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7

白白桃花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西方历史文化论文范文大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藏青妹妹

已采纳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神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奇妙地发现,万有事实上是根据很多信息的秩序组成。这主要是由戴维•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提出说:万有有一个看不见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里面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造成我们看见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这个字也有信息、语言的意思。老子那个时候非常奇妙地体会到,宇宙背后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庄子》里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从前后文里还可以看到,庄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这个传统一直到1911年,就是上帝是没有形像的。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中国祖先本来就相信无形的上帝,老子、庄子事实上是继承这个传统而来。这正是《圣经》里的内容,上帝是个灵、而且恨恶世人崇拜偶像。  在牛津的博德莱安图书馆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马斯——乌迪。他在这份手稿中宣称所谓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苏里特叫人建造的,而这个苏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统治埃及的。根据其它文献记载,这位目光深远的苏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侣们,写下他们的全部常识,藏在金字塔里,给洪水后的人们留下必要的知识。  《圣经》创世记前11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  《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  《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  《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  《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  《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  《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  《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  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老子的道,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这七点很像上帝的属性。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圣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归向他,领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内怀宝贝,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最后,老子竟然暗示这位圣人要受辱受难,却作主作王,直到永远,是谁?  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圣经》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  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得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  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   《尚书》、《诗经》都记载着:中国人来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经中便记载旧约《圣经》预言中的“耶稣”。而且两千多年来,举凡太平盛世,竟无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学说。顺天道治国的皇帝,囊括了仅有的几百年辉煌时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等。孔子倾注毕生心力宣扬敬天爱人的忠恕之道,当代多个皇帝均尊纯了老子“天道”的统治方式,那么老子的神学知识是那里来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种教门的国家,他们的统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来,这又是为什么?  清皇康熙说:中国人的“上帝”就是真神,天不是物质的天。康熙亲临宣武教堂,题写了“敬天”和“万有真原”两副扁额,又作诗称颂耶稣:“功求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在《生命之宝》一文中,康熙明确表示:“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是圣子通。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明分得永生。”  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对“道”的认识,已如此入神境界,实令人难以置信。其代表着中国的古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他的“道”影响着整个中国尽至世界的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可悲的是现今一辈自己不进去,却连急俗得到真知走进真理的下辈也挡在门口。而至今只能在未接触过这批“贵人”的最低层中找到蛛丝马迹:  《广东新闻网》2011年10月21日10:12王华报道:10月13日晚,两岁女童小悦悦在佛山市某市场内被两辆车相继辗过,肇事车辆逃逸。18名路人陆续经过均对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孩子视而不见。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后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俗世里被视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捡垃圾的阿婆。期间,阿婆想向附近店主要块纸皮为孩子遮挡有些凉意的秋雨,亦被拒绝。 历史以来,司机驾车交通肇事撞伤了人,伤者都是理直气壮责令司机赔偿,司机都是礼亏连连道歉。可是现今被车撞伤者爬起来就逃,问曰何故?答:我怕又是高校大三的大学生药家鑫!  老辈人们看到读书人都会夸耀说:“读书人讲句话都特别有道理,不像我们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开口就只知道讲女人、男人那一点东西”。可是现今算是文化的中国,耳朵听到的、眼睛看见的,千篇一律。都是男人、女人的那个“爱”。或者几个男的争一个老婆、或者几个女的争一个老公。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杀人的、放火的也是自家园子,通行无阻。现今的文化已经傻到随眼见到的都是胡编乱造,谎话连篇累牍,而真话却无处寻觅的朝代。当然聂耳、洗星海已经死了这是事实,但活着、真正有一定艺术水准、记录写实的近代作品也被挤到角落里,成了葱蒜。  古人早已给后人作过警告,就汉字信息也明白罢着:一人二女则是“爽”字,不难发现一人两边颈上是4个“杀”字的头,按麻衣相法用语:即凶多没吉。你若认真地去看一下,也是斜着的罗马人死刑犯用的4个十字架;就国内而论,刚好是冲军犯人戴在头颈的一个枷(锁)。古人说:“万恶淫为首”,冲军路上小心“爽”死。  60岁的粗人都知道,古人对这个字的造词指向是十分狭隘的,往往都只两个人、夜里床上才好轻声说的话,可怜的今天打开电视就能听到,“爽XX”、“XX爽”还作为光彩照人的时尚广告。什么话还讲不清楚、刚学说话的婴孩却先会“爽XX”!你若反对恐怕就得挨罚款,因为是国家批准当产品商标的。  公安不辞辛苦天天在扫黄,而名牌的幼儿用、小儿科教片打开就听见“谈恋爱啦!” 2010年4月8日《杭州日报》B11版告诉人们:开发商的卖房广告:“卵巢寻找精子”、“如果你不能给她一个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手提红裙露出大腿的靓女画旁“要提,还要往上提”等雷人广告已经出现。60岁的人答不出的有关男女问题,现今6岁的孩童都能回答。不论看的、听的若不加上男的女的哪些事休想出版、上架。历史以来关于男、女哪些事,没有一个朝代能写得如此透彻、细腻,比现今更精粹了。  若借着有把“靠椅”就是为了“机不可失”、调节一下精神,倒是情有可原,否则,哪中国的爱国人士该放声大哭了,它所折射的已不只是一付简单的中国画像。  2009年8月6日《杭州日报》B7版文章:八岁儿子给他们女班长写情书;  2007年3月9日《钱江晚报》A12版文章:11岁女孩遇害,谜底令人震惊,凶手今年12岁。文章说:11岁的小女孩就因为不接受12岁小男孩歪歪斜斜的“我爱你”三个字送了命。  更可悲的是,党中央再三强调“社会和谐、人民稳定”的今天,“弱肉强食”斗争“进化论” 新、老剧本通行无阻,而历史悠久极力推行的孔子、孟子、老子优良传统的“天道”实体;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道德源头、中国文化背景;劝人为善、不要犯罪、否认地上“有神论”的《圣经》有关文章出版界成了一条不可碰的红线、上不了架。人啊! 一个失去了心灵的口头道德世界,用子弹是无法收服的。我国祖先文明建设靠的就是: 一直传到今天从未分离的“道德”二字,若没有了“道”还有什么“德”呢?
262 评论

