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19

春天里吃大米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读后感三年级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arenhoney

已采纳
螺蛳教育-中小学精品微课开创者,最轻松最有趣的方法给孩子提最高的分,专注K12大语文,5分钟精品动漫教学短视频让你轻松理解中考知识重难点
84 评论

宝妮Angela

学术出版物目录(专著、译著、编著、论文、译文、报刊文章、短文、辞典)2011年学术成果编著西方汉学十六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09-01论文1 学术的尊严与功用 2011-08-01 读书 CSSCI2 相顾应尽一生期—-论1933年以来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交往 2011-11-01 现代哲学 CSSCI3 波恩的两处名胜 2011-12-01 万象4 中国人的奥地利寻梦 2011-05-01 文景5 不做一只不舞之鹤—-有关胡适获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几份史料2011-05-01 万象6 罗哲海的儒家伦理研究及启示 2011-03-01 世界汉学7 德国汉学的发展 2011-09-01 西方汉学十六讲8 Корейският пътепис на Ото Франке от 1899 година2011-01-01 korea-bulgaria policy forum 20109 中国对于西方的意义 2011-09-01 从这里走向世界10 20世纪上半叶圣言会(SVD)编纂的三部汉德词典 2010-12-1 文化杂志11 Nur wer glaubt, wird Wekgerechtigkeit im Denken von Martin Luther und Huineng2011-09-30 China heute12 佉论观塔——晚晴学者看到的科隆及其大教堂 2011-07-01 文化杂志13 胡适佛学研究举隅 2011-03-01 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14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写在顾彬教授荣休之际 2011-03-16 中华读书报15 记通商大城谷郎—李凤苞对德国科隆的一段描写 2011-03-02 中华读书报16 顾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三题 2011-11-23 中华读书报17 半生识曲听其真—从书信看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半个世纪的交往(上) 28 中华读书报18“汉学”与“国学”(下)—李雪涛、何乏笔对谈 2011-08-03 中华读书报19“汉学”与“国学”(上)—李雪涛、何乏笔对谈 2011-07-20 中华读书报2010译著大哲学家(修订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1-15论语Gespraech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6-15佛像解说(第二版)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10-15论文傅吾康对东南亚华文碑铭资料之搜集与研究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 2010-02-10科隆所见——戴鸿慈笔下的科隆 寻根 2010-02-10在五湖四海间书写中国学术 汉学研究 2010-04-01作为德国汉学家的白乐日 汉学研究 2010-04-01作为范式创造者的孔子——雅斯贝尔斯与孔子的互动 读书 2010-05-01描述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行动——对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的几点认识 光明日报 2010-06-2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汉学家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上) 读书 2010-07-01德国汉学的政治朝圣——德国汉学与六八级学生运动(上) 万象 2010-07-0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汉学家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下) 读书 2010-08-01德国汉学的政治朝圣——德国汉学与六八级学生运动(中) 万象 2010-08-01多元中国文化传统的全球意义 中国文化研究 2010-08-28德国汉学的政治朝圣——德国汉学与六八级学生运动(下) 万象 2010-09-01儒家伦理学的当代阐释——“当代欧美汉学对中国哲学的诠释——以罗哲海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景 2010-09-10耳闻、目见、足践——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散论 文景 2010-10-10论福兰阁1899年的朝鲜旅行日记 当代韩国 2010-10-2020世纪上半叶圣言会(SVD)在山东编纂的三部汉德词典 文化杂志志 2010-12钱锺书研究与中西文化借镜——莫芝宜佳、李雪涛对谈 中华读书报 2010-12-01《易经》德译过程与佛典汉译的译场制度 读书 2010-12-01罗哲海的儒家伦理研究及启示 世界汉学 2011-03-01胡适佛学研究举隅 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 2011-03-01不做一只不舞之鹤——有关胡适获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几份史料 万象 2011-05-011988年论文关于敦煌本《坛经》惠能得法偈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论文集》1988年刊短文“佛陀”的古音构拟《读书》1988年11期1989年短文“书字”并非“度语”《读书》1989年7、8期治古汉语易而治古白话难《读书》1989年9期“彦悰”非“彦琮”《读书》1989年12期1990年论文歌德与中国诗《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2期从佛典看“支那”(Cīna)译名的变化《地名知识》1990年3期鲁迅先生与佛教人士之交往考《内明》217期 (1990年4月号)僧人译名杂谈《内明》219期 (1990年6月号)关于敦煌本《坛经》的几个问题《内明》220期 (1990年7月号)佛经汉译的译经制度与译场组织《内明》221期 (1990年8月号)许地山先生的佛教生涯《内明》222期 (1990年9月号)支那(Cīna)研究纵横谈《内明》223期 (1990年10月号)Lu Xun und die deutsche KulturChina heute, (Beijing) N11,1990序《圆觉经略疏》《内明》225期 (1990年12月号)短文由一个译本想到的…《读书》1990年4期1991年论文Zhongguo Fojiao - chinesischer BuddismusCHINA HEUTE Information über Religion und Christentumim chinesischen Raum (Sankt Augustin) , N1(53),1991歌德与中国小说《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1期“三言”与佛教《内明》226期 (1991年1月号)胡适之先生的佛学研究《内明》227期 (1991年2月号)房山石经在佛教研究上的价值举隅《内明》228期 (1991年3月号)辩证法与大乘中观思想(学士论文)《南亚研究》1991年3期歌德与中国戏剧《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3期海塞及其小说《悉达多》《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4期胡适佛学论著编年《内明》229期 (1991年4月号)从佛典看“支那”(Cīna)译名的变化 (附:“斯那”非中国之谓)《内明》231期 (1991年6月号)佛典汉译理论刍议(上)《内明》232期 (1991年7月号)佛典汉译理论刍议(下)《内明》233期 (1991年8月号)辩证法与大乘中观思想(修订稿)《内明》235期 (1991年10月号)《三论玄义》初探(上)《内明》237期 (1991年12月号)短文“绘事后素”《读书》1991年6期佛陀与耶酥的人生观《读书》1991年7期善恶报应《读书》1991年12期1992年论文慈寿寺与永安塔《佛教文化》1992年1、2期《三论玄义》初探(下)《内明》238期 (1992年1月号)从《大乘玄论》看三论宗之佛性主张《内明》239期 (1992年2月号)《二谛义》识小《内明》241期 (1992年4月号)德国伟大的佛教学者格奥尔格·格林(Georg Grimm,1868-1945)的生平与著作《内明》243期 (1992年6月号)赞宁译学主张释例《内明》246期 (1992年9月号)知堂与佛教《内明》247期 (1992年10月号)从存在哲学大师雅斯培(Karl Jaspers)的观点看佛教《内明》248期 (1992年11月号)1993年译文佛陀(译自Karl Jaspers: Die Großen Philosophen一书)《内明》253、255、258三期 (1993年4、6、9月号)辞典《佛教文化百科》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撰稿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共1326页。ISBN 7-201-01185-5/G·5401994年论文关于“玄奘译言考辨”的两个问题《内明》263期 (1994年2月号)译文佛教的界说(译自Walter Brugger: Philosophisches Wörterbuch 中的“Buddhismus”条)《内明》262期 (1994年1月号)龙树(译自Karl Jaspers: Die Grossen Philosophen一书)《内明》267、270、271三期 (1994年6、9、10月号)1995年译文龙树菩萨传今译 (译自鸠摩罗什:龙树菩萨传)《内明》281期 (1995年8月号)1996年论文卐字漫谈《内明》292期 (1996年7月号)评吴汝钧《佛教哲学大辞典》《内明》294期 (1996年9月号),后《法音》1997年8月号转载1999年辞典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多语对照中国佛教术语词典》)与Christoph Kleine和Michael Pye合著。德国慕尼黑iudicium出版社,1999 年,共324 页,ISBN 3-89129-692-42001年译文“北齐佛教造像及其艺术典范” 收入:《佛陀归来》, 苏黎世2001年ISBN 3-907077-01-62003年译著《佛像解说》(译自Helmut Uhlig: Das Bild des Buddha一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ISBN 7-80149-849-6/B·136Schätze der Himmelssöhne – Die Kaiserliche Sammlung aus dem Nationalen Palastmuseum, Taipeh(《天子之宝——台湾故宫博物院德国展目录》)联邦德国艺术博物馆出版,波恩2003年论文《佛像解说》译后记《法音》2003年3期“二拍”与佛教《普门学报》第18期(2003年11月),第343-363页报刊文章“那一瞬间一切都静止了”《北京晚报》2003年11月13日“五色土副刊”2004年译著《大哲学家》(译自Karl Jaspers: Die großen Philosophen一书,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100万字。ISBN 7-80190-436-2论文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及世界哲学史的观念《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上)《普门学报》第21期(2004年5月)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下)《普门学报》第22期(2004年7月)Wie Migration Glaube und Gottesbild verändert – Das Beispiel des chinesischen BuddhismusHerman Weber (H) Religionen auf Wanderschaft – Chancen und Probleme der interreligiösen Begegnung im Zeichen globaler Migration, Jahresakademie April – Mai Katholischer Akademischer Ausländer-Dienst V, Bonn S121-(移民是如何改变信仰和上帝的形象的——以中国佛教为中心的研究赫尔曼·韦伯[主编]《移民中的宗教——在全球移民朝背景之下的各宗教间相遇的机会与问题》)德国天主教国外学术服务中心KAAD,2004年4月29-5月2日年会,波恩,2004。