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67

小豌豆尔
首页 > 论文问答 > 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宝宝的口红

已采纳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17、高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147 评论

谈情伤感情

青铜器艺术的渊源是指青铜器萌生之前的史前艺术、技术与礼仪传统,这些因素对夏商周青铜器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铜器艺术的起源是指青铜容器产生之前的早期铜器艺术,具体则指以纯铜或各种铜合金制作的非容器类的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铸造技术的发展演进以及青铜器所反映的夏商周制度与观念的嬗变。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是最为直观可感的动态过程,其中亦折射出人们追求实用和美观的心路历程。但是,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又会受到特定铸造技术以及所处时代礼制与观念的制约,故而有关铸造技术的发展演进及青铜器所反映的制度与观念的嬗变均需加以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演变的动因。 全文由导论、五个章节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夏商周与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定名和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又详细阐述了青铜器研究的学术史,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第一章主要论述青铜器艺术的渊源问题:首先以夏商周艺术对史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佐证,进而从形制与纹饰、采冶铸技术和礼仪制度三个方面论述了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史前渊源。第二章是对青铜器艺术起源问题的讨论:首先论述了人们最初对自然铜和铜矿石的认知,然后分期分区探讨了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进而引发对中国青铜器和冶金术起源的思考。第三章是对青铜器形制和纹饰发展演变的讨论:将夏商周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分作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中依器物类别具体阐述形制与纹饰的发展并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总结。第四章是对青铜器铸造技术发展演进的研究:首先介绍了铸造技术的若干工艺细节,进而归纳出夏商周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经历了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变期三个阶段,最后又结合形制与纹饰的分期论述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第五章是对夏商周礼制与观念的嬗变分析,从而阐明了不同的制度与观念对青铜器艺术的影响。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前述五个章节的主要观点,指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渊源于史前时代的深厚积奠,起源于早期铜器艺术,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全程除受到实用与审美的限定外,铸造技术和礼制观念的影响似乎更为关键,因为铸造技术是青铜器成形的必要保障,而礼制与观念的新需求又是其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力。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商和西周是青铜器的盛期,殷商青铜器中酒器最盛,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si)觥(gong)、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的种种困难。夏商周时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也就是由于陶范的分块。因而装饰和造型是密切结合的。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也和器壁变薄有关。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 。

