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76

lilyran0910
首页 > 论文问答 > 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意思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马云的小女儿

已采纳
缘起法: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缘起: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娶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空性见:所谓般若性空,在大乘佛教教义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虚而不实的。换言之一切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种是永久不变的,事物的本质都具自在自得的本性。故称之为「性空」。但事物的自性虽空,而产生这些事物的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如十二因缘,因无明而引起一串环环相连的关系,却是存在的。反过来说,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并非绝对不存在,也并非虚无的,只是因为它们的本质,变幻不实而已。所以另一种称谓,名之为「幻有」。般若是真正的智慧。大乘佛教认为,只有确实瞭悟到性空幻有的真谛,才能使我们,在这世间获得真如实相,从而达到真正涅盘常乐之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内容,就是关于这方面的论说。
353 评论

掉进米缸的猫

在我的印象中,许多哲学、思想、文化流派的表述,虽然言辞各异,但其内涵却很相似,究其核心,还是这个“善”字。“善”是什么?“善”就是一种利他、利众,从而达到最根本的利己。它就是指这样一种精神和行为。“善”的本质,就是善待众生、利益万物。千百年来,这些善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其中,佛教文化对“善”的弘扬最成体系,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礼仪,更有诸多实践性的指南。有人谈善文化不谈佛教,或是别有用心地解读佛教,对佛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片面地简单地等同于迷信。还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用来麻痹、欺、愚弄人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甚至于以讹传讹,造出无数的谬论。这一切,都给佛教文化发挥更大积极意义设置了很多障碍。那种诸多的谤佛者,无异会成为人类文化的罪人。  我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因为佛教在印度几乎“绝种”了,现在在印度传播佛教者,也多为中国人――向全人类贡献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其实,我们只要反过来想一下,一种文化、一些理念,如果能伴随很多民族,伴随很多国家和地区,流传了几千年而不绝,这就充分证明了它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巨大的文化价值。  我发现,无论是中国的雅文化,还是俗文化,其内涵和核心都渗透了佛教文化。也就是说,都在弘扬真善美这个主题时,佛教那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承载了一种非常质朴的、属于人类心灵本有的积极的精神。  时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更是把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思潮、各种意识形态搅和到一起。这时,我们特别需要冷静、清醒、反思,对那老祖宗传下来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地扬弃、吸收、传承并弘扬。  我更希望,能真正擦去蒙在佛教文化上面的灰尘,让它发出本有的光明。

96 评论

烈焰雪花

佛教的核心是因果法。一个人只有相信因果,才能入佛正道。从四圣谛,十二因缘开始修。否则不明善恶因果,无因求果,那就把修佛,修成了修外道法了。

294 评论

jarvinia奈奈

主要思想主张是: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

308 评论

妮裳风云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空 无常 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85 评论

leleba2013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第一,救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学佛离开轮回的苦。第二,自己要觉悟要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了悟空性。这两点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法与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教派首先要自己好然后才帮助别人,而佛教把救度众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观音菩萨已经开示过当今这个年代,除了自己修行还有救度众生才是最高尚的,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最大。如果只管自己自修就是小乘,不一定得到救度。为了利益众生能够撑佛法有许多的方便法门。 佛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排除其他教派。一位基督教的教徒在修行上遇到麻烦,请教佛教的一位修行高人,这位高人让他念诵指定经文后,让他最终消除障碍后回到自己的教派继续自己本行的修行。这是佛法的宽厚和与众不同的胸襟。那位高人并没有说你还是继续学佛吧,学基督干什么,完全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胸怀。如果还有教派界限说明还有一点分别。 因此佛教的核心也可以归纳成宽容和大气。

184 评论

Q471468543

佛教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中国古代的宗教乃至传统文化,也多有从善恶报应角度去劝人弃恶从善的,诸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等等。再进一步说,即使佛教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从业报轮回的角度去劝人弃恶从善,然而,在古印度宗教文化史上,早在佛教之前,“业报轮回”已经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基本教义。因此,“业报轮回”思想本身,算不上是佛教的发明。佛教在这方面的真正贡献在于,对传统的“业报轮回”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把婆罗门教建立在“三世恒存”之“真我论”基础上的“业报轮回”思想,改变成以“缘起法”为理论基础的“业”自身的报应,亦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48 评论

水郡都城

众生平等,忍内顺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207 评论

相关问答

  • 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意思

    众生平等,忍内顺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太白小君 7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tongtongaiya 7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

    流浪猫想家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楞严经》里的“一心三藏”,“万法唯心所现”,是《法华经》的一大事因缘,十个如是,是《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法不一,义理相同,都是圆教

    人訫可畏 9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无论是小乘的出离,还是大乘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好。空也好,有也罢。念佛也好,持咒也罢。其实所有的手段都是直指一个核心,就是解脱生死轮

    灯神的精灵 9人参与回答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