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8

小宝151205
首页 > 论文问答 > 汉书研究文献辑刊第二册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兔子lucky

已采纳
艺文志第十  【说明】本卷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校书,著有《别录》,刘散继承父业,又著《七略》。《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故《春秋》分为五(3),《诗》分为四(4),《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5)。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6),礼坏乐崩,圣上唱然而称曰:“朕甚闵(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7),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8)。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9)。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2),侍医李柱国校方技(13)。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14)。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欲卒父业(15)。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16),有《六艺略》(17),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数。大义:指诸经之义。(3)《春秋》分为五: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夹氏》。(4)《诗》分为四:谓《毛氏》(毛亨)、《齐》(齐人辕固)、《鲁》(鲁人申培)、《韩》(燕人韩婴)。(5)黔首:劳动人民。(6) 简脱:编简之绳断,则简脱落。(7)写书之官:指抄书者。(8)秘府:宫中藏书处。(9)谒者:官名。属郎中令。(10)光禄大夫:官名。掌顾问应对。刘向:字子政。《楚元王传》附其传。(11)步兵校尉:官名。掌宿卫兵。(12)太史令:官名。掌天时星历。数术:占卜之书。(13)侍医:少府太医令之属官。方技:医药之书。(14)录:刘向的《书录》,附于原书的,谓之《叙录》;汇于一书者,则为《别录》,已佚。(15)侍中:加官。奉车都尉:官名。掌御乘舆车。歆:刘歆,字子骏。刘向之子。《楚元王传》附其传。(16)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略:概要。(17)《六艺》:《六经》。  《易经》十二篇(1),施、孟、梁丘三家(2)。《易传周氏》二篇(3)。字王孙也(4)。《服氏》二篇(5)。《杨氏》二篇(6)。名何,字叔元,甾川人(7)。《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8)。《韩氏》二篇。名婴(9)。《王氏》二篇。名同(10)。《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11)。《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12)。《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13)。《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14)。《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15)。《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16)。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17)。  (1)《易经》:即《周易》。至今尚存。(2)施、孟、梁丘三家:三家之传,已亡。(3)《易传周氏》:书己亡。(4)字王孙也:此为班氏原注,无“师古曰”三字,下同。(5)《服氏》书已亡。服氏:齐人,号服先。服、宓、伏三字互相通假。(6)《杨氏》:书已亡。(7)杨何:汉武帝时五经博士之一,宫至中大夫。(8)《蔡公》:书已亡。蔡公:其人无考。(9)《韩氏》:书已亡。姚振宗云:《韩诗外传》问有引《易》文者,亦《韩氏易》也。(10)《王氏》:书已亡。 王同:字子中,东武人,受《易》于田何。(11)《丁氏》:书已亡。《儒林传》云: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今小章句是也。姚振宗曰:以上自《周氏》至此凡七家,皆蒙上“易传”二字为文。 (12)《古五子》:书已亡。《初学记》文部引刘向《别录》曰:所校雠中《易》传《古五子篇》,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故号曰《五子》。所谓“古”,是指用篆文字的书,以区别于用隶字写的今文书。(13)《淮南道训》:书已亡。(14)《神输》:颜师古引刘向《别录》曰:《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15)《孟氏京房》等:书残,《四库全书》著录《京氏易传》三卷,入子部数术类。京房:字君明,顿丘人,曾为魏郡太守。所谓《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皆京房述孟氏之学。五鹿充宗:其为《梁丘易》。段嘉:《儒林传》作“殷嘉”。东海人,为博士。京房弟子。(16)《章句》:书已亡。章句:对经师教授经书分章、断句、释义之称。(17)凡《易》十三家等句:今计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此为《易》书之统计。《汉志》每书之后皆计之。  《易》曰:“宓戏(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2),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3),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4)。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5)。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6),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7)。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8),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9)。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10),或脱去“无咎”、“悔亡”(11),唯费氏经与古文同(12)。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所谓伏羲氏画卦,乃言《易》之创始。(2)物:万物,万事。(3)效:犹“见”。(4)六爻:指六十四卦。分上下篇。《经》文有《卦辞》、《爻辞》。(5)十篇:此言《传》文,实有七种十篇,除《象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一篇、《序卦》一篇外,还有《说卦》、《杂卦》各一篇。此十篇称《十翼》。