295 评论

lavender522

青铜器的论文大概2000千字 ,我能够提供的哦

268 评论

冬雨霏霏nz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150 评论

木鱼199210

在印度河流域,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器是工具与武器,有斧、镰、锯、刀、剑、镞、矛头等。还有手镯、脚镯之类的装饰品。越南的青铜器制品与中国相仿。东南亚各国的青铜器受到中国南部青铜器的深刻影响。与中国北方邻近的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如曲柄刀、短剑、锛、弓形器等显然与中国北方出土的某些器物相似。日本更不用说了,青铜剑、戈、矛等是由大陆传去的。欧洲在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是其代表。在此之前的米诺斯文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巴尔于和东南欧也曾以青铜文化发达而著名。其中铜斧、三棱短剑、四棱锥子很有特点。而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一带,青铜也多铸成武器,如刀、斧、剑、戟、弓箭。总而言之,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制品显然以武器与工具为主,生活器皿为辅。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以生活(包括祭祀用的)器皿为主,武器与工具虽然不少,但毕竟所占比例较小。    世界各地的上古青铜器绝大部分没有铸刻铭文。只有像印度河流域之类的地区发现有少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而中国大批有铭文的青铜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从世界范围来看待中国青铜器,则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一目了然。  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  泥范铸造、失蜡铸造、金属型铸造,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泥范为主,并在近代兴起砂型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泥范分范合铸一直是最主要的铸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几乎是唯一的方法。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以失蜡铸造为主的情况截然不同,是中国独有的技术道路。  泥范铸造:  一、制模:  1、选料与加工  2、塑制模型  3、翻制范、芯  4、铸型组合  二、熔炼:  1、筑炉及选料  2、配料及熔炼  三、浇铸:浑铸或分铸  四、修整  五、补铸或加工    六、成品  失蜡铸造:  1、塑制内范  2、制蜡模  3、制外范  4、自然干燥  5、失蜡、烘焙  6、熔炼、浇注  7、铸后加工  青铜器主要纹饰  兽面纹:各种动物或幻想中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其特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通常至上而下为角、眉、目(目的两侧有的有耳)、鼻、嘴及獠牙,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和兽尾,下有曲张的爪,有的则略去。兽面纹反映了那时期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凤鸟纹:这种的凤鸟纹指一种想象中的神鸟,头部有华丽的冠饰,嘴部为呈弯钩状的啄,体躯和尾部装饰性很强。凤鸟是风神,又是天神的使者。  龙纹:有蜿蜒躯体的动物大都归属为龙纹。在中国神话中龙是水神,被视为神秘的灵物,人们把它看作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青铜器鉴赏  青铜器工艺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方法密切相关。  青铜器都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成的。铸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炉内经高温熔化成液体,然后倒入模型中,待温度下降后,铜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铸铜工场遗址已经在河南安阳发现(其他发现下节介绍)。对于周代以来的青铜器冶铸已有初步了解。  青铜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块拼成,一部分称为外范,上面并且有花纹。外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内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内面。外范和内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时,内外之间空隙部分,留待铜液填充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铜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与实际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应恰恰相反。在安阳曾发现很多陶范和为了制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实际的铜器的形状,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铸铜器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纹和文字都是铸出来的,不是刻的(战国时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种铸造办法,例如:两次铸法创造了铜器上的提梁或链条,特别是链杀的铸造,是金属熔冶技术上的重大发明。  蜡模法;在翻铸结构较复杂或镂空的装饰时,范型的设计比较困难,往往内用蜡模,外加湿柔陶泥涂墁,于后自然成为范。然后加烧使蜡熔解流出,遗留之空隙为浇铸时之铜液填充,即成型。在战国以前是否已经使用尚难证实。  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殷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也就是由于陶范的分块。因而装饰和造型是密切结合的。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也和器壁变薄有关。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

320 评论

堆高于岸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 生产用具的改革,往往带动另一个经济革命的潮流;青铜器的发明,对农林家而言,坚固了他们的刀、犁、铲……等;对渔猎家而言,则尖锐了他们的矛、箭、等;不仅增加了产业收获,亦保障安定先民的生活,因此,商周两朝因为青铜时代的来临,发展为当时最强盛的王国。追溯青铜器的起源,根据出土的记录看来,应在商代以前便有青铜器的足迹。青铜器的出现应跟随陶器制造的过程而来。人们以“窑炉”烧陶时,火的温度愈来愈高,后来发现其高温的程度连矿石中较低温溶解的金属亦可溶解,因此他们便放入青铜、锡、铅等金属一起溶烧,便制成了青铜器。虽然青铜器于其他民族亦出现过,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如商周般将青铜器有系统地发展成礼乐制度,因此青铜器时代对我中华民族可谓意义重大。

