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6

婷婷1029
首页 > 论文问答 >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玩的小猪2007

已采纳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250 评论

爱吃哒小胖纸

(一类)  1、《杜甫敌视袁晁暴动问题的再认识》 文学遗产1999年1期。   2、《“拔树”与“卷茅”之风并非同一场》 文学遗产2001年1期。   3、《唐太宗能写出严整的七律吗?》 文学遗产2002年2 期 。   4、《论七律的定型与成熟》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1期 (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复印全文)   5、《杜审言与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兼述初唐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过程》   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1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复印全文)。  6、《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5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复印全文,新华文摘摘录本文要点500余字)。(二类)  7、《从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碑刻看北岳地点的沿革》 史学月刊2004年12期。  8、《杜甫的社会和谐思想》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2005,11,18。  9、《对〈四库全书〉处理“违碍字”问题的讨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1期。  本文被《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13辑)摘录观点。(三类)  10、《我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光明日报1994年6月13日。   11、《时空并驭,造境宏深——杜诗艺谈》 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5期(本文要点被《新华文摘》摘录)。   12、《杜诗“当句对”艺术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6期。   13、《客体落墨,主体生辉——论杜诗的侧写艺术》 河南师大学报2002年3期。   14、《深婉绵密、真挚蕴藉的恋歌——李商隐〈无题〉一诗的描写艺术》 南开学报1991年3期 。   15、《破解杜甫心中的“古意” 》 文史知识2004年3期。  16、《社会改革家的临秋情怀》 名作欣赏2004年8期。  17、《“沉郁顿挫”新解》 学术研究2004年10期。  18、《新发现的两条研杜材料》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2004年11月。  19、《修竹——杜甫的山林密友和精神化身》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3期。  20、《杜诗“承露金茎”是指“天枢”铜柱》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再论唐诗地名的使用艺术》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2期。  22、《刻画精微,出神入化——读钱起〈衔鱼翠鸟〉》名作欣赏2005年2期。  23、《三板一眼的“情圣”歌哭》名作欣赏2005年8期。  24、《世纪伟人的眼界与胸襟》,名作欣赏2005年12期。  25、《“露从今夜白”的情感解析》文史知识2005年1期。  26、《坚实的奠基:初唐河北诗人在唐诗发轫期的重要贡献》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7、《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河北学刊2006年4期。  28、《燕赵文化精神与唐代燕赵诗人、唐诗风骨》河北师大学报2006年6期。  29、《杜甫对景物感知过程的真实表述》名作欣赏2006年6期。  30、《老杜小杜赋重阳》名作欣赏2006年8期。  31、《爱国志士的深思与呐喊》名作欣赏2008年7期。  32、《赵次公注在清初的流传及其辑佚》上海图书馆杂志2008年8期。  33、《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  34、《唐人选唐诗中初唐四杰之选诗及原因探析》电影评介2008年20期。  35、《论杜诗的句法艺术》河北学刊2009年2期。(四类)  36、《谈杜甫的咏画题画诗》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4期。  37、《深婉细腻的歌吟》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2期。  38、《试论杜甫成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主观因素》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1期。  39、《论唐诗地名的使用艺术》 河北师院学报1995年4期 。   40、《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写作地点及时间辨析》杜甫研究论集1996年6期。  41、《以空阔显孤微——杜诗艺谈》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2期。  42、《杜甫〈喜雨〉新论》杜甫研究学刊 1998年3期。  43、《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2期。  44、《杜诗“流水对”艺术探微》 河北师大学报2000年3期。  45、《弘扬杜甫精神,回应人类危机》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6期。  