来了解认识古音通假的重要意义 (三)古书的注解 1、 为什么在汉代产生了对古书的注释?为什么到唐代又产生了新的注解? 2、 儒家代表作《十三经注疏》都分别是什么时代的哪些人作的注和疏?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将它们编辑在一起的? 3、 教材613页的《毛诗诂训传》的一页的书影中共体现了哪几位学者的劳动?他们分别是什么时代的人?如何把他们的注文逐一区分开来? 4、 注解的形式主要有哪些?①释词;②串讲;③通释全章大意 5、 注解的内容主要有哪些?①注明典故出处;②指明词语出处;③分段并诠释每段大意;④阐明哲学思想 6、 古注中的注音方式先后有什么不同?“如字”是什么意思? 7、 《史记》、《汉书》、《文选》、《三国志》等主要有哪些古代注本? 8、 清代学者在注解方面有何贡献?有哪些代表性注本?《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古书疑义举例》、《经籍篹诂》等著作是何人所著?属于什么性质的书? (四)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1、 曹丕关于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的说法是什么? 2、 试运用姚鼐的十三大类分类法将教材一、二、三册的文章及《练习题》32页之文归类 3、 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姚氏分类法“有的名同而异实”“有的作品可能跨类” 4、 从用韵的角度观察,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这五类有何特殊之处? (五)古书的句读 1、 造成古书断句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哪三方面?联系教材所举例深入理解 2、 以《练习题》29页——31页三段古注为例练习对古文进行断句 (六)古汉语的修辞 1、 教材为什么只列举了8种修辞格?是否其它辞格在古汉语中不存在? 2、 举例说明什么是稽古?什么是引经?二者有什么不同? 3、 从教材以外的古文中找到例句来理解8种“代称”是如何运用的 4、 为什么说话要迂回?什么情况下说话需要委婉?迂回与委婉有什么不同? (七)诗词格律 1、古诗可以按照是否有格律分为哪两类? 2、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3、律诗共有几联?每联各叫什么? 4、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是什么?五律和七律各有哪几种平仄格式? 5、什么叫四声?中古的四声与现代的四声有些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确定唐诗中每个字的平仄的标准是什么?是否以现代的四声为标准? 6、确定一个汉字在中古时期是属于哪一个声调,可以用哪些方法? 7、现代人创作格律诗时关于平仄和押韵的准则是什么? 8、律诗每一联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要求是什么?是否是绝对的? 9、律诗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10、俗语说律诗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全对吗?为什么?在哪些情况下不能“不论”?又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四(六)字的平仄也允许变化? 11、什么叫犯孤平?是不是任何律句中只要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犯了孤平后如何才能挽救回来? 12、什么叫拗救?拗救共有哪几种类型? 13、律诗在押韵方面有哪些要求? 14、什么是诗韵?它别称又叫什么?共有多少个韵?其中平声韵又有多少个? 15、律诗关于对仗有哪些要求? 16、律诗与绝句是什么关系?绝句在平仄、押韵、对仗方面与律诗相比有何异同? 17、什么叫三平调?怎样才能避免三平调? 18、什么叫首句入韵?什么叫出韵、失粘、失对? 19、什么叫同字对、合掌对、流水对、工对、宽对、借对? 20、什么是词?它还有哪些别称?它与音乐有什么关系? 21、什么词调、词牌、词谱?词牌在填词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2、词可以按照哪些不同角度来分类? 23、什么叫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换头、重头、三叠、四叠? 24、词与律诗相比,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25、“东”与“冬”在律诗中不能用于同一首诗的韵脚,在词中却可用来互相押韵,为何? 26、如果词中上句比下句多一个字,有无可能构成一个对仗形式?如何构成? 27、什么叫一字豆?它一般是什么词、什么声调的字?一般出现在句中什么位置上? 三、 名词解释 1、 韵例 2、交韵 3、句中韵 4、韵部 5上古韵部表 6、双声 7、叠韵 8、五音、 七音 9、上古音、中古音 10、连绵词 11、古音通假 12、本字 13、叶韵说 14、毛传 15、十三经 16、传、笺、疏、正义 17、集注、集解 18、曰、为、谓之;19、谓 20、貌 21、犹 22、之言、之为言; 23、读为、读曰 24、读若、读如 25、衍文、脱文 26、句读 27、通假 28、稽古 29、引经 30、割裂 31、迂回 32、委婉 33、古诗 34、平仄 35、入声字 塞音韵尾 36、押韵、首句入韵 37、出句、对句 38、颔联、颈联 39、粘对、失粘、失对40、犯孤平 41、拗句、拗救 42、三平调 43、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44、合掌对、同字对 45、一韵到底、出韵 46、诗韵、平水韵 47、词调、词牌、词谱 48、小令、双调、三叠、四叠 49、一字豆50、重头、换头考试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句中词义解释;4、阅读古注回答问题; 5、 修辞与文体知识;6、诗词格律;7、通假字识别;8、古文白文标点翻译

229 评论

小楼新雨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2、 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3、 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4、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5、 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6、 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7、 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8、 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9、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东汉荀悦所编的《汉纪》全称《东观汉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也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古书一般格式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周南关雎古训传第一”是小题,列于上;毛诗是大题,列于此行之下。汉代人将《左传》《国语》看做是《春秋》的内外传,作者都是左丘明。38、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叫夺文、阙文。39、蜀本是指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颜体。40、杭本是指宋代浙江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柳体。二、名词解释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 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 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 (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9、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1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石头上刊刻的经书。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照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完的有《左传》。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大价值。11、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91 评论

神仙鱼左倾45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是通过汇入、编入丛书和类书等途径保存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史书、方志、笔记、别集、杂著、诗赋。文献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当时,记言记事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刻在铜器上,也有的刻在石头上。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铜书”和石头书。在纸出现之前。在纸出现之前,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策、帛书、版牍。纸出现以后,出现了写本纸书与印本纸书。写本纸书的形态主要有三种:(1)卷轴式,东汉至唐通行。(2)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即把长卷正反折叠,使之成为方形的书本形式前后用硬纸保护。(3)旋风装,即把长卷折成经折装,再用纸把首末页相连,可以循环翻阅不致失散。印本纸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质态的书籍形式。雕版印刷术对于书籍形态的更新说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发行量,更主要地是极大提高了书籍形态的质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印本纸书形态始于唐代中后期,中经宋代的普及与完善,至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最高水准。

155 评论

凉风正正

1汉代之前 礼法结合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阶级分明1汉代开始 尊儒崇法 以儒学为主 法为辅助

274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代的法律文献有什么特点

    维护皇家权力。

    Joey玖玖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方法的特点有什么

    中国传统法律的特点: 法典化。从战国时李悝制定的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开始,基本历朝历代都有一部法典。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律>。汉朝制定

    Incana1992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德主刑附,刑民不分。  中国传统法制以"礼法结合”为特征,同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是密切相关、一脉发展而形成的。  西周是这一传统特征的源流,表现

    MM头Selina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法律文献有什么特点

    从文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来看,法律文书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1)制作的合法性。各种法律文书必须依法制作,这是法律制作的前提,也是文书立意的法律依据。(2)形式的程

    奈奈小妖精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方法的特点有

    1、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以“礼”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中国法制史》)。2、“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统一法典结构,一部法典把民法、刑法、诉讼发、经济法的内容都装进去

    小耳朵累了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