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0

霏霏头头
首页 > 论文问答 >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橙橙小狐狸

已采纳
大一就开始写论文啦 好辛苦
89 评论

文姐吉祥

2000年以来出版的主要著作:1.专 著 《教育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出版2.主 编 《学会学习》,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3.副主编 《依法治教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4.副主编 《教育法学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5.副主编 《风绿山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6.参 编 《教育法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7.参 编 《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8.参 编 《教育法规基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9.参 编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10.参 编 《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11.参 编 《教育法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12.参 编 《教育法规基础》,华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2000年以来独立发表的主要论文:1.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教育法制建设,《中国行政管理》(CSSCI)2008年第10期。2 中小学常见的法律纠纷及解决途径,《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3.日本中小学事故的应对与预防,《外国中小学教育》(CSSCI)2006年第5期。4.对教师教育权的法律探讨,《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4 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5.关于学生隐性伤害的法律思考,《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2年第10期。6.师生法律关系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08年第4期。7.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承担,《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1年第6期。 学生法律地位论析,《教育评论》(CSSCI)2004年第1期。9.发达国家教师法律制度述要,《教育评论》(CSSCI)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10.教师的法律地位探讨,《教育评论》(CSSCI)2000年第1期。11.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培训的经验及借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4年第2期。12.试论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3年第3期。13.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0年第6期。14.国外高校教师任用制度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核心)2000年第9期。15.校长必须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教育探索》(核心)2000年第11期。16.发达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的比较及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2年第2期。17.国外教育执法监督的经验及借鉴,《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8期。18.高等教育与“两个文明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0年第2 期。19.法律文化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5年第3 期。20.高等学校法律关系论析,《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 期。21.教育法律责任论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7年第3期。22.碰撞与超越:教育法律观念的现代转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1期。2000年以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法律文化与教育法制建设研究”, 2008结项。2.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专项研究课题“国外高校教师培训经验及借鉴”,2004年结项。3.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的教学权利研究”。4.河南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5.河南省软科学课题“河南省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结项。6.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研究”,2005年结项。7.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依法治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1年结项。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任用制度若干问题研究”2003年结项。9.河南省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关于依法治教现状的调查与建议”,2000年结项。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依法治教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结项。1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2008年结项。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02年课题“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2005年结项。1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课题“高校教师教学权利及其保障”。2000年以来主要获奖情况:1.“教育法律问题研究”2005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三等奖;2005年获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中小学常见的法律纠纷及解决途径”2007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三等奖,3.“学会学习”2003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三等奖。4.“发达国家教师法律制度述要”2004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承担”2002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教师的法律地位探讨”2001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日本中小学事故的应对与预防”2007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8.“师生法律关系探析”2009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8 评论

掉进米缸的猫

大一就开始写论文啊,厉害了,那像你这样的更要多参考一些资料吧,看下(法学),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

330 评论

小白淼淼

(三)法律属性的公法化到私法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公法属性基本上表现为法律的刑事性、刑法化和国家化,具有强烈的国家和社会的公的属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法典的刑法化与刑事化,国家的法律基本上表现为法典;二是刑法的刑罚性与刑罚化,法律具有高度的惩罚性色彩,其实是一种刑法和被刑法化的官僚体制组织及行政执法等;三是民事法律也体现出刑法化的色彩,使民事法律刑法化,进而呈现出非民事化倾向。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刑事性的社会原因中最关键的既不是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也不是社会的古老,因为当时所有国家都是这样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是中国的国家权力观念发达,而且这并不表明中国法律文化的落后性,只是透视出这种法律文化的公法性国家政治性。〔9〕  法律文化的公法属性向私法属性的转型,是中国法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法律更加趋向于私法化,谢怀栻先生说过:“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初世界有影响的法典;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初世界有影响的法典;我希望中国民法能成为21世纪初世界有影响的法典”。〔10〕例如,中国制定的法典基本上是民商事法律,最突出的例证是民法典的起草与制定,表明中国法律的走向正在向私法化发展;在司法上,人民法院审理的绝大多数是民事类的案件,而且有增加的趋势,其比重越来越大,而刑事类的案件却刚好相反,这样中国法律文化对外所体现的则是更多的私法性。  (四)法律体系的封闭性到开放性  中国的传统法律体系是非常封闭的,突出表现为法律的高度法典化,而法典化的体系造成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的减少,这更加剧了法律体系的封闭性倾向。原因大概有:⒈经济上中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能够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必然的减少,理所当然体现在其法律体系上是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另外小农经济属性也造就了法律体系的封闭;⒉政治上的高度专制,导致这种环境下的法律与法律体系必然与之相适应;⒊中国地理环境相对较大,这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生息提供了基本环境;⒋中国特有的宗法制度与宗法组织的封闭性,特别是家国一体化加剧了它的封闭性;⒌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唯一的思想渊源,思想上的封闭性导致法律体系的封闭性是必然的。  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向开放性迈进,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律体系的开放性趋势越来越强。其重要原因表现为:⒈经济上不是自然经济,小农性的色彩也趋于消灭,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开放型的经济,这为法律体系的开放性提供了经济基础;⒉政治上更加趋于民主,形成民主的基本条件是开放,也与法律体系的开放性相契合;⒊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可是中国采取的措施是进行全面与全方位的开放与交流,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法律文化上,促成了法律体系的开放性的生成;⒋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与对人进行封建统治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组织基本上是消失了;⒌中国的法律思想也在朝多方位的发展,而不是以前单纯的儒家伦理化的思想束缚着人们,取而代之的是法律思想的多元化,从而导致法律体系的开放性。  (五)司法与行政的不分到司法独立  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的合一突出表现为司法行政一体化,即司法的行政化。〔11〕还有学者认为:“每一个官员不论中央行政机关还是地方行政机关的首脑,都拥有司法职权,官僚政治体制中的每一个机构都负有天生的职责来处理案件”。〔12〕主要体现在:⒈组织机构上传统中国的司法行政难以区分,中央虽有司法的专门机构,但要受行政的限制和制约;⒉司法主体上没有专门的司法人员,司法只是行政人员的职权之一;⒊司法权不是由特定部门来行使,同一级部门都有司法权。  章太炎提出了一系列的手段与措施保证司法独立,而且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司法行政一体化到司法独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的现行宪法规定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其中《人民法院组织法》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同时,我国也从制度、物质保证、职业资格等方面作出了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独立的具体规定。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价值层面

