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5

加勒B海盗
首页 > 论文问答 > 通识教育文献选辑第一卷起源与制度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uxiu木秀

已采纳
壹、前言─由「共同科」到「通识教育」的沿革 「通识教育」一词在国内大学校园普遍出现,还是晚近的事情。谈到「通识教育」的缘起,不能不提到早期的「共同必修科目」(简称必修科)教学。1958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主要以国文、英文、历史、国父思想等课程为主。自1984年8月我国各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度后,各大学院校陆续实施通识教育。如果勉强类比的话,行之多年的「共同科」教学似乎可以算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前身,然而两者实有偌大差异,「共同科」教学时期,因政治环境、师资、教材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在予人「共同科」教学为洗脑、填鸭、混学分的不良印象,而这种负面评价也成为今日通识教育向前迈进的一大阻力。经过一、二十年的摸索、实践与改善后,当前在大学校园内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已有较一致的看法,然而对甫入大学的新生同学和社会大众而言,则仍是不甚清楚的概念。 贰、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像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将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赓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高等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一、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高等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二、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意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三、终身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应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参、通识教育的内容 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从「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课程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至今,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已有较清楚的轮廓,例如以下这些主题便是常被提到的内容: 一、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艺等课程; 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课程; 三、自然科学教育─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 四、管理科学教育─包括信息科技等课程; 五、生命教育─包括死亡学、生命科学等课程; 六、两性教育─包括婚姻与家庭、两性平权等课程; 七、环境教育─包括生态保育、环境保护等课程; 八、公民资质教育─包括法治教育、人权教育等。 这些课程除了按领域性质规划外,多学科、多领域合开的课程,也逐渐成为各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特色。经由不同学科的集成、对话,更有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肆、对通识教育的误解 部分社会大众(包括学生家长)沿袭以往「共同科」教学时期的观念,误以为通识教育是浪费时间、学不到知识的教育,其实这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解。细言之,这些误解有几点: 一、误以为通识教育为凑营养学分的教育; 二、误以为通识教育为侵占专业教育学分的教育; 三、误以为通识教育为大学聊备一格的教育。 殊不知通识教育关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也关系学生气质与校园文化的提升;更关系国家社会理性、成熟公民的培养。 伍、结论 二十一世纪为「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全球化」与「科技化」的世纪;这是重视知识与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全球竞争与并存、高度科技发展与人性伦理对立失调的时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将更见其重要性。
126 评论

