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7

地球是个圆曲奇
首页 > 论文问答 > 杜甫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rgoleegoon

已采纳
我的天,你看略论杜诗的“诗史”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 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杜甫 诗风 沉郁顿挫 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所以他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忧 国忧民,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了杜甫诗歌现实的特点。在诗歌上形成了沉 郁顿挫,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深厚悲慨,忧患郁结,回旋曲折,千回百转的艺 术风格。在评价杜诗时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但是最先提 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的是杜甫对自己赋作特点的一个描述。杜甫在所作的雕 赋《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 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所以后世经常用“沉郁顿挫” 来概括杜诗的创作风格。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善写时事的“诗史” 特点 分不开。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 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 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 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 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 补史之失载。如这首《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 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 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 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可见当时社会政局的稳定。通过此诗可以让人充分的了解到 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以及开元盛世的社会风 貌。由此可见,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补足。 开元盛世之后,唐王朝不断对外扩张,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 频繁。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 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致使杜甫对当时政局的论乱和君主的昏庸无道强烈的不 满,所以作者借《兵车行》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同时也真是的记录了 百姓因战乱,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开头前七句描写了征夫出征时和妻儿依依惜别的悲惨情景, 充分的 描写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伤害, 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 生死离别的场面, “牵 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一句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的绝望、悲 愤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句中“哭成直上干云霄” 惨痛的哭声直冲云霄,又 怎么样的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 侧面烘托出战争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的悲剧 与不幸。这生死诀别的场面写的令人触目惊心。接着,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 被抓去征兵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行人但云点行频”中的“点行频”,意思 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无 辜的百姓的牺牲 ,与此同时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紧接着,诗 人用“君不闻”这三个字,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 “汉家”,也是唐朝的影射。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荆 棘横生,满目凋残。这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概, 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 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 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 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 反映出人们心灵上所承受的严重创伤和摧残。 最后, 诗人用沉郁低缓的笔调,描述了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 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诗人 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痛心 疾首,忧国忧民的情愫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是杜诗中有名的一篇,同样具有“史”的价值。 从开元后期开始 , 伴随着社会政局的混乱,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孕育了灾难 的发生。 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杜诗“诗史”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通过写记述探亲途中和回到家后的所见所闻。这首诗感情深沉真挚,在低 缓的节奏中,时时露出激越的强音,能够充分的表达作者内心的沉痛和愤懑。 如: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萃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 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这几句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风冻裂了高山 ” 岩石。天空阴云密布,寒气阴森。而这句“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则是写君 王行宫里的温泉池,却蒸腾着暖气,宫外的禁卫军密密麻麻,作者通过这些描写 来衬托而出骊山华清宫内的暖意,使宫内宫外的苦乐之别形成强的对比。更加反 映出当时会苦乐不均。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 聚敛贡城阙。 朝 ” 廷分给臣子的丝绸织物,本是贫寒的女子织成;官吏们横征暴敛,鞭挞其夫,把 它们进贡给宫廷。这几句诗歌反映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祸害,朝廷对人民的横 征暴敛十分严重,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贵族官僚过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奢 侈生活,普通老百姓却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之中。“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这句正是当时政局下人们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个时候安 史还没有到长安但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却让诗人有 “疑是崆峒来, 恐触天柱折” 这样的忧虑,这句诗预示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 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 这几 ” 句写作者的儿子被活活饿死,邻居嚎啕痛哭的场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衰败, 孩童都会因食不果腹而惨死在家中。最后“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 澒洞不可掇 ” 写出了作者推己及人的沉郁。结合作者自身的丧子之痛联想到广 大的而民群众,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而后得到事实的验证,堪称一代诗 史。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到处征兵。杜甫的组诗三吏就 真实记录了当时时政之下人民的惨痛生活。我们来看一下三吏中的《石壕吏》这 首诗: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是杜甫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所见所闻。 “暮投石壕村”这句可以看 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还是夜幕就要早早的投宿。 “有吏夜捉人。 中的 ” “夜 抓人”充分说明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恐惧,白天官吏抓不到人,只好夜里来抓人。 “抓人”二字表现出官吏手段残忍,逼迫百姓,百姓并非自愿。而“ 吏呼一何 怒! 妇啼一何苦! ”这句中的“呼” “怒”表现出官史的凶暴,而“啼” “哭”二 字则更加凸显出妇人的悲痛,通过官吏与富人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这两句是妇人自述, 一个儿子捎信来说其他的两个已经战死,活着的人也不过是苟且偷生,通过妇人 的泪的控诉,反映出战乱祸害下民不聊生的真是境地。三个儿子两死一伤再无人 能去扶徭役, 但官史不抓到充兵的人无法交差, 才有了后面的诗句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写出了当时政局的腐朽不堪,连 老人都被抓去充兵,还有什么人是不能去的呢!真叫人痛心疾首,同时也变向的 批判的这个腐朽的社会这个战乱暴动的年代。唐朝彻底的衰败了,往日的盛世景 观一去不复返了。 “国破山河在”作者每当想到这乱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时,都会发出 这样的感概,忧国忧民的情怀日益加深。凄苦的心境日趋浓郁。《登高》这首诗 是杜甫晚年的作品, 抒发了诗人重阳登高所感, 表现出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 这首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深秋落寞的气象, “风急天高” 的节候, 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只是 “落 木萧萧”和“长江滚滚”,一切景象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没落,“不尽”表现出 时间的无穷,但是诗人依然是壮志难酬,体现出诗人无尽的愁苦,沉郁悲凉的感 情油然而生。这四句都是大处落笔,萧瑟苍劲,雄浑壮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沉 郁的心情。后四句中诗人哀叹人生,“艰难苦很”四个字中有无限的悲凉,极其 沉痛哀绝,由生出白发,穷困潦倒,引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也从另一 个侧面证实了唐王朝由辉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落败。 “沉郁顿挫” 此诗 格调苍茫、 浑厚,语句苍劲硬朗。不愧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杜甫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但却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孕育 了出了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在于他对史的认识价值,,“以诗存史,以诗证 史”,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257 评论