(6)更:经也: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7)秦燔书,而《易》为篮卜之事,传者不绝:秦始皇焚书,命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8)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王先谦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易》惟杨何。宣帝立施、孟、梁丘《易》。元帝立京氏《易》,见《儒林传赞》。(9)费:费直,字长翁,东莱人。高:高相,沛人。两人同时,未立于学官。(10)中:指秘府。(11)“无咎”、“悔亡”:皆经文。(12)此段为《易》学之小序。《汉志》每种书后皆有之。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1)。《经》二十九卷(2)。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传》四十一篇(3)。《欧阳章句》三十一卷(4)。《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5)。《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6)。《欧阳说义》二篇(7)。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8)。许商《五行传记》一篇(9)。《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10)。《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11)。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12)。入刘向《稽疑》一篇(13)。(1)《尚书》:上古的文献汇编,包括典、漠、训、诰、誓、命六种体裁。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之分。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从刊》本,是以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杂以《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伪孔安国的《尚书传》。(2)《经》二十九卷:书已亡。此是今文。(3)《传》四十一篇:此伏生《尚书大传》。已残。《四库全书》录《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4)《欧阳章句》:书已亡。杨树达引庄述祖云:欧阳《经》三十二卷,《章句》仅三十一卷,其一卷无章句,盖序也。(5)《大小夏侯章句》:书已亡。大小夏侯:大指夏侯胜,小指夏侯建。(6)《大小夏侯解故》:书已亡。故:同“诂”。(7)《欧阳说义》:书已亡。(8)《五行传记》书已亡。《五行传记》即《洪范五行传论》。(9)许商:汉长安人,字长伯,周堪弟子,位至九卿。(10)《周书》:书已残。今《四库全书》著录十卷,入别史类。(11)《议奏》:书已亡。汉宣帝时于石渠阁大集儒生讨论经旨异同,帝为称别临决。参与讨论者,有林尊、欧阳地余、周堪、张山柑、假仓等。(12)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陈国庆曰:“王氏《补注》本《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为一行,即作一家计算,则适符九家之数。大小夏侯《经》二十九卷,《章句》亦如之,若欧阳《经》作三十二卷,合计为四百二十二篇,多十篇。”(13)入:班氏新增入者。颜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人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撰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2)。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3),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磐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4)。安国献之。遭巫蛊事(5),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6),《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7),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8)。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2)作意:作者之意。(3)武帝末:《论衡·正说篇》以为景帝时。(4)得多十六篇:此谓考见行世二十九篇外,多得十六篇。(5)巫蛊事:详见《武五子传·戾太子传》。(6)中古文:秘府之古文经。(7)尔雅:近正之意。(8)古今语:古语为方言,今语指汉语。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1)。《鲁故》二十五卷(2)。《鲁说》二十八卷(3)。《齐后氏故》二十卷(4)。《齐孙氏故》二十七卷(5)。《齐后氏传》三十九卷(6)。《齐孙氏传》二十八卷(7)。《齐杂记》十八卷(8)。《韩故》三十六卷(9)。《韩内传》四卷(10)。《韩外传》六卷(11)。《韩说》四十一卷(12)。《毛诗》二十九卷(13)。《毛诗故训传》三十卷(14)。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15)。  (1)《诗经》二十八卷,齐、鲁、韩三家:书已亡。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2)《鲁故》:书已亡。《鲁故》,申公作。所谓“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比(颜师古说)。(3)《鲁说》:书已亡。王先谦据《儒林传》云:《鲁诗》有《韦》(韦贤)、《张》(张长安)、《唐》(唐长宾)、《褚》(褚少孙)之学。此《鲁说》,弟子所传。(4)《齐后氏故》:书已亡。后氏:后苍,字近君,辕固生再传弟子。所谓“后氏故”盖后苍子弟所推说。(5)《齐孙氏传》:书已亡。(6)《齐后氏传》:书已亡。(7)《齐孙氏故》书已亡。(8)《齐杂记》:书已亡。(9)《韩故》:书已亡。王先谦曰:此韩婴自力本经训故,以别于《内外传》者,故《志》首列之。(10)《韩内传》:书已亡。(11)《韩外传》六卷:今存。今本作十卷。(12)《韩说》:书已亡。此书为韩氏徒众所传。(13)《毛诗》:今存。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云:《毛诗》经文二十八卷,其序一卷,则为二十九卷。(14)《毛诗故训传》:今存。作者为毛亨(参《四库提要》)。毛氏传诗多古文,其释实兼诂、训、传三体,故名其书《故训传》。(15)六家:指鲁、齐、韩、后氏、孙氏、毛氏。今计六家、四百一十五卷,少一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1)。”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2),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3),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4)。  (1)《书》曰等句:引文见《尚书·虞书·舜典》。(2)《春秋》:泛指古代的史书,非专指鲁《春秋》。(3)与:如也。(4)毛公之学……未得立:汉代有两个毛公,作《训故传》者为毛亨,为河间献王博士者为毛苌。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1)。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2)。