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6

来去匆匆的我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研究者认为品格是青少年重要的发展核心之一吗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饭饭大吃货

已采纳
文化品质——修养,道德品质——礼仪,政治品质——信仰,健康品质——劳动能力,生活品质——快乐,等等。一个举止大方得体,品位高雅,语言幽默的人,肯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事先做人,这是一个人一生必不可缺的品质。谦虚好学,宽待别人,厚爱自己,诚实守信是交友上不和或缺的品质;拥有良好的口才,一双雪亮的眼睛,是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伟业,经商,和在官场上的品质,所有的品质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会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智慧,诚实守信的人。
354 评论

Greta:)杨婷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孙云晓)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密码:8sqt书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作者:孙云晓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2页数:271内容简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第2版)》内容简介: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字,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这是作者30多年来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他建议都是和父母要把孩子当做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东路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种种潜能,培养他们的种种良好习惯,养成他们快乐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幸福人生奠基。作者简介:孙云哓,自1972年起至今一直做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主要作品: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5册)、《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21 评论

沉默的玫瑰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有两个基本程式,一是“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程式,一是“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的品德发展程式。我们把这两个程式视作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由此两大程式派生出德育的两大原理:其一,外塑意在内生,内生方能外化——德育引导“内生外化”原理;其二,他律达成自律,自觉才可自为——德育促进“自觉自为”原理。 品德形成规律展示的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由道德规范转化为品德素质)的生成特征,而品德发展体现的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由被发展逐渐演变为自发展)过程的成长特征。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互动发展的。品德发展规律是中小学德育的第一规律,品德形成须遵循品德发展规律和受品德发展规律制约。同样,品德形成(生成)规律体现品德发展(生长)规律,在有效教育条件下,品德形成规律的实现有利于品德发展规律的达成。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偏重他律与外塑,要求自为与外化,但常忽略自律与内生。外塑型德育强调道德灌输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占据学生的思想和转变学生的行为,以塑造其灵魂。外塑型德育把部分当全部,把要求当结果,效果偏低。因此,只有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和遵循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才能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顺利形成和健康发展。 一、自我建构——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 德育是教育者将社会道德规范通过内化、内生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行为的过程。学校德育是通过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品德科学、有效地内生外化的过程。具体来说,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影响活动,是一种具有多元性、互动性的教育影响活动;第二,德育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学生品德形成发展具有教育性、指导性和主体性、成长性的特点;第三,德育是成长主体在教育影响作用下的品德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品德自我建构具有自主性、内生性的特点。 传统德育在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的认识问题上,以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理论为指导,把“自律”作为德育的最高目标追求,偏重道德的规范性和品德的自律功能,忽视道德的利他性和品德的自为功能。在对品德形成问题的认识上,把“外塑-内化”作为品德形成的全部过程,以品德“内化”作为中小学德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强调德育过程中说理、灌输、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而道德认知主体的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体现。我们认为,“外塑-内化-内生-外化”和“他律-自律-自觉-自为”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完整的规律。“外塑-内化”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基础,“内生-外化”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的结果;同样,“他律-自律”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基本,而“自觉-自为”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然取向和最终目标。而无论是“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规律,还是“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的品德发展规律,其实质都是品德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及品德自我建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因此,品德的自我建构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引领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自我建构是中小学德育的使命和根本任务。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自我建构本质,包括品德形成的内生式自我建构和品德发展的成长式自我建构。我们把它统称为“品德自构形成与发展方式”或“自构式德育”。品德自我建构,标志着品德形成发展必须遵循“内生外化”与“自觉自为”的规律,必须体现道德认知主体的主体性与成长性的特点;必须贯穿品德形成发展的自主性、内生性的原则。品德自我建构,意味着品德形成与发展不是单纯靠说理灌输而来的,学生不是“水罐”;意味着品德形成与发展也不是重复简单行为养成的,学生不是“驯马”;品德形成与发展更不是随意塑造而成的,学生不是“泥团”;品德形成与发展亦不是随心所欲地描绘出来的,学生不是“白纸”。促进学生品德自我建构,有效的教育影响与指导是前提,必不可少。但教育影响要以有效促进品德生成(形成)性自我建构和品德成长(发展)性自我建构为目的。 二、德性内生——品德自我生成的实质 我们认为,德性是人性的核心,虽然有遗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它主要是后天教育和影响的结果。换言之,德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教育和影响对德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譬如,儿童青少年不可能是天生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可能一出生就信仰马克思主义。要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像 “少年先锋队队歌” 歌词所唱的那样:“时刻准备,……为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又如,我们要让儿童青少年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养成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养成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德性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一般有四大影响源,包括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影响、同伴影响和社会文化,尤其是四大媒体文化——报纸杂志、广播音乐、电影电视、网络媒介的影响。这四种影响源各有各的特点、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当然,后天的教育和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德性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关键性或决定性作用,是相对于德性形成发展的遗传和先天因素影响而言的。事实上,儿童青少年德性的形成发展是五大影响源协同影响、整合作用的结果,而第五影响源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影响源。第五影响源就是道德认知主体的自身能动的作用,主体能动作用主要在德性形成的内化、内生、外化过程和品德发展的自律、自觉、自为过程中展现出来。也就是说,规范性的外部影响需要通过学生主体内部“同化”为德性的结果。我们把儿童青少年德性的形成过程,看作是在教育影响作用下的品德内在生成的过程,儿童青少年作为道德认知主体的自我建构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服从于“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即品德生成的规律。 