不是我的白云

百度知道十分钟内有问必答立即下载我眼中的杜甫作文150到200字我来答 匿名用户推荐于 2017-04-24我心中的著名的唐代诗人,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功成名就,但是他却有不为人之道的一面。一生都很穷困潦倒,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但是我心中的杜甫是,忠君爱国,是善良的,是乐观的,更带有一丝狂气。杜甫一生忠君爱国,。他一生都很贫苦,正直壮年44岁时爆发了他也就被关入狱中,因他的诗名很小所以逃了出来,就在连他自己的自顾不暇的时候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篇。这种危急时刻,他担忧的还是皇帝,并去找在外逃亡的,被封小官后因不了解官场的利害关系被贬。终因俸禄太少弃官游荡于四川,收朋友的接济,盖了一间小屋,当自己的草屋顶被风刮走后,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更为天下苍生着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而这样的气魄无人能比。杜甫更是善良的。在他的房屋前,他发现有一个老夫人总是打他家门前的枣,当时并没有阻止,而是感慨人民生活的苦闷。当他把自己的房子交给别人时,那人要去阻止老妇人,被杜甫拦下,杜甫大度的说这样也不会影响自己,那个老妇人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你帮帮她吧。说完又感慨社会上老百姓的生活苦闷,不能吃饱穿暖,即使他自己也是贫困潦倒,身无分文。杜甫这一生更是乐观的,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倒,反而更加乐观更加推己及人。在四川时被朋友接济,他并没有觉得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反而写出“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的“狂”诗句。杜甫很乐观,从不会想要轻生。杜甫也是一个“狂人”,因与打交道也沾染一丝狂气。当他登上泰山山顶时,俯瞰世间万物是更是感慨万分,更加疯狂,于是写出了“狂”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然而这样忧国忧民乐观善良的唐代诗人仅仅活了59岁,就连他逝世时也是相当悲凉,他客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就这样漂泊凄惨的过完了短暂的一生。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甫,他忠君报国,他忧国忧民,他善良乐观,他依然带着一丝狂气,这样的杜甫我欣赏!希望能帮到你,如果不满意,可以再追问,望采纳,谢谢 0 73更多回答(2)周围人还关注女士脱毛器破解游戏下载语文六年级下册怎么涂口红手机游戏怎么让头发长得快如何治疗贫血宝马x5报价相关问题以 我心中的杜甫为题 写一篇200字的作文 83小短文:我心中的杜甫250字 12我眼中的杜甫 5杜甫简介(150字左右) 52杜甫的介绍,200字左右 216杜甫我想对你说作文200字 21我想和杜甫做朋友作文200字 1请问知道杜甫的小故事吗?<200多字> 32更多相关问题