ISBN: 3-926288-24-8。第121-128页。)译文幻想与幻灭之间——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实践经验谈《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1期,第45-49页。报刊文章“我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年代中的经历”(德文)《儿科医生转与杂志päd》第10卷(2004年),德国汉堡。2005年编著《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主编之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ISBN 7-5347-4021-5/K·174论文《孽海花》德文版译者序《国际汉学》第12辑(2005年04月)进入大师们的世界《西方学术界新动向——寻求新人道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图像与文字——汉字是以何种方式而成为象征符号的《国际汉学》第13辑(2005年11月)报刊文章与大哲学家们共同体验真实的生存《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05月27日)犹有后人怀旧德,几滴秋雨祭宗师《中华读书报》(2005年06月29日)卫礼贤——中国文化西传者《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7月22日)福兰克——德国汉学大家《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7月22日)沙皖——法国文学巨擘《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7月22日)略论佛典汉译的译场组织《中华读书报》(2005年08月03日)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背后——由孔拉迪对林语堂的博士论《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8月03日)莱布尼茨的中国观《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8月12日)奥尔登堡老文理中学前的沉思《中华读书报》(2005年08月17日)为了照亮这个时代的历史《社会科学报》(2005年09月01日)纳粹铁蹄下的一位德国知识分子的余生——记第三帝国期间在海德堡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中华读书报》(2005年09月07日)莱布尼茨与他理想化的中国——读《中国近事》《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09月23日)痛定思痛——雅斯贝尔斯对纳粹极权时期罪责问题的反思《中华读书报》(2005年10月19日)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写在顾彬教授60华诞之际《中华读书报》(2005年12月07日)极权主义:极端的恶抑或平庸的恶《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5年12月23日)辞典《佛教文化百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2005年05月)2006年译著《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第一译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05月。论文一位传教士记载的王锡侯《字贯》案《寻根》(2006年04月)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历史回顾——从创立至今的汉学发展《世界汉学》第3期(2006年05月)利玛窦对中国佛教的认识《国际汉学》第14辑(2006年05月)他乡夫子的飨宴《世界汉学》第3期(2006年05月)德语区汉学历史的回顾与前瞻《世界汉学》第3期(2006年05月)天职宁容袖手观感——雅斯贝尔斯的德意志身份认同《博览群书》第6期(2006年06月)Von Leibniz ueber Hegel zu Jaspers: Paradigmenwechsel der China-Rezeption bei deutschen DenkernIn: Einheit in der Vielfalt(2006年10月)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观——评社科文献新书《大哲学家》《西方学术界新动向——寻求新人道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报刊文章黑格尔:平庸化中国形象《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01月20日)大曲若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美学《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02月17日)中国停滞论的汉学遗产《中华读书报》(2006年02月22日)叙拉古情节: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迷《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03月03日)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03月17日)重新理解德国汉学的艰辛与魅力《社会科学报》(2006年04月20日)留德学人在德国汉学中的地位——由《另一种西学》想到的《中华读书报》(2006年05月24日)心理分析大师眼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华读书报》(2006年05月24日)以学术为志业《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07月18日)2007年编著《出使四国日记》 (2007年01月01日)《欧洲十一国游记》 (2007年01月01日)《新大陆游记》 (2007年01月01日)《西洋杂志》 (2007年04月01日)《漫游随录》(2007年04月01日)译著《21世纪的十诫——新时代的道德与伦理》(校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07月。