316 评论

伯妮新娘

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彩陶出现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中,这些最早的彩陶  都是在陶器的口沿外侧装饰一圈红色宽带纹。虽然除了红色彩宽带纹以外,也能见到一  些其他的纹饰或符号,但其数量远不及红彩宽带纹。不仅如此,全世界各个地区各种古  代文明最早期的彩陶都有这样两个十分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早期彩陶的彩绘都是红彩  或者以红彩为主,二是纹样都以围绕器物口沿一周的宽带纹为标志,从而形成了早期彩  陶以红宽带纹为主的世界性特征。这些早期彩陶虽然彩绘特征相同,年代也大致相同,  但它们遍布于西亚、中亚、埃及、印度、欧洲、中国、美洲,“绝不可能是在某一个地  方首先产生以后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去的。”[45]。从图腾崇拜的角度看,这种早期彩陶  红宽带纹显然既不能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和雕塑相衔接,也不能与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鱼纹、鸟纹、蛙纹(包括抽象纹饰)相衔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  陶纹饰为什么会由写实的象生的动物纹样向抽象的几何形纹样演化,这从图腾崇拜的角  度找不到答案[46],而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和雕塑作为图腾也不能说有确凿的依  据和理由。与图腾说并列的是巫术说(即狩猎巫术):“在法国、西班牙、前苏联等国  相继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雕塑,这些岩画有的画在人们难以到达的洞穴深部,有的  画在临近地面不到一米的岩石底部,画家和观众都要平躺在地面上才能看到岩画,有的  画在离地面几十米的悬崖上,有的岩画上的动物形象全身几乎被刺穿,血正从一个个伤  口中流出,有些洞穴中的动物塑像也有被长矛或标枪刺穿的痕迹。许多研究者认为,创  作这些岩画和塑像,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的目的,而是为了巫术的需要”[47]。1940年发  现的拉斯科洞穴众多的壁画中,有一处动物的图像被重复画了三次,这致使图像有些模  糊。“学者们认为这幅画之所以被反复勾描,就在于这幅画被看作发生了预期的巫术效  果,给狩猎者带来了好运,反复勾描为的是后来人能有先前的有求必应”,因为“原始  人认为,绘画中的图像与被描摹的动物都有生命,前者影响着后者的生命,因此,画动  物就有助于画者获取画中所画的那种动物”。又如欧洲的史前洞穴三兄弟洞中画有一只  口鼻喷血的垂死的熊,冯•特•高姆洞中画有一只落入陷井的猛犸象,这些  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身上至今还残留着当年被长矛或棍棒猛戳或敲打后留下的痕迹,  它们都是一种祈求猎捕动物成功的巫术行为[48]。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尤玉柱先生认为  “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真实地记载了远古时代人类狩猎的场面”,并且他也提到: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画面有动物被射杀的情形,这些与近代原始部落的巫术十分相似,  被认为是迷信产生的时期”[49]。比较而言,“巫术说”比“图腾说”似更为有理有据  (那些动物被射杀的场面当然不能说是图腾崇拜),虽然二者均生发于文化人类学的方  法和材料。但是“巫术说”之外可能还有更为切合实际的认识。  美国史前考古学家亚历山大•马沙克曾采用红外照像和显微镜观察,对欧洲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批骨雕刻品进行过长达十年的研究,认为那些雕刻在骨片上的图案  ,与其说是一种行猎的巫术,倒不如说是一种具有季节含义的作品,是用来记录季节变  换的符号,因确定礼仪日期的需要而创作。比如法国蒙特加特出土的鹿骨“指挥棒”(  曾被认为是狩猎巫术艺术的典型例证),上面雕有许多动物形象:其中有一条小鱼“口  部呈钩状,表示了鲑鱼每年春季产卵时的回游特征。此时也正是海豹追逐它们的季节”  ,因此它预告了春的来临;又有一对蛇,“都强调了它们的生殖器官,这也正是蛇在春  天交配季节才有的现象”……因此马沙克对鹿角“指挥棒”作了这样的解释:骨雕图案  是刻划着季节性动物和花开的示意图,显然具有定日期的作用,而不是出于寻求食物的  巫术活动的产物。又如法国拉瓦什出土的一件雕刻品,一侧刻画着秋天常见的公牛伸舌  吼叫状,旁边的植物是些干枯的花朵,应是象征秋天的来临;判定这些画面与用于仪式  有关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这些画面都被重复地使用了。