307 评论

侠女游浆糊

我眼中的杜甫 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向社会,面向人民,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并由此形成了借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忧时悯乱思想感情的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多地歌唱时事的大诗人,他用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下了众多的、质量很高的叙事诗,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杜诗通过这些艺术概括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深重灾难的生活: 逾墙而逃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热的杨国忠兄妹、烧杀虏掠的安史乱军…… 这些形象,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无情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强烈谴责乱军的暴行。 杜甫在《丽人行》、《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中,运用了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叙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不动声色地抨击了统治阶级,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如《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后来鞍马可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纵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再次,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独白还是对话,都精彩传神,很好地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又如《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絮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从细微之处着眼,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觉到的具体景物。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排列了 “风”、“天”、“猿”、“渚”、“沙”、“鸟” 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诗人将这多种物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一幅萦绕着悲凉萧瑟气氲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在这里从大处落笔,写登临高处所见到的两大壮观景象,犹如影视技术的特写镜头,在读者脑海中形成壮阔无边,波涛汹涌的动感画面——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飘落,滔滔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不仅壮观,更显大气磅礴。这里如同前两句一样,依然没有提到季节与登高,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是非深秋季节所能有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非登高所能观赏和感受到的。此外,“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又和前两句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遥相呼应,承接而来,足见诗人构思之高妙。这两句虽然仍然是在写景,但那“无边”的“落木” ,“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却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浩茫心事的真实写照。以上四个写景的诗句,构成了诗人登高时所见所闻所感的整体画面,而这个整体画面恰恰为下文抒发诗人的感情设置了一个典型的大的环境背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由前面的明写景物暗含抒情,转为直接抒情,暗中写景。上句写诗人思乡、悲秋和飘零他乡的客旅身世。“万里”,极言思乡情切。“悲秋”,秋季“落木萧萧”的景象出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悲叹。“作客”,是说身为他乡游子,举目无亲,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思亲之愁。又用一“常”字加以修饰,极言“作客”他乡时间之长久,更见思乡思亲之情切。诗人满腹愁苦都紧扣眼前的秋景,可见抒情中暗合秋景的描绘。“百年”,极言年老。“多病”,体弱多病,而更有忧国忧民之痛。“登台”,这是诗中点题之处,登高则能望远,然而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又都是凄凉的景象,非但没能令诗人心旷神怡,反而更勾起心灵深处的哀痛,更何况还是“独”自一人去“登台”呢?这一个“独”字更显其孤独的处境。这两句诗,细致传神地描画出了诗人此时的自我形象,难怪后人千古传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苦恨”,暗中再次点明久久重阳登高之事。“艰难”,一是身世的艰难,坎坷,另一是国事和民生的艰难,诗人此时的感情,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愁苦上。“霜鬓”,即白发,是由“苦恨” 所致,在着一“繁”字,则更显“苦恨”之情日深。“潦倒”,指体衰多病,愁肠百结,极言心中的愁闷。诗人本已年老体衰多病,却又加上长久在“万里”他乡“作客”,心中无限愁闷。适逢重阳,本想登高消愁,看见的确实满目秋色,结果是愁上加愁,悲苦之情又平添了许多。此景此情,诗人怎能不想起以酒消愁呢?然而却“新停浊酒杯”,因病刚刚戒酒。在这里,诗人的心境与眼前的景色完全交融在一起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表达了诗人登高时的感怀,也构成了前四句所描写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 作品意境浑厚感人,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最后,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这一细节,而且也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与愤慨。 上述几点,在杜甫的叙事诗中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为杜诗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最好的创作方法。希望楼主满意