雪後Sunny

◎《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史林》200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2期以《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为题转载,第73-7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63-66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摘要转载;《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09年5月20日第3版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为题摘要转载;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编委会编《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收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532-537页。◎《中国古都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简介》,《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6日史学版。◎《漆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第一作者),《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以《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为题收入瞿林东等主编《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试论先秦巴蜀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版。◎《反思与创新:赵吉惠先生的史学理论贡献》,《赵吉惠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先秦城市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1期。◎《秦巴蜀郡县城市述论》,《东亚文史论丛》(日本)2007年11月。◎《全球城市史视域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读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引发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史林》2006年第4期。◎《从考古发现看杜宇时期蜀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费孝通:学术之树常青——读〈费孝通九十新语〉有感》,《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关于城市起源和形成的理论探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先秦蜀国城市史论略》,段渝主编《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5月版。◎《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7期以《城与市双轨并进是中国城市演进的独特道路》为题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摘要转载(学术卡片)。◎《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巴国城市发展及其特点初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先秦巴蜀城市研究述论》,《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1期论点摘要。◎《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关系略论》,《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摘要转载。◎《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旧石器时代可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光明日报》2002年7月23日理论版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中国传说时代洪水问题新探》,《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划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黄土高原地区沙漠治理刍议》(第一作者),《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专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的历史影响》,《文博》2001年第5期。◎《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年第3期。◎《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历史认识的检验与真理标准的历史内涵》(第一作者),《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第二作者),《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5期转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家之言——赵吉惠著〈国学沉思〉读后》,《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与思想特征》(第一作者),《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元代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谈谈史学论著的可读性》,《西安日报》1997年8月5日。◎《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唐都学刊》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文摘报》1997年9月14日论点摘要;《西安年鉴:1998》(西安出版社1998年6月版)以《经济类型的更新与三秦文化之振兴》为题论点摘编;李炳武总主编、朱士光分卷主编《长安学丛书?历史地理卷》收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司马迁史学地位论辩》,《史记与司马迁研究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论历史研究中史学家的情感因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孔子——中国史学、东方史学之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6年第12期全文转载。◎《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反思》,《华夏文化》1995年第4期。◎《试论创造性思维——兼及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东疆学刊》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司马迁史学的继承性》,《唐都学刊》1994年第6期;陈正奇主编《唐都学刊·汉唐研究·史学卷》收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历史学家与历史认识主体》,《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榆钱”的由来》,《陕西地方志》1993年第5、6期。◎《司马迁撰著〈史记〉的动机与目的》(第一作者),《唐都学刊》1993年第1期。◎《乾嘉考据史学与中国考据史学》,《江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2年第7期全文转载。◎《心理史学及其应用的方法论原则》,《唐都学刊》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兴学科》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