在数以千计的骨片中马沙克发现  有一件刻有69个凹坑,他认为这是在出现文字、数学和历法之前的两万年前,克罗马农  人用惊人的精确性刻下了月亮的盈亏图像。洞穴壁画中的动物图像,也有不少与表示季  节、时令有关:著名的拉斯科洞穴有一只雄鹿的形象,它在两只大角,头朝上,嘴微张  ,似发出通常在秋季才有的那种求偶的呼唤声。“因此它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狩猎的对象  ,而是原始人想用这种雄鹿在二周到三周的有限期间内的求偶活动去象征秋天的来临”  。拉斯科洞穴还有一对著名的野公牛的形象,它们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奔驰而去。“在拉  斯科洞穴发现以来近半个世纪中,还没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即野牛中的一只是在  夏季的脱毛季节,而另一只却是在秋天或冬天的长毛季节。这两只野公牛是被不同的人  用程度不同的黑色所画成,它们向不同的方向奔驰而去,似乎意味着夏天和秋天(或冬  天)都向各自的目标背道而驰”。马沙克还认为:“到冰间期末期,关于月亮周期的标  志以及月份的标志已扩大到了更长的范围,以至包括了月亮—太阳相联系的‘年’(  year)的概念。他认为可以假设在冰河期末期,‘年’作为一种概念框架,在克罗马农  人的文化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仪式性的并具有神话学意义的概念。”[50]。  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和雕刻艺术的这种季节和历法含义恰恰与人类早期彩陶以  红色宽带纹为主要纹饰这一特征及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的内涵表达可以一以贯通:  蒋书庆先生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从早期至晚期绵延不断的红色宽带  纹及其相关纹饰,认为它们“是对太阳升落周而复始,寒来暑往不断轮回的意象再现,  是对自然万物死生轮回周期规律直观感受的理性升华与再现”[51],而笔者认为中国新  石器时代那些精心设计、刻画、造作严谨的器物纹饰其基本内涵表达即为当时的天文历  法知识、观念、信仰,而且有确定不移的历数、易数关系作基础[52]。但是天文历法或  季节含义与巫术行为并不矛盾,在欧洲旧石器洞穴壁画、雕刻艺术和中国新石器时代彩  陶纹饰中,它们可能都是并存的(彩陶被考古学家视为礼器),其目的或功用无非是通  过对天文历法和季节的掌握以及举行礼仪活动,祈求更多的动物繁殖、被捕杀以及粮食  丰收。在欧洲马格德林时期(距今16000—10000年前)末叶,雕刻艺术突然绝迹,到距  今七、八千年前才重新出现,“有人推测,新、旧石器过渡阶段,正是大量野生动物走  向绝灭的时候”[53],而此后人类便转向定居和农耕。这也可以视为那些动物为狩猎对  象而非图腾的一个证据。  “图腾”(totem)一词来自北美印第安人奥吉布瓦人语言的译音,其基本含义为  “他的亲族”,它依附于氏族而存在,对内它是一个氏族选择的想象中的始祖或保护神  ,对外它是一个氏族用以区分“我”与“非我”的标志[54]。目前所知,图腾、图腾崇  拜、图腾文化主要存在和流行于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人的社会组织中,这是近、现代  西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学者在将“图腾”这一套概念和范  式用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时,一般都对其作了变通处理,甚至撇开西方学者的图腾理论  ,另立新说。例如上举何星亮先生认为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晚期  和中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是图腾文化的衰落时期,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初期都没有图腾文化遗迹,于是将中国新石器晚期繁盛的彩陶纹饰视为图腾。陆思贤  先生所论图腾、图腾柱存在的环境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其晚期[55],这与学术界  一般的认识、对图腾产生和存在的时代界定是不相合的。王大有先生对图腾重新定义,  “图腾,即集团族氏、其聚居区、该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与该地人民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  某物类或他们的重大发明、社会分工等的一体化表征,其图文标志化,为徽铭。徽,即  标志;铭,即‘自名’,称扬祖先以励后人。”他认为中国图腾徽铭有四层含义,批评  摩尔根图腾学说是把图腾的“流”错认作了源,把现代后进民族错认作了原始民族,因  此摩尔根“没有获得类等级差的第一手材料,便使他的图腾学说导向不可知论”。