321 评论

云飞扬了

有句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责任感,杜甫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 杜甫的诗犹如大唐由盛到衰可悲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他不同时期的真实景观和社会生活矛盾。又如一个历史宝库,包含着浑涵汪洋、千汇万状的丰富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忧过忧民的深衷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铸就了这位彷徨者无数铿锵凝练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辞。于是他便成了诗中的圣人。 他的诗便是他的情感发泄,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可为的无可奈何。读他的诗,俨然在接受清除心灵污垢的洗礼,高档格调的文辞、深刻压抑的真实的真实感情在读者的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于是人们便想起了大海的浩淼,想起了弯月的宁静,也想起了杜甫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 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杜甫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政治,从青年时代起就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匡时济世之心走进社会。但是,杜甫一生坎坷,屡次科场失意。他长期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政治情况,洞察社会动态,体验民间疾苦。他站得高,看得远,具有民胞物与的高尚情怀。因此,他的诗歌立足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又因为他浓厚的民本思想,站在人民立场,敢于面对社会黑暗,痛陈时弊,把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国家的政治动态,都概括在诗歌作品里,所以又被尊称为“诗史”。唐代元稹对杜甫的评价甚高,曾说:“上薄风骚,下盖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经过时间的验证,元稹对杜甫的评价与褒扬毫不过分。 杜甫是诗歌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锤炼上是着意下了一番功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努力的真实写照。翻开杜甫的诗集,人们会看到佳句连篇,妙语如珠,使人眼花缭乱,有目不暇接之感。杜甫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精确凝练,概括力强,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用十个字就把封建社会里贫富悬殊做了鲜明的对比,爱憎分明。又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仅用两句就把战乱年月漂泊异乡之人的思家之情表露无遗。杜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丰富多彩,形象鲜明,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色彩明快,妙语传神;又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则如一幅细腻逼真的田园风景画。杜甫诗歌语言的另一特色是质朴自然,明快通俗,如“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四句诗完全是民间流传的谣谚语言,经作者引入诗中,既通俗易懂又恰切自然。杜甫的诗歌音调美也是一大特色,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铿锵悦耳,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评,,,,,,,,,,,,,,,, 一部杜甫集,不仅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面貌,而且也表现了诗人虽坎坷潦倒、颠沛流离却始终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崇高精神。在艺术上,杜诗不仅集前人之大成,而成为辉煌的唐代诗歌的一面旗帜,也是开后世之先路,令百代学习景仰的楷模。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世界范围的文化伟人。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絮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前四句重点是写景,但景中亦含情。 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从细微之处着眼,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觉到的具体景物。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排列了 “风”、“天”、“猿”、“渚”、“沙”、“鸟” 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诗人将这多种物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一幅萦绕着悲凉萧瑟气氲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在这里从大处落笔,写登临高处所见到的两大壮观景象,犹如影视技术的特写镜头,在读者脑海中形成壮阔无边,波涛汹涌的动感画面——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飘落,滔滔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不仅壮观,更显大气磅礴。这里如同前两句一样,依然没有提到季节与登高,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是非深秋季节所能有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非登高所能观赏和感受到的。此外,“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又和前两句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遥相呼应,承接而来,足见诗人构思之高妙。