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7

happybaozi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植物保护的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假小肥仔

已采纳
摘要:  本文围绕濒危物种的保护,首先简述物种灭绝危机的现状;既而从灭绝的原因着手,谈论保护物种的途径,譬如保护生境、建立基因库、杜绝过度捕杀和采挖等。  濒危物种等级体系包括下列五个等级:(1)绝灭(Extinct);(2)野生绝灭(Extinct in the wild);(3)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4)濒危(Endangered);(5)易危(Vulnerable);(6)低危(Lower Risk)。  1 何为濒危物种?  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2 濒危物种的灭绝原因  要解决物种不断减少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现在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就是:现代物种灭绝的第一位原因是确定性的人为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生境丧失、生境破碎化、无节制地捕杀和过度利用对物种生存威胁最为严重。  其中,生境消失被确认是大多数目前正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遭受的基本威胁。仅是在我国的海南岛,20世纪50年代初有天然林约87万h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6%,到1979年,森林面积仅存52万h平方米,覆盖率仅为8%。在57个旧大陆热带国家中,有47个国家的原有森林消失率超过50%,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生物的分布区不断的缩小。  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块大的、连续的环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片的过程。这导致外来因素对生境的干扰增强,并有可能限制一些物种潜在的散布;由于资源的季节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动物的觅食能力还可能因此降低。  3 保护濒危物种的几种途径:  1 就生境恢复和保护而言,研究土地合理使用的策略和措施将为之提供依据;而最重要的应该是改变人的思想,这一点,在我看来,也是最根本的。它可以保证人们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保护生境,如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并且能够将过度捕杀等人为破坏生境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许多物种的延续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现今如大野牛、剑齿虎、穿山甲、狼、藏羚羊、渡渡鸟等众多动物的灭绝,均与过度捕杀有关。  2 建立遗传基因库就是一个可行并且已初见成效的手段。所谓基因库就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的集合,几乎包含了该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基因资源库主要包括生殖细胞库、体细胞库、基因组DNA文库和cDNA文库等几个子基因库,其中DNA由于是遗传信息的直接物质载体而最为重要。  可以预见未来给DNA测序将实现自动化。对任何一种生物,只要对其遗传物质DNA采集方法恰当,就可以完整的得到它的基因组并进行测序,并建立基因库。有了基因组和基因库的信息,不但能重组这种生物,还能重组由其进化而来的近亲物种,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基因库信息在对市场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市场上出售的鲸类制品被抽检,与禁捕鲸类的DNA样本比较,可以确认产品中是否有受保护的鲸类肉。  在濒危物种保护的其他方面基因库也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例如,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加利福尼亚神鹰成对的DNA样板进行标识跟踪,探测到了其遗传性软骨营养障碍的致病基因;同样是美国,研究人员在通过对佛罗里达州的美洲豹进行遗传多样性的观察和研究后,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增加其变种。  3 特定的保护策略:虽然同属于濒危物种,但是不同的种群、各异的生长环境、面临威胁的程度上的差异等都决定了在实施保护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身定制切实有效的保护策略。例如,墨西哥国立大学生态学院的GerardoCeballos提出,“对哺乳动物要实施全面的保护策略,详细分析物种分布的模式,进而充分考虑涉及到的问题,重点关注受威胁的物种和濒危物种”。而对待鲨鱼种群,有些积极保护动物的团体正奋力从宠物店、饭馆和夜总会中拯救它们,让其起回归“野外”,获得自由,但是放归行为的利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4 各个国家和机构的努力:  首当其冲的是各国相关法律的制定、出台与完善,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支持。如我国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  1 我国云南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世界上采集民族样本最多、样本量最大的遗传信息资源库。专家从云南当地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采集的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目前已全部存放云南大学基因库,这将为少数民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疾病提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  2 越南重引入濒危叶猴和小蜂猴,并于1995年颁布《越南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制定了全面的战略,以解决如何在可持续的框架内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问题。  3 美国进步科学协会筹建物种基因库网站,专门用于登记物种的遗传资源和建立DNA库,以帮助反映现存某物种的生存范围,供保护区的建立和规模建设参考。  4 欧洲也欲在月球建基因库存储地球物种基因。  各国共同努力促进IUCN红色名录的完善,推动红色名录优先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首先筛选出红色名录评估时应该优先考虑的种群。  参考文献: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  《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    
114 评论

玛雅家具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刘宗善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植物病理学报》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植病知识》(1957~1966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283 评论