《世界宗教寻踪》(译者之一),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04月。论文德国汉学史的分期问题及文献举隅《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2月)前汉学:十九世纪以前德国的传教士汉学《文化杂志》(2007年03月)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纳粹专制前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交往《现代哲学》(2007年03月)德国汉学的滥觞及其在19、20世纪之交的发展《国际汉学》(2007年04月)论莱布尼茨、黑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对中国的认识--德国思想家对中国认识的范式转换《文化杂志》(2007年06月)从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谈起《人文丛刊(第二辑)》(2007年06月)新世纪我们还需要西奈的法板吗?《21世纪十诫》后记(2007年07月)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简介《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07月)Das Konfuzius-Institut Düsseldorf an der Heinrich-Heine Universität Düsseldorf V - Gründung, Programm und Perspektiven (第二作者)《杜塞尔多夫大学年鉴》 Jahrbuch der HHU Duesseldorf(2007年12月)一位瑞士汉学家眼中的德国汉学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访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冯鉄教授《国际汉学》(2007年12月)译文:欧洲近代初期的日本与中国观——对东亚陌生文化不同理解管道之比较《文化杂志》(2007年09月)论汉学及西方对中国的兴趣《文化杂志》(2007年12月)报刊文章清末学者赴欧看到了什么《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02月06日)斯人虽已没,后世有馀情--写在德国著名汉学家傅吾康教授去世之际《中华读书报》(2007年10月24日)2008年专著《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 (2008年06月)论文清水一片光照人——追忆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汉学研究通讯》(2008年02月)谈笑有鸿儒,交久道益新《文景》(2008年04月)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关于《华裔学志》的几点历史思考《寻根》(2008年04月)论民国时期德国汉学界与中国学术界互动之理论基础《人文丛刊(第3辑)》(2008年06月)心火灭已,身得清凉——追思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教授《文景》(2008年08月)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认识《中德文化对话》(2008年09月)“学者不仁,以孔子为刍狗”《文景》(2008年10月)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现代哲学》(2008年11月)事如芳草,人似浮云——德国汉学家傅吾康笔下的杨丙辰和杨宗翰《寻根》(2008年12月)试论隋唐以前对西域来华佛教僧侣的汉语教学《或问》(2008年12月)报刊文章新世纪我们还需要西奈的石板吗?《中华读书报》(2008年01月23日)李零的“真孔子”:不时,不遇,不得志《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09月23日)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08日)与德国汉学家顾彬对谈中国文学史《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11月11日)接续自己的文化传统《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2月19日)2009年专著《世界汉语教育史》(编者之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编著Dein Bild in meinem A Chinesische Deutschland-Bilder im Jahrhundert(《我眼中的你——20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意志》 德文版),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09月论文此心安处即吾乡——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在中国的十三年(1937-1950)《东ァズァ文化交涉研究(别册4)》(2009年03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文景》(2009年07月15日)汤若望笔下的明清之变——崇祯皇帝的末日、山海关之战以及大顺政权被逐出北京《文化杂志》(2009年08月15日)佛像之美《文景》(2009年09月10日)隋唐以前来华佛教认识的汉语学习小史《跨文化研究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雅利安人熊伟?——与熊伟先生的博士论文相关的几个问题《文景》(2009年11月10日)报刊文章由“东海西海”说起《中华读书报》(2009年09月30日)中国对于西方的意义——谈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与顾彬对谈)《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2009年12月02日)2010年编著《跨越东西方的思考——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研究》(主编之一),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01月论文对谈《万象》(2010年02月01日)

