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7

泸州老叫
首页 > 论文问答 > 孟子研究期刊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伯妮新娘

已采纳
四端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解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四端说”作为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与孔子“忠恕观”之间的渊源关系素未被重视,总结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扩展资料孟子是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后来被称为“亚圣”后世。但孟子在宋朝之前的地位并不高。自唐代以来,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陶桐”的唯一人。有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书的地位逐渐增强。宋神宗习宁四年,“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科目。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第一次被正式追逐为“邹国公”,并于次年被批准享受孔庙。后来,“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端
309 评论

nanami小明

已出版著作有33部:《韩非子导读》(38万字,巴蜀书社1990年)《商君书、韩非子》(点校,24万字,岳麓书社1990年)《白话搜神记》(17万字,岳麓书社1991年)《韩非子全译》(3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商君书全译》(8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吴越春秋全译》(6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论语〉〈孟子〉精华译评》(10万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韩非子〉精华译评》(15万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白话商君书》(5万字,岳麓书社1994年)《全本搜神记评译》(合作,32万字,学林出版社1994年)《荀子译注》(5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韩非子》(译注,繁体字本,8万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6年)《吴越春秋》(译注,中文繁体字本,41万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6年)《中小学生实用成语词典》(主编,6万字,宇航出版社1996年)《商君书》(译注,中文繁体字本,27万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7年)《曾巩散文精选》(评注,38万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中国商家谋略经典》(主编,88万字,改革出版社1998年)《潜夫论全译》(5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常用成语词典》(47万字,黄山书社2000年)20.《〈孟子〉句式变换释例》(8万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现代汉语规范指南》(43万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韩非子>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荀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潜夫论校注》,岳麓书社2008;《韩非子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商君书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韩非子:帝王的法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31《劝学篇·荀子》,吉林外语教育出版公司2011;《韩非子校疏析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商君书校疏》,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此外,在《文史》(北京)、《古籍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华文史论丛》(上海)、《辞书研究》(上海)、《史学史研究》(北京)、《汉学研究》(台北)、《孔孟学报》与《孔孟月刊》(台北)、《学术集林》(上海)、《中国书评》(香港)、《语文建设》(北京)、《中国图书馆学报》(北京)、《修辞学习》(上海)、《编辑学刊》(上海)、《语言研究》(武汉)、《汉语学习》(延吉)、《古汉语研究》(长沙)、《社会科学》(上海)、《鲁迅研究月刊》(北京)、《学术研究》(广州)、《语文建设通讯》(香港)、《国文天地》(台北)等112种刊物上发表了各种文章258篇。●已在123种刊物上发表文章293篇,主要有:古字、今字、本字、借字及其关系《语文学习》1986年第10期《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探讨《语文学习》1987年第1期从文献和文物看古代的“策”《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3期《尔雅》的词义辨析《辞书研究》1987年第5期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语言艺术追求《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古汉语研究中的“举例法”批评《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秦晋肴之战》人物形象谈《文艺学习》1988年第3期简论韩非用人方略《领导工作研究》1988年第6期通假字通说《文科月刊》1988年第8~12期汉语语音史上一个千年误会——为颜之推辩解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4期论通假与同源之关系《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孟子》否定句代词宾语的变换研究《宁夏社会科学通讯》1989年第2期韩非术治思想新探《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副词“相”、“见”的指代作用《中文自修》1989年第5期古汉语中的尊称《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2、第3期古汉语中的谦称《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4期“鸡犬相闻”发微《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第5期出自《孟子》的警策《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韩非子索引》指瑕《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孟子》中的强调表达法《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4期浩然之气的语言表现《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孟子》中目的句式的变换分析《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韩非子》使用历史故事和寓言的独特风格浅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韩非子》所记先秦史料考察《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语言学与政治工作《政工研究文摘》1990年第2期“池塘”说解辨正《辞书研究》1990年第3期方策是编连诸方而成册的书吗《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江浙地区对《韩非子》流传所作的贡献《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论语》“问”字句研究《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韩非子》编集探讨《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一种便宜的训诂法——词训法《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商君书》《申子》《慎子》流传考略《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年第1期为情造文——我国古代诗论的现实主义传统论略《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左传》“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误解辨正 