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3

我们的季节e
首页 > 论文问答 > 考古文献的名词解释汇总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okiamycm

已采纳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堆,即大冢。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葬式——尸体埋葬的姿势。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葬俗——尸体埋葬的过程。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有文献记载以前。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抢救性考古发掘(随工清理)——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考古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受地质地层学启发。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得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研究的方法论。受生物分类学启发。学说正式创立是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学方法论》。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258 评论

飞天小杨杨

《五对照检字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6万字)《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汇释》两人合著,排名第一(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29万字)《中古虚词语法例释》两人合著,排名第一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4万字)《训诂类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万字)《中古文献语言论集》 (巴蜀书社,2000年版,30万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40万字)《坐禅如斯》(山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共45万字,董志翘等三人译,排名第二)《中古近代汉语探微》中华书局2007年版,ISBN:978-7-101-05840-6;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年版,ISBN:7-80659-071-4,获第四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ISBN:7-8-643-575-1,获第五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献学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董志翘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60馀篇,计120万字;翻译论文7篇,计5万字。现举其要目如下(未特别注明者,均独立完成):《郭璞训释中的“轻重”“声转”“语转”》 (《中国语文》1980年6期)《试论郭璞注释的成就》(《江苏师院学报》1980年4期)《〈范文正公集〉读后》 (《书评》1980年4期)《从“通感”谈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教学与研究》1980年6期)《也谈“旋其面目”》 (《学术研究》1981年3期)《“君既若见录”考》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9期)《〈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一) (《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4期)《〈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二) (《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1期)《释“兮”》(《学术研究》1982年5期)《“名词动用”今译时的对应规律》 (《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6期)《再说“很如羊”》(《语言文学》1983年4期)《〈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三)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4期)《“狗马病”辨》 (《学术研究》1984年1期)《〈汉书〉拾诂》 (《活页文史丛刊》总171期)《高师协编本〈古代汉语〉有关问题的商榷》 (《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2期)《“然疑”释义》 (《中国语文》1984年4期)《名词使动用法的两种情况》 (《中学语文》1984年1期)《释“可得”“可得而”》 (《中学语文》1984年8期)《略论古籍整理中训诂学知识的运用》 (《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脚”有“足”义始于何时》 (《中国语文》1985年5期)《“叹惋”新解》 (《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12期)《“挥霍”释义》 (《学术研究》1986年6期)《“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别解》 (《语文知识》1986年4期)《〈汉书〉旧注辨证》 (《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借物表意--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修辞学习》1986年5期)《中世汉语的三类特殊句式》 (《中国语文》1986年6期)《训诂三题》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7年1期)《也说“治”》 (《中国语文》1987年3期)《读书琐记》 (《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1期)《从出土战国文字材料看“隶变”》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4期)《〈资治通鉴〉标点疑误》 (《古汉语研究》1988年1期)《古文献中多音节同义复词》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1期)《〈盐铁论〉诂训拾疑》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2期)《〈史记〉校点疑误》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8年5期)《训诂札记》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3期)《〈汉书〉旧注辨证》(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2期)《“〈庄子杂篇〉旧注辨证”之辨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3期)《〈太平广记选〉语词训释商兑》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3期)《“而弃规矩”臆解》 (《文学遗产》1989年1期)《中世汉语“被”字句的发展及衍变》 (《河南师大学报》1989年1期)《校点本〈汉书〉标点举误》 (《古汉语研究》1989年3期)《〈汉书〉校点疑误》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9年1期)《魏晋南北朝词语溯源》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6期)《“佝偻承蜩”与古人的食蝉习俗》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9年7期)《〈五灯会元〉语词考释》 (《中国语文》1990年1期)《〈汉书〉校点赘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2期)《〈史记〉校点疑误》(续) (《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2期)《〈辞源〉(修订本)书证刍议》 (《辞书研究》1990年4期)《中华版古籍标点献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1期)《中古汉语虚词选释》 (《古汉语研究》1992年1期)《〈宋高僧传〉语词札记》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3年第35号)《试论古汉语词汇与日本语词汇的比较研究》(日本《花园大学社会福利学部研究纪要》创刊号1993年)《〈太平广记〉语词拾诂》 (日本《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3年)《〈宋高僧传〉标点献疑》(日本《花园大学研究纪要》1993年第25号。全文收入日本《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5号,1993年版)《无著道忠的学术贡献》(译) (日本《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3年)《中日友好千家诗》叙、后记(译) (学林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太平广记〉语词考释》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4年第36号)《〈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の言语》(日本《佛教史研究》1994年第37卷第1号。全文收入《日本史学年次别论文集》1994年版)《明代拟话本小说〈型世言〉语词例释》 (《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4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语言研究》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2号,1995年)《白居易诗的口语表达》(译)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4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一)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3号,1996年)《关于近代汉语词语的几点思考》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6年第38号)《〈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5期)《评介两部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新著》 (《学术集林》 总第9卷,1996年)《〈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二)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4号,1997年)《〈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2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疑难词语考释》 (北京大学《唐研究》第3卷,1997年)《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 (《中国语文》1997年第5期)《敦煌文书词语考释》 (《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再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 (《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三)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5号,1998年)《评〈行历抄校注〉》 (《学术集林》总第13卷,1998年)《也论中古汉语词汇的溯源问题》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1998年)《〈洛阳伽蓝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汉语大词典〉阅读散记》 (《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高僧传〉校点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1期)《试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特点 及其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地位》(《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切韵〉音系性质诸家说之我见》 (《川东学刊》1999年第1期)《说“椅”、“椅子”》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指的”“指适”“指实”“诣实”探义》 (《辞书研究》1999年第3期)《读李维琦先生近作〈佛经续释词〉》(董志翘、陈文杰) (《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唐五代语言词典〉读后》(张永言、董志翘) (《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敦煌文书语词杂考》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9年第41号)《〈高僧传〉语词通释》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1999年)《敦煌文书词语琐记》 (《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评〈宋语言词典〉》 (《辞书研究》2000年第1期)《〈高僧传〉校点商榷(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太平广记》词汇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笺 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基金项目《高僧传》校注 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中古汉语语料库 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中古汉语研究型语料库” (08BYY05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项目