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3)。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4)。  《曲台后仓》九篇(5)。  《中庸说》二篇(6)。  《明堂阴阳说》五篇(7)。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8)。  《周官传》四篇(9)。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10)。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11)。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12)。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13)。  《议奏》三十八篇。石渠(14)。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15)。  (1)《礼古经》、《经》:其书有存有亡。陈国庆曰:“《礼经》即《仪礼》。初名《士礼》。盖古人进退揖让之节,婚丧宴饮之道。十七篇,在汉代凡有三本:一、戴德本;二、戴圣本;三、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本,亦即现今通行本。”其作者,有二说,古文学派以为是周公,今文学派以为是孔子。还有所谓《古文逸礼》三十九篇,早已亡佚。(2)《记》:书已残。《记》,即《礼记》。钱大昕曰:“此云‘百三十一篇’者合大小戴所传而言也。《小戴记》四十九篇,《曲礼》、《檀弓》、《杂记》皆以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实止四十六篇。合《大戴》之八十五篇,正协百三十一篇之数。”陈国庆曰:“《大戴记》八十五篇,今已不全,存者十三卷四十篇,亦不尽皆戴德之旧,多系后人杂取诸书,弥缺补遗。其势甚微,不通行于后世。有明嘉趣堂袁氏重刊宋本。”“《小戴》四十九篇,本《志》无专录,或即包括在百三十一篇之中。……此四十九篇,盖皆孔门七十二子后学所记者。清《四库全书》著录《礼记正义》四十九篇六十三卷。”(3)《明堂阴阳》:书已亡。(4)《王史氏》:书已亡。颜师古引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5)《曲台后仓》:书已亡。当作《曲台后仓记》。颜师古引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曰《曲台记》。”(6)《中庸说》:书已亡。此非今存《戴记》中之《中庸》(顾实说)。 (7)《明堂阴阳说》:书已亡。(8)《周官经》:书存。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宫》,以《考工记》充之。”唐贾公彦《周礼义疏》云:“以设位言之,谓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谓之《周礼》。”此书的来源与作者,诸说不一。(9)《周官传》:书已亡。(10)《军礼司马法》:书残。清《四库全书》著录《司马法》一卷,入子部兵家。(11)《古封禅群祀》:书已亡。 (12)《封禅议对》:书已亡。汉武帝时设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见《儿宽传》)。(13)《汉封禅群祀》:书已亡。 (14)《议奏》:书已亡。(15)凡《礼》十三家等句:陈国庆曰:“今计《司马法》一家为新入者,如未计在内,正十三家。四百五十二篇。少“一百零三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锗(1)。”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2),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3)。”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4)。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5),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6)。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序卦》之辞。错:置也。(2)曲:犹事也。(3)“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刘光汉《古书疑义举例补》曰:“古籍以三字形容众多之词。其数之最繁者则拟以三百之数,以见其多。其数之尤繁者,则拟以三千之数,以见其尤多。‘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犹言数百数千耳。不必以三为限,亦不必定以《周礼》、《仪礼》沽之也。”(4)《土礼》十七篇:陈直曰:“1957年7月,武威磨咀子六号墓中,出现汉代竹木简所写仪礼,包含三部分,甲本是仪礼士相见之礼等七篇,乙本是丧服传一篇,丙本是丧服经。甘肃省博物馆定为是汉代今文经,疑为庆普所传之本。”(5)淹中:里名。(6)愈:胜也。  《乐记》二十三篇(1)。  《王禹记》二十四篇(2)。  《雅歌诗》四篇(3)。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4)。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5)。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6)。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7)。  (1)《乐记》:书残。顾实《汉志讲疏》曰:《小戴记》有《乐记篇》。孔颍达曰,“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十一篇入《礼记》,在刘向前也。至刘向为《别录》时更载所入《乐记》十一篇,又载余十二篇,总为二十三篇也。”惜此十二篇不入《戴记》而竟亡也。”郭沫若《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曰,《乐记》的主要文字,“采自《公孙尼子》”。(2)《王禹记》:书已亡。(3)《雅歌诗》:书已亡。(4)《雅琴赵氏》:书已亡。(5)雅琴师氏:书已亡。(6)《雅琴龙氏》:书已亡。师古引刘向《别录》云:“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7)凡《乐》六家等句:所计家数、篇数不误。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1)。”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2)。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二者相与并行(4)。周衰俱坏,乐尤微吵(妙),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5)。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6),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7),而不能言其义(8)。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9),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10),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11),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12)。     这里有全文_aspx
184 评论