《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荀子简释》校勘真相管窥《学术研究》1991年第1期《孟子》句式变换例札《营口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恣君之所使之”中“所”字之我见《淮北煤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略论韩非理论文之文学价值《西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论《孟子》的双宾语句式及其变换《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比”字古义通解纠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韩非子》校后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年第4期《荀子》善本旧刻经眼录《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1年第4期《韩子浅解》校勘失误管窥《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鲧禹决渎”索解《求索》1991年第6期《左传》“死君”说解辨正《广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搜神记》校点勘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韩非子》版本源流述略《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七期,中华书局1992年论主谓之间助词“之”的作用《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鉴赏辞典”的规范性《辞书研究》1993年第1期《韩非子》“乾道本”流传始末《文献》1993年第2期周伯琦及其《说文字原》《辞书研究》1993年第3期《商君书注译》校勘失误管窥《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吴越春秋》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1期《商君书》杂考纠缪《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5期甲骨文数字探源及其他《中国书评》1995年3月总第四期先秦簙戏考《文献》1995年第2期《孟子》误读辨正《孔孟月刊》1996年5月第34卷第9期《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梁启雄《韩子浅解》校勘失误补正《汉学研究》1996年6月第14卷第1期韩愈发牢骚的技巧——《进学解》“诡道”发微《国文天地》1996年7月第12卷第2期试论屈原的品格《古今艺文》1996年8月第22卷第4期一本错误百出的写作教材《写作》1996年第9期苏轼《杨花词》词意发微《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上海滩上的“火井”与用字混乱现象《光明日报》1996年10月3日从古籍译注看文化“下海”《二十一世纪》1996年10月号孟子辩论中比喻与逻辑推理的妙用《读写月报》1996年第10期编写小学教科书尤应谨慎从事《中国出版》1996年第12期《陋室铭》仿作辑评《明道文艺》1997年1月第250期我们现在怎样研究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9期《韩非子·解老》校释辨正《孔孟学报》1997年9月第74期试论王符《潜夫论》的文化价值《孔孟月刊》1997年12月第36卷第4期“策”、“简”辨《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二十四节气的涵义及其科学道理《古今艺文》1998年5月第24卷第3期形训、声训的方法论检讨《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王符《潜夫论》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笫”字误说辨正《辞书研究》1999年第1期行文亦行诡道 巧发满腹牢骚《明道文艺》1999年2月第275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失误辨正《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4月第59期无偏无党——《文心雕龙》之二点论管窥《孔孟月刊》1999年5月第37卷第9期“一字之变”的探讨——“吃不×”漫谈《阅读与写作》1999年第6期辞书编纂与学术争鸣《辞书研究》1999年第4期论鲁迅《秋夜》的象征主义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孟子》引语研究《学术集林》卷十六,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比数”之确诂当为“亲近”《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11月第21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本)释义商讨 《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论古汉语的归纳研究《古今艺文》2000年2月第26卷第2期语言学鸟瞰《阅读与写作》2000年第2期《西厢记》杂谈《明道文艺》2000年3月号如何解决“无错不成书”的问题《编辑学刊》2000年第2期使楚庄王一鸣惊人者考辨《文史》总第50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余怒未消 刚柔交融《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论《论语》中的“得”《古今艺文》2000年8月第26卷第4期“按部就班”的本义是什么《语文建设》2001年第1期“籁”在古代指声音吗《咬文嚼字》2001年第2期商、慎、申、韩四子思想鸟瞰《古今艺文》2001年2月第27卷第2期“作”与“做”该如何区别使用《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关于异体字淘汰与使用问题的学术思考《编辑学刊》2001年第3期谁执“左券”《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汉魏六朝同形反义现象捃拾》商榷《古今艺文》2001年11月第28卷第1期“无精打彩”的“彩”错了吗《阅读与写作》2001年第12期“戛纳”之“戛”应读ɡā《语文建设》2001年第12期“执热”新解《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六书”理论及其在现代的利用《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5期《孟子》句式变换释例《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第2期读《老子·第一章》札记《中华文史论丛》2002年总第68辑王力上古入声说质疑《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第3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误断后起意义辨正《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6期“俾昼作夜”误解辨正《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热血凝成千古文,烈士浩气永长存《明道文艺》2002年8月号说“想象”《读写月报》2002年10月号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消除方法《语文建设通讯》2002年11月第72期《孟子》存在句式变换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关于“异读字”正名《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规范词典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规范《辞书研究》2003年5月第3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引文勘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7月第4期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鉴别标志《国文天地》2003年8月第19卷第3期书名号用法补说《语文建设通讯》2003年12月第76期“轻声”只是一种变调吗?《国文天地》2004年7月第20卷第2期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伪校伪注初揭《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2月春之卷文学明珠无尽藏——《前赤壁赋》艺术成就面面观 《明道文艺》2005年2月号《醉翁亭记》艺术成就漫谈《明道文艺》2005年5月号七言诗辨源《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韩非子》真伪考辨《孔孟学报》2005年9月第83期《孟子》“巨屦”、“小屦”新解 《语言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论韩非的人性“自利”观《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元校残本《韩非子》流传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11月第6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一)《古今艺文》2006年11月第33卷第1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二)《古今艺文》2007年2月第33卷第2期宋刻本《韩非子》流传考述《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2月春之卷《孟子》“万取千”“千取百”新解《古汉语研究》2007年3月第1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三)《古今艺文》2007年5月第33卷第3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四)《古今艺文》2007年8月第33卷第4期《新编现代汉语》商榷(语音篇)《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29卷第5期明代全刻本《韩非子》流传考述《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期《韩非子》所记古代史实辨证《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4期《韩非子》所记战国人物考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改革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制 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6期《故训汇纂》指误《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8月秋之卷适应素质教育潮流 加强通识教材建设《财经高教研究》2009年9月第3期明代节选本《韩非子》流传考述《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5期历代《韩非子》研究述评《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古籍注释与汉语语法研究《书目季刊》2010年6月第44卷第1期韩非思想杂谈《孔孟月刊》2010年12月第49卷第3、4期《孟子》“见于王”误解辨正《孔孟月刊》2011年4月第49卷第7、8期韩非传论《孔孟月刊》2011年8月第49卷第11、12期现代汉语实践能力培养与案例教学《财经高教研究》2011年9月第3期《论语》第一章意蕴发微《孔孟月刊》2011年10月第50卷第1、2期

