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0

花葬夏季
首页 > 论文问答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摘抄素材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菩小帅傲娇脸

已采纳
当代作家赵丽宏曾说过:“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然而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写着两个字:文学。”赵丽宏认为文学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而我认为文学是我生命中必要的,因为“或许在生活中会因为你的美与丑夺你的形象;或许在集体中有着贫富之说来定夺你位置;或许在社会中存在着勾心角之谜来衡量你的价值,但是在文学中,只有你和主人翁的快乐,它是美好的代言,和平的归属”。 以文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我欣赏郭敬明,从初中就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我欣赏张爱玲,虽然有些看不懂也不理解,但其中的蕴意深厚;我欣赏鲁迅,即使有时会在他的世界上陷入沼泽……在《红楼梦》中,我是黛玉的明眸,清澈而犀利,《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门外的盛景及左拐右转的院落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珠光宝气、富贵堂皇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各人容貌,举止谈吐,礼仪之说,亦是落落大方,与众不同。再探门道,各人出场就已是气势逼人,有扶,有请,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有顾作不见的,有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的,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借曹公之用笔精妙,光是这排场就让人叹为观止。在《出走十五年》一书中,我看到了希腊的气派、罗马的恢弘,我感到了耶路撒冷的冷峻,恒河的壮美;我听到了西隆囚徒的叹息,莫扎特的绝唱。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故事的感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也就从中渐渐递增。我更深深了解了文化与历史这看似疏远却又密又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文化便是历史所折射出的一道光;如果说历史是一首乐章,那么文化便是历史中扣人心弦的动人音符。借秋雨之正笔,我学到了一种美德——尊重,同时,我也学会了真正的旅行者精神——虚心虞诚,锲而不舍,永往直前。这是一个优秀的旅行者必备的品质,更是一个学子所应该学习的。文学是作者的心声,诱惑着每一颗赤诚之心;文学是读者的眸子,诱惑着每位文学之子;文学更是一扇窗,窗后的世界诱惑着我,走向梦想与现实的交际……文学是带刺的玫瑰,有着华丽的包装,巴金爷爷不慎被扎了,留下了爱情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文学是巫婆的苹果,有着诱人的香甜,冰心奶奶了,留下了《繁星》和《春水》;文学是香奈儿的翻版,有着动人的香气,我被蒙了,留下这一篇肺腑之言……
317 评论

北京吃贷123

语文教学通讯D刊可以评级。杂志开设栏目有:百家谈语文、封面人物、本刊特稿、阅读在线、课堂寻真、教材研读、作文经纬、考试指南、课题巡礼、来稿摘要、语文因特网。语文教学通讯·D刊杂志投稿要求:摘要中不宜用本文、笔者、作者等字词去介绍文章内容,而应该重点说明文章的主要观点、方法、结论、意义等,并自成一段小短文;也不要去摘抄文章中的段落或标题,应把主要内容概括表述。字数约200—300字。学好语文:1、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2、背诵经典。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3、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260 评论