他说  :“现今一切图腾理论,都是将其一点或几点,极端夸大,变成机械条块,而没有这种  ‘一体化’观,所以在中国文化面前碰壁。”他认为“图腾的产生必定产生在氏族社会  之前”,因为“人的群居性,必会以某种标志区别自己与别人,即区别已群和他群”[  56]。但是他据以论述的材料又只能是新石器晚期和夏商周时期,这与氏族社会产生于  旧石器晚期这个普遍性结论和认识是不相容的。杨堃先生认为“图腾是女子生殖器的象  征或‘同体’”、“图腾是妇女生殖力的象征物,图腾崇拜,乃是对女生殖器象征物的  崇拜,也是对氏族本身的‘神化’与崇拜”[57]。赵国华先生则认为,并不是只有女性  生殖器象征物才是图腾,也不是所有男、女生殖器象征都是图腾,“正确的表述应该是  :在原始社会,某些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演化成了图腾,亦即演化成了某  些氏族的始祖和标志”[58]。这个理论看起来消弥了中国图腾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但它  不仅否定了“世界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图腾文化形成于旧石器中期或晚期”这种共识(赵  研究的材料仍然是中国新石器晚期的),而且由于泛化的生殖崇拜理论并没有牢靠的基  础、常常与基本的考古事实和现象发生龃龉,例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流行鱼纹、庙底沟  类型流行鸟纹、马家窑文化尤其是其晚期流行蛙纹,而三种文化不仅年代上有先后也有  一定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按赵国华的理论,便出现先崇拜女性生殖器(象征物鱼),再  崇拜男性生殖器(象征物鸟),到早已是父系制社会、夏朝国家产生的前夜又回头去崇  拜女性生殖器(象征物蛙),所以所谓“消弥”只是一些假象掩盖了真相。又如,有学  者从发音相近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表现的凶兽饕餮即图腾,二者音义  俱合[59],或认为饕餮即黎族人的“掏坦”(tattan)、美洲阿吉布瓦人的“多丹”,  亦即图腾[60],或认为“陶唐”即图腾,是烧制陶面具的族姓,中国古书中的伏羲、炎  帝、尧即是[61]。至于各家图腾学说相互之间的矛盾、龃龉,与考古材料的错位,实非  三言两语所能概言。总之,可以认为,有多少图腾研究就有多少问题。  冯汉骥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和民族学家,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宾夕  法尼亚大学获得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说他是“运  用现代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先驱者之一”。冯1937年回国后  长期在四川从事和领导西南地区民族学调查、研究和考古工作,他怎样看待“图腾”和  中国“图腾”呢?他说:“现在国内之一般谈图腾者,以为凡与禽兽有关者,必为图腾  ,有图腾必为祖,而必加以崇拜,此实不然。民族 学上之图腾概念,虽不是什么神秘  东西,却亦不如此简单。实际上言之,各民族中实未有将图腾加以崇拜者,‘图腾崇拜  ’一词,实乃法国沙发椅上的社会学家所发明的一种错误,人类学中并无此种概念也。  自民族学上而言之,现在亚洲境内的各原始民族,均很少有图腾的迹象(有以瑶人之祀  盘瓠为图腾者,实与人类学上之图腾概念不合),他们在古代有无图腾,是很有问题的  。亚洲其他民族,既无图腾痕迹,而汉族为其中之一,在古代有无图腾,自大是问题了  ”[62]。张光直先生是又一位在国内外深具影响的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家,他也在哈  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耶鲁和哈佛大学,并先后担任两校的人类  学系系主任,他怎样看待中国“图腾”呢?他1993年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一篇短  文叫《谈“图腾”》,开篇即说:“在考古学的书籍论文里面,常常看到“图腾”这个  名词,是指称在古代器物上动物的图像的。例如,半坡村的仰韶文化的陶钵上画着鱼形  ,于是鱼便是半坡村住民的图腾。殷商青铜器上铸有虎、牛、蛇或是饕餮的纹样,于是  虎、牛、蛇、饕餮这些实有的或是神话性的动物,便是殷商民族的图腾。但是‘图腾’  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怎样来证明它是图腾呢?这些个问题便很少见有人加以处理”,因  此他说:“我有一个建议:在中国考古学上图腾这个名词必须小心使用”。他认为“个  别的图腾一定要与个别的社会群相结合”、“要确立图腾的存在,要先确立氏族的存在  。可是确立了氏族的存在并不等于确立了图腾的存在”。“半坡村的住民是不是用鱼做  图腾呢?