这两句虽然仍然是在写景,但那“无边”的“落木” ,“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却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浩茫心事的真实写照。以上四个写景的诗句,构成了诗人登高时所见所闻所感的整体画面,而这个整体画面恰恰为下文抒发诗人的感情设置了一个典型的大的环境背景。 后四句重点在于抒情,但情中又寓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由前面的明写景物暗含抒情,转为直接抒情,暗中写景。上句写诗人思乡、悲秋和飘零他乡的客旅身世。“万里”,极言思乡情切。“悲秋”,秋季“落木萧萧”的景象出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悲叹。“作客”,是说身为他乡游子,举目无亲,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思亲之愁。又用一“常”字加以修饰,极言“作客”他乡时间之长久,更见思乡思亲之情切。诗人满腹愁苦都紧扣眼前的秋景,可见抒情中暗合秋景的描绘。“百年”,极言年老。“多病”,体弱多病,而更有忧国忧民之痛。“登台”,这是诗中点题之处,登高则能望远,然而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又都是凄凉的景象,非但没能令诗人心旷神怡,反而更勾起心灵深处的哀痛,更何况还是“独”自一人去“登台”呢?这一个“独”字更显其孤独的处境。这两句诗,细致传神地描画出了诗人此时的自我形象,难怪后人千古传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苦恨”,暗中再次点明久久重阳登高之事。“艰难”,一是身世的艰难,坎坷,另一是国事和民生的艰难,诗人此时的感情,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愁苦上。“霜鬓”,即白发,是由“苦恨” 所致,在着一“繁”字,则更显“苦恨”之情日深。“潦倒”,指体衰多病,愁肠百结,极言心中的愁闷。诗人本已年老体衰多病,却又加上长久在“万里”他乡“作客”,心中无限愁闷。适逢重阳,本想登高消愁,看见的确实满目秋色,结果是愁上加愁,悲苦之情又平添了许多。此景此情,诗人怎能不想起以酒消愁呢?然而却“新停浊酒杯”,因病刚刚戒酒。在这里,诗人的心境与眼前的景色完全交融在一起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表达了诗人登高时的感怀,也构成了前四句所描写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 作品意境浑厚感人,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杜甫《月夜》赏析2008年12月02日 星期二 下午 10:39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愤恰是人民的悲愤,他在替百姓呼号。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我们看其中的《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皮〕。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是个当兵归来的青年农民。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农村普遍衰败,田园庐舍一片荒凉。这个败阵归来的士兵看到家乡已面貌全非,乡邻们走死逃亡,旧里已成空巷,连太阳都暗淡无光,一片凄惨气氛。村里成了狐狸之类的乐园,它们反客为主,竖起毛来发怒,怪这个青年的哭声搅乱了它们的安宁。在百无聊赖中,这个农民为活下去开始锄地,灌园,尽庄稼人的本分。然而仍不能安静地生活,县吏知他回来,又召他去练兵。这次是当地方兵,不出本州,转身看看家里,任何可携带的东西都没有。稍觉安慰的是,虽然只身一人,在本地总比远离家乡不知所归好些吧。可是又一想,家乡已一无所有,无所留恋,远近都一样,无所谓了。他又想起已经死去五年的母亲,生儿得不到孝顺,母子都留下刻骨的遗恨。人生到了这种无家可别的程度,百姓还怎么活下去呢? 杜甫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向社会,面向人民,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并由此形成了借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忧时悯乱思想感情的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多地歌唱时事的大诗人,他用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下了众多的、质量很高的叙事诗,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杜诗通过这些艺术概括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深重灾难的生活: 逾墙而逃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热的杨国忠兄妹、烧杀虏掠的安史乱军…… 这些形象,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无情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强烈谴责乱军的暴行。 杜甫在《丽人行》、《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中,运用了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叙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不动声色地抨击了统治阶级,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如《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后来鞍马可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纵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再次,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独白还是对话,都精彩传神,很好地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最后,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这一细节,而且也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与愤慨。 上述几点,在杜甫的叙事诗中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为杜诗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最好的创作方法。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148 评论

