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0

sy2009Jason
首页 > 论文问答 > 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基斯颠奴86

已采纳
额,木有悬赏分···就是不写,就是不写,咬我啊,咬我啊!
238 评论

百变粉豹子

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魏慧萍  自传统训诂之学直至当今词汇研究,关于汉语词义的探讨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与认知、思维、社会历史发展以及语言系统本体诸多因素相关联的背景之下,运用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开拓词义研究的思路,加强对汉语词义特性的考察,进而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接轨作出努力。  论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引言;第一章:汉语词义研究现状述评;第二章:词义的共性;第三章:对汉语词义特点的思考;第四章: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规律新探;余论。   引言交代论文选题的缘起和写作主旨。  第一章是对汉语词义研究历史及现状的述评,着眼于对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接轨,分为古代汉语词义研究和现代汉语词义研究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词义研究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观点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并提出古今贯通的"汉语词义研究整体观"。  第二章是从共性的角度对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词义与思维、词义与语境、词义集合元素及其运动方式等论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词的诞生源于抽象;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词义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文化内涵;词义与形象、顿悟、逻辑、情感等各种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的关系;意象是词义在思维中的映现形式;语境是一种综合现实;词义集合论等主要观点。  在第二章第一节"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中,从共性、人文区域、民族特性、地域、社会群体及个体等角度对词义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第二章第二节"词义与思维"中,把思维分为语音序列思维和非语音序列思维,分析词义与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因素的密切关系,将哲学中的"意象"引入汉语词义研究范畴。从语言学角度把"意象"界定为:意象是非语音序列与语音序列思维的综合认知成果,是词义所对应的思维映现形式。并进而分析了具体意象类型、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与意象的关联、词义与意象群等问题。在第二章第四节中,把词义集合的元素分为形象义素、情感义素、理性义素、直觉义素、心理义素;主题义素、功能义素、背景义素、风格义素、外来义素等类型进行阐述。  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成果,是对逻辑思维中概念的综合反映,并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映现为各种意象,意象通过思维的语言生成机制外化为语言形式的意义内容。词义集合中的各类义素正是意象在语义中的落点。  基于以上对词义共性的认识,第三章从考察汉语词义特性的角度对汉语词义的几个显著特点进行了思考。所论及的与词义发展演变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充满辨证、和谐观念,形象思维发达,长于联想、比附,注重整体,重视直觉、感悟和意会的汉民族心理特质及其对词义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孳乳、更新、造词构词等与词义发展的关系;表意体系的汉字的创制方法及发展与意象、词义的关系;修辞作为突破现有规约词义"围城"的策略式词义发展形式,与词义发展演变的同构与互动;汉语主导文体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嬗变对词义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都是从汉语实际出发对词义进行的考察和探讨。体现出共性与汉语特性结合、训诂与词义研究结合的整体思路。  在第三章第三节中,针对汉字的表意性与词义的关系,探讨了早期汉字的"象"与"形"、汉字字形承载的"象"与词义在思维中所映现的意象、汉字的表音兼表意成分与词义的关系等。把汉字的"形"、"象"、词义三者的关系阐述为:"形"承载"象","象"蕴涵造字时代的词义和日后意义孳乳的丰富的可能性。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是对思维中意象的形象化、图解式的呈现,表意成分在书面上形成的构字部件是意象在语言的书面形式中留下的"暗示",可以称之为"意象的表征",同时也是义素在词的书面形式中的显性标记。  在对汉语词义的特点作了如上思考之后,论文第四章旨在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其中详细论及静态词义与动态词义的关系、在动态发展中互相转化的种种情形;阐发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从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词汇系统中词义发展演变两种角度,阐述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规律。  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分为完成于词的一个义项范畴内的发展演变和完成于一个词的范畴内的发展演变两种情况。前者包括:词义深化;意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扩大又分为主体扩大化、动作方式扩大化、目的扩大化等各种形式的使用性扩大以及不受辨证逻辑制约的发展式扩大,缩小又分为总名变专名、泛指变特指、双向变单向、感情色彩类型化缩小等形式,转移又分为词汇意义的转移、色彩意义的转移和语法意义的转移等具体情形。后者包括义项增加和义项减少的发展变化。其中义项增加是通过相似引申、相关引申、特质引申、逻辑引申、修辞引申、移情引申、特指引申、反向式引申、时空引申、宗教引申、虚化引申等引申方式来实现的;义项减少则主要通过旧义项被新义项取代以及词义的自我淘汰来完成。词汇系统中的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包括:灌注式引申、裂变式引申产生新词;单音词素、双音合成词素重组新词;词义转嫁;词义类聚的发展演变情况:等义词、近义词的分化和发展,对称式引申、"词义渗透"、类属词的丰富发展、亲属词的社会化、象征化发展倾向等;词汇成员的词义发展与身份的转化。  以上对于汉语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形式和规律的探讨始终遵循着静态与动态结合、历时与共时相参照的研究思路。  文末对当前汉语词义发展的新趋向作了简要的阐述。并在余论中提出建构汉语词义共时平面的设想。

