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8

小雨012345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当代文学评论文章的范文初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十年自己

已采纳
首先要明确一定是议论文其次要明确你考得学校的侧重点就是说你学校的老师喜欢从哪些角度入手 喜欢用什么理论这个很好确定 导师就那么几个人 看看他们发的论文就晓得了然后要拟定几个角度的切入口例如诗歌的结构 模式 音律 内容等等选定各个切入口的理论支持如诗歌模式包括哪些 这些模式的来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四行诗 学得是莎士比亚接下来去网上多看点具体作品的文学评论自己研究出适合自身的论文格式看你是由结构到内容 还是由宏观到具体等等最后自己写几篇文章请老师看看 提出建议最重要的是你要搞定文学理论 理论支撑一定要有 最好背一点原句然后根据理论展开而且整个文章一定要至少有一个细节分析或者个人创见
181 评论

kiko小毒

张清华,1963年10月生,山东博兴县人,文学博士。曾任教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初调入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自90年代初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数十家杂志报刊发表理论与评论文章400余篇,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内心的迷津》(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天堂的哀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文学的减法》(吉林出版集团2009)、《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猜测上帝的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穿越尘埃与冰雪——当代诗歌观察笔记》(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等著作多部。涉猎诗歌与散文随笔写作,出版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隐秘的狂欢》(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诗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边》(2010)。曾获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批评家奖,第二届当代中国批评家奖,2010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131 评论

应该勇敢

文学理论是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文艺学的一个门类。广义的文艺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科学;狭义的文艺学,只研究文学。传统的习惯把它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学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其中包括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一切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其中包括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所独具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本身的不同形态(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学种类、体裁;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方法、风格和流派等等。 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理论也吸取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从而又对文学史研究发生影响。 文学理论本身,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见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均如此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围:一文学的特征: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二文学和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悔展三,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文学的上层性质,文学的阶级性党性,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社会作用四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五文学作品的体裁六文学的创作过程七文学的创作方法八文学的风格和流派九文学的民族特点十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十一文学欣赏十二文学批评里面除了你要理解性记性以外,运用也很重要啊。每个文章都能用的 怕是很难。你可以自己把关键词列举出来,再和考察的文章一一对应,看看那些体现出来。类似于套公式这种。这个没人能拿出规范格子的。祝你好运。另 如何写评论 开头: 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发出感慨

216 评论

小熊缭乱1990

楼上的回答得很清楚了嘛~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你真的要考研吗?(表示怀疑)回答你的问题:1,评论类文章可以直接说就是论文,也就是你所谓的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是比较初级的一种写作形势。论文包括了议论和适当的事例来支撑你的文章主旨。2,怎样的思维?这个问题问得很没有水准耶。那当然是独特的,有你独到见解的最佳。3,关于评论。你上网去搜索写评论来参考下,借鉴下别人如何写的吧。但是所谓的参考是方向性问题,不是让你就那样写哈。