150 评论

太阳西边出

臿 :汉代耕垦农具。凹字形铁口臿是汉代臿的主要样式。中原也常见一字型铁口臿。尖首、弧刃臿少见。后来及发展成为锹。连耞:汉代一种手工脱粒农具,由长的手柄及敲杆绞连构成。古代称为“拂”《释名释用器》:“耞,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无实物出土 :汉代耕垦农具,破土用。长条形仍是主要形式,长20—26厘米。銎部作加固处理,背微曲。新出现凹字形宽刃铁口,象臿一样装在木叶上使用,为横斫式。也有双齿。耒 :双齿木质工具,是挖窑穴开沟渠不可缺少的掘土器。原始的耒是有树杈做成,后发展为青铜耒,但存世不多,一般是尖齿,也有方齿。耜 :曲柄起土的农器,宽刃,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 铚:又称爪镰,不安柄,有孔可穿绳,只割谷穗。考古上发现的大量陶刀、石刀,上有1-2个穿孔,半月形、矩形最常见。都江堰: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太守主持修建岷江上游的引水工程,即都江堰。是秦统一前为了增加战争的物资储备而兴建的灌溉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它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已成功运行了2000多年。灵渠: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统一岭南,命史禄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湘江上游海洋河和珠江水系的漓江上游之间开凿了沟通两大水系的航道—灵渠。灵渠的人工渠道有南、北两渠分流,北渠与湘江相连,南渠经兴安县城与漓江支流上游的始安水相连。总长34公里 。它以铧堤分水,以大小天平泄水,设斗(陡)门以通舟楫。它沟通两大水系,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坎儿井:新疆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新疆人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云梦秦简:睡虎地秦墓竹简,1975年冬,湖北云梦清理发掘12座战国末秦国至秦始皇时代的墓葬,M11棺内出土竹简1150余枚。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土秦简。 这些竹简的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十部分内容,涵盖了秦朝时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等。直道:秦始皇时修造,是咸阳通向北方边防最快捷的交通要道,全长900余公里,最宽164米,长城以内宽60~80米,支线宽20米,夯土路面,两侧有5尺高的墙,全封闭。现路面大部分湮没于林海、沙丘之中,残存路段有许多秦汉陶片、砖瓦、铁箭头、驿馆和烽火台的遗迹。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在边界地带修筑的长城,包括楚、魏、齐等国。外长城:秦、赵、燕分别在北境筑城防御,被称为外长城。三国外长城成为秦汉长城的基础。 阿房宫:渭河南上林苑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前殿夯土台面积达54万多平方米。台面上为廊庑类建筑。在前殿台基之南发现一处铺瓦的屋顶遗迹,有筒瓦6行,板瓦5行。未发现火焚痕迹。该次勘探的重要收获之一是,确认阿房宫当时并未完工。秦始皇陵: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南靠骊山,北临渭水,位于骊山北麓的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的交汇地带,陵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始皇陵有陵园,由内外两重夯土垣墙围成。始皇陵的整体布局可分为4个层次:核心部位的地下宫城(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某些部分,主次分明。设有陵邑,陵邑制度自此始。秦始皇陵进一步完善了战国时期的陵寝制度,为汉及以后陵寝发展定下了基调。黄肠题凑:黄肠指的是木椁墓外摆放的柏木或者楠木,题凑是指柏木或者楠木横向排列包围墓室。题凑是一种葬式,多见于汉代,汉之后很少用。它和梓宫、便房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其它的皇亲国戚及高管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特赐才可以使用。滇文化: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分布着的一篇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战国末至西汉为滇国全盛时期,进入青铜文化的发达时期,到公元一世纪后逐渐进入铁器时代。西汉后期滇国走向衰落,东汉初年为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滇池地区是滇族活动的范围和滇国统治辖区。晋宁县为汉代时滇王国故地。