300 评论

大果果就是我

汉语史稿》(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突出地强调常用词词义演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书中举例性地对汉语中若干常用词词义演变现象进行描写。后来学者在这一基础上多有发挥。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在谈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时,专节讨论了“常用词演变的研究”,并以“吃”、“喝”、“穿”、“戴”等四个词为例说明常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之后相关成果颇多,有的综合描写并分析专书中的部分常用词个案;有的考察某个常用词的产生及词义变化。

248 评论

lisabaobao99

在词义变化的过程中,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呈现出变换、遗传、扩大和紧缩等不同的形态。今天出国留学网带来的论文就来浅谈古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及其原因,欢迎阅读。浅谈古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观里提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语言自产生以来,经过悠悠历史长河,由于不同的历史特征、社会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而语言内部的重要因素——词义,同样也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  词义演变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影响到词义演变的最主要因素。语言属于社会现象。  从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极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要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因此,考察词义的演变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民”,在殷商和西周时指奴隶。《尚书·多士》提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灭殷后,要把殷的一部分人迁到成周。此时,这些人已经成了周朝的奴隶,所以称之为“民”,又因为不服管束,称之为“顽民”。随着奴隶制经济的解体,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民”由奴隶上升为自由民,社会地位提高了。“民”就有了“人民”、“百姓”的意思。此例充分说明了社会变化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2、古人的风俗习惯和对事物的认识与联想等,对词义的演变也有影响。  语言是一种系统性的事物,它深深受使用它的群体影响,无论是语言,语法,还是语义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比如“羊”,古代认为是六畜中最具美味的佳肴,这种风俗习惯也在文字和字义上有所反应,出现了一批从“羊”得声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它们大多有“美好”、“善良”等义,如“祥”,从“羊”得声训为“善”。“善”从“羊”会意,训为“吉”。“美”从羊会意,古人既把羊看成是吉祥、美好的东西,它的词义经过经过抽象和引申,不少美好善良的品德和事物东都可以用“羊”来形容。比如《诗经·召南·羔羊》这首诗,比喻“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小羊称为“羔”。又比如“玉”字,本来的意思是“美石”。可是古人认为“玉”有五个美好的品德:仁、义、智、勇,因此士大夫都佩戴美玉以此喻德。《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配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可见平时古代君子都是玉不离身,因此“玉”比喻为一切美好的事物。  3、词义的发展演变也有着自己的内部规律,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交际中人们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  某个词在某一种语言环境中不断地连续使用,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会把一个较为广义的词的词义限制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上。而大多数事物或物件都是复杂的,它们由若干个可分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这些部分中,有的部分与说话人要表达的思想有关,有的则无关。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与谈话内容有联系的重要部分上。比如在古代汉语中,“臭”字兼有“香”和“臭”两个意思。《易·系辞上》:“其臭如兰。”此时的臭就是“香”的含义。孔颖达疏对“臭”字的词义变化训释得很好:“臭是气之别名,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在语言交际中,“臭”字由于经常表示臭秽之义,人们对这个意项又加以选择性的注意,所以“臭”字的词义也发生了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词汇,它的意义在历史变迁中已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我们必须要看清楚语言的继承性。因此,追根溯源,我们不能忽视了古代汉语词义及其演变过程。在我们现代词汇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然是几千年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如“大”、“小”、“哭”、“笑”等,这些属于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词,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古今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却很隐晦。