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1

幸福的小萝卜
首页 > 论文问答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安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翻页作废啊

已采纳
全国排名前五的师范,211大学。如果你学文,历史之类的专业,南师大绝对牛,这些专业甚至不比南大差。但如果念理工,那还是算了。另外,南师大是全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它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会让你痴迷。
246 评论

啊呜咖啡

(一)主要论著译著《刑事强制措施的正当性基础》(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刑事诉讼法学案例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审判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译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4月版;《外国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比较研究》(合著),汪建成、甄贞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刑事诉讼言词证据:程序与规则》(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刑事诉讼法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刑事诉讼法学》(第四版)(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1978-2008)》(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中国法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刑事诉讼法》(研究生教材系列)(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刑事诉讼法》(本科生教材系列)(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研究》(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合著),冀祥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国际刑法大会决议(中英对照)》(合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刑事司法环境研究》(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刑事和解制度研究》(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新刑诉法强制措施解读》(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二)主要论文《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论》,载《证据学论坛》(第5卷),何家弘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论电子证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6期;《刑事辨认的程序保障论》,载《侦查论坛》(第3卷),郝宏奎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重塑辩护律师与当事人的关系》,载《中国律师》2004年第10期;《刑事身体检查制度的法理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2期;《刑事辨认程序与证据比较研究》,载《证据学论坛》(第12卷),何家弘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强制措施运作模式转变》,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法院内部组织制度改革研究》,载《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国际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均衡原则——以中国为视角》,载《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机制的实证分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制度的运用》,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刑事强制措施实体化倾向之反思》,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4期;《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的“相当理由”之变迁》,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程序价值观视角下的刑事强制措施改革》,载《求索》2008年第10期;《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思索》,载《法制日报》2009年2月4日第12版;《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调研报告》,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看不见的正义?——从比较法视角看未成年刑事审判的不公开与公开》,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第3期;《司法规律之诠释》,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2期;《陈水扁家族涉嫌洗钱案:政治与司法视野下的反腐败》,载《中国法律》2010年第2期;《刑事诉讼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0期;《醉驾案件的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0期;《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的社会控制基础》,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刑事案例指导制度之发展与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三论》,载《京师刑事诉讼法论丛》(第2卷),宋英辉、甄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死刑执行程序的理论基础与立法完善》,载《京师法律评论》(第6卷),赵秉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刑事强制措施中的令状制度研究》,载《东疆学刊》2012年第3期;《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立法发展与困境》,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论统一的刑事简易程序》,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的证据认定问题研究》,载《京师法律评论》(第7卷),赵秉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New Legislation Regarding China’s Criminal Compulsory Measures,Euro-Asian legal frontiers Review, March