三月蛐蛐

文学与人生 茅盾  今天讲的是文学与人生。中国人向来以为文学,不是一般人所需要的。闲暇自得,风流自赏的人,才去讲文学。中国向来文学作品,诗,词,小说等都很多,不过讲文学是什么东西,文学讲的是什么问题的一类书籍却很少,讲怎样可以看文学书,怎样去批评文学等书籍也是很少。刘勰的《文心雕龙》可算是讲文学的专书了,但仔细看来,却也不是,因为他没有讲到文学是什么等等问题。他只把主观的见解替文学上各种体格下个定义。诗是什么,赋是什么,他只给了一个主观的定义,他并未分析研究作品。司空图的《诗品》也没讲“诗含的什么”这类的问题。从各方面看,文学作品很多,研究文学作品的论文却很少。因此,文学和别种方面,如哲学和语言文字等等,没有清楚的界限。谈文学的,大都在修词方面下批评,对于思想并不注意。至于文学和别种学问的关系,更没有说起。所以要讲本题,在中国向来的书里,差不多没有材料可以参考。现在只能先讲些西洋人对于文学的议论,再来将中国向来的文学,与人生有没有关系。  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样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来。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所以可说:“文学的背景是社会的。”“背景”就是所从发的地方。譬如有一篇小说,讲一家人先富后衰的情形,那么,我们就要问讲的是哪一朝。如说是清朝乾隆的时候,那么,我们看他讲的话,究竟像乾隆时候的样子不像?要是像的,才算不错。上面的两句话,是很普通的。从这两句话上,大概可以知道文学是什么。固然,文学也有超乎人生的,也有讲理想世界的,那种文学,有的确也很好,不过都不是社会的。现在我们讲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单是说明“社会”的,还是不够,可以分下列的四项来说一说。  文学既然要为人生所左右,那么文学记录的人生当然好比拿镜子去映照人生了。文学作品的出发点,或者说基础,甚至素材,其实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是由各种人生构建的。人生的特点照在文学里,就使得文学有了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人通常还有一种能力,高于所见所闻而创作,只要这样的创作超乎凡俗,或者说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性,预见性,那就是可贵的,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是有的,这样创作的文学家也是有的。而对于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茅盾先生在下面的文章中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人种”,“环境”,“时代”,“人格”。  (一)人种。文学与人种,很有关系。人种不同,文学的情调也不同。哪一种人,有哪一种的文学,和他们有不同的皮肤,头发,眼睛等一样。大凡一个人种,总有他的特质,东方民族多含神秘性,因此,他们的文学也是超现实的。民族的性质,和文学也有关系。条顿人刻苦耐劳,并且有中庸的性质,他们的文学也如此,他们便是做爱情小说,说到苦痛的结果,总没有法国人那样的热烈。法国作家描写人物,写他们的感情,非常热烈。假如一个人心里烦闷,要喝些酒,在英人只消饮一些啤酒,法人却必须饮烈性的白兰地。这英法两国人的譬喻,恰可以拿来当作比较。文学上这种不同之点是显然的。  人种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坎坷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稍微罗嗦一下。  不同的人种,不仅区别在肤色不同等表面意义上,不同的人种感情认知上往往也是有差别的。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精神觉悟度不同,不仅不同人种有不尽相同的觉悟,同人种间觉悟度也是有差异的。地域差别注定导致不同人种的文学情调有所差异,可以理解为封建制度统治多时的世界里不同人种间必然有着如何界定好恶的差异。所以不同的人种是有不同的文学的,这也是一种现象,也许文学发展的未来这类差异会消失吧。  (二)环境。我们住在这里,四面是什么。假设我们是松江人,松江的社会就是我们的环境。我有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几个朋友都是我的环境。环境在文学上影响非常厉害。在上海的人,作品总提着上海的情形:从事革命的人,讲话总带着革命的气概;生在富贵人家的,虽热心于平民主义,有时不期而然地有种公子气出来。一个时代有一个环境,就有那时代环境下的文学。环境本不是专限于物质的,当时的思想潮流,政治状况,风俗习惯,都是那时代的环境,著作家处处暗中受着他的环境的影响,决不能够脱离环境而独立。即使是探索宇宙之秘奥的神秘诗人,他的作品可以和他的环境无涉----就是并不提起他的环境,但是他的作品的思想一定和他的大环境有关。