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1

xiaoqiao945
首页 > 论文问答 > 朗读教学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洋洋怕狗子

已采纳
以下是本人去年获奖的一篇有关朗读教学的论文(全文四千字),仅供参考:  将朗读教学进行到底  【内容摘要】  语文朗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对不同文章朗读的精细化指导,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智力;能使学生更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朗读指导方法应灵活、多样;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朗读指导应科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朗读教学 语文素养 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鉴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提出,应将朗读教学进行到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朗读可以明智。  人们常说,“读书可使人变得聪明”。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吸取精华,扩大视野,触类旁通。阅读中,学生会读到许多文质优美的典范作品。朗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重要的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学生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作者睿智、鲜活的思想,俯瞰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学习做人道理的过程。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读书可以明智。  2、朗读可以增进感情共鸣。  青少年时期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在学习《天净沙 秋思》这首词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萧瑟的秋景、孤独的农家、阴冷的西风,从而体会词人悲怆的心境,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果能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节奏、语气,就能设身处地地领悟异乡游子对故乡梦牵魂绕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能够陶冶审美情操。  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通过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在《威尼斯商人》一文中,犹太商人夏洛克为了达到置对手于死地的目的,法庭上拒绝任何协商,“不行,不行,我已经对天发过誓啦,难道我可以让我的灵魂背上毁约的罪名吗?不,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坚持照契约行事,甚至连请一位医生来堵住伤口这个请求都给拒绝了。充分暴露了夏洛克不仅是个贪婪的高利贷者,更是个残忍的迫害狂。而鲍西娅的语言不仅充满智慧,更富有诗意和哲理,如“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利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通过朗读,学生对正反面人物形象获得了深刻的审美感知。  在指导朗读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应该是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2、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就自己示范朗读。朗读时我声情并茂,读出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后主的呵护、谆嘱,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齐读不可滥用,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如: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但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诵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  3、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体现其梯度,即阶段性。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雨果在文章中涌现出来鞭挞、嘲讽、愤懑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从而对文章进行鉴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4、朗读指导应科学。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也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因此,教师的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教师自身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如《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中“后凋”是它的主要字眼,应读重音以显示其关键作用。朗读的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如《在山的那边》中有一句“哦,山那边是海吗?”“哦”后虽然是逗号,但这里表示惊异,应该用升调。另外,对于感情低沉、伤感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慢;对于感情高亢、激越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快;对于感情较欢快、欣喜的文章,朗读的速度宜用中速。朗读课文时,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此外,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才算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这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才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94 评论

周小蜜99

以下是本人去年获奖的一篇有关朗读教学的论文(全文四千字),仅供参考:  将朗读教学进行到底  【内容摘要】  语文朗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对不同文章朗读的精细化指导,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智力;能使学生更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朗读指导方法应灵活、多样;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朗读指导应科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朗读教学 语文素养 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鉴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提出,应将朗读教学进行到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朗读可以明智。  人们常说,“读书可使人变得聪明”。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吸取精华,扩大视野,触类旁通。阅读中,学生会读到许多文质优美的典范作品。朗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重要的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学生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作者睿智、鲜活的思想,俯瞰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学习做人道理的过程。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读书可以明智。  2、朗读可以增进感情共鸣。  青少年时期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在学习《天净沙 秋思》这首词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萧瑟的秋景、孤独的农家、阴冷的西风,从而体会词人悲怆的心境,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果能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节奏、语气,就能设身处地地领悟异乡游子对故乡梦牵魂绕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能够陶冶审美情操。  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通过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在《威尼斯商人》一文中,犹太商人夏洛克为了达到置对手于死地的目的,法庭上拒绝任何协商,“不行,不行,我已经对天发过誓啦,难道我可以让我的灵魂背上毁约的罪名吗?不,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坚持照契约行事,甚至连请一位医生来堵住伤口这个请求都给拒绝了。充分暴露了夏洛克不仅是个贪婪的高利贷者,更是个残忍的迫害狂。而鲍西娅的语言不仅充满智慧,更富有诗意和哲理,如“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利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通过朗读,学生对正反面人物形象获得了深刻的审美感知。  在指导朗读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应该是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2、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就自己示范朗读。朗读时我声情并茂,读出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后主的呵护、谆嘱,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齐读不可滥用,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如: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但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诵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  3、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体现其梯度,即阶段性。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雨果在文章中涌现出来鞭挞、嘲讽、愤懑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从而对文章进行鉴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4、朗读指导应科学。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也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因此,教师的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教师自身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如《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中“后凋”是它的主要字眼,应读重音以显示其关键作用。朗读的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如《在山的那边》中有一句“哦,山那边是海吗?”“哦”后虽然是逗号,但这里表示惊异,应该用升调。另外,对于感情低沉、伤感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慢;对于感情高亢、激越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快;对于感情较欢快、欣喜的文章,朗读的速度宜用中速。朗读课文时,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此外,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才算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这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才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274 评论

双鱼0303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与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用普通话,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较低。加之,目前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担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为老教师,他们只要求学生朗读,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错字、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一、狠抓拼音,巩固朗读基础。农村学校学生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很少说普通话,在朗读课文时口语较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先把字音读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脑袋读成laodai、欢迎读成huanyin。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成卡片,帮助学生区分并加强记忆,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要及时纠正、强化练习。并且老师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时时必纠。朗读文章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读流利,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级狠抓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二、范读课文,熏陶感染学生。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很多教师仍然还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当教师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在课堂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三、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可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观,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这时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重要手段。四、加深理解,激发朗读情感。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顾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了?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话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这个方法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想互促进的。五、开展活动,创造展示平台。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诗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一些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的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农村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202 评论

相关问答

  • 朗读教学的论文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小玩子2603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小学朗读教学论文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guaziqiaqia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就像幼儿“呀呀学语”时一样,要让学生说好祖国的语言,新一轮的课改教材中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课文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与背诵,特别是课文教学每课都

    墨剂先生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朗读教学参考文献

    推荐你一个网站,中国知网,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郑国民 文献来自: 小学语文教学 1996年 第12期 CAJ下载

    西尔米奥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朗读教学文献综述

    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文章的理解都要通过仔细阅读来完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中学生阅

    蓝SE妖蝶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