这里有氏族组织是可能的,但是说半坡的氏族以鱼为图腾我们必须将鱼与个别  的氏族的密切关系建立起来,同时将其他氏族与其他图腾的密切关系也建立起来。现有  的材料中建立这两项关系似是不可能的。殷商青铜器上的虎、牛、蛇和饕餮如果是图腾  ,它们就应当各别地与虎氏族、牛氏族、蛇氏族和饕餮氏族相结合。从青铜器的纹饰在  器上的分布和在遗址中的分布来看,这种结合恐怕是无法建立的”。因此他最后说:“  我相信在中国考古学上要证明图腾的存在是很困难的”[63]。从1940年代到1990年代,  两位最可能谈“中国图腾”(甚至是最有资格论“中国图腾”)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都  说中国古代“图腾”的存在大是问题、很难证明,应该并非偶然。  众所周知,论图腾,商人当以鸟为图腾,而且必当反映在商代最重要的礼器青铜器  上,但是商代青铜器纹饰完全不支持这一点。“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很少  以鸟作为装饰主题的,因此认为青铜器纹饰与所谓图腾崇拜直接有关的说法,就有人提  出怀疑,因为公认玄鸟是商族的图腾,但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主要纹饰中,很  少有这个主题,因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反映”。相反,“到了  商末周初及至西周中期昭、穆之时,青铜器纹饰中凤鸟纹大量出现,西周早期到穆王、  恭王,有人称之为凤纹时代”[64],但周人却不以凤鸟为图腾、祖先(按《国语•  ;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周人当以龟鳖为图腾,或以黄帝为有熊氏、熊图腾,  均于史无证)。顾颉刚曾经考证,大禹“大约是蜥蜴之类”,亦即句龙[65],而有人认  为龙起源于蜥蜴,夏人是最早祀龙的族群、龙是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66]。据此,夏  人当以蜥蜴为图腾,但是从七、八千年前河姆渡文化、裴李岗文化的蜥蜴纹到2000年前  辛店文化的蜥蜴纹常是出现在作为酒器的双连罐(杯、壶)的口部、肩部、耳部或顶部  (器盘内),“所见蜥蜴的姿态均为仰首注目,匍匐觅食或正在捕食蚊蝇的形象”。考  古学家分析说:“蜥蜴(壁虎)是擅长捕食蚊蝇的动物,说明当时人们将它塑绘在陶器  的口沿部位,是为了驱除飞虫的干扰,观其形体也正是在捕食蚊蝇的姿态。此为原始人  类以‘比拟巫术’的交感作用达到其驱除蚊蝇的目的。因为谷物酿酒经过发酵产生的醇  香(曲蘖)气味也最易招致蚊蝇的吸吮,这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67]  。二里头遗址陶片上的龙纹似蜥蜴,既不足以证明龙起源于蜥蜴,更不足以证明蜥蜴为  夏人图腾。按《山海经》“鲧复(腹)生禹”,鲧、禹当为鱼龙,夏人或以鱼龙、大鱼  (禹)为图腾,也于史无证。孙机先生说:“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墓葬不下十  万座,但在出土物中却找不出哪怕一个氏族所共同拥有的图腾徽号”、“在考古发掘中  看不到图腾崇拜的迹象”[68]。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和认识是恰当的,而陆思贤先生所推  测的氏族“图腾柱林立”的情形也没有考古材料支持。迄今,不仅一般的村落、居址没  有发现“图腾柱”存在(也未见可以推测和判断为图腾柱柱洞的报道),而且象前述灵  宝西坡的特大型房址、大地湾F901、枣阳雕龙碑和扶风案板等大型房址的发掘,均未见  有这种极其重要的图腾柱遗迹。法国现代人类学家">-斯特劳斯认为图腾主义根本不  存在,只是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一种幻觉而已[69]。我们认为,这种认识和说法与中  国的“图腾”文化研究正相适应。  图腾、巫术之外,原始人对“神灵”的迷信也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即英  国人类学家泰勒的“万论有物论”)。虽然人类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神灵、鬼魂的  迷信,在一些地方、人群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方面的观念,受其影响,但是在研究古代  文化、面对古代遗存时,也不能简单地动辄即以神灵崇拜(或其他崇拜,如自然崇拜、  生殖崇拜等等)、巫术行为视之,尤其要分辨:神灵崇拜、巫术行为究竟是一种终极目  的,或者仅只是一种手段、过程?是主题还是形式,是行为或事象的本质,还是仅只是  一种附产物?如果不注意区分这些问题,不作深入的考察和追究,那么古代遗存和古代  文化研究就会变得简单化、表面化、模糊化,我们与古人的真实生活、行为、思想文化  和心理就会失之交臂,所谓研究就只是一种猜测或者既有观念、印象、知识与古代遗存  、事象之间的搭配。《周礼•天官》说:“一曰祭礼,以驭其神。”