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3

蘑菇Miranda
首页 > 论文问答 > 佛学研究期刊2020年第二期二手书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飞龙在天了

已采纳
维乔是近代居士佛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南方高等学府开讲佛教哲学的前驱先路。四十余岁皈依天台大师谛闲,倾心佛学研究,修止观法门,又与太虚交往,并从之习因明学。五十余岁又专修密宗等,是一个禅净双修、显密兼备的佛教学者。维乔首先于东南大学开讲《佛学入门》、《百法明门论》等。其佛学著作有《佛学概论》、《大乘广五蕴论注》、《因是子静坐卫生法实验谈》等,传诵甚广。《中国佛教史》则是其佛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蒋氏对佛教哲学自有其独到见解。他认为“古来创设宗教者,殆无不对宇宙之大原,从事考察”。一方面考察宇宙的生成,另一方面考察现象产生之本体,进而考察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就本体而言不外有神论(人格神论)和泛神论(即天神论)两种,佛教的宇宙观则属于后者。他进一步指出:小乘佛教视世界道德为神,视绝对理想为实在之反映,是伦理上的泛神论。换句话说,小乘佛教是特殊的泛神论,大乘佛教则直视宇宙万有为神的实在,是普遍的泛神论。就现象而言,佛教哲学属缘起论,而说明宇宙本质的性质,它又属实相论(摘自维乔著作《佛学概论》)。泛神论、缘起论及实相论三者构成了维乔佛学思想的理论支柱。
112 评论

长平公主

《佛教传入与中国美术》(第一作者),《法音》1998年12期。《略论变相的创作及用途》,《法音》2000年第3期。《敦煌佛曲〈散花乐〉考源》,《法音》2000年第10期。《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法音》2001年第2期。《论〈陀罗尼集经〉中的清乐问题》,《法音》2002年第1期。《论〈大般涅槃经〉卷八之“文字品”》,《法音》2003年第5期。《水陆法会历史源流略说》,《法音》2006年第4期。《变文生成年代新论》,《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5期。《敦煌杂剧小考》,《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净土观想与谢灵运山水意象及意境之关系略探》(第一作者),《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娄罗之辩”与梵语四流音》,《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娄罗词义溯源》,《辞书研究》2000年第1期。《变文与唱导关系之检讨》,《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变文变相关系论》,《敦研究煌》2000年第3期。《〈兄常劝弟奉修三宝,弟不敬信,兄得生天缘〉校注》,《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高王观世音经〉考析》,《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释家变文原初意义之推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阿鼻地狱变文〉校注》,《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变文讲唱“平”“侧”“断”诸音声符号含义之探析》,《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2期。《敦煌变文作品校录二种》,《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试论变文的消亡》,《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22.《佛经偈颂与中古绝句的得名》(第一作者),《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23.《论目连变文的生成及目连戏的流播》,《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观想念佛与谢灵运山水诗》,《贵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西游记〉〈心经〉关系论略》,《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唐代释家经疏中的三国故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佛经传译与散文文体的得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白剔骨葬友的宗教原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西游记〉白鼠求婚故事考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取象与存思:李白诗歌与上清派关系略探》(第一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关系研究略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狸猫换太子的来历》,《河北学刊》2002年第2期。33.《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普门学报》2002年第3期。《佛教与〈黔之驴〉》,《普门学报》2006年第2期。35.《从敦煌本〈通门论〉看道经文体分类的文化渊源及其影响》,《普门学报》2008年第1期。《那吒故事起源补考》,《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敦煌伪经〈佛说三厨经〉研究》,《戒幢佛学》2005年卷。38.《论密教中的千手观音》,《文史》2003年第2期。39.《慈觉禅师宗赜佚诗补辑》,《古籍研究》2004年第1辑。《略论〈中国寺志丛刊〉之唐诗引文》,《古籍研究》2006年第1辑。《李白释家题材作品论略》,《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敦煌佛教劝化音乐文学略说》,《东方丛刊》2006年第3期。《佛教音乐“契”之含义及相关问题辨析》,《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四辑,巴蜀书社,2007年。《〈宋高僧传·利涉传〉补正》,《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论僧人撰述与〈文选〉的传播》(第一作者),《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敦煌佛教歌辞作者考辨二题》,《新国学》第7辑,巴蜀书社,2008年。《论“未曾有经”文体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高雄: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2.《敦煌密教文献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敦煌道教文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231 评论