274 评论

九尾天使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文化的定义,贾玉新指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根据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为、所觉的总和。”[1]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是群体行为规的集合;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交际是文化的编码系统,也是它的传承和储存系统,对于交际来讲,文化是动态多变的。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和熏陶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正确地理解、领会、鉴赏和翻译优的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必然涉及到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我国当代翻译家和翻理论家中,王佐良先生较早开始提倡将翻译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分别于1984和1985年在《翻译通讯》上发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和《翻译和文化繁荣》两篇论文,指出“翻译理论的研究,包含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翻译中不仅要重视语言,同时也要重视文化问题,认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他指出,应该把翻译置于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他认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在他看来,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本身的特性的影响。正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这些性质,使文化因素的翻译不可能在另一个系统中全方位展开,只能是见机行事,见缝插针。文学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而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这样才能真正领悟西方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  英美国家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观,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性的文化,体现群体价值,不允许把个人价值置于群体利益之上。“汉语文提倡天人合一,崇尚中庸之道,有‘枪打出头鸟’之说。”就价值观而言,可以概括为: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人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价值,往往识大体、顾大局,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谋求集体利益。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西方的传统文化蕴育了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实质。西方人崇拜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这种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可以从大量英语词汇中得到验证,如“egocentric”,“ego ideal”,“egoism”,“egoist”,“egopsychology”,“self-control”,“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self-esteem”,“self-made”,“self-reliance”,“self-respect”等等。英语习语中也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而汉语中则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因而也传递着不同的风俗文化信息。在中国,红色是除了表示物体的颜色外,还被看作是喜庆、吉祥、胜利、好运或受欢迎的象征。汉语中用“开门红”指工作一开始就取得了好成绩;“走红运”指走好运;“大红人”指受器重的人;“事业红火”指事业兴旺。红色也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在文学作品中“红”也用于指年轻女性,如“红妆”(女子盛装),“红颜”(少女)。而英语中的“red”除了表颜色外,和汉语中的“红”则有所不同。在英语习语中,“go into red”意为“出现赤”、“发生亏损”,“see red”指“气得发疯”、“大发雷霆”,“paint it red”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把某事物弄得引人注目”。此外,在中国,从古至今,尊老是我们一直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老”在汉语中可用来表达尊敬,如“老先”、“张老”、“王老”等都是表达对对方的尊敬的称呼。在中国,年长是经验、威望甚至智慧的象征。而在西方,“old”一词常意味着赶不上潮流过时等。在西方文化中,年龄被看作为个人隐私,尤其是女性,她们忌讳别人询问自己的年龄。而在中国,见面互问年龄则和英国人见面先说天气一样习以为常。  语言是人们交际一个途径,但并非惟一的途径。其他诸如身姿、表情、眼光接触和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都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作用,有时甚至是起着语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中西方的这种非语言交流方式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西方人喜欢拥抱,寻常朋友见面,亲朋好友见面,都会有个热烈的拥抱。而在中国,人们见面或分别时则握手。另外,人们交际中眼光的接触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同理解。在西方,如果在与人交谈交往中,目光不看着对方就会被对方认为是没有兴趣、不专注或甚至是不信任。但是,在中国,眼睛盯住对方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在跨文中的差异。

9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西方历史文化论文范文大全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文化的定义,贾玉新指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

    奈奈fighti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中西方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龙和

    justjoshua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中西方历史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

    呀哟哇啦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中西方历史文化论文范文高中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转) 作者: 逍遥鱼 发表日期: 2006-02-11 01:34 点击数: 204 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

    A可儿她姑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中西方历史文化论文范文初中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转) 作者: 逍遥鱼 发表日期: 2006-02-11 01:34 点击数: 204 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

    赫拉克里斯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