46、《有感于“寒士”之辩》文论报 2000年10期。  47、《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 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2期   48、《杜诗三首编年考论》 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2期   49、《札记二则》 中华诗词2002年2期 。  50、《论杜诗的炼字艺术》 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3期。  51、《杜甫销愁》 河北日报2002年3月22日。  52、《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3期 。  53、《新发现的两条研杜材料》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  54、《两句三年得,一半来杜诗》 河北日报2003,1,17 。  55、《论杜诗的侧写艺术》 写作2003年6期 。  56、《以酒说诗兴味真》 光明日报,2004年3月18日。  57、《动与静相反相成》 写作2004年4期。  58、《杜诗“诗史”的第三重内涵》 南都学坛2004年6期。  59、《杜甫律诗章法研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  60、《说说老杜的幽默》读书时报,2004年12月1日。  61、《〈杜律启蒙〉点校本前言》杜甫研究学刊 2005年3期。  62、《物候关情——对杜甫陇右诗的补注(二则)》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63、《也说“弃官”与“罢官”——与李宇林等先生商榷杜甫离开华州任的原因》天水师院学报,2005年3期。  64、《杜甫对儒道思想的亲和——论杜甫秦州时期的思想特征》天水师院学报,2005年6期。  65、《仄韵五律之声律和韵律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期。  66、《侧写——开拓想象空间的生花妙笔》中华诗词,2005年9期。  67、《“龟”字从何时退出中国人名?》 读书时报, 2005年2月9日 。  68、《“春蚕”、“蜡炬”何以成为千古绝唱?》读书时报, 2005年5月11日 。  69、《小议商业广告的社会接受心理》读书时报,2005,10,26。  70、《一首寓意别托的咏梅诗》,载《申身短诗品读与引用》,天马图书公司,05年3月版。  71、《李清哲〈水库诗草〉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72、《张志民〈诗囚居自吟集〉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73、《长歌何以能够当哭?——对诗歌创作本原动因的思考》读书时报 2005,12,14。  74、《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济南大学学报 2006年2期。  75、《边连宝及其〈随园诗草〉〈杜律启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4期。  76、《解说“罢官亦由人”之“罢官”》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2期。  77、《边连宝与〈杜律启蒙〉》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6期。  78、《杜甫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研究》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4期。  79、《时代飞歌?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1月。  80、《清代杜诗学文献考?序》凤凰出版社,2007年。  81、《心底的苦祭?序》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   82、《两〈唐书〉本传中的严武与杜甫笔下的严武》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8年3期。  83、《杜甫献赋出身而未能立即得官之原因考》杜甫研究学刊2008年3期。  84、《苏轼与定州大秧歌》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6日。  85、《深婉蕴藉的歌吟》大众阅读报2008年6月27日。  86、《〈云外蝉音〉序》大众阅读报08,10,24;  87、《〈陈文增诗词〉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88、《杜诗中的拇指猴》深圳特区报2008年3月17日。  89、《桃花时节说杜甫》深圳特区报2008年4月14日。  90、《谁给杜甫封的圣》深圳特区报2008年5月9日;  91、《“文赤壁”与“武赤壁”》深圳特区报2008年7月3日。  92、《令人喷饭的许彦周》深圳特区报2008年7月28日。  93、《老杜为何喜欢夜间上路?》深圳特区报2008年9月9日。  94、《唐诗中的重阳节》深圳特区报2008年10月17日。  95、《贾岛的名句本自杜诗》深圳特区报2008年10月27日。  96、《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2期。  97、《白话诗词:中华诗词的自救之路》中华诗词2009年3期。  98、《以驴为伴的古代诗人》深圳特区报2009年3月25日。  99、《唐宋诗人吟诗赞读书》深圳特区报2009年4月23日。  100、《唐诗中的端午节》深圳特区报2009年5月28日。   1、点校《杜工部诗集辑注》,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出版补贴项目。主持。  2、点校《杜律启蒙》,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出版补贴项目。主持。  3、点校《仇兆鳌年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主持。   4、《燕赵古代碑文整理与研究》,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5、《杜甫诗歌技法研究》,河北省教委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212 评论