160 评论

残殃之暮

《暴风骤雨》景物描写之我见】20世纪40年代末,农村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给思维敏捷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素材,其中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是一部独特优秀的作品。它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样,都重视相关的景物描写。据粗略统计,该作品较明显的景物描写共38处,分别扮演着寓喻、气氛烘托、深化作品主旨、暗示社会环境等角色。一、景物寓喻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重视意象的运用与匹配,如离别的"柳"、相思的"红豆"。情感细腻的作家甚至在这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张爱玲的"月亮"系列、萧红的动物意象。寓情于景于物、托物言情言志,素来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笔。该作品也继承发展了此手法,在整个环境描写中,景物的寓喻意义非常突出,且极为注意与每个阶层、每个本体之特征的结合。1。静物寓喻在该作品38处的环境描写中,至少涉及了35个突出的景物。根据景物和本体的关系,可把这些景物分为以下三类:(1)暗喻革命的希望与胜利、展示稳步壮大的革命力量、昭示反面势力的削弱①独立单个的事物:太阳、亮着的灯、闪亮的银河、光亮的刺刀、红似火的云、鸣晓的鸡、冒红的东方、向阳的向日葵、红绸旗子、晃动的火苗等。没有摆脱历史遗留下来的审美取向,该作品寓喻希望、胜利的事物,均带着一定的"光芒"与"明亮",披上一股"血红"色彩,刺眼而又充满温暖、力量与朝气,展示着人们对革命的热情与美好的憧憬。②整体意境: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这部作品环境描写中最为重视的一面。在这38处中,通过整体意境昭示革命美好未来的大概有7处。如:"雪停风住,天放晴了。日头慢慢照到窗户玻璃上。""东方天头开始露青色,稍后又转成灰白,再以后,又化作绯红。太阳冒花了。道旁屯落里,雄鸡起起落落地啼叫。"事物的动态变化与整体环境的相互映衬,展示着革命的光明前景和曲折性。这种环境描写是不容分割的。因为句中所含的寓喻意义,并不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加以延伸得来的,而是通过其在一定时期内展示的一系列动态及状况来表现的。(2)指穷苦农民此类景物有:露水、苞米、小麦、黄土色房屋、家雀、燕子、高粱、瓜蔓和豆角等。选取的事物均与农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不自觉地渗透着一丝朴素、泥土的气息与劳动的艰苦、难言的压迫。实干的苦劲与坚强的心灵一样可在穷苦弱小的群体里酿出惊人的革命力量。(3)指土地革命的反动势力任何时代进行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这是社会发展不可磨灭的规律。作者选取了一系列的景物来寓指革命反动势力,尤其是国民党残余、富农地主及其附庸。相关景物有:蒿子、攀地龙、野苇子、跳猫子、杂草、绿得发黑的树木、黑大门楼和高高青瓦房屋、柳树、榆树、热毛子狗、黄牙狗和冰柱子……这一类的事物均带有一定野性、占据欲、残暴性与丑陋感,毫无掩饰地刻画出反动势力的"黑"形象。但,令人奇怪的是其中的柳树。在中国的意象系统里,轻盈柔软的"绿丝绦"似乎总与纤纤美女、绵绵情长相挂钩。而作者却用柳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用来寓指邪恶的反势力,这恐怕跟当地当时的政治环境脱不了干系。如此妖艳婀娜的"柳树"必拥有足够的"养分"与良好的"生长条件",而这所谓的"养分"却来于贫苦百姓的血汗与无尽泪水。此外,这种"艳丽""柔弱"极易被当时的社会风气判为资产阶级情调,弥漫着一股虚无、缥缈、轻浮的不踏实感。由此分析,如此安排就合情合理了。这也是此作品对历来意象观念的挑战。2。动态寓喻在《暴风骤雨》中,作者不仅选取了迎合阶层本体特征的大量意象来展示土地革命的曲折性与光明性,而且巧妙地通过这一系列意象的动态发展,不动声息地暗示着各阶级群体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如:①燕子:无奈地梳洗绒毛,接受现实的压迫——主动寻吃、开始展现欢快等积极情绪,生活活动更加多彩——有条件逐渐追求美的享受。再如:②柳树:黑大门楼的柳树障子——绿得发黑——打黑枪的家伙傍着柳树丛子逃离——一排柳树,长着茂盛的枝叶——软软的枝条——柳树丛子,挂满白霜——柳树和榆树的枝上冒出红的小疙瘩,长着嫩绿的叶芽,远远一望,好像一片贴在蓝玉的天上的杂色的烟云。景物发展趋势贯穿全文,形象展示了反面势力的反复强弱、最终的皈依与不彻底的转变等。这样"动静"结合的写法,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深入品读小说的主题与创作艺术,使文章脉络多层次地清晰化。撇开对政治的迎合性,从文学的角度考察这部作品,这不失为一巧妙之处,犹若多线索一主题的格局。二、景物描写之动感与"无我"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相比,《暴风骤雨》的景物描写富有强烈的动感。粗略统计的38处景物描写,绝大部分为动态描写。上述的动态寓喻就是一个突出的宏观方面,而从微观入手,亦可发现作者笔触的活跃性。如,太阳透过……照射在地上……南风刮来了……整个屯子都轰动了。啼明鸡叫着。东南天上露出了一片火烧似的红云。丰富的动景让整部作品充满激情与生命力,似乎每一个力量都在积蓄待发、蠢蠢欲动。然而,相比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安乱闯的"小虫"、会呼吸能睡觉的活生生的"大地",《暴风骤雨》对景物的描写则没有掺杂过多的主观感情色彩,它则显得如此洗练纯净。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枯燥的政治题材、浓郁的政治色彩,朴实白描的粗犷景物再现,始终无法遮盖作者成熟稳重而坚定的憧憬,始终无法掩住革命胜利的伟大光芒,更无能掩盖优秀作品的闪光点。作为当代文学中的审美客体,《暴风骤雨》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学价值值得多角度地推敲。

319 评论

相关问答

  • 当代文学评论文章的范文初中

    《暴风骤雨》景物描写之我见】20世纪40年代末,农村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给思维敏捷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素材,其中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

    嘟嘟喵呜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当代文学评论文章的范文

    11111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

    荷兰白瓷猪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当代文学评论文章的范文题目

    400字文章还要来网上问,你丢不丢人?

    装修徐工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当代生态农业杂志点评文章范文初中

    我知道有本oa期刊(农业科学),我之前是在他们汉斯出版社的公众号上联系的官方编辑投的稿

    最爱的mango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当代文学评论文章的范文有哪些

    《暴风骤雨》景物描写之我见】20世纪40年代末,农村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给思维敏捷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素材,其中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

    倓里格倓*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