117 评论

zhuhuals2008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2009-02-06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所不同。欧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一个自发的进程,政府的干预较少,它是通过市场的作用,发展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扩展传统精英大学的路径得以实现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在政府的计划、调控、管理之下推进的,依托的是扩大不同水平大学招生的规模和广泛兴办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因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始终伴随其政策的选择与政策的贯彻执行,诸如规模与速度的调控政策、教育资金的投入政策、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等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我国的大学无视自身的职能与条件,统统追求“一流”与“卓越”,谋求“国际化”和“一体化”,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既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又可能导致大学丧失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盲目追求单一性高层次目标的过程中丧失自我。事实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我们知道,办学规模与办学特色并非总是呈正相关的,好的大学不止有一种模式,既有牛津、剑桥模式,也有加州理工学院、巴黎师范学院、梨花女子大学模式,唯有实行分类办学,促进多样化发展,高校最终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从而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等学校实行分类办学,促进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那么,高校分类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我们以为,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统领高校发展全局。在高校办学分类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确的是,作为类型划分,必须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作为事业规划,必须具有可行性并为人们所认同。伴随高等学校内涵的更新和外延的扩展,高等学校的分类既要表现多样性,又要提炼出统一性;既要符合高等学校成长的内在逻辑,又要能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动态需要;既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战略发展要求,又要有适应政府管理、社会评价的可操作性;既不能忽略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高等教育历史,又要满足国际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总之,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是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三、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方法  目前,关于高等学校分类的方法,有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方法、《中国大学评价》大学分类方法和《国际教育评价标准分类法》等,这些分类各有特点,有的突出了学科优势,有的体现了科研水平上的层次差异,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因而分类的标准也就不止一个。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自身提出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对高等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挑战和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比较明确地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类型、学业标准、修业年限、就学条件、实施原则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制度,规范了高等学校的设立条件与程序,确定了高等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职责和相互关系等。1995年,国家教委开始在高等学校实施“211工程”,1999年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从实践上为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不论是《高等教育法》,还是其他教育政策法规,都没有明确我国大学的分类,该怎么分类,按什么标准分类,是由实践来自然划分,还是由政策明确规定?甚至是由政府强制制定?建国后院系调整,我国大量增设独立的单科学院,把高等学校分为三大类:综合性大学与多科性大学、单科性独立学院和应用性专科学校。这种方法目前已不能正确反映改革和调整合并后大学和学院的特色及内涵。“211工程”把高等学校分成了重点扶持和非重点对象。实施“985”计划后,又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概念。一般来说,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大都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它不一定都是研究型大学。除了研究型大学外,其他上百所高等学校还应该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比如说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高职高专等。此外,高等学校的类型还应该与它们的层次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大都也是按不同类型发展的,他们的类型结构有共同性,也各有其特殊性。如美国大学明确地分为五大类: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综合大学、文理学院、两年制学院、专业学校和其他专门机构。日本的高等学校分四类: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一般来说,各国学校类型结构反映了各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征。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我国的大学发展分类,必须反映大学职能的本职特征,遵从高等教育规律。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入手,适应社会和国民全面发展的需要,依法分类;要依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内部规律,科学分类;要尊重大学的历史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个性特色,自主分类。在大学分类定位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具有前瞻性,注重现实性。因此,组织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要而迫切的工作。分类办学,科学定位,多样化发展,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傅林,胡显章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 ,(12)  〔2〕曹赛先大学分类中的几对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04,(02)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2009-02-06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

    妖妖小雯雯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具体的题目有吗。还是只要相关就行,我就是这个专业的

    太极武者NO1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教育法律法规小论文

    法律在我心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在每个人心中都必须有法律、它约束着我们、但却有许多人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造成了不少的矛盾和纠纷!

    蝶澈0825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教师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你是用于毕业还是评职称?私信我

    雨丰是小兔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论文

    貌似现文有点难找!

    凯凯妞妞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