梧桐春雨

1 、金文编校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2 、中国文字学史 (合作)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3 、说文部首形义通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4 、说文解字考正 作家出版社 2005 年。5 、段玉裁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6 、说文部首形义新证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6 年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 1 、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1 辑(总第 8 辑)(人大)《语言文字学》 2008 年第 3 期转载 I2 、殷墟卜辞所见商人亡魂崇拜考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2 辑(总第 9 辑)3 、殷周禘祭探真 载《人文杂志》 1994 年第 5 期4 、甲骨刻辞卿史御史辨 载《松辽学刊》 1992 年第 2 期5 、释 壅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6 、读铭小记 载《考古与文物》 1997 年第 4 期7 、金文考释二篇 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8 、释两周铜器铭文中的“业”字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9 、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 载《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10 、古文字无倾头形“夭”字说 载《古文字研究》第 26 辑 中华书局 2006 年 10 月11 、古文字书编纂中应当注意的一个形体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12 、《甲骨文编》正编笺识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 3 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13 、释楚简中的“辩”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中华书局 2000 年 7 月14 、释战国楚系文字中从 的几组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中华书局 2004 年15 、释 孪 载《汉字研究》第一辑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7 月16 、《尚书·盘庚中》“戚鲜”考辨 载《文史》 2004 年第 2 期(总第六十七辑)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一)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 年第 2 期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三诂 载《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二)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 年第 2 期20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9 年第 2 期转载。21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战国文字研究 载《古汉语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 人大 ) 《语言 文字学》 2001 年第 4 期转载。22 、古文字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23 、金石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24 、宋人在金文文献整理上的创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 年第 5 期。25 、也说包山楚简中的“受期”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 年第 4 期26 、 《老子》“大器晚成”即“大器无成”说补证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 年第 5 期27 、穆字的形义探索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28 、古汉字形义探索三篇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29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30 、《说文》“诸,辩也”试解 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5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31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载《松辽学刊》 1994 年第 3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32 、谈谈徐承庆对《说文解字注》的匡谬 载《陆宗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33 、段玉裁对《说文》的改删补研究 载《许慎文化研究》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6 年34 、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 载《古汉语研究》 1990 年第 2 期35 、《左传》杜注对句法现象的揭示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4 年第 4 期转载36 、甲骨文名词作状语探索 载《东北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l 期37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 年第四、五合刊 又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38 、字形分析和同源词系联 载《汉语词源研究 第一辑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月39 、夬系同源词系联 载《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40 、《礼记·内则》“少者执床与坐”解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41 、《国语》韦昭注匡谬一则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42 、《 汉语大词典》“甚”释责备义商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6 年第 6 期

