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5

无奇不爱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下列哪项是古代文献对现代养生的启示与影响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猪宝0517

已采纳
研究中医养生学,如果与西医的个体保健医学相比,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稳定性,一个在《老子》、《内经》等古籍中已基本构成的体系竟沿用了两千多年而无重大的改变和发展,而在这两千多年中我们跨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数种社会形态。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当代中医养生文献对这种现象没有引起丝毫的关注和讨论,似乎社会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说,中医养生学对一切社会通用。   如果我们认为社会环境对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话,那么无需过分寻找根据,我们就可以肯定上述影响必然存在,而且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更为显著。《养心要语》的养生观点是:"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在营养匮乏的古代,胖是健康和幸福的象征,而在今天,人们却为如何减肥而发愁。因此,研究现代社会对古老的中医养生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医养生学如何适应这种影响而发展,肯定是必要和非常有用的,对中医养生学研究来说,它应该是以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本文的内容,正是作者对这一主题的初步探索。   一、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从医学革命角度来说,现代社会是指处于第二次卫生革命阶段的社会。在我国,第一次卫生革命虽未彻底完成,但从总体情况、从城市、从农村的长远趋势来看,完全可以说已进入第二次医学革命时期。  从中医养生学产生的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有如下变化:  病因和病种:病因:从生物、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病种:从贫困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文明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退行性病变、肥胖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  我国城乡的前三种因(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已与发达国家相同,而这三种因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别为6%,2%,2%。  心理状态:从弛缓─→紧张。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脑力劳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信息量变大、生活和交通空间拥挤,人际关系复杂,这些都是造成现代人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根源。   体力活动:从多─→少。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化、信息革命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办公、交通中的繁重体力劳动被代之以"按钮式工作",过着一种"惯于久坐的生活"。  营养:从不足─→过剩。加上体力劳动减少造成的营养消耗减少,使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维生素过多症等有关疾病明显增多。   健康要求:从无病、长寿(生物学观点─→"不仅没有躯体的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WHO 定义)这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   养生保健对象:从老年人为主─→老年、中青年并重。因为中青年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现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身上最为突出、心身疾病年龄前移、同时老龄社会已成普遍现象。   欲望观:从禁欲─→享乐。对物欲、肉欲、情欲、精神欲望等的追求和享受已不再被看成是罪恶,而认为是应该的。与健康有特殊关系的烟、洒、毒品嗜好也泛滥成灾。  自然观:从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现代社会对大自然的改造成绩,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不受自然因素干扰的良好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改造过于快和激烈,人类难于很快适应而影响健康,如电视病、空调病、电脑病、噪音和电磁危害、高楼恐惧症、星期一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等。   二、社会变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诸因素的变化,使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发生重要改变,在认识这种改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可使中医养生学避开劣势,发挥优势,以固有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个人保健中产生更大的作用。  病因病种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有利的。中医养生方法有如下各类:调适四时、起居有常、慎七情、节欲、动功、静功、药物养生、食品养生、玩物养生。显然,这些方法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恰好针对了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疾病。实际上,中医养生方法对古代社会的主要病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反而作用不大,因为它们主要是由环境,生物因素引起,必须以公共卫生来预防。  中医养生学必须:第一,发扬优势,致力于研究现代行为,如:看电视、狭小居住空间、求职、求学、办公室、竞争、出差、旅游等等。第二,改变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行为养生法,如《内经》:"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现代发式和居住空间都不适于此。第三,研究中医养生法对现代疾病的作用。  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是有利不利并存的。中医养生学主张精神应该弛缓,《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系字底)儡兮,若无所归"。《内经》:"喜怒不节则伤脏"。一方面,这种养生法能对现代心理起调节平衡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养生法在中医养生体系中是与生活态度联为一体的,这在现代社会中又行不通。  所以,第一,作为一种技术,中医养生学应对精神弛缓方法加以完善和扩大运用,如对运动员施以静功,使其加快恢复;在工厂中设精神松弛室,平衡工人的神经张力。第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中医养生学不应对此加以提倡。  体力活动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不利的。因为一般的中医养生体育方法都是低运动量的,如五禽戏、易筋经、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量大的武术则不列入中医养生学范畴,所以难以预防由运动量过少带来的现代疾病。  在不影响其它特色的情况下,可尽量加大中医养生体育的运动量。  营养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也有和有利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是主张抑制食欲的,《饮食箴》:"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以口伤身,滔滔皆是,……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孙真人枕上记》:"侵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第一,这种观点方法对减少现代人的食量有正面作用。但第二,这种观点方法以牺牲人的饮食享受为代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第三,它的典型表现--素食对健康弊大于利。第四,中医养生方法运动量的不足又加剧了营养相对过剩。  必须寻找既能满足人的饮食享受而又减少营养摄入的饮食方法,同时加强中医养生体育的运动量。  健康要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不利。中医只强调心理平衡、忍让、无欲的消极一面,不提倡积极的心理,而且强调"出世",把世俗之事看成妨碍健康的一大根源,《庄子》:"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内经》:"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   中医养生学应提高自己的健康标准,把社会中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看成健康心理状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养生保健对象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的主要对象是老人,这从中医养生方法的保守心理、慢节奏、低活动量上可看出来,专门的寿老论述在其体系中占有一半以上篇幅,对养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长寿,是否出现衰老征象。《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又说,养生最好的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其次至人,也"益其寿命而强者。"其次圣人,"亦可以百数。"其次贤人,"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是极为有用的,但对中青年养生就不甚适合。   中医养生学应结合现代老年人的特点如年龄更大,退行性病变多,子孙少,单独生活多,渴望参与社会等进一步完善老年养生方法。同时加强对中青年养生方法的研究。  欲望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是全面禁欲的。《内经》:"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虽对现代人的某些过度纵欲有规劝作用,但以牺牲欲望享受代价来求得健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其次,过度的禁欲实际上有碍健康。  中医养生学应该:第一,把禁欲看成是享乐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全部。第二,寻找有益享乐来代替不良纵欲。第三,研究对特殊不良嗜好如烟、毒、洒的戒除方法。  自然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主张顺应自然。《道德经》:"人道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吕氏春秋》:"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这种方法能为人类在自然环境急剧受到改变,难以迅速适应的情况下,提供心、身的平衡。但同时,改造自然对人类健康利多于弊,它是必然的进程,而须应自然只起补充、调节作用。  中医养生学应研究各种适应不良病症,用顺应自然方法加以预防;同时,改变"自然"一词的含义,对新的自然──人造环境进行研究。并摒弃那些由于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切实际的顺应自然养生法。  如果要对中医养生学的特征做出概括的话,消极和封闭是恰如其分的词汇。古代社会文化也是消极、封闭的,现代社会文化则是积极、开放的。这样,中医养生学与古代社会文化、古代健康要求是同一的,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养生方法、观念可用于做人、学问、政治之中。而中医养生学与现代社会文化、现代健康要求是互补的,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养生方法、观念不能用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在保健中也不占主导地位,只是起平衡作用。这就是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总的地位。  中医养生学要在现代社会中适应新的地位,主要是靠发挥固有优势,而不是靠变缺陷为新的优势。这是因为能够克服中医养生学缺陷的新养生学──西医的个人保健学已在迅猛发展。这种情况下,中医养生学只能追求与西医个人保健学的互补而不应追求自身完备。  本文的主题是,中医养生学"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是应该改变,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现实而不是古籍,在这里,只出世不入世的养生观点是不适用的。至于具体的观点,本文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开拓健康之路(上卷) 1987 【2】林乾良等 养生寿老集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还有一些参考的-html
170 评论