106 评论

魅影幽兰

Zhu Z(2007)State Schooling and Ethnic Identity : The Politics of a TibetanNeidi Secondary Schoolin CLanham, MD:Lexington B 朱志勇(2013):《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一卷),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邓猛、朱志勇等主编(2007):《“金钥匙”视障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惠芳、朱志勇主编(2006):《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理论与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范晓慧(2013):《高等教育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朱志勇、郑磊(2013):《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北京:轻工业出版社;朱志勇、范晓慧(2011):《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郑磊、朱志勇(2013):“教育是否促进中国公民的政治选举投票参与?来自CGSS2006调查数 据的证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1卷第2期,第165-185页;  邓猛、朱志勇(2013):“从话题到问题:教育研究方法刍议”,《教育学术月刊》,第3期, 第15-29页;  朱志勇、向思(2013):“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 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4卷第1期,第110-117页;  朱志勇、崔雪娟(2013):“优秀校长的领导特质:媒体报道视角的分析”,《教育学报》,第9 卷第1期,第100-110页;  朱志勇、崔雪娟(2012):“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2-99页;  Zhu, Zhiyong and Xiaohui Fan (2012) “Reflections on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ions: A Case 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5, N 4, 42-55;  朱志勇、董轩(2011):“家校关系视野中的学生发展:基于西部五省调研的分析”,《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2期,第56-63页;  朱志勇、董轩、向思(2010):“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估:西部五省的经验”,《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V 31, N 2, 40-48;Zhu, Zhiyong (2010):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nd Equality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C”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3, N 1, 12-23;  Du, Yuhong and Zhu, Zhiyong (2008) Impact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China: Evidence from Basic Education in Western Areas Project,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1, N4, 1-4;  Zhu, Zhiyong (2008) “Trade-offs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Western C”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1, N 5, 36-57;  朱志勇(2008):“西藏牧区‘三包’政策下的基础教育反思:达萨乡中心小学个案分析”,《教育 研究与实验》,第4期,第16-21页;  Zhu, Zhiyong (2008) “Reflections on Basic Education in Tibet under the Policy of ‘Three Guarante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1, N 1, 44-50Deng Meng and Zhu Zhiyong(2007)“The Chinese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 and Western Inclusive Education:Comparison and E”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forthcoming)。朱志勇(2007):“国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的社会学分析(下):分析与讨论”,《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朱志勇(2007):“国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的社会学分析(上):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第55-70页。Zhu Zhiyong(2007)“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Schooling Context:A Case Study of a Tibetan Neidi Boarding School in C”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40,N2,38-朱志勇、邓猛(2007):“教师有平民教育观吗?”《中国教师》,第3期,第10-11页。朱志勇、徐蕾(2006):“社会资本在民办学校发展机制中的运作逻辑:个案分析”,《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4期,第63-70页。朱志勇(2006):“学校教育情境与族群认同感:内地西藏班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2-88页。朱志勇、邓猛(2006)“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科学化'抑或‘本土化'?——兼论学位论文的开 题报告”,《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第1-8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5 期全文转载,第63-71页。朱志勇(2005):“少数民族学校教师角色意识初探:个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0-9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大文摘转载第173-175页。朱志勇、刘叶(2005):“上海、香港与台湾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中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40-147页。朱志勇(2005):“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第7-12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64-71页。朱志勇(2005)“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了吗?”,《社会学》第1期,第1-5页。GerardAPostiglione and ZhuZhiyong,(2004),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Access and Identity Formation for Tibetan Students : Educational Segregationor Impact Integration Asian Ethnicity , V15,N。Zhu Zhiyong(2003),Schooling and EthnicIdentity : The Study of an Inland Tibet School,China Education Forum,V4,N朱志勇(2002)“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演进---价值取向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12期。朱志勇(2001)“教育研究者在质化研究中的“关系”:一种反思社会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第6期,第1-6页。朱志勇(2001)“协商性共识与控制性共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社会我价值取向分析”, 《上海教育科研》,第8期。朱志勇(2000)“适应抑或超越: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个体我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朱志勇(2000)“语文教科书自然环境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10期。人大 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朱志勇(1998)“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比较教育研究》,第5期。此文被收录到鲁洁主编(1999):《华人教育: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球展望》,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第176-187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0期转载。朱志勇(1997)“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教育研究》,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 学》1997年11期全文转载。朱志勇、范晓慧(1997)“家庭影响学生在班级中交往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家庭教育》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王有生、张行涛、朱志勇(1997)“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朱志勇(1997)“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上海教育科研》,第6期。国际会议论文朱志勇(2006):“学校教育情境下族群认同感建构:内地西藏班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首届教 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3月18-19日,北京。朱志勇(2005):“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基点”,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 师教育暨特殊教育需要与低年级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9-14日,甘肃兰州。Zhu Zhiyong(2002)Constructing Ethnic Identity :Inland Tibet Middle Schools in Other Parts of C Conference paper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Annual Meeting August 16-19,Chicago,I朱志勇(1997):“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华人教育国际研讨会, 1997年11月21-24日,中国南京。 朱志勇(2006):西藏的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研究。

80 评论

相关问答