这些都需要我们日常积累并且认真分析。  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概念的外延扩展,引申后的词义所反应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例如:“诗”,在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现在就泛指一般诗歌了。相似的字还有“江”、“河”。在古代,江、河都是专有名词,本指长江、黄河。如《公输》:“江汉之鱼鳖为天下富。”《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由特指的长江、黄河引申指一般河流,由个别到一般,词义的范围扩大。原来的专有名词“江”、“河”后来加上形容词表示,成为“长江”、“黄河”。“航行”一词,原来仅指在水上行走,现在也用来指飞机在天空中飞行。“花”原来指植物的花朵,都来扩大为整个植物,包括根、茎、叶在内。如“种花”,还有引申为动词“花钱”,相当于“使”、“用”的含义。  第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概念外延的缩小,即后来的意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只是原来的一部分或是一个方面。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而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称外,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再如“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说文》:“周制,八寸为尺,十寸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韩非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后来“丈夫”一词只指女性的配偶。“床”在古代兼指坐具和卧具。《说文》:“床,安身之坐者”,段玉裁改之为“安身之几坐也。”《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都是指坐具,现在的“床”,常指卧具,应用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事物转移到指称乙事物,甲乙两者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例如“穷”,《说文》卷七说是“极也”,本义是“尽”或者“尽头”,引申为苦难或是走投无路;用作动词,则是“走到尽头”。《荀子劝学》:“蜷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游褒禅山记》:“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后来“穷”有贫乏之义,成为“贫”的同义词,词义就转移了。古代“穷”和“贫”是有分别的,“贫”和“富”对举,“穷”和“通”对举。后来,“穷尽”之义少用了,但残存于成语之中,如“日暮途穷”、“山穷水尽”、“穷寇莫追”等。再如“谢”字,《说文》:“谢,辞去也。”引申为“告诉”、“向·······说”或“引以为过”。《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主而自谢。” 《鸿门宴》:“于是遂去,乃今张良留谢。” 《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后来引申为“感谢”,和“辞去”没有类属关系,词义就此发生了转移。  第四、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的褒贬。有的词由褒义变为了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了褒义等等。例如:“爪牙”古代弑指猛将,武将。《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而“爪牙”的今义确是帮凶、走狗,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再如“复辟”,古代是指“恢复君位”,现在是指“反动势力的复活”。贬义成为褒义的也有,如“锻炼”,古代弑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成为了褒义词。  第五、词义的虚化。词义的演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演变还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变化虽然复杂,但有一个主要的趋势。就是从实到虚。词性如此,词义也是如此。古代实词多,虚词少。现代汉语的虚词,绝大多数是从古代实词演变而来的。如“相”字,《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本义是仔细看,观察,引申为“辅助”,再引申为“互相”,再转化为无实际意义的词。《史记 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可封侯,又危不安。” (观察)。《游褒禅山记》:“主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也。”(辅助)。《指南录后序》:“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互相”之义很弱,又逐变为没有实在意义。《孔雀东南飞》:“誓不相隔卿,且暂归家去。” 《失街亭》:“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相隔”、“相助”后面都带上了宾语,这样的“相”变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一般都是采取“引申”说来解释。在上述词义演变的五种情况中,“词义的扩大”(义项增多)是主要的,它使词的意义越来越准确、精密,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注意词义的演变和新旧词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对词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在阅读作品时,对于某些不止一个意义的某些词,也就不至于用今义代替原义而产生误解。  论文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 | 论文范文 | 论文致谢 | 论文答辩 | 论文格式 | 论文写作