208 评论

黑犬黑犬97

写读后感至少要分为四大部分。既“引”“议”“联”“结”一、要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注意,此段为略)二、要阐述自己对文章的感悟(注意,此段为略)三、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叙述(注意,这是最最最最最最最最重点的!!!!!!!!)四、对供范垛既艹焕讹唯番沥全文的总结(可饮用名言来升华文章)

339 评论

fairycc0826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选入的课文,由卫东参与朗读。说到诺贝尔奖,自然会想到诺贝尔,我的书上称诺贝尔为不怕死的疯子。死了弟弟,伤了爸爸,还在不怕死的做研究。这篇课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新闻报道。其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176 评论

queenielove多儿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寒假就要结束了。我的寒假作业也都写完了。只有这篇作文了。题目是《闪光的足迹》 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今年九岁。我能看见的“闪光的足迹”才是不几年的事情。 我就说说电视的变化吧。我们家有一个14寸的外观像“青蛙”一样的电视,叫“青蛙王子”那还是爸爸妈妈他们特意为我买的呢,是个卡通型的,不过它是个大玻璃园肚的,还有我的冰箱也是卡通型的,像个“企鹅”。 可是当我们有了液晶的电脑后,才发觉看大玻璃肚子的电视是很废眼睛的。后来才知道我的眼睛以前干是什么原因了。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它。还有那个门上有电子宠物的“企鹅冰箱”。 听爸爸妈妈说再早的电视还是“黑白”的呢。黑白的?那么我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等等的好看的动画片不都没有那么精彩了吗?再看动物世界里的大鳄鱼或者大狮子的大嘴再张开可就没有那么吓人了吧 哦!还有,“海底总动员”里面的“尼姆”再“黑白”里面可就再也吧好看了 它可是橘黄色的啊。哈哈,可别再说了,真是想象不到大人他们以前看电视的什么感觉。 可是听爸爸说还挺怀念他们那段时间呢,嘻嘻。我可不想看什么“黑白”的,不过如果有机会看一下也可以呀。 看看我家电脑的“液晶屏”,还不到6cm厚呢,现在市场上还有“等离子”、“液晶”什么的才一巴掌厚。看一眼“液晶屏”,再看一眼那边的“大玻璃屏”,实在是----差别咋就那么大呢!哈哈。 有一次,再网上看见“壁纸电视”!哈哈,如果是壁纸电视那么屋子里可就有大了很多啊!打球就更方便了 等你啊,壁纸电视! 看看这电视上的变化,就知道我们国家的变化是多大了。因为我才九岁啊,我能看见的就是这些了,再写到纸上就只有“电视”了。 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很强大了,因为2008年那么多的事情,有几个伤心的事。可是还有2008奥运会啊,还有“神七”啊!可是我们国家还是很有钱建这个建那个! 真的希望我们的国家再强大些!再强大些!不是粘贴的积分给我吧

345 评论

0密星猛龙0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240 评论

君君如冰

对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我来说,只能是班门弄斧,浅谈而已以下是我较为浅薄的意见,望改者多多指正首先,我认为应从两方面看,即古诗阅读和古文阅读不论是古诗还是古文,初中生由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传媒社会,流行词汇和网络词汇成为潮流,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学生难以理解古代先贤的情感及志向,导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难度较大其次,从古诗来看,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蕴藉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接着,从文言文阅读来看,文言文教学难:难在于古今表达相差甚远,难在于虚词用法繁复,难在于语义精炼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古汉语语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太强调所谓语法规律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使动”“意动”颠来倒去,一个虚词归纳出了十几种不同用法,让学生机械记忆,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有多快好省的效果 而这样的文言文教法只会让学生更害怕文言文,更不用说感兴趣了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当然有自己的规律,但什么是规律?根据我们的认识,要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三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读学习语言的基础自古以来,背诵就是培养书面语语感的好方法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古代教育抓住儿童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期,以吟诵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先背记住,打下文言语感的基础,以后再慢慢理解,使背记内容的意义逐渐清晰起来今天的中学生在释读文言课文后进行背诵,虽说比古代学童起步晚,背诵量也很少,但对于学生初步获得文言语感仍然是富有意义的所以,要求中学生背诵课文中一部分名家名篇,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的做法这种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中,词汇是重点因为语音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影响不明显,语法古今差异不大,而词汇古今变化是最大的,词汇要靠积累尤其是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用法极其繁复假若对虚词的用法理解不清楚,就会造成理解文意的困难其后阅读文言课文,凡遇有关虚词难以释读的,便将它纳入相应的常见用法系统中加以审视,考虑能否确定它的用法,加以正确释读三是语言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语法规律着手,记住一条条语法要领,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应该在阅读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346 评论

梦叶草2011

一、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二、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三、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四、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五、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读后感三年级

    一、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

    爱爱囡囡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读后感三年级作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寒假就要结束了。我的寒假作业也都写完了。只有这篇作文了。题目是《闪光的足迹》 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今年九岁。我能看见的“闪光的足迹”才是不几年

    墨亦成诗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读后感

    《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所写当时, 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

    闪灯背后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 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_1936),苏联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作家,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

    Cherry6151123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读后感范文

    你就算1万分也没人回答。

    晰晰沥沥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