即使有反乎他那时代的思潮的,仍旧是有关系的,因为他的“反”,是受了当时思潮的刺戟,决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至于正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简直不胜枚举。例如法国生了佐治申特等一批大文学家,他们见的是法国二次革命与复辟,所以描写的都是法国那时代环境下的人物。申特虽为了他的革命思想,逃到外国,可是他的作品,总离不掉法国那时代的色彩。举眼前的例:我们在上海,见的是电车,汽车,接触的或算大都是知识阶级,如写小说,断不能离了环境,去写山里或乡间的生活。英国诗人伯恩斯(Burns)田园风景诗,现在人说怎样好,怎样美丽,平静;十九世纪末,作家都写都会(du hui)状况,有人说他们堕落;这都是环境使然。又如十九世纪末有许多德国人,厌了城市生活,去描写田园,但是他们的望乡心,一看便知。这就是反面的例。可见环境和文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在某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写出那种环境;在那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跳出了那种环境,去描写出别种来。有人说,中国近来的小说,范围太狭,道恋爱只及于中学的男女学生,讲家庭不过是普同琐屑的事,谈人道只有黄包车夫给人打等等。实在这不是中国人没有能力去做好些,这实在是现在的作家的环境如此,作家要写下等社会的生活,而他不过见黄包车夫给人打这类的事,他怎能写别的?  (三)时代。这字或是译得不好。英文叫Epoch,连时代的思潮,社会情形等都包括在内。或者说时势,比较近些。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有“时代精神”这一句话。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各时代的作家左翼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自然也有例外,但大体总是如此的。我们常听人说,两汉有两汉的文风,魏晋有魏晋的文风就是因为两汉有两汉的时代精神,魏晋有魏晋的时代精神。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惟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就怎样写。又因为尊重个性,所以大家觉得尽是特别或不好,不可因人不理会,就不说。心里怎样想,口里就怎样说,老老实实,不可欺人。这是近世时代精神表见于文艺上的例子。  (四)作家的人格(Personality)。作家的人格,也甚重要。革命的人,一定做革命的文学,爱自然的,一定把自然融化在他的文学里,俄国托尔斯泰的人格,坚强特异,也在他的文学里表现出来。大文学家的作品,哪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总有他的人格融化在里头。法国法朗士(Anatole France)说,“文学作品,严格地说,都是作家的自传。”就是这个意思了。  创作如果少了主观的进步,主观的改造,主观的思索,那么还有什么骨架?一味众说芸芸是庸俗的开始。大文学家成功的原因也许就是有超越一般人的品德,精神力量。文学作品的好坏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反过来说,一个作家如果道德修养严格,人生态度端正,那么他写出的文学作品一定就会是好作品。  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做根据。第一,中国文学,都表示中国人的性情:不喜现实,谈玄,凡是折中。中国的小说,无论好的坏的,末后必有个大团圆:这是不走极端的证据。关于人种一条,可以说没有违背。第二,环境更当然。中国文学的环境,自然都是中国的家庭社会。第三,时代的关系在中国似乎不很分明。但仔细看,也有的。讲旧文学的人说:同是赋,两汉的与魏晋的不同;同是诗,初唐盛唐晚唐也不同。李义山的无论哪一首诗,必不能放在初唐四杰的诗中。他们的诗,同是几个字缀成,同讲格律,只因时代不同,作品就迥然两样。《世说新语》的文字,在句法与文气上都与他书不同,《宋人语录》亦如此,与《水浒不同,与《宣和遗事》又不同。这都可以说因为时代空气不同。非但思想不同,文气,格律也有不同。可见时代的影响,也很厉害。至于人格,真的作家,不是欺世盗名的,也有他们的人格在作品里。所以文学与人生的四项关系,在中国也不是例外了。  中国文学在一定范围内和西方文学发展的方向是相同的,而且很多作家创作的经验也是相似的,都来自对人生的理解,记录,分析,改革。所以西方学者对于文学和人生两者关系的理解也在某种意义上适合中国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茅盾先生在这一段文章中用到了举例子的议论方法,这是一种方法,可以为文章增添立论的依据,写起来会使人觉得比较可信。  文学与人生简单的说明,不过如此。从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教训,就是凡要研究文学,至少要有人种学的常识,至少要懂得这种文学作品产生时的环境,至少要了解这种文学作品产生时代的精神,并且要懂得这种文学作品的主人翁的身世和心情。

