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273

麦生啤酒
首页 > 论文问答 >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挥之不去215

已采纳
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无论是小乘的出离,还是大乘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好。空也好,有也罢。念佛也好,持咒也罢。其实所有的手段都是直指一个核心,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佛陀也是因为这个目的,才教导众生佛法的。
309 评论

星耀夜阑

所有宗教,其核心思想只有一个:行善。无论他们怎么表达,用什么方式,最终要说的还是,让信徒们多做好事,这样才有好结果。 为什么说各种宗教传达的都是做好事有好结果呢,因为宗教的目的都是传播,让更多的人信奉其神,那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多?当然是生活困苦的想有好报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各路宗教就要以做好事,传播其神迹就能有好报(比如上天堂,成佛成仙之类的),为诱饵来吸引绝大部分的人口信仰其宗教。除此之外,如果用其他的思想为宗教传播,都会导致宗教的推广失败。宗教想要扩大传播与影响力,就要满足绝大部分人口的精神食粮,就是给一个虚无的许诺:做好事,得好报。这样信徒就会无限的扩大。 至于为什么有的宗教走歪了,没有体现这个,原因很简单,控制宗教的老大们想通过信徒完成自己的利益权利,参与了世俗的斗争,曲解了宗教的原旨核心思想,但他们想要更多的信徒就必须还得以(多做好事,有好结果)这个思想灌输给那些潜在的信徒,让他们信自己的宗教,为自己办事。

165 评论

白色犬犬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总结一下就是四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60 评论

成工1979

缘起法: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缘起: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娶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空性见:所谓般若性空,在大乘佛教教义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虚而不实的。换言之一切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种是永久不变的,事物的本质都具自在自得的本性。故称之为「性空」。但事物的自性虽空,而产生这些事物的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如十二因缘,因无明而引起一串环环相连的关系,却是存在的。反过来说,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并非绝对不存在,也并非虚无的,只是因为它们的本质,变幻不实而已。所以另一种称谓,名之为「幻有」。般若是真正的智慧。大乘佛教认为,只有确实瞭悟到性空幻有的真谛,才能使我们,在这世间获得真如实相,从而达到真正涅盘常乐之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内容,就是关于这方面的论说。

248 评论

qian520xing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空 无常 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307 评论

北京钢材大全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心三藏,一心三藏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即法华经和楞严经所揭示的这个宇宙的真相——天地万法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

206 评论

飘渺于浮尘中

佛教最早由佛陀创立教导,它的核心,就是对心的修习与训练,达到清楚、明晰、智慧。目前这种最传统原始的佛教,依然保留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一代。而且被欧美心理学界研究,目前推广出一些诸如正念认知疗法等。

177 评论

天天有阳光

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因果轮回”。佛教中叙述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牺牲自己喂老虎,割肉喂鹰,等等舍身故事,都是后来成佛的条件。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经历了多少世修行轮回,终于涅槃成佛。这是个励志故事。佛教的其它理论都是在这个中心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形成各种细分流派。佛教的这些思想对社会稳定有四积极意义。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303 评论

宝宝囡囡

佛教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中国古代的宗教乃至传统文化,也多有从善恶报应角度去劝人弃恶从善的,诸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等等。再进一步说,即使佛教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从业报轮回的角度去劝人弃恶从善,然而,在古印度宗教文化史上,早在佛教之前,“业报轮回”已经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基本教义。因此,“业报轮回”思想本身,算不上是佛教的发明。佛教在这方面的真正贡献在于,对传统的“业报轮回”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把婆罗门教建立在“三世恒存”之“真我论”基础上的“业报轮回”思想,改变成以“缘起法”为理论基础的“业”自身的报应,亦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05 评论

二的一米

佛教思想的核心思想: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佛教常说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佛教认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因缘和合的事物有生有灭,佛教把这种生灭的现象,看作是假有的,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种虚幻的本性是空的,只有空才能容纳一切,如果性不是空的,一切都不会有。这就好像一个房间只有是空的才能住进去人,若是实的就难以容纳任何一物,所以真空才能妙有,不空就不会有。

252 评论

相关问答

  •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无论是小乘的出离,还是大乘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好。空也好,有也罢。念佛也好,持咒也罢。其实所有的手段都是直指一个核心,就是解脱生死轮

    灯神的精灵 9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思想: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

    ilovefoood 9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思想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

    youjinjuan 9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佛教核心思想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

    天晴小卷XJ 9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也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其中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

    奈奈fighting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