266 评论

蓝色琴弦

伱好,楼主!我能力有限…只知道剑桥大学有儒学的学科学习,还有日本东京大学都有…前年哈佛大学也开设了儒家学科…希望我这一点知识可以帮助伱…

249 评论

小甜甜不赖你

孟子的“四端说”,其内容是:人之本心先天含有仁义礼智“四性”,是为本心形上之体;本心触物发动,化显形下之用,是为仁义礼智“四德”,此四者间事实无先后,但逻辑有上下,形成“爱—→推—→敬—→别”之关系;本心体用转化建立在心理发生机制上,由不忍恻隐之心始递而生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合为“四心”,乃是道德主体当下之心理情感,是形上本体向形下之用转化之开端,是仁义礼智“四德”生成之开端,故为“四端”;“四德”乃是本心之用,需在成己、及人、亲亲、仁民、爱物、知天、事天中最终完成。

151 评论

相关问答

  • 孟子研究期刊

    孟子的“四端说”,其内容是:人之本心先天含有仁义礼智“四性”,是为本心形上之体;本心触物发动,化显形下之用,是为仁义礼智“四德”,此四者间事实无先后,但逻辑有上

    天龙过江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孟子论文参考文献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我心起飞扬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中州期刊联盟孟编辑

    刚开始也不太相信,后来就加了一个编辑的微信,观望很长时间然后定了一篇,时间很快,跟编辑打了招呼说可以跟杂志社查稿。后来就录用了,还行。

    创艺麦香包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关于孟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不知道

    灰灰poppy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题目孟子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

    piaopiao1234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