263 评论

蓝缀天堂鸟

文革时期王力先生在著书方面很少了,因为一身兼好多职六十年代写《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写《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1900-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王力撰写了上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四十多部,论文二百多篇。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言、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就都具有开创的意义,带动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突出影响。王力先生的治学具有突出特点。 第一,将传统的“小学”(语文学)和现代语言科学相结合。王力运用先进的语言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语文学。或科学地诠释旧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例如他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字史》、《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或深入探讨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系统、民族特点及其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例如他三十年代写的《上古韵母系统研究》、《中国文法中的系词》,四十年代写的《汉越语研究》、《新训诂学》、《中国现代语法》、五十年代写的《汉语史稿》、《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汉语实词的分类》,六十年代写的《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写的《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八十年代写的《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等。 第二,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王力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他写出来的讲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多是高水平的专著。例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等。第三,创新与求实相结合。在科学研究中,王力开创了不少新的汉语言学科体系(如上文所列举的),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例如《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大量的语料,系统地考察了汉语“名句”句法结构的特点和系词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指出古汉语名句的主语与表明语之间不用系词。这不仅正确揭示了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语言学家首次真正摆脱西洋语法的束缚,历史地、求实地研究汉语自身特点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如古韵研究上,他提出的“脂、微分部”说,“古韵十一类二十九(或三十)部系统”,“上古每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先秦声调分舒促两大类,各又细分为长短”的学说,也都是根据丰富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得出的独到的见解。他强调说,“墨守师说,学术就没有发展了。”正是由于王力具有这种求实的学风,才能不断创新。 第四,渊博与专深相结合。王力的学问博大精深,为学界所公认。他不仅是杰出的语言学家,是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翻译、出版过法国纪德、小仲马、嘉禾、左拉、都德、波特莱尔等作家的小说、剧本、诗歌以及《莫里哀全集》共二十余种;他早年还撰写了《罗马文学》、《希腊文学》;他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基本上收集在《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诗论》与《龙虫并雕斋琐语》里。后者多次重版,在港台也一再翻印。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把他和梁实秋、钱钟书推崇为抗战时期三大学者散文家。 王力作为语言学大师,不仅注重专业的学术研究,在语言科学诸多领域勤于开创,写出了许多高水平的论著,取得丰硕的成果,非常关注语言文字学的普及与应用。学术著作1 古代汉语(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64年 2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77年 3 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主编]/[王力等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年 4 广州话浅说(王力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7年 5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1年 6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79年 7 楚辞韵读(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8 诗经韵读(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9 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0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新知识出版社 1958年 11 汉语音韵(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80年 12 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84年 13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 14 古代汉语(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81年 15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64年 16 中国音韵学(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36年 17 王力诗论(张谷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 18 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4年 19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54年 20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54年 21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88年 2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 23 汉族的共同语和标准音(王力等著) 中华书局 1956年 24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51年 25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中华 1980年 26 汉语讲话(王力) 文化教育 1955年 27 汉语史稿(王力) 科学 1957年 28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 1980年 29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 1980年 30 汉语史稿(王力) 中华书局 1980年 31 汉语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王力) 中华书局 1956年 32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 商务 1985年 33 王力文集(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汉语概论,语法理)(王力) 山东教育 1990年 34 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词汇,文学语言,语文教学,古)(王力) 山东教育 1990年 35 王力文集(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王力) 山东教育 1990年 36 王力文集(中古音等韵及其他)(王力) 山东教育 1991年 37 王力文集(浙江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王力) 山东教育 1990年 38 诗词格律() 39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62年 40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50年 41 汉语浅谈(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64年 42 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2000年 43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78年 44 爱(奢辣尔第著/王了一译) 商务印书馆 1934年 45 半上流社会(小仲马著/王力译) 商务印书馆 1931年 46 少女的梦(畦德著/王了一译) 开明书店 1931年 47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 1999 年 48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6年 49 词类(王力著) 新知识出版社 1957 5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王力) 中国科学院 1955年 51 中国语文讲话(王力著) 开明书店 1950年 52 汉语史论文集(王力著) 科学出版社 1958年 53 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5年 54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 2000年 55 王力语言学论文集(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56 中国语文概论(王力著) 商务印书馆 1939年当然,步痕旅游网想法:fgdg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论文

    文革时期王力先生在著书方面很少了,因为一身兼好多职六十年代写《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写《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

    洛雪吟风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论文

    通过语言环境的变化,现代汉语偏向简单,现代,生活化的语言转变

    空山微风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汉语词义的演变论文

    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 主要表现: 新词的产生  旧词的消亡

    真理在朕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汉语史词汇发展论文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

    KauluwehiS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论文

    额,木有悬赏分···就是不写,就是不写,咬我啊,咬我啊!

    千羽YUmi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