小小织女星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288 评论

寒风夜雨119

我的天,你看略论杜诗的“诗史”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 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杜甫 诗风 沉郁顿挫 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所以他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忧 国忧民,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了杜甫诗歌现实的特点。在诗歌上形成了沉 郁顿挫,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深厚悲慨,忧患郁结,回旋曲折,千回百转的艺 术风格。在评价杜诗时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但是最先提 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的是杜甫对自己赋作特点的一个描述。杜甫在所作的雕 赋《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 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所以后世经常用“沉郁顿挫” 来概括杜诗的创作风格。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善写时事的“诗史” 特点 分不开。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 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 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 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 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 补史之失载。如这首《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 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 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 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可见当时社会政局的稳定。通过此诗可以让人充分的了解到 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以及开元盛世的社会风 貌。由此可见,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补足。 开元盛世之后,唐王朝不断对外扩张,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 频繁。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 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致使杜甫对当时政局的论乱和君主的昏庸无道强烈的不 满,所以作者借《兵车行》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同时也真是的记录了 百姓因战乱,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开头前七句描写了征夫出征时和妻儿依依惜别的悲惨情景, 充分的 描写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伤害, 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 生死离别的场面, “牵 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一句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的绝望、悲 愤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句中“哭成直上干云霄” 惨痛的哭声直冲云霄,又 怎么样的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 侧面烘托出战争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的悲剧 与不幸。这生死诀别的场面写的令人触目惊心。接着,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 被抓去征兵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行人但云点行频”中的“点行频”,意思 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无 辜的百姓的牺牲 ,与此同时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紧接着,诗 人用“君不闻”这三个字,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 “汉家”,也是唐朝的影射。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荆 棘横生,满目凋残。这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概, 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 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 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 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 反映出人们心灵上所承受的严重创伤和摧残。 最后, 诗人用沉郁低缓的笔调,描述了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 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诗人 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痛心 疾首,忧国忧民的情愫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是杜诗中有名的一篇,同样具有“史”的价值。 从开元后期开始 , 伴随着社会政局的混乱,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孕育了灾难 的发生。 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杜诗“诗史”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通过写记述探亲途中和回到家后的所见所闻。这首诗感情深沉真挚,在低 缓的节奏中,时时露出激越的强音,能够充分的表达作者内心的沉痛和愤懑。 如: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萃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 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这几句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风冻裂了高山 ” 岩石。天空阴云密布,寒气阴森。而这句“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则是写君 王行宫里的温泉池,却蒸腾着暖气,宫外的禁卫军密密麻麻,作者通过这些描写 来衬托而出骊山华清宫内的暖意,使宫内宫外的苦乐之别形成强的对比。更加反 映出当时会苦乐不均。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 聚敛贡城阙。 朝 ” 廷分给臣子的丝绸织物,本是贫寒的女子织成;官吏们横征暴敛,鞭挞其夫,把 它们进贡给宫廷。这几句诗歌反映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祸害,朝廷对人民的横 征暴敛十分严重,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贵族官僚过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奢 侈生活,普通老百姓却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之中。“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这句正是当时政局下人们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个时候安 史还没有到长安但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却让诗人有 “疑是崆峒来, 恐触天柱折” 这样的忧虑,这句诗预示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 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 这几 ” 句写作者的儿子被活活饿死,邻居嚎啕痛哭的场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衰败, 孩童都会因食不果腹而惨死在家中。最后“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 澒洞不可掇 ” 写出了作者推己及人的沉郁。结合作者自身的丧子之痛联想到广 大的而民群众,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而后得到事实的验证,堪称一代诗 史。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到处征兵。杜甫的组诗三吏就 真实记录了当时时政之下人民的惨痛生活。我们来看一下三吏中的《石壕吏》这 首诗: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是杜甫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所见所闻。 “暮投石壕村”这句可以看 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还是夜幕就要早早的投宿。 “有吏夜捉人。 中的 ” “夜 抓人”充分说明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恐惧,白天官吏抓不到人,只好夜里来抓人。 “抓人”二字表现出官吏手段残忍,逼迫百姓,百姓并非自愿。而“ 吏呼一何 怒! 妇啼一何苦! ”这句中的“呼” “怒”表现出官史的凶暴,而“啼” “哭”二 字则更加凸显出妇人的悲痛,通过官吏与富人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这两句是妇人自述, 一个儿子捎信来说其他的两个已经战死,活着的人也不过是苟且偷生,通过妇人 的泪的控诉,反映出战乱祸害下民不聊生的真是境地。三个儿子两死一伤再无人 能去扶徭役, 但官史不抓到充兵的人无法交差, 才有了后面的诗句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写出了当时政局的腐朽不堪,连 老人都被抓去充兵,还有什么人是不能去的呢!真叫人痛心疾首,同时也变向的 批判的这个腐朽的社会这个战乱暴动的年代。唐朝彻底的衰败了,往日的盛世景 观一去不复返了。 “国破山河在”作者每当想到这乱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时,都会发出 这样的感概,忧国忧民的情怀日益加深。凄苦的心境日趋浓郁。《登高》这首诗 是杜甫晚年的作品, 抒发了诗人重阳登高所感, 表现出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 这首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深秋落寞的气象, “风急天高” 的节候, 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只是 “落 木萧萧”和“长江滚滚”,一切景象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没落,“不尽”表现出 时间的无穷,但是诗人依然是壮志难酬,体现出诗人无尽的愁苦,沉郁悲凉的感 情油然而生。这四句都是大处落笔,萧瑟苍劲,雄浑壮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沉 郁的心情。后四句中诗人哀叹人生,“艰难苦很”四个字中有无限的悲凉,极其 沉痛哀绝,由生出白发,穷困潦倒,引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也从另一 个侧面证实了唐王朝由辉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落败。 “沉郁顿挫” 此诗 格调苍茫、 浑厚,语句苍劲硬朗。不愧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杜甫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但却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孕育 了出了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在于他对史的认识价值,,“以诗存史,以诗证 史”,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139 评论

