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0

思念你的情意
首页 > 论文问答 > 考古文献名词解释汇总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无敌炒米饭

已采纳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堆,即大冢。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葬式——尸体埋葬的姿势。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葬俗——尸体埋葬的过程。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有文献记载以前。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抢救性考古发掘(随工清理)——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考古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受地质地层学启发。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得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研究的方法论。受生物分类学启发。学说正式创立是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学方法论》。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281 评论

飞天小杨杨

《五对照检字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6万字)《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汇释》两人合著,排名第一(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29万字)《中古虚词语法例释》两人合著,排名第一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4万字)《训诂类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万字)《中古文献语言论集》 (巴蜀书社,2000年版,30万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40万字)《坐禅如斯》(山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共45万字,董志翘等三人译,排名第二)《中古近代汉语探微》中华书局2007年版,ISBN:978-7-101-05840-6;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年版,ISBN:7-80659-071-4,获第四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ISBN:7-8-643-575-1,获第五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献学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董志翘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60馀篇,计120万字;翻译论文7篇,计5万字。现举其要目如下(未特别注明者,均独立完成):《郭璞训释中的“轻重”“声转”“语转”》 (《中国语文》1980年6期)《试论郭璞注释的成就》(《江苏师院学报》1980年4期)《〈范文正公集〉读后》 (《书评》1980年4期)《从“通感”谈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教学与研究》1980年6期)《也谈“旋其面目”》 (《学术研究》1981年3期)《“君既若见录”考》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9期)《〈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一) (《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4期)《〈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二) (《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1期)《释“兮”》(《学术研究》1982年5期)《“名词动用”今译时的对应规律》 (《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6期)《再说“很如羊”》(《语言文学》1983年4期)《〈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三)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4期)《“狗马病”辨》 (《学术研究》1984年1期)《〈汉书〉拾诂》 (《活页文史丛刊》总171期)《高师协编本〈古代汉语〉有关问题的商榷》 (《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2期)《“然疑”释义》 (《中国语文》1984年4期)《名词使动用法的两种情况》 (《中学语文》1984年1期)《释“可得”“可得而”》 (《中学语文》1984年8期)《略论古籍整理中训诂学知识的运用》 (《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脚”有“足”义始于何时》 (《中国语文》1985年5期)《“叹惋”新解》 (《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12期)《“挥霍”释义》 (《学术研究》1986年6期)《“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别解》 (《语文知识》1986年4期)《〈汉书〉旧注辨证》 (《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借物表意--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修辞学习》1986年5期)《中世汉语的三类特殊句式》 (《中国语文》1986年6期)《训诂三题》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7年1期)《也说“治”》 (《中国语文》1987年3期)《读书琐记》 (《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1期)《从出土战国文字材料看“隶变”》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4期)《〈资治通鉴〉标点疑误》 (《古汉语研究》1988年1期)《古文献中多音节同义复词》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1期)《〈盐铁论〉诂训拾疑》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2期)《〈史记〉校点疑误》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8年5期)《训诂札记》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3期)《〈汉书〉旧注辨证》(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2期)《“〈庄子杂篇〉旧注辨证”之辨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3期)《〈太平广记选〉语词训释商兑》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3期)《“而弃规矩”臆解》 (《文学遗产》1989年1期)《中世汉语“被”字句的发展及衍变》 (《河南师大学报》1989年1期)《校点本〈汉书〉标点举误》 (《古汉语研究》1989年3期)《〈汉书〉校点疑误》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9年1期)《魏晋南北朝词语溯源》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6期)《“佝偻承蜩”与古人的食蝉习俗》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9年7期)《〈五灯会元〉语词考释》 (《中国语文》1990年1期)《〈汉书〉校点赘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2期)《〈史记〉校点疑误》(续) (《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2期)《〈辞源〉(修订本)书证刍议》 (《辞书研究》1990年4期)《中华版古籍标点献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1期)《中古汉语虚词选释》 (《古汉语研究》1992年1期)《〈宋高僧传〉语词札记》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3年第35号)《试论古汉语词汇与日本语词汇的比较研究》(日本《花园大学社会福利学部研究纪要》创刊号1993年)《〈太平广记〉语词拾诂》 (日本《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3年)《〈宋高僧传〉标点献疑》(日本《花园大学研究纪要》1993年第25号。全文收入日本《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5号,1993年版)《无著道忠的学术贡献》(译) (日本《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3年)《中日友好千家诗》叙、后记(译) (学林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太平广记〉语词考释》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4年第36号)《〈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の言语》(日本《佛教史研究》1994年第37卷第1号。全文收入《日本史学年次别论文集》1994年版)《明代拟话本小说〈型世言〉语词例释》 (《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4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语言研究》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2号,1995年)《白居易诗的口语表达》(译)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4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一)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3号,1996年)《关于近代汉语词语的几点思考》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6年第38号)《〈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5期)《评介两部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新著》 (《学术集林》 总第9卷,1996年)《〈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二)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4号,1997年)《〈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2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疑难词语考释》 (北京大学《唐研究》第3卷,1997年)《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 (《中国语文》1997年第5期)《敦煌文书词语考释》 (《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再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 (《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三)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5号,1998年)《评〈行历抄校注〉》 (《学术集林》总第13卷,1998年)《也论中古汉语词汇的溯源问题》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1998年)《〈洛阳伽蓝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汉语大词典〉阅读散记》 (《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高僧传〉校点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1期)《试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特点 及其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地位》(《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切韵〉音系性质诸家说之我见》 (《川东学刊》1999年第1期)《说“椅”、“椅子”》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指的”“指适”“指实”“诣实”探义》 (《辞书研究》1999年第3期)《读李维琦先生近作〈佛经续释词〉》(董志翘、陈文杰) (《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唐五代语言词典〉读后》(张永言、董志翘) (《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敦煌文书语词杂考》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9年第41号)《〈高僧传〉语词通释》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1999年)《敦煌文书词语琐记》 (《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评〈宋语言词典〉》 (《辞书研究》2000年第1期)《〈高僧传〉校点商榷(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太平广记》词汇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笺 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基金项目《高僧传》校注 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中古汉语语料库 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中古汉语研究型语料库” (08BYY05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项目

150 评论

老太婆心态好

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以著名的仰韶文化为例,其以1921年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

89 评论

相关问答

  • 考古文献名词解释汇总表

    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以著名的仰韶文化为例,其以19

    蓝缀天堂鸟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考古文献名词解释汇总

    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以著名的仰韶文化为例,其以19

    ~~简单的幸福~~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考古文献的名词解释汇总

    臿 :汉代耕垦农具。凹字形铁口臿是汉代臿的主要样式。中原也常见一字型铁口臿。尖首、弧刃臿少见。后来及发展成为锹。连耞:汉代一种手工脱粒农具,由长的手柄及敲杆绞连

    墨亦成诗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出土文献名词解释汇总表

    相马经

    七碗爱玉味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

    king独秀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