悬棺葬:悬棺葬主要分布于四川宜宾地区、重庆三峡地区和江西、福建武夷山区。四川保存悬棺最多。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者为福建崇武县武夷山的崖葬,距今3800±90年。悬棺距地面几十米至100多米,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岩壁上凿2~3个小方洞插木桩,架棺其上,此法较为多见。二是人工凿穴(洞),把棺嵌进穴内,一头在外,即洞穴式。三是利用天然洞穴或岩缝放置棺木。里耶古城:位于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始建于战国中晚期,楚人为加强湘西边陲的防御所建,楚和秦都相继使用。秦末的战乱中被毁弃,汉初重建,北城墙在汉代曾经过增修。城址长方形,夯土城垣,南、西、北三面有护城壕环绕。城内中心部位有一条东西向大道,自西城门向东与通往南城门的南北向大道直交。城墙外有环城道路。城内有作坊遗址、房屋遗址、水井遗址等。龙首渠:建于西汉武帝时期,前后修建两次,由于施工时挖出了龙骨(化石),渠道遂 命名为龙首渠。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耧铧:汉代播种农具,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呈三角形等。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是中国早期的播种机。族坟墓:自西汉晚期开始,庄园经济发展,它维系着的豪强地主的家族关系变得十分密切,在丧葬制度上,表现为家族墓地兴起,一个大家族绵延数百年、持续几代人葬在同一个墓地,死在异乡的人也要归葬故乡家族墓地,称为归旧茔。有时一个墓埋几代数人,几世同堂。适应一墓多人的多室墓,有斜坡或阶梯形墓道,便于多次埋葬。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并出土了世界上第一具古"湿"尸。此外还出土了帛书、漆器、丝织品等大量文物。 遣策:是战国简牍的一类,是丧礼时的吊唁者的礼单或者随葬品的清单,用来随葬。 广州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出土大量的文物,其中的“文帝行玺”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买地券:东汉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所有权时有变更,于是墓内常随葬一种购买墓地的契约—买地券,又称墓别或地券。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目的是使死者墓地所有权合法而不被侵犯。买地券多数仿简策形式,刻(写)在长条形木、铅、铁或玉石版上。买地券后发展为迷信压胜之物,内容荒诞不经,如证人有东王公、西王母。买地券是研究东汉土地制度的重要材料,但数字、价值也未必真实镇墓兽:春秋战国楚墓已用镇墓兽。西汉陶镇墓兽出土不多。东汉墓镇墓兽较为普遍,而且形式也较为一致,主要特征是吐长舌。居延汉简: 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10 000余枚,称为“居延汉简”。在一九三0年和一九七二年两次发掘中,获简牍三万余枚。古居延地区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是日常实用文书,书写时随意自如,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云梦睡虎地:位于湖北省的云梦县,1975年底发掘云梦睡虎地墓,即秦代官吏“喜”墓葬,墓葬中出土了1100余枚秦代竹简(即云梦秦简)以及毛笔、石砚、墨块等文房用具。竹简上的秦代隶书,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记载了秦代法律、医学等诸多内容,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233 评论

相关问答

  • 考古文献的名词解释汇总

    臿 :汉代耕垦农具。凹字形铁口臿是汉代臿的主要样式。中原也常见一字型铁口臿。尖首、弧刃臿少见。后来及发展成为锹。连耞:汉代一种手工脱粒农具,由长的手柄及敲杆绞连

    墨亦成诗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考古文献名词解释汇总

    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以著名的仰韶文化为例,其以19

    ~~简单的幸福~~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考古文献名词解释汇总表

    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以著名的仰韶文化为例,其以19

    蓝缀天堂鸟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考古文献的名词解释

    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

    度兰度兰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

    king独秀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