甜甜小小宝Sally

我眼中的杜甫前些日子,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那灵山异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往返。而位于灵山异水中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更令我“蜀不思归”,折服进而膜拜。猛然间灵光一闪,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写写这位“诗圣”,明知自己很傻,研究杜甫的学者不计其数,他们挖掘的够深刻,够翔实了,可我特想以自己的视角来谈谈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这个句子显然是病句,语文教师犯这样的语病,而且是以病句开头,很不应该留连往返应为流连忘返,连着用大开眼界、流连忘返两个成语也不大妙,有作者家天才儿童之风范圣地此词用的不妥,杜甫草堂没啥子大不了的,是因为你崇拜杜甫,那地儿才成为你心中的圣地,不能把你自身的感受用来定义草堂。此句应为“而在灵山异水之中,有一块我心中的圣地——杜甫草堂”蜀不思归——这个词是从乐不思蜀化过来的,但是搞的不好,应为“在蜀不思归”折服进而膜拜——这句话又很不应该,因为前面讲的是杜甫草堂,草堂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你折服,让你膜拜呢?让你折服膜拜的显然是杜甫,不是草堂,因此这整个句子也可以看成是病句灵光一闪这个词也不好,跟下文的冲动没有啥联系,修饰词“猛然间”感觉上是小学生用的明知道自己很傻——这个傻是啥意思?如果说因为有很多研究杜甫的作品珠玉在前让作者感觉写写老杜有点惭愧,那应该说“明知自己水平有限”翔实这个词也值得推敲,翔实一般是用在具体的客观史实、材料上,不大好用来形容杜甫的研究文献我特想以自己的视角来谈谈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很拖泥带水,要不说我最崇拜的偶像,要不说我心中的偶像。自己的视角云云,更不知从何谈起,因为下面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谈杜甫让我最欣赏的是他骨子里渗透着类似李白的洒脱与真挚的个性。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杜甫的诗歌里很坦白,很自豪拥有这样的家庭。“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何等的豪情万丈,何等的真挚博大!世人皆知李白洒脱豪迈,孰不知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呢。骨子里渗透着类似李白的洒脱与真挚的个性——这句话叫人看着很不舒服,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骨子里渗透着个性”,不大通吧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应为出身杜甫的诗歌里很坦白,很自豪拥有这样的家庭——这句也有毛病,语法不通,不知道主语谓语都是些啥,应为“杜甫在诗歌里很坦白的表达了对拥有这样的家庭的自豪”何等的豪情万丈,何等的真挚博大!——看不出来。古代的穷人家孩子少有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大才子出身自名门世家,在诗作中谈及自己家学渊源,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这样就要夸人豪情万丈真挚博大,这种赞美似乎太廉价了,还要加上两个“何等”,再来个惊叹号,实在是有迎风洒狗血的味道世人皆知李白洒脱豪迈,孰不知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这个应该是拍脑袋工程,凭老杜几句扯自己家学渊源的诗,就评价人家比李白还要洒脱豪迈,这样太无厘头了杜甫饱读史书,自许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参加洛阳进士科考试,却不料“此意竟萧条”。名落孙山的他却能够坦然处之,将成败得失视为过眼烟云。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深深的震撼了我,使我面对许多风风雨雨,都能一笑了之,宠辱不惊。自许——应为自诩名落孙山的他却能够坦然处之,将成败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何以得知?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比较功利,大多是带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渴望学而优则仕,考试落榜以后写首诗感叹一番自嘲两句,是极普通的事,基本上也没有说自己落第而后悲愤欲绝的,不知道作者是怎样联想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上面去的,居然还被深深震撼了,真是了不起使我面对许多风风雨雨,都能一笑了之,宠辱不惊——写文章明明是夸老杜的,写着写着就要转到自己身上,忍不住夸上自己两句,这个毛病以后要改掉让我最感动的是他与李白的真挚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他在洛阳遇到“赐金放逐”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同游名胜古迹,同写万丈诗篇,同醉同睡同奔放!有诗为证:“醉眼秋共被,携手日月行”。两人亲如兄弟。不分彼此。同写万丈诗篇——诗篇有用万丈形容的吗?同醉同睡同奔放——同醉同睡很好理解,同奔放是啥意思?一起K歌泡妞?杜甫对李白极为推崇,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为他写下一系列肝胆相照的诗篇,“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但杜甫又不是一味迎合,也曾苦口婆心得对李白的好道任侠,使酒尚气作了善意的规劝。“君子坦荡荡”的心胸一览无余。一位真正的诤友就耸立在世人面前,他演绎了这段经典的友情故事,无人能够逾越,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代文人有很多歌颂友情的诗,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真如诗里面写的那么好,那就很难说了。