281 评论

MichaelShaoer

百度汉语为您找到 “ 文学人生摘抄的句子 ” 类型: 摘抄作者: 全部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三毛励志·歌词·理想·霸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人生·泰戈尔·青春·成长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人生·孤独·正能量·情感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何晓道古风·情感·忧伤·伤感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人生·莎士比亚·励志·希望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仙枫红叶古风·忧伤·情感·生命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趁世界还不那么拥挤,趁飞机还没有起飞,趁现在自己的双手还能拥抱彼此,趁我们还有呼吸。——佚名爱情·青春·励志·表白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三毛三毛·爱情·情感·孤独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张嘉佳张嘉佳·离别·伤感·文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目送·爱情·三毛·古风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你笑得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只能背后极其努力。我们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刘同孤独·刘同·励志·哲理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三毛三毛·人生·青春·文艺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周立波伤感·人生·伤心·情感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爱情·人生·张爱玲·失恋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励志·平凡的世界·哲理·人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耀一孤独·文艺·爱情·人生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宫崎骏正能量·励志·宫崎骏·爱情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人生·三毛·青春·成长向来缘浅,奈何情深。——顾漫古风·分手·文艺·伤感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村上春树伤感·人生·励志·村上春树

233 评论

BACCHUS周伯通

其实,我对“文学与人生”这个主题并没有多少的深刻的感悟。毕竟对很多人生的重要时刻我都还没有经历,少了很多经验和阅历,真要谈什么人生,也只是故作老成罢了。但要说说关于文学带给我的一些浅显的感性的感受,还是能说出点什么东西的。毕竟10几年的读书生涯以来,也颇有些感悟。 文学是人生的写照,人生是文学的源泉,文学与人生诗意的共栖。循着以身相许的文学情结,诸多人将梦的触角伸向文学,将无人能解的思绪,化作章章问句,萦绕心头。 想起来这样一段话:“我想,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无论何时,总要积极提倡的。即使没有人提倡他,他也不会灭绝。不惟如此,你就想禁遏他,也禁遏不来。因为稍有点子文化的国民,就有这种嗜好;文化越高,这种嗜好便越重。○1” 人创造文学,文学也正是表现了人这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主观内心精神世界,才获得了与人本身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生动活泼的真实性、具体性和现实性,就像镜子,即使再擅长伪装的人,也会在文学这面“镜子”里反映中最真实的自己,悲与喜、爱与恨、生与死、感性同理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矛盾都都原形毕露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他们抑或是自己的情感流露,并且代入自身去体验或者重新回味自己那些注入在文字间的情感。这种美妙的体验应该也就是有这么多人因文学而感伤,因文学而欢乐,因文学而感悟世界。 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给予意义,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人们通过阅读,以至聆听和观看文学,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史记》的人物传记部分,其实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提供了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改造的理想,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史记》所确定的价值尺度对后世中国人的价值判断和文学形象塑造所产生的样板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平民性、道德取向而非成功取向,包括它对权威和既定秩序的批判性态度,都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和中国文学的细节中。