小兔菲宝宝

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  魏 艾   在谈本题之前,先要说清什么是佛学。佛即觉义,佛学即觉悟之学。觉悟系从智慧中来,也可以说佛学即是智慧之学,智慧达到圆满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测,宽广无涯。学习的次第,当依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菩萨为度众生而学   通常所见,研究佛学的目的,大约有三种不同。第一种人,是把佛学当作一般学问来研究。众所周知,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信根,没有实践,纵有生花之笔,悬河之辩,但对佛说的道理不会有亲切感,也得不到真实受用。第二种人,是从厌离心出发,着重了生死。虽也学了少量经论,似懂非懂,不求多闻。专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萨的感应,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师写一死字挂在墙上,两只眼睛整天盯着死字。从纯正的大乘佛教观点看,这两利人学佛学的目的都失之偏颇。第三,研究佛学的正确目的是什么呢?《华严经》上说得好:“菩萨为度众生而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着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于善知识处,精勤学习。为了达到正确的学习目的,必须坚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的原则。   在研究佛学中,如能坚持正信,坚持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既有别于第一利人的浅薄,又不同于第二种人的消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菩萨为度众生而学的目的,于佛学领域,才谈得上登堂人室,得到亲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础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佛学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问,同文史哲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学习佛学之前如果具备语文、历史、哲学、逻辑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阅读佛书、掌握佛学的思想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里说:“学法次第,先学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达吠陀经典。出家后闻佛言教,信解不疑,为众说法,契理契机。佛赞叹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灭后,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化、体系化的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大论师,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们对于流行的吠陀经典和十八部大论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出家后,精通三藏,深究群说,创立了中观学派与瑜伽学派。再如我国佛教史上的道安、慧远、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对外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在佛学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将印度佛教中国化,在我国佛教史上放出绚烂的异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实念佛的印光法师为无数信众所推崇,被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笃实的净土实践,渊博的儒学佛学知识,还能写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见,属于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识是研究佛学的基础。《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明,即是智慧和觉悟的同义词。试问没有知识,怎么能深入三藏,分别性相?又怎么能分辨邪正,教化众生?但遗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们现在搞研究佛学的人,应该认真吸取这一严重教训。   三、学好主要著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烟海,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这就要对几种主要著作,反复研讨,领会运用。哪些书是佛学的主要著作?唐义净法师在《求法高僧传》里说玄照去印度求学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学《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学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藏地佛学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论:《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所见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以《现观庄严论》代替《瑜伽论》。这一佛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曾为佛教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应该继承下来。现在向有志于研究佛学的人推荐几本书。   主要著作:   (1)《俱舍论颂疏》三十卷  唐圆晖著   (2)《中论》四卷      龙树造 青目释 鸠摩罗什译   (3)《摄大乘论释》十卷   世亲造 玄奘译   (4)《成唯识论》十卷    护法等人造 玄奘译   (5)《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 窥基述   (6)《大乘起信论》     马鸣造 真谛译   (7)《入中论》       月称造 法尊译   参考书:   (1)《菩提道次第略论》   宗喀巴著 法尊译   (5)《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著   (3)《中国佛教》(一)(二) 中国佛教协会编   (4)《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著   (5)《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著如果化上几年时间,学通上述七种主要著作,则三藏十二部的要义,尽摄其中。   在学主要著作时,还要解决用什么观点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太虚法师的学习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学讲《优婆塞戒经》时说:“非佛书之研究者,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求菩萨发心修行者”。(见《优婆塞戒经讲录》)中国佛教从隋唐宗派兴起后,都以自宗为至顿至圆,至高至妙。唐以后见性成佛的禅宗,又几乎取代了整个佛教,明清称名念佛的净土宗,则独步一时。近代研究佛书的学者,日渐增多,但他们是“非罗什、玄奘之译不读,非龙树、无著之论不求”。森严的门户知见,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佛学,错把祖师教,当成佛教,从而看不到释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须申明的是,我毫无反对祖师教的意思,祖师教也是佛教的瑰宝。