李杜相交之时李白盛名及天下,是文坛当红偶像,杜甫自然要推崇推崇的,这点很正常,但是说他们之间是经典的友情故事,就不大负责任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云云,更是让人目瞪口呆。有诗为证有诗为证,其实有时候诗是证不了啥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厉害吧?其实李白跟汪伦不过是泛泛之交。44岁的杜甫旅居长安,长达七年之久,历尽辛酸与坎坷。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对真正关心自己的朋友还是情意绵绵,是个非常重感情的性情中人,他常常赠诗以谢朋友的厚爱。在这段最暗淡,最失落的日子里,他竟然能够创作出最脍炙人口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可见他是多么的超凡脱俗,安贫乐道!实际上对于诗人来说,有时候生活环境越是困苦,创作力反而越强。老杜诗写的好,但是哪里看的出超凡脱俗,安贫乐道?作者特别喜欢用显而易见、可见之类的词,增加说服力,实际上这种推断是毫无道理的,反倒象神棍的上帝式逻辑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把自己与人民的苦难紧密结合,得出人民遭受的痛苦比自己还深,他为人民命运而担忧就象大海一样永不枯竭,甘为天下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他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是多么令人折服呀。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可贵,令天下所有的诗人在他高尚的品质面前黯然失色。这段很适合作者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也就是说格调非常高,估计校长会很喜欢。问题在于古往今来写诗寄托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可以说比比皆是,“令天下所有的诗人在他高尚的品质面前黯然失色”,不知作者是怎么把天下所有的诗人跟老杜作对比的他为人民命运而担忧就象大海一样永不枯竭——这个比喻实在是没有必要,这个句子也不通,“而”应为“的”他晚年漂泊在西南生活,虽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心境依然洒脱自然。他在自己苦心修建,专心经营的草堂里写下了《狂夫》,高声吟唱“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胸襟,这样的诗句,谁能与之抗衡呢。——这首诗很好吗?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能不能与之抗衡呢?他在草堂附近的武侯祠中瞻拜诸葛亮,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此的悲壮浑劲,如此的爱国情结,一直为后人广为流传,赞叹不已。——这句诗当然好了,是叹息孔明的,悲壮浑劲还勉强可以算,“爱国情结”从何谈起?三国时期打来打去,不过是内战混战罢了。后人赞叹的是老杜的诗,哪是啥子爱国情结?而杜甫著名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把萧散的自然情物写的优美从容,富有情趣,我最欣赏这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底”,很难想象一个“诗圣”竟然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如此浓烈的抒情,如此的仁民爱物,这给历代爱国者树立了很典型的形象,在士人的人格形成上,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这段实在太牵强了,如果没有细腻的情感和浓烈的抒情并在诗中表现,杜甫能成为大诗人吗?能被称作“诗圣”吗?作者作为老杜的粉丝,居然连这点都“很难想象”,倒把俺给看糊涂了,莫非作者只是叶公好龙?至于士人人格之类,扯的太远了,如果作者愿意赐教,俺倒想看看作者怎么解释,可以把老杜跟士人人格的形成联系起来伟哉,杜甫!——抒情式结尾,空洞恶俗通览全文,作者只是把自己所能够想得到的溢美之词统统加到老杜头上,而诸多赞美漫无边际,毫无逻辑可言,有如天外飞仙,基本上都是属于拍脑袋式论证,这样的文章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而在文句语法上面,又是病句错词满天飞,基本功很不扎实,如果作者真如传说中所言,是个语文教师,那实在是很不应该。如果打了一个文章,自己觉得比较得意,欣欣然的拿出来供人赏鉴,突然被人家指出诸多纰漏,心下不爽,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去理会人家指摘的有没有道理,偏偏反而去探寻人家是否居心叵测,进而讥讽对方吃饱了没事找事,相对于文章的水平而言,这样的态度,就更不足取了。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怎么写

    我眼中的杜甫前些日子,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那灵山异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往返。而位于灵山异水中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更令我“蜀不思归”,折服进

    六月之程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4
  •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

    spicyqiezi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是

    沉郁顿挫

    婷婷1029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4
  • 研究杜甫的论文怎么写

    你用啊?我帮你写。只不过我要钱

    阿达殿下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5
  •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部分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

    橘子汽水2046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