任何一种德性的形成,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还是道德伦理的,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无论是认知、情感的品德还是行为、人格的品德,一般都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塑——外部规范要求或行为习惯训练,即后天的教育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着前提性、奠基性和积淀性的知识、价值和行为上的规范、导向作用和全过程的指引与指导作用;而内化和内生,才是德性形成的根本,教育影响的规范、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品德形成主体依据已有的道德知识、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的基础,对各种影响源进行分析、整合、内化和自我生成,才能有效地转化和建构为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譬如,即使我们让学生从小就把“时刻准备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词重复一千遍,如果不能让学生内生和升华为道德情感和需要,学生没有道德自觉、自为的意识,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信念和信仰。同理,即使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养成小朋友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的习惯,但如果他们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的意识和观念,习惯养成就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重复,它同样不能保障他们以后一直都能持久拥有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的习惯。因此,我们认为,儿童青少年德性形成的核心是德性的自我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德性形成的实质是内生的,中小学德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尤其是道德需要与道德价值的内在生成。 然而,德性内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教育影响与德性内生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动促进和彼此不可或缺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前提与结果的关系,也不单纯是指导与“自构”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教育或德育的目的性、科学性、实效性、艺术性主要是通过引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儿童青少年德性与品格的形成发展而实现的。 依据和遵循德性内生的原理,发挥有效教育影响的作用,中小学德育要把促进“德性内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作为实现“树德育人”理想,即通过有效的教育影响作用将道德规范要求内化、转化为儿童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品德素质的一项重要使命。为促进德性从道德规范到品德内生的转化,我们在中小学进行了多年的有关德育课题的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如下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发挥教育者在德性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外塑是外部规范,是德性“内生外化”的基础,有力、有序、有效的外塑是保证德性内生的条件,但外塑要达到有力、有序、有效,前提是教育者在德性方面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要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以将常规做精细为基本,以适性而为、因材施教为原则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以保证外塑过程的规范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第二,引导学生德性形成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内生是品德形成的本质,内化与体验是关键。因此,教育者要把着力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作为促进学生德性生成的核心,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着力探讨有利于、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德性内生的有效德育的形式、载体、途径和模式。近年来我们通过实践探索而总结形成的叙事德育、体验德育、阳光德育、活动德育、魅力德育、生活德育、情感德育、精细德育、心灵德育、活力德育、高雅德育、有为德育、自为德育等德育模式,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广东的德育特色品牌。来自叙事德育实验学校的老师说,叙事德育就是“内生型德育”的具体实践,通过叙事让学生有所感、有所触、有所悟,从而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起内在品德。这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模式,值得推广,相信对破解中小学德育难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促进学生德性形成要先从外到内,后从里到外:“内化”是将道德规范从外到内转化为德性的过程,而“外化”则是把内在德性转化为外部行为的过程。外化是品德的行为体现,是从德性到“德行”的转化,学生的德行(操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是道德评价的对象和道德发展的新起点。操行评价具有规范和约束德性的意义,是促进学生德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道德自为——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 由“他律”到“自律”,反映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心理特征,揭示了儿童品德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这一发现,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导意义和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第一,德育必须遵循儿童成长的年龄特点和自然规律,循序渐进才能产生品德发展的生态效果。第二,“他律”阶段的德育目标、要求、内容、过程、途径、载体、方式、方法、条件、环境、氛围等的设计与实施,以制度性、规范性教育为主,注重针对性、群体性、可接受性和有效性;“自律”阶段,德育要以体验性、感悟性教育为主,强化道德认知主体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反思,以达到道德自律的效果。第三,“他律”是“自律”的基础,“他律”要重视基础性道德行为规范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自律”要重视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由此可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由“他律”到“自律”的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然而,“自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德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自律”的层面。理由是:第一,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显然,“自律”的德育目标要求,没有达到中小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或德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一切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品德发展。因此,德育目标应体现和达成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第二,“自律”只是人的内在品德发展的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功能,它维持的只是品德行为的“不给别人添麻烦”和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以及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的水平,人的品德的更高境界是自觉与自为。可以这样说,道德自律的底色基本上是“私德”行为,而道德自为的基础主要是 “公德”。无论是从个体品德发展的意义上说,抑或从学校教育目标的意义上说,还是从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上说,自觉与自为都应该是品德发展与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德育允许并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但是作为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和以引领学生品德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学校德育而言,实现品德的自觉与自为,应该是最需要大力倡导的目标取向。第三,道德“自律”强调和形成的是约束性、局限性、压抑性的品德自我管理机制,而道德“自为”倡导和形成的是激励性、自觉性和自动性的品德自我发展机制。两者对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动力能量、可持续性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道德“自律”与道德“自觉”“自为”作为人的品德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目标,他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而非彼此取代关系。对此,教育者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意识。 可见,确立道德自为作为中小学德育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终极目标,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因为道德自为能将道德自律的“私德”行为拓展为更有利他性的“公德”行为,如志愿者行为等;有利于激发和培育儿童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助人利他、奉献社会的良好品格。 道德自觉、自为的核心内涵是做一个在道德上自觉和有作为的人。把道德自觉、自为作为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等于它是至高无上或高不可攀的。人的道德作为可大可小,做一个有道德自觉和在道德上有作为的人,应该加以倡导并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公民意识、道德需要和人格向往。道德自觉、自为品德的核心成分有八大要素,即有自觉、自为的道德理想、道德需要、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态度、道德情感、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而核心要素之核心,则是自觉自为的道德情感需要和道德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学校德育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具有道德自觉自为品格的人的关键,是激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以自觉、自为和利他品德为核心价值导向的道德情感需要和道德思维与行为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道德自觉自为行为品格的形成和发展。 “教人自教”“树德立人”是德育,也是教育的至高境界。诚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人自教乃“教书育人”的本义,培育学生道德自觉自为的品格,是通达教人自教和树德立人的最有效的途径。