扬帆飘舟

一、专书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国饮食史(第四卷·辽金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中国风俗通史(辽金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服饰通史(辽金部分),宁波出版社,2002年中国考试通史(卷二·辽金部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辽金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历史·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宋德金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二、文章吴兆骞和他的边塞诗,《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近三十年辽金史若干问题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刘祁与《归潜志》,《史学月刊》1982年第3期“烧饭”琐议,《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金代的诗歌创作》的史实订误与商榷,《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谈桦木与东北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5年第3期金史研究的新成果——评张博泉著《金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关于辽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85年6月16日;《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开拓研究领域 促进史学繁荣——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新华文摘》1987年第3期金代的衣食住行,《辽金史论集》第3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契丹汉化礼俗述略,《辽金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金章宗简论,《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评近年的社会史研究,人民日报,1989年3月31日女真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评王可宾著《女真国俗》,《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正统观与金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谈谈史学著作的可读性,光明日报,1990年4月18日金代女真的汉化、封建化与汉族士人的历史作用,《宋辽金史论丛》 第2辑,中华书局,1991年纠正史学著作中的若干混乱现象,光明日报,1991年8月14日《历史研究》四十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金上京访古,《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金代社会与传统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辽金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评《金代文学学发凡》,人民日报,1995年8月3日回忆陈述先生,《陈述先生纪念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辽朝正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1期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日报,1996年3月27日评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史研究通讯》创刊号,1996年8月金代儒学述略,《辽金史论集》第九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佟冬与历史学,《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1期当前俄罗斯史学界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对外学术交流情况》第81期;《学术动态》第942期辽朝的“因俗而治”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2期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金代文学研究的新高度——评周惠泉著《金代文学论》,《晋阳学刊》1998年第6期金代的学校考试和诠选考试,《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中国考试史专题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卢沟桥今昔,《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十年辛苦不寻常 东北史苑添新葩——评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辽金文人与酒,《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跨鞍”“捧镜”之俗源流,《学林漫录》第十四集,中华书局.1999年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读《金代政治制度研究》,《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说“本命年”,《学林漫录》第十五集,中华书局,2000年辽金文化比较研究,《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金中都的历史地位,光明日报,2003年11月12日双陆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序《北京辽金史迹图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纪念张博泉,《辽金史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构建理论体系 提高研究水平——重读胡乔木致黎澍函,《东北史地》2004年第4期辽金人的忠孝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我所知道的李泰棻,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24日《夷坚志》中的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辽金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序《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善疑与求实——从华罗庚对卢纶《塞下曲》的质疑想到的,《历史学家茶座》第2辑,2005年11月萧观音冤案与契汉文化冲突,光明日报,2006年2月21日忆杨向奎先生,《历史学家茶座》第5辑,2006年3月称谓的嬗变及尴尬——以同志、先生、小姐、师傅为例,《历史学家茶座》第6辑,2006年4月大金覆亡辨,《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读《龙龛手镜》札记,《文史知识》2008年第1期金源文化的历史地位 ,《金上京文史论丛》第2集,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社会科学战线》:31年前中国学术期刊史上的奇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社科院专刊第3版,2009·5·东北文化三题,光明日报,2009·7·一名编辑眼中的邓广铭先生,《历史学家茶座》2009第1辑(总第15辑)大辽故都行,《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布衣傲王侯——我的老师金景芳先生,《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五国城文化琐谈,《五国城文化暨满族故里论坛》,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局编《人民共和国是一切胜利之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5日、6月1日“期刊版”刊载详细摘要海林行,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第4版“家园”副刊,2010年7月8日元杂剧中的金朝和女真人,《文史知识》2010年9期辽金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评“征服王朝论”,《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三、索引·资料辽金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四卷·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四、主编或合作主编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与陈述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辽金史论集第五辑(与陈述等),文津出版社,1991年中华文明史(辽宋夏金卷,与张希清),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历史爱好者丛书文化系列20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军事系列18种,华夏出版社,1996年辽金西夏史研究(与史金波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中国社会史论(与周积明、郭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27 评论

秋秋花花

传统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意义价值: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4、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5、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6、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01 评论

nixiaoyanzz

毕业论文,这个在全国高校坚持了数十年的传统,它的存在,并不是上帝的予,这是历史的选择。这正如中国之所以在亚洲而不在美洲一样的道理。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选择科举制度而不实行其它制度,这也是历史的原因,上帝不会因为宠爱摩西而让他存活至今,爱因斯坦也并不能依靠他天才的头脑而长命百岁。历史既然选择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生的检验武器,那么它就是合理的,纵然它有各方面的不足,但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步伐随着历史的轮子不停的转动,从梁启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到蔡元培的“教学相长,兼容并包”再到我们现在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真可谓经历了大浪淘沙,但经过这改革的风风雨雨之后,为什么毕业论文依旧作为现今本科高校毕业生的检验手段,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还是本科毕业生的“试金石”。

152 评论

颂美装饰

所谓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被忽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亦都针对通识教育,进行着不同程度与规模的教学改革。

228 评论

相关问答

  • 通识教育文献选辑第一卷起源与制度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沈阳宜家装饰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通识教育文献选辑第一卷起源与制度论文

    所谓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

    成都蜀道装饰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通识教育文献选辑第一卷起源与制度pdf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

    好运咪咪熊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通识教育文献选辑第一卷起源与制度读后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吃是王道呼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通识教育文献选辑第一卷起源与制度主要内容

    所谓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

    鬼鬼Jacky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