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然而他自己,虽可堪称文学的勇士,却仍然竭力逃避着这个现实又残忍的社会。亦或是,他确已无路可走。他曾坦然他的心分外地寂寞,因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的世界就是那么令人费解,初识鲁迅觉得他有无病呻吟之嫌,他用自己偏执的想法去套用整个社会,他行走于孤寂而无人能解。也曾幻想如果当初他放下所谓的姿态,平息心中对于现状的不满,或许他可以生活得快乐点儿,接受了现实,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慨,因而便不会有如此这般的孤寂。 但是我错了,鲁迅怎么会允许自己那么做。他站在时代的峰尖,他纵观着世态万千,他饱受摧残痛不欲生,他声嘶力竭却仍显得那么的焦措无力。至于一种无人能明的境地,他又岂能不孤寂?鲁迅的寂寞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它是这个时代的,更是整个社会的。譬如蒙克的《呐喊》,被现实社会挤压的只剩柴骨嶙嶙。 其实生于现代的人类也是寂寞的,没有心灵的追求,聊表慰藉的只剩物质的寄托。鲁迅的寂寞源于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一种无人能明亦无人可诉的聊赖。而现如今的寂寞,则是冷机器下漫无目的的追寻的悲哀。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心中空无一物却奢想着一飞冲天。没有生死相许的文学,没有痛入心扉的煎熬,有的是连成一片的寂寞成灾。因为缺乏安全感,因为无所谓绝望也无所谓希望的人生观,因为一份执着与贪恋。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也读不懂自己了。总觉得无所适从,心便如三毛般随处流浪。三毛也可算一个我们无法完全窥知的人,她是如此的独特与神秘,即便是荷西,怕也无法完全洞悉她的内心○3。她将心承载着文学一同去流浪,日子如风般吹过船舷,三毛的船却始终没有航向。也许荷西曾经担任过几时的舵手,牵手三毛共同度过那如歌的岁月,徜徉在撒哈拉金色的画卷里,彼时的三毛应该感受不到太大的寂寞吧!可随着荷西的离去,带走了三毛停留的理由,她继续流浪。 文学是作家心灵的寄托,也许他们并不奢求别人可以读懂他们的寂寞,不过确实明白者也只是寥寥。他们的寂寞更多是写给自己看的。无人时,自己聆听着自己的寂寞,体味着非凡的人生况味。很多时候,我们茫然无终,不知何去何从,似久留池塘的鱼儿,早已厌倦了这汪浅滩,渴求着大海却惧怕着惊涛骇浪。然而,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心如此的寂寞?是上一代的遗传还是这一代的悲哀?是有欲无求还是可求无欲?是无暇顾及还是无力涉足? 不过寂寞也好,就像鲁迅说的,起码他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4。忠于自己的心,足以屏蔽外界的喧嚣,亦如佛家禅礼: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5学者心中似都有那么一种顿悟,将身心高高束起,免受凡尘灰埃所附。鲁迅用希望的盾抗拒着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他明知道盾的后面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寂寞的鲁迅高声呐喊,寂寞的三毛四处流浪,他们确乎在找寻一个寄托,一个足以抵抗寂寞的港湾。 深陷文学的人往往都是寂寞的,我们因为生活而生活着,偶尔驻足思忖着前进的方向,有时侯风带来了心的讯息,于是我们循着心的指引,踏上新的征程。 海德格尔说的“诗意地栖居”,其实就是看透世俗喧嚣的凡尘,寻求一份心灵的净土。

290 评论

相关问答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摘抄素材

    其实,我对“文学与人生”这个主题并没有多少的深刻的感悟。毕竟对很多人生的重要时刻我都还没有经历,少了很多经验和阅历,真要谈什么人生,也只是故作老成罢了。但要说说

    阿拉丁摸神灯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摘抄

    你看,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荆,花朵儿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石榴在桌上滚落出来,浑圆艳红,微微有些霜溜过的老涩,轻轻一碰就

    山东指纹锁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杂志小学生作文素材摘抄

    《读者》,《小学生学作文》,《天天向上---作文卷》,《意林》,《作文大王》

    厦门混世小魔王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我的人生伴侣高中议论文作文素材摘抄

    你知道习惯的力量吗? 2008-1-13 19:33:20发布:Cary媒体: 作者:佚名  如果抽象地讲,就是: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Johnhockson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摘抄笔记

    很容易,其实英语这个东西只要努力就能学好,主要从两点开始,第一点就是扩大词汇量,就拿学汉语来讲,首先就是要认识字,只要词汇量扩大了,这样在阅读这方面就不成问题了

    dlpengzhen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