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8

仙呢榕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彝族民族文化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A佳立航

已采纳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现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概述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编辑本段]起源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编辑本段]传说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端端的人间又被天神恶魔搅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英勇无畏,跨上骏马能日行千里,迈开脚步可飞崖走壁。他经常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发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发生活的渴求。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总想找机会置黑体拉巴于死地。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   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阿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编辑本段]主要活动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文秘杂烩网
239 评论

十米之上

专著:《扩张与交往—区域历史文化简论》(合,排名1),巴蜀书社,1989年6月出版。《川东酉水土家》(合,副主编,排名3),成都出版社,1993年9月。《曲折的回归—四川酉水土家文化考察札记》(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10月。《攀西裂谷上的生长点—攀枝花经济辐射及民族关系》(合,排名1),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2月。《凉山─大西南开发的制高点》(合,排名1),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7月。《新世纪的挑战—四川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田野考察和研究》(合,排名1),四川民族出版社,03。《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研究》(合,排名4),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川藏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及社会文化变迁》(合,排名1),2002年底结项,待出版。《蟹螺藏族——民族学田野调查及研究》(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长江上游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研究》(合,排名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李星星论藏彝走廊》(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蟹螺藏族图录辑》(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论文:《攀枝花市盐边县少数民族经济问题研究》,《民族论丛》第七辑,1989年。《图腾演化的逻辑》,《民族论丛》第八辑,1990年。《土家火铺与干栏》,《民族论丛》第十辑,1992年。《论都市的攀枝花模式》,《民族论丛》第十一辑,1993年。《民族地区建立大工业城市的反思》(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三期。《“两线一片”的开放新态势—兼论出海通道对攀西开发的意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一期。《闰盐古道》,载《巴蜀文化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土家与客家》,《四川客家研究通讯》第2辑,1999年。《酉阳龙潭镇:一个小城镇的文化遗产》,提交2000年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北京中期会议论文。《急速变迁中的凉山彝族》,提交2000年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论文。《西部开发在民族地区面临的挑战》,载《走进西部》,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么些闰盐古道今昔》(合),载《玉振金声探东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6。《牦牛文化及“邛笼”新释》,《中华文化论坛》,2002增刊。《黔江地区的河川交通及商品经济的历史》,载入渡部伍、霍威编《四川的传统文化及生活技术》,日本东京庆友社,03月。《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一期。《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续),《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二期。《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少数民族》,提交2003年中国西南民族学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藏彝走廊的地理范围及藏缅语民族先民历史活动假说》,提交2003年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谈发展民俗旅游的理念》,载平武县人民政府等编印《白马藏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09。《论“二纵三横”的“民族走廊”格局》,《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论藏彝走廊》,载入石硕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粟(小米农业)经长江上游南传的途径与方式》,《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土家与客家》(修改本),载《四川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论文集》,四川天地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藏彝走廊东部的地理态势与人文特点》,载袁晓文编《藏彝走廊东部边缘族群互动与发展——平武县各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关系及民族政策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藏彝走廊本波文化带概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6《南方丝路与尔苏藏族先民》,《中华文化论坛》,12增刊。《妈妈给的石头:对于藏彝走廊小族群“什巴-觉”崇拜的观察与思考》(讲演记录整理稿),载入王铭铭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0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6月。《藏彝走廊研究的启示》,提交2009昆明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载入袁晓文主编《藏彝走廊:文化多样性、族际互动与发展》(上),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版,《从“都广之野”到“邛都之野”——略论蚕丛及古蜀族群历史变迁》,中华文化论坛,11,增刊。《藏彝走廊分区概说与分区讨论》,10,(未发表)。《彝族历史运动述略》,提交2010西昌“彝族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以则尔山为中心的尔苏藏族地方社会》,提交2010“中国地方社会史研究新途径”厦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鲧禹启行为辩》,提交2010汶川“大禹及华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文本沙漠 情感绿洲》(合),待发表于王铭铭编《中国人类学评论》,2010年12月号。《建构中国民族走廊学说的意义》,提交2010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待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末期。讲演稿:《为什么研究藏彝走廊》,在2009西昌“藏彝羌走廊及西部石棺葬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稿。《文化的毁灭性——我的另类文化自觉》,在中央民大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讲座讲演稿,3。《什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在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学术讲座讲演稿,3。调研报告:《康定县瓦泽村经济调查》,《民族论丛》第六辑,1988年。《四川藏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民族论丛》第九辑,1991年。《四川藏区的林业问题及政策要求》,同上。《调整四川藏区政策的意见》,同上。《关于调整四川藏区政策的研究报告》(合),内部发表,1991年。《西南山地民族迁移问题—关于高山彝族下迁的建议》,《理论文稿》,1992年第3、4期。《川滇边“纳日”人族称问题的由来与现状》,《民族研究动态》,1994年第一期。《西昌黄联客家社区调查》,载入《四川客家历史与现状调查》,四川人民出版社,03。《盐边大村纳恒人考察》,载入杨尚孔、白郎主编《四川纳西族与纳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木洛瓦的命运——一个失落在即的历史空间》,待发表。民族志:《木里、盐源、巴塘等地纳西族的历史与现状》,《四川民族史志》,1993年第三期。省志民族志《四川土家族》,省志民族志《四川傈僳族》,纪念文章:《纪念吾师李绍明先生》,西部广播电视读城杂志,09,总第224期。《为中国民族学贡献一生的李绍明老师》,当代史资料,《纪念李绍明先生》(合作),China Quarterly,

12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彝族民族文化的论文

    火把节

    Miss乔大小姐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关于少数民族彝族论文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

    莉莉安c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关于彝族文化的论文

    听不懂额。。。。。。。。。。。。。4000字有点多哦

    gengxiewei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关于彝族文化的论文范文

    彝族的火把节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习惯。比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女儿节”、苗族的“开年节”等等。那我就个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

    虾虾霸霸kat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彝族民俗文化的论文

    【摘要】彝族婚俗是彝族习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采取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注重婚俗的传统论述,考察当地婚俗状况,旨在揭示当代文化语境里彝族民间文化的

    chihuoshiwo8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