274 评论

hsxshirley

蓬勃向上、积极乐观、敢于担当的品格探索青春我们应该有朝气有活力活出青春的绚丽多彩

102 评论

天津小吃好

让苏丹学者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没有想到的是,一夜之间,他竟成了中国的“网络红人”。不久前,他在埃及《金字塔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战“疫”中的人性之光》,得到国内众多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的转载。文章以他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对中国青年在此次抗“疫”中所展现出的“果敢、牺牲、无畏、奉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其实,对加法尔来说,中国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20多年前,加法尔从苏丹来到中国,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自此,他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至今。作为一位汉学研究者,加法尔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变化。曾经,他也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他常常想起一位中国朋友常说的词语——“小皇帝”。“我每天坐地铁上下班,地铁上的年轻人用的是华为、苹果这些价格不菲的手机。他们中的许多人,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背着名牌包,穿着高档运动鞋,与伦敦地铁上的同龄人相比,我发现中国的年轻人看上去更富有、生活更奢华。”在加法尔眼中,这些年轻人与老一辈中国人相比,迥然不同。一边是索取,一边是付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他们坚韧的父辈、祖辈作出了巨大牺牲,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昂贵的衣服、食物、电脑、手机,在父辈们的努力下索取,而成为了富有的一代。”这是加法尔眼中曾经的中国青年。但,此次疫情,让加法尔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另一面”。他相识的朋友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媒体报道中的年轻丈夫,凌晨3点跟在妻子后面守护,用车灯给妻子指路,如是种种,都让加法尔深受感动,也让他感叹“我们对这一代人知之甚少”。“当国家和人民面临巨大的挑战时,这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们,脱去靓丽的衣服,扔下昂贵的皮包,毫不迟疑地投入战斗。他们不是什么‘小皇帝’,他们是中世纪的‘骑士’,‘小皇帝’一代已经成长为坚强的战士,书写着勇气和责任。”在加法尔看来,这种勇气和责任,是人性之光,也是对“中国精神”的传承。“以前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表面,没有看到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他们比他们的父亲和爷爷更勇敢。”加法尔说,“其实这并不是突然改变的,因为他们是中国人,英雄、先辈的历史根植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他们始终站立着、守卫着,如屹立在中国的万里长城。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些品质。”更让加法尔深受触动的,是中国的“女骑士”们。“中世纪的女骑士,战前剪掉自己的辫子,显示她们的战斗决心。中国女性和她们一样,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用自己的技能和才干,消灭疯狂的敌人。”在文章中,加法尔提到了革命英雄赵一曼,在他的心里,中国的“女骑士”,继承了这些在危难时刻为国捐躯的烈士遗志,传承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坚忍和奉献精神。谈及发表这篇文章的初衷,加法尔表示,他不仅是要为中国青年“发声”,更要为中国在全世界“发声”。“一些国际媒体,关心的只是病毒的传播,而没有关注到这些人与疫情作斗争的精神,这是充满恶意的。”加法尔说,“中国战‘疫’,不仅在保护中国,还在保护那些并不了解这场战斗真实面貌、受到恐惧威胁的全世界人民。中国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反对。”在加法尔看来,中国在告诉全世界: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和“自由”。“一些人批评中国,封城会影响经济、限制自由。但中国教会了我们,经济可以在未来恢复,人才是真正的财富。”加法尔说,“在病毒蔓延的情况下,最基本的人权就是生命,如果你不尊重和保护人的生命,就谈不上自由。”“现在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一代年轻人,将继续进行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长征,站在保卫中国、保卫世界的舞台上,为中国和世界的稳定作出贡献,并会将这种‘中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加法尔说。

127 评论

clover冬儿129

中国精神在青少年身上最好的体现,就是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在学校在团体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把家当成像学校一样把老师当成像家人一样的去爱护,去爱戴。

256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