《周易  8226;观卦》的《彖辞》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  #8226;周易正义》中将这段话和奥古斯汀大帝所说“有神则资利用,故既欲利用,即可  假设其为有”相提并论。朱狄先生说:“驭神的前提就是神的存在,故宁设其有,不设  其无,这是最保险的做法,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一个统治者不知道这一点,因此,祭礼仪  式确有其消极的一面。除了原始社会的祭礼仪式没有宣传的目的之外,其他社会都是作  为一种统治工具而存在的[70]。我们知道">时,龟卜易筮皆是大凶,而暴风雨也  骤然而至令百官心生惊惧,气得姜子牙扔掉蓍草、踏碎龟甲,怒道:“枯骨死草,何知  而凶?”在此情形下,姜子牙力主出兵伐纣,一战而灭了商朝。商朝是有史以来鬼神气  氛最为浓重的一个朝代,似乎对鬼神的信仰、祭祀最为虔诚,然而商朝假腹豆的存在和  流行证明商王朝也在哄鬼、愚神或谓“神道设教”、“驭神”[71]。  我们不能认为原始社会的祭礼仪式就“没有宣传的目的”,原始人信神、祭神就是  纯粹的信神、祭神,而不怀有其他的目的和意图。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绝地天通“命  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国语•楚  语下》)就是利用宗教、对神的祭祀来调整社会关系,加强统治。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大  量的宗教和祭祀遗迹、遗物也能证明这一点,如红山文化的祭祀、良渚文化的祭坛,史  前各考古学文化中的玉礼器,它们既具有祭天礼神的功能,更是社会等级分化、人们身  份区别的伴生物和象征物,是统治阶层进行社会治理的一种道具。一个聪明的尼格罗人  说:“我们中的无论哪个如要从事什么事件,先必找寻一个神灵来帮佐。跑出门外最先  看见的东西便可以当做我们的神。否则如见有适在我们路中的任何物件如石头、木块等  物,也可把它拿来,供民祭献,然后对它宣誓,说它如肯帮助我们,我们便崇拜它为神  灵。这种方法如成功,我们便造出了一个新的神灵来帮助我们了,以后便每日供献它新  鲜的牺牲。如这神灵不肯允许相助,便把它送还原处。我们是这样的日日在创造及破坏  神灵,所以我们反是神灵的主人和创造者呢”[72]。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约生  活于距今15万年—5万年间)的一些遗迹现象,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表现宗教信  仰的考古遗迹,如所谓“洞熊崇拜”、“食人风俗”、“鲜花墓葬”等,现在经过更加  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它们大多遭致怀疑,被认为“有不少可能是靠不住的”[73]。所以  “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在考古遗存中发现不好解释的现象,往往都会把它归之于  宗教”[74],这种做法虽然简洁或者看起来“稳妥”,但其实不然。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的意见倾向于:在中国的史前时代,“图腾”或图腾崇拜是难以证  实的,更不可能存在广泛的普遍的图腾崇拜和信仰,而神灵崇拜(或信仰)和巫术行为  可能是较为普遍的,但在认定这些东西时不宜简单从事。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彩陶出现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中,这些最早的彩陶  都是在陶器的口沿外侧装饰一圈红色宽带纹。虽然除了红色彩宽带纹以外,也能见到一  

    Huanglingying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太夸张了,中国文字也不过3000多年历史

    刘聪19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中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

    步步惊心生活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论文2000字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见,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所谓甲骨文,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已有三

    clubsummer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青铜器的论文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

    april841002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