187 评论

J家馍小T

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学科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并不属于历史学,而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文。中国历史地理却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终是其他各个分支所不可或缺的。由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因为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现象,却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离不开历史文献资料和对历史本身的认识。而历史研究也同样不能缺少对当时的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条件——历史本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舞台——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地理的传统,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这样的条件所决定的,因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时又能从历史文献中吸取丰富的、无法替代的泉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口改道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人们社会生活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的记载,但出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的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源于1900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是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探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掌握它们的规律。中国的沿革地理虽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没材形成一门学科,所以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访学家、文学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注释检索之用。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津,也可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很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这在中国是本世纪中才具备的条件,所以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成立于1934年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还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1935年,《禹贡》开始正式使用“中国历史地理”这个名词,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但从此后《禹贡》的内容和学者们的研究方面、方法来看,还是侧重于沿革方面的。面且,不久爆发的抗日战争和随之进行的内战使禹贡学会的活动不得不停顿,学者们的愿望无从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教育部所列出的大学历史系课程中还只有“沿革地理”。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意见最为有力。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学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此后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还招收了专业本科生。到60年代初,有关学者对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以及它与沿革地理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仅个别人还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到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出现了多年的停顿,集中反映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在70年代末大体完成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一种全国性的大型丛刊《历史地理》已经出版了十六辑,并以其学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和不少地区性的和专题性的讨论会。数十名专业研究生完成学业,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并陆续成为各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和分支学科带头人,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他们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原有的研究人员。一批总结性的论文集、概论和开拓性的专著先后问世,大批新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尽管以一门完整的学科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不少空白的分文和地区,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和边疆地区;还缺乏系统的学科理论和现代化的研究手段;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幅员相比,专业研究人员尤其显得太小,但我们还是可以这样断言: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了,从30年代的《禹贡》开始的、从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转变发展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奠基者:顾颉刚近代历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史念海、谭其骧。现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有:陈桥驿、石泉、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周振鹤、李孝聪、唐晓峰、辛德勇、韩茂莉等。 1、如同历史学一样,历史地理学探讨的是有关往日的问题。2、如同历史学的资料与理论一样,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与理论是未定的。3、辩论是历史地理学实践的中心。4、历史地理学本质上关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5、历史地理学在总体上是地理学的核心,不是地理学的边缘。6、历史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点综合体,而不是关注空间分析。7、历史地理学特别突出特定地点的历史特性。 历史文献研究法野外考察法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1、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2、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3、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 对历史学的意义对地理学的意义现实功能: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旅游资源、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决策咨询。 传统沿革地理《禹贡》杂志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几大历史地理学家和研究机构:顾颉刚谭其骧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史念海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侯仁之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 《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历史地理》,复旦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历史自然地理》(1982年创刊)《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书研究文献辑刊第二册

    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学科

    小咩要减肥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汉书研究文献辑刊

    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四部类书  中国古代四大类

    TTTTTTTT醬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唐宋文学文献研究丛稿第二册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

    瑶瑶瑶姚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第二卷

    相关文献研究版本后秦?僧肇:《肇论》,《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下—一六一中。陈?小招提寺慧达:《肇论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上—下。唐?元康:《肇

    solomuse2012 1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二辑

    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

    huangmanji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