shishan786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轴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前一单元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这有中国的器物、科技、制造、作物、创造、发明等。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发生很早。据记载,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西域毛皮、马匹、瓜果、香药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输入,构成两汉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景观。中国是产丝之国。中国的丝绸西传天山南北路,再传至中亚的大宛(今乌兹别克)、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及身毒(印度),然后辗转传到欧洲。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西亚各国和印度都称中国为“产绮之国”,古希腊人则称中国为“赛利斯”(Seres),意思也是“产丝之国”。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兴盛时期。唐与中亚各国、与阿拉伯、与南亚各国、与非洲国家,特别是与东亚的日本、高丽等的交流十分密切。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化学传人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唐代都城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巴格达兴起以前,是亚洲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据记载,在长安城一百万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国居民约占百分之二左右,如果加上突厥后裔,则有百分之五。日本、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高昌子弟来长安求学者有八千多人,这些留学生成为中国和亚洲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骨干。 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马克思曾指出:在欧洲,“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大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彻底地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卜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达程度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中国古代农业栽培技术对古代世界农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据资料,世界上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五谷之首的水稻,中国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文化中就已出现了稻谷,朝鲜、日本及美洲的水稻均由中国传人。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古代向西方输出了许多科技发明创造,例如链斗水车于1672年传人欧洲,轮辗磨于1607年传人,1200年传人冶金鼓风机,1556年传人旋转风扇,1500年传人活塞风箱,1126年传人钻井技术,1300年传人铸铁,1883年传人敞肩石拱桥,1741年传人铁索桥,等等。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动情地写道:“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李约瑟著的长达2000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伟大创造及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与影响。

125 评论

太极武者NO1

中医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的思想产物,是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延伸。我们要研究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不仅要看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手段是否科学,还要看隐藏在中医背后的那些思想是否科学 将西方医学的起源与中医做一个对比,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是大有帮助的。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它是一种整体医学,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个传统中,要求医生应当特别重视研究每个病人个体健康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它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强调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主动合作。” 从这段描述看,古希腊医学和中医非常相像。这种相像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古希腊医学“认为疾病是由机体内部的紊乱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体微生物入侵引起的。”中医相应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认为“阴阳失调”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其次,古希腊医学“认为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这些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们的平衡与否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中医相应的理论就是五行理论,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彼此相生相克,人体中的各种器官分别对应了五行,心是火,脾是土,肺是金,肾是水,肝是木,这样五行的相生相克就变成器官之间的相生相克,进而表现为各种体征或者病征。 这样看来,既然中医和古希腊医学是如此接近,而古希腊医学又是西医的源头,那么是否可接着推论,中医和西医在本质上亦无大的不同,更谈不上是什么伪科学呢?