潘朵拉的音乐

我眼中的杜甫前些日子,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那灵山异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往返。而位于灵山异水中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更令我“蜀不思归”,折服进而膜拜。猛然间灵光一闪,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写写这位“诗圣”,明知自己很傻,研究杜甫的学者不计其数,他们挖掘的够深刻,够翔实了,可我特想以自己的视角来谈谈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这个句子显然是病句,语文教师犯这样的语病,而且是以病句开头,很不应该留连往返应为流连忘返,连着用大开眼界、流连忘返两个成语也不大妙,有作者家天才儿童之风范圣地此词用的不妥,杜甫草堂没啥子大不了的,是因为你崇拜杜甫,那地儿才成为你心中的圣地,不能把你自身的感受用来定义草堂。此句应为“而在灵山异水之中,有一块我心中的圣地——杜甫草堂”蜀不思归——这个词是从乐不思蜀化过来的,但是搞的不好,应为“在蜀不思归”折服进而膜拜——这句话又很不应该,因为前面讲的是杜甫草堂,草堂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你折服,让你膜拜呢?让你折服膜拜的显然是杜甫,不是草堂,因此这整个句子也可以看成是病句灵光一闪这个词也不好,跟下文的冲动没有啥联系,修饰词“猛然间”感觉上是小学生用的明知道自己很傻——这个傻是啥意思?如果说因为有很多研究杜甫的作品珠玉在前让作者感觉写写老杜有点惭愧,那应该说“明知自己水平有限”翔实这个词也值得推敲,翔实一般是用在具体的客观史实、材料上,不大好用来形容杜甫的研究文献我特想以自己的视角来谈谈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很拖泥带水,要不说我最崇拜的偶像,要不说我心中的偶像。自己的视角云云,更不知从何谈起,因为下面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谈杜甫让我最欣赏的是他骨子里渗透着类似李白的洒脱与真挚的个性。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杜甫的诗歌里很坦白,很自豪拥有这样的家庭。“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何等的豪情万丈,何等的真挚博大!世人皆知李白洒脱豪迈,孰不知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呢。骨子里渗透着类似李白的洒脱与真挚的个性——这句话叫人看着很不舒服,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骨子里渗透着个性”,不大通吧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应为出身杜甫的诗歌里很坦白,很自豪拥有这样的家庭——这句也有毛病,语法不通,不知道主语谓语都是些啥,应为“杜甫在诗歌里很坦白的表达了对拥有这样的家庭的自豪”何等的豪情万丈,何等的真挚博大!——看不出来。古代的穷人家孩子少有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大才子出身自名门世家,在诗作中谈及自己家学渊源,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这样就要夸人豪情万丈真挚博大,这种赞美似乎太廉价了,还要加上两个“何等”,再来个惊叹号,实在是有迎风洒狗血的味道世人皆知李白洒脱豪迈,孰不知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这个应该是拍脑袋工程,凭老杜几句扯自己家学渊源的诗,就评价人家比李白还要洒脱豪迈,这样太无厘头了杜甫饱读史书,自许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参加洛阳进士科考试,却不料“此意竟萧条”。名落孙山的他却能够坦然处之,将成败得失视为过眼烟云。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深深的震撼了我,使我面对许多风风雨雨,都能一笑了之,宠辱不惊。自许——应为自诩名落孙山的他却能够坦然处之,将成败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何以得知?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比较功利,大多是带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渴望学而优则仕,考试落榜以后写首诗感叹一番自嘲两句,是极普通的事,基本上也没有说自己落第而后悲愤欲绝的,不知道作者是怎样联想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上面去的,居然还被深深震撼了,真是了不起使我面对许多风风雨雨,都能一笑了之,宠辱不惊——写文章明明是夸老杜的,写着写着就要转到自己身上,忍不住夸上自己两句,这个毛病以后要改掉让我最感动的是他与李白的真挚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他在洛阳遇到“赐金放逐”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同游名胜古迹,同写万丈诗篇,同醉同睡同奔放!有诗为证:“醉眼秋共被,携手日月行”。两人亲如兄弟。不分彼此。同写万丈诗篇——诗篇有用万丈形容的吗?同醉同睡同奔放——同醉同睡很好理解,同奔放是啥意思?一起K歌泡妞?杜甫对李白极为推崇,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为他写下一系列肝胆相照的诗篇,“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但杜甫又不是一味迎合,也曾苦口婆心得对李白的好道任侠,使酒尚气作了善意的规劝。“君子坦荡荡”的心胸一览无余。一位真正的诤友就耸立在世人面前,他演绎了这段经典的友情故事,无人能够逾越,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代文人有很多歌颂友情的诗,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真如诗里面写的那么好,那就很难说了。李杜相交之时李白盛名及天下,是文坛当红偶像,杜甫自然要推崇推崇的,这点很正常,但是说他们之间是经典的友情故事,就不大负责任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云云,更是让人目瞪口呆。