吴珊珊珊

无花果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1-4米。树皮暗褐色,皮孔明显,小枝直立,粗壮,内部组织松脆,髓部较大,容易折断;具乳汁,故又名奶浆果。单叶互生,厚膜质,宽卵形或矩圆形,掌状3-5裂,边缘有波状齿,上面粗糙,下面有短毛,叶脉隆起,托叶淡红色,嫩时绿色,于叶腋处单生花序托,花序托绿色,有短梗,梨形、光滑、壁厚、肉质,顶端深凹进去,似一个宽大的“坛子”把雄花或雌花包裹起来。花期4-6月。果期8-9月。  无花果叶含氨基酸、豆甾醇、香柠檬内脂、补骨脂素及芦丁。根和根皮含补骨脂素、佛手柑内脂等。果实含葡萄糖、果酸、蔗糖、柠檬酸和少量延胡素酸、琥珀酸、丙二酸、草酸、苹果酸以及植物生长激素。茎、叶及果实的乳汁含橡胶质、甾类、蛋白质以及淀粉糖化酶等。  无花果的根散瘀消肿,止泻。治筋骨疼痛、肠炎、腹泻。果实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健脾止泻。治咳嗽气喘、咽痛、痈肿、痔疮。神奇的叶子由于地球上的能源不断被消耗,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各种可再生能源并不断发现新的能源方式,绿叶发电便是其中之一。树木不仅可以为人类创造绿色环境,而且树木的绿叶还具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奇特功能--光电效应作用,这是科学家们在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实验之后发现的,即绿叶能够发电。科学家们利用特定的仪器和灵敏度极高的微型电流表测量绿叶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光照射下的光电效应,其电流为15微安,虽然极其微弱,但是随着绿叶受光面积的增大,其发出的电流也会增强。而且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绿叶的光电作用是同时发生的。当太阳光照射到绿叶上时,绿叶就能吸收光能,并且从水分中夺取电子,这些夺取来的电子不断地自由活动并渐渐聚集起来;而用固定的电流场使这些电子定向移动就能形成电子流,即绿叶电流。科学家们经过能量换算,发现绿叶的发电潜力非常巨大。因为每片树叶细胞内部结构中有许多叶绿体,而一棵树的叶绿体总面积换算成能量相当于一个巨型太阳能转换站。经过不断研究,现在通过用绿叶发电而提供新的能源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例如人们可以大面积植树,在墙边种植紫藤、爬山虎等植物,片片绿叶可以形成多层覆盖的植物群,如此既可以美化居住环境,而且通过绿叶发电可以建立真正环保的小型发电厂以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既节约能源,又改善环境。而且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还发现,绿叶发电并不受季节、气候与天气的影响,随时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我们相信如此神奇与实用的发电方式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欢迎。一片小小的绿叶竟然蕴涵如此的能量,超出人类的想象,由此我们能够预计地球上还有很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能源正等待我们去探寻与研究。 菠菜叶发电 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参照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原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发明了一种以植物蛋白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科学家们从菠菜叶的叶绿体中分离出多种蛋白质,并将蛋白质放到内有两层导电物质的一个特殊装置中间,制成电池。 由于蛋白质分子体积很小,并且在离开原有自然环境时会失去活性,因此提取蛋白质的过程十分复杂。科学家将这些蛋白质分子与一种肽分子混合,这种肽分子能在蛋白质分子外形成保护层,为其创造类似植物内的生存环境。之后,科学家将提取出的蛋白质分子铺在一层金质薄膜上,而后在其最上方加一层有机导电材料,做成一个类似“三明治”的装置。当光照射到这个“三明治”上时,装置内会发生光合作用,最终产生电流。 植物的功能在我们生活环境四周,植物真是无所不在,从墙角不起眼的地衣、苔藓到高耸入云的巨木,都是它的族群,它们对环境适应能力比人类强。如果没有植物,就连「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活不成了,因植物具有的功能如下:一、满足人类经济的需求:  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食物、医疗、香料、建材、树脂、橡胶、纸浆、燃料、工艺用品、交通工具、家庭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来自植物。二、满足人类休闲娱乐的需求:  近年来民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平时在都市饱受空气污染困扰的,一到假日去森林游乐区做做「森林浴」,在文明的现代是项蔚为风尚的休闲活动。三、抚慰心灵的美学价值:  四时花草,象徵大地生生不息,在赏心悦目之馀,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生活启示。增进人类对自然的瞭解:由植物在生态系中扮演的角色中,让人体会人只是自然的一部份,人们应该尊敬自然、热爱自然,进而与自然和谐共存。四、维持生活环境的稳定:  多样性的植物资源可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减除噪音、防风定砂、涵养水源、国土保安、提供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增加物种歧异度及维持生态系之平衡。五、提供学术研究的材料:植物不仅提供日生活用品,也让许多学科从特殊物种的独特功用得到研究资料与教学材料。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植物保护的文献

    无花果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1-4米。树皮暗褐色,皮孔明显,小枝直立,粗壮,内部组织松脆,髓部较大,容易折断;具乳汁,故又名奶浆果。单叶互生,厚膜质,宽卵形

    宝宝不胖c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关于植物保护的论文

    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它们早晨,我们起床呼吸的新鲜空气来自植物,我们的书本,作业本,纸张也是树木经过制造而成,因此,我们应该保护植物在

    小企9999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关于文物保护的文献

    《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

    反恐小組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植物保护文献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啊,不同植物所采取的植保方案也不一样,不过总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爱美柯净水器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植物保护相关论文

    山葡萄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研究 我国葡萄卷叶病病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土壤相关性分析 绣线菊属植物茶品质成分测定及其资源利用

    真巧穆斯林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