我只是反对祖师教中是自非他的门户知见。   太虚法师说他“非佛书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国内外佛书研究者,对佛教缺乏正确的信解,把佛书当成世俗学问来研究。动辄说:某经为伪,某论是中国人所造,耸人听闻、制造混乱。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应该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国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胜,亦各有其偏颇。专承偏宗,会造成有各宗而无佛教整体的后果。太虚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序》说:“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可见宗派佛教的门户知见是一条死胡同,危害匪浅。我们应该超出宗派,从释迦学说的本源,来研究佛教的整体,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净士宗的极乐世界,与大心菩萨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愿相比,不足为训。实际上佛道是由无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非是小因所能承当的。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即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为度众生而学习”的正确目的,不为一时令人眼花撩乱的空华所惑乱。   四、通达基本思想   研究佛学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缘起论、四谛、业与轮回、三无漏学,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缘起论是佛法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观点,应该牢牢地掌握,不断地运用。三法印是佛学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与非法的尺度。对每个佛学研究者来说,它是一面镜子。我们的知见是否纯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检验,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镜,对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说着动听言词的人,只要拿它一照,无不原形毕露。所以说:三法印是个宝,研究佛学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内容是:(1)诸行无常:诸行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无常是生灭、运动、变化的异名。诸行无常,即一切法永远处于瞬息万变的运动之中。佛教的无常观,除了说明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附加意义。(2)诸法无我:印度哲学中“我”被认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无我”是说明宇宙间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依赖因缘(条件)的聚会。世间上找不到离开因缘而独存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实体。使人们从事物的个体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单独的存在与发展。佛教的无我观,是说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规律(3)涅槃寂静:我们看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千姿百态,斗芳争艳,起伏绵绵,矛盾重重。究其实质,不过是无常与因缘两大规律的作用而已。透过事物生机盎然的表层,窥见其无自性空,涅槃寂静的实质。   五、如理思维——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对愚昧;提倡信解,反对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还是佛说的四依。   依法不依人:修学次第,首先是亲近善知识,但善知识的知识,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地区广泛,难免羼杂异说,或传译失实。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则对善知识的知识加以抉择。   依义不依语:在学习中反对生搬硬套。那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味地重文轻义、执文害义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我们要求系统地、完整地、深刻地领会佛学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舍本逐末的缺陷。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一生说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机设教,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因此在研究佛学时,必须弄懂什么是了义的,什么是不了义的,以了义抉择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规律性的认识叫智,现象的认识叫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要远离一切取相的分别妄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在观察一切事物时,以离相的无分别智,做到法随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谈了五个问题,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86 评论

相关问答

  • 佛学研究期刊2020年第二期二手书

    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  魏 艾   在谈本题之前,先要说清什么是佛学。佛即觉义,佛学即觉悟之学。觉悟系从智慧中来,也可以说佛学即是智慧之学,智慧达到圆满高深的水

    新津东方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佛学研究期刊2020年第二期

    一、全国发行的佛教和社科宗教类杂志  《中国宗教》 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院 100725 邮局/杂志社订阅  《法音》 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爱爱囡囡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第二卷

    相关文献研究版本后秦?僧肇:《肇论》,《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下—一六一中。陈?小招提寺慧达:《肇论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上—下。唐?元康:《肇

    solomuse2012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十月杂志2020年第二期

    人民文学 每月3日当代 是双月刊 具体日期不清楚收获 出版周期是双月刊 出版日期是单月15日十月 只能告诉你是双月刊 具体日期同样不清楚相比较其它期刊,人民文学

    晓晓彤儿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文史杂志2020年第二期

    文史杂志 属于双月刊,一年出6期,可知道到邮局订阅,如帮到你,请采纳

    哇靠哇塞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