有诗为证有诗为证,其实有时候诗是证不了啥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厉害吧?其实李白跟汪伦不过是泛泛之交。44岁的杜甫旅居长安,长达七年之久,历尽辛酸与坎坷。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对真正关心自己的朋友还是情意绵绵,是个非常重感情的性情中人,他常常赠诗以谢朋友的厚爱。在这段最暗淡,最失落的日子里,他竟然能够创作出最脍炙人口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可见他是多么的超凡脱俗,安贫乐道!实际上对于诗人来说,有时候生活环境越是困苦,创作力反而越强。老杜诗写的好,但是哪里看的出超凡脱俗,安贫乐道?作者特别喜欢用显而易见、可见之类的词,增加说服力,实际上这种推断是毫无道理的,反倒象神棍的上帝式逻辑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把自己与人民的苦难紧密结合,得出人民遭受的痛苦比自己还深,他为人民命运而担忧就象大海一样永不枯竭,甘为天下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他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是多么令人折服呀。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可贵,令天下所有的诗人在他高尚的品质面前黯然失色。这段很适合作者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也就是说格调非常高,估计校长会很喜欢。问题在于古往今来写诗寄托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可以说比比皆是,“令天下所有的诗人在他高尚的品质面前黯然失色”,不知作者是怎么把天下所有的诗人跟老杜作对比的他为人民命运而担忧就象大海一样永不枯竭——这个比喻实在是没有必要,这个句子也不通,“而”应为“的”他晚年漂泊在西南生活,虽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心境依然洒脱自然。他在自己苦心修建,专心经营的草堂里写下了《狂夫》,高声吟唱“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胸襟,这样的诗句,谁能与之抗衡呢。——这首诗很好吗?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能不能与之抗衡呢?他在草堂附近的武侯祠中瞻拜诸葛亮,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此的悲壮浑劲,如此的爱国情结,一直为后人广为流传,赞叹不已。——这句诗当然好了,是叹息孔明的,悲壮浑劲还勉强可以算,“爱国情结”从何谈起?三国时期打来打去,不过是内战混战罢了。后人赞叹的是老杜的诗,哪是啥子爱国情结?而杜甫著名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把萧散的自然情物写的优美从容,富有情趣,我最欣赏这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底”,很难想象一个“诗圣”竟然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如此浓烈的抒情,如此的仁民爱物,这给历代爱国者树立了很典型的形象,在士人的人格形成上,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这段实在太牵强了,如果没有细腻的情感和浓烈的抒情并在诗中表现,杜甫能成为大诗人吗?能被称作“诗圣”吗?作者作为老杜的粉丝,居然连这点都“很难想象”,倒把俺给看糊涂了,莫非作者只是叶公好龙?至于士人人格之类,扯的太远了,如果作者愿意赐教,俺倒想看看作者怎么解释,可以把老杜跟士人人格的形成联系起来伟哉,杜甫!——抒情式结尾,空洞恶俗通览全文,作者只是把自己所能够想得到的溢美之词统统加到老杜头上,而诸多赞美漫无边际,毫无逻辑可言,有如天外飞仙,基本上都是属于拍脑袋式论证,这样的文章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而在文句语法上面,又是病句错词满天飞,基本功很不扎实,如果作者真如传说中所言,是个语文教师,那实在是很不应该。如果打了一个文章,自己觉得比较得意,欣欣然的拿出来供人赏鉴,突然被人家指出诸多纰漏,心下不爽,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去理会人家指摘的有没有道理,偏偏反而去探寻人家是否居心叵测,进而讥讽对方吃饱了没事找事,相对于文章的水平而言,这样的态度,就更不足取了。

158 评论

相关问答

  • 杜甫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

    我眼中的杜甫前些日子,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那灵山异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往返。而位于灵山异水中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更令我“蜀不思归”,折服进

    我还是杰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杜甫相关论文摘要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

    旋转吧陀螺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杜甫相关论文摘要是什么

    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

    默灬小米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杜甫相关论文摘要部分

    我的天,你看略论杜诗的“诗史”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

    朵喵喵ljh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杜甫相关论文题目怎么写

    我眼中的杜甫 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

    阿拉朱旺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