254 评论

missohmygod

一般来说,是古代的中医比现在的中医厉害,虽然他们没有见过现代人的一些怪病。中医不是人的。那些说中医不好的人,不了解中医,或者是被庸医。现在好中医太少,太少

334 评论

cool100886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系统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著有《惫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论述饮食养生的。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由于孙思邈大力提倡饮食养生,所以,唐朝时期的饮食养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问世,饮食养生已初步形成一门专一的学科。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营养平衡,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不可偏嗜某种食物,也不可偏废某种食物。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不洁、有毒食物。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养生是通过吃来进行的。应用日常食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说:“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就是说养生长寿奥妙在于调整饮食,充分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饮食养生的原则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以下可供养生者借鉴: 饮食有节,利身益寿。“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对于老年人来说,节制饮食更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因为当进入老年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减弱,加之活动量减少,体内所需热能物质也逐渐减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摄入的热能食物也应减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阶段饭量仍不减当年,摄入能量食物过多,势必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使身体发胖,并影响心脏功能。这也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应适当地节制饮食,以保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我国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食自倍,肠累乃伤。”《管子·形势篇》也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寿损。”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是老年人的大敌。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当少而精,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摄入量。每餐的食量应适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 进食有时,三餐有别。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寿亲养老新书》中非常重视晚餐的食量:“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实验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长寿是大有益处的。在食物选择方面,早餐应选择体积小而富有热量的食物,午餐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晚餐则应吃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实验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摄入2000卡热量的食物,对体重影响不大,而晚上摄入同样的食物体重就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基础代谢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消化腺对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时,对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较强。晚上活动少,能量消耗也小,如体内热量过多,就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发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应该是3:4:3。有人习惯于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这对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老年人更应养成晚餐食少、清淡的习惯。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人体对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饮食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饮食的单调,否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别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甚至诱发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荤腥食物,则可使人发胖并可导致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如食物过精细,缺乏膳食纤维,易发生便秘、肥胖、胆石症等;膳食纤维过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就会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细粮混食,做到粗粮细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荤素搭配。《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对现代饮食养生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祖国医学主张:“谨调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医书中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饮甘,则牙痛而发落。”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偏食偏嗜对人体是有害的。 食宜清淡,避免过咸。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如《灵枢·五味篇》中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内经》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论》中也说老人饮食应“去肥浓,节酸咸”。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可产生高血压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据报道,每日食盐量超过15克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入盐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者,必须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节,人体因大量出汗,可使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应注意及时充。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①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②食勿分心。吃饭需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语,寝不言”。③大渴不大饮。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若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④大怒不食。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古人还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也是告诉人们,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⑤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祖国医学指出:食毕当行步踌躇……饮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饱不得速步,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说饭后散步有助于促进消化,对身体有利。老年人或体弱者饭后散步应慎重。⑥餐后要漱口刷牙。食后刷牙漱口对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有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云:“食毕当漱口污,令牙齿不败,口香。”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后口腔、齿隙间粘附着的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细菌、生物酶的作用下,产生蛋白质麦素及亚硝酸盐等物质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齿健,饭后茶水漱”之说。古人的这些饮食养生原则,不仅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12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下列哪项是古代文献对现代养生的启示与影响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

    刘聪1988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下列哪项是古代文献对现代养生的启示和影响

    好中医,几乎没有了,死光了,一群都是医界败类

    哈密赖赖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下列哪项是古代文献对现代养生的启示之一

    一般来说,是古代的中医比现在的中医厉害,虽然他们没有见过现代人的一些怪病。中医不是人的。那些说中医不好的人,不了解中医,或者是被庸医。现在好中医太少,太少

    紫蝴蝶CYF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古代文献对现代养生的启示及影响作文

    汉字的产生为古籍的形成提供了先决的条件,当汉字与承载材料结合在一起时,往往被称之为“书”,也就开始了古籍发展的历程。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古籍发展历史上的最初

    鱼京自心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古代文献对现代养生的启示及影响简介

    强调实施过程中对于运动目的、种类、强度、持续时间、频度以及实施监测等内容。其研究日趋科学化、系统化,尤其是针对现代人健康观念提出